• 沒有找到結果。

九零年代後從西方到亞洲的電子音樂趨勢

第二章 定錨與發聲:三位音樂家於電子音樂史的脈絡化辨識

第二節 九零年代後從西方到亞洲的電子音樂趨勢

如同前文所述,此階段為電子音樂的流行化時代,自八零年代後,以house 或techno 為主的銳舞文化(rave culture)持續至九零年代依然餘波未平。此風潮 之下,加上原先應用於電子音樂的合成器等技術,被許多流行樂團進行挪用,都 刺激了一部分的音樂家開始在電子音樂領域探索新的方向。換言之,銳舞文化雖 然重要,卻無法全面性的涵蓋九零年代電子音樂的發展。

在九零年代開始活躍的的音樂類型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可以說是 對於銳舞文化的重新省思。在創作的美學上,與銳舞文化緊密結合的流行電子舞 曲在聽眾與音樂的互動間,強調肢體動作上的舞蹈;但是IDM 卻是以 Richard D.James(IDM 重要音樂家之ㄧ,以 Aphex Twin 的化名為人所知)所提的

「braindance」概念,則是強調聽眾於腦中被音樂觸發的感性張力,是一種「讓 聽眾的腦袋跳舞的音樂」。此種聆聽方式的轉移也正代表了整個世代音樂美學的 轉移。而本文的研究對象DJ Spooky 正是被聽眾歸類於 IDM 其中的重要音樂家。

根據DJ Spooky 所述,電子音樂發展至九零年代,整體的音樂概況和美學思 想,已和六零年代完全不同。曾經於六零年代盛行一時的先鋒派(avant-garde)

所推崇的即興音樂的極端形式,在九零年代已顯得古板而過時,人們僅僅只想從 音樂這件事情上獲得酬勞,並試圖用不同的方式去創造一個屬於他們自身領域討 論會的呈現方式,並且簡單地將一切停留於此。在當時紐約的音樂圈中,從藝術 家、藝術推廣者到評論家,卻都不約而同的屬於當時創作方式與概念都相當保守 的「正統派」(orthodoxy)。illbient 此種音樂類型的開端,正是始於非正統派對 於紐約音樂圈保守勢力的批評與質疑,但同時卻又不擺出六零年代先鋒派的 姿態。42

由上文敘述可以得知,九零年代在傳統的流行電子音樂之外,不論是IDM 或illbient 等音樂類型的出現,都可以得知有一群音樂家已經開始對過往電子音

42 Miller, Rhythm Science, 48.

樂的美學與聆聽方式進行反思與探索。本文進行分析的三位電子音樂家DJ Spooky、竇唯與林強皆出生於 1960 至 1970 年代之間,並在 1990 年代開始活躍 於流行音樂樂壇,並取得自身地位或開創嶄新的音樂風格。之所以選擇這三位音 樂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的作品之中,分別對自己所處的空間地點做出了具 有代表性的想像與詮釋:從DJ Spooky 所處的美國紐約,到竇唯所處的中國,再 到林強所處的台灣。並且在音樂上的創作美學,皆與過往流行電子音樂做出了明 顯的區別:不論是DJ Spooky 的《Songs of a Dead Dreamer》、竇唯的《山河水》

與林強的《驚蟄》,都不是以強調人與音樂之間,肢體動作上的舞蹈互動,而是 強調聽眾於腦中被音樂觸發的空間想像張力。本文的討論方向從西方脈絡的電子 音樂最為起點,討論至同時間的亞洲(中國),再到我們自身的台灣作為參照點,

試圖梳理1990 年代不同地區的電子音樂家如何藉由聲音或音樂作品賦予聽眾空 間想像(space imagination)的感受。

另外,這三位音樂家之間也分別在不同層面,彼此存有連結與參照性:若單 獨對照DJ Spooky 與林強,可以發現兩者在創作技法上非常近似(都是使用「採 樣」去形塑空間想像)。兩人也同樣使用西方脈絡下的電子音樂設備與創作手法,

但DJ Spooky 是用聲音開創了新的空間詮釋可能(從過去的「環境音樂」到新型 態的「病態環境音樂」),林強則是試圖在西方技術與脈絡下,建構國家想像與族 群認同。

林強與竇唯之間的關係也同樣具有參照性:兩人都是從搖滾樂做為音樂事業 的起點(林強以專輯《向前走》,竇唯則是與黑豹樂團合作的同名專輯《黑豹》), 並在搖滾樂的專輯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後,開始拋棄過往的音樂形式,轉向電子 音樂的摸索與創作。在本研究的兩張專輯中,他們同樣使用西方技術與脈絡去建 構自身所處東亞地域的空間想像(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台灣),竇唯所建構的「中 國想像」中並未參雜過多的具體意識形態或是自我認同,但是林強則是將這些意 識形態與自我認同相當明顯的表現出來。在創作手法方面,竇唯選擇的是「樂器

來源」與「樂器/製作來源」43,林強則是「環境來源」,這些差異都增強了兩 位音樂家之間的對比性。

雖然DJ Spooky 與竇唯在創作方面的手法大異其趣(竇唯是「樂器來源」與

「樂器/製作來源」,spooky 是「環境來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比起 2005 年的《驚蟄》,《Songs of a Dead Dreamer》於 1996 年發行,《山河水》則於 1998 年發行,兩張前後出版的時間不到兩年的落差,幾乎可說是同時發表。而且比起 驚蟄在專輯中全然使用合成器與電腦作曲,《Songs of a Dead Dreamer》與《山河 水》因為年代較為接近,兩張專輯都至少有使用數項的傳統樂器:《Songs of a Dead

生於90 年代,並活躍於 2017 年的年輕聽眾。他們在 1990-2000 期間,多為懵懂 無知的孩童階段,所以若以非常嚴格的標準而言,可說是未曾經歷百花齊放的九 零年代;而他們在長大成人後,又面臨唱片產業凋零,數位音樂崛起,電子商業 派對風潮正盛的此時,所以對於這個族群而言,電子音樂已經不再是音樂科技青 黃不接時,試驗失敗的半成品,或是使用大量「虛假」、「不自然聲響」的反自然 產物,或是在「真實」樂器與合成器之間,掙扎搖擺不定的半調子音樂,他們是 習慣於數位音樂那樣新型態聆聽模式,並經歷著最新電子設備與技術的一群聽眾,

而這些身分背景都在他們的聆聽歷程中,與音樂家之間產生對話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