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林清江(1981)根據 Waller 在《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一書中的分析,將學校文化的性質歸納為下列五項(引自陳奎熹,1995):

(一)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次級文化

學校一方面能反映大社會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獨特性。

(二)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綜合性文化

學校組織文化一方面包括世代之間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包括校內、外文化。

(三)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

學校裡面師生之間的價值與行為,可能並不一致,在交互作用中,乃經常 出現對立與統整的現象。

(四)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兼具積極與消極的文化

學校組織文化兼具積極與消極的功能,教師主要職責乃在盡力抑制消極文 化,進而促進積極文化功能。

(五)學校組織文化是一種可予以有意安排或引導發展方向的文化

學校有些文化是自然天成,有些是人為有意安排,兩者不一定完全符合教 育需要,無論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或心理文化,都可改變或引導其 發展方向。

陳奎熹(1995)指出學校組織文化的內涵,係由學校組織成員所發展出來的 各種次級文化累積而成,可區分為學校行政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社區文 化、學校物質文化以及學校制度文化等六項內容。

(一)學校行政文化

學校行政文化最重要的是校長的角色行為,檢視校長是否能以民主公開的態 度,充分接納師生意見,並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決定學校一切措施,才能一方面 縮短校長與師生的社會距離,一方面減少學校科層化與專業化之間可能發生的衝 突現象。此外,在我國各級學校,部分行政人員,如人事、會計或若干總務人員,

並非教育專業人員,他們的價值與行為所形成的行政人員潛在文化也可能影響整 個學校組織文化。

(二)教師文化

教師同儕非正式關係對於一新進教師的社會化,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形成 教師文化的重要因素。當一個教師面臨困境,而且他認為一些有經驗的長輩可以 作為他的參照對象時,他就易於接受他們的看法,模仿他們的行為,一位新教師 來到一個陌生的學校環境中,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說資深教師所形成 的學校文化,對於新教師是否接受正式的組織目標及非正式的價值與行為,具有 極大的影響力量。

(三)學生文化

從社會學觀點而言,同儕團體,可以說是影響學生「社會化」歷程的一個重 要因素,藉由同儕團體,學生可以在自由、平等與民主的氣氛中體驗校園生活的 另一面,並嘗試扮演各種新的社會角色。學生次文化的性質頗為複雜與歧異,有

符合於教育目標與教師期望者,也有與學校規則與教師期望抵觸者。前者可用以 輔助教學進行,而後者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如能善加引導與運用,必有 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社區文化

除了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文化之外,學校所在地的社區文化也形成學 校文化的一個因素。學生是社區的組成分子,在入學之前已長期生活於社區文化 之中,入學後仍繼續受社區文化影響,學生將受社區影響而形成的價值與行為帶 入學校,影響學校文化的性質。此外,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家長及社區參與學 校活動的機會與程度都更加頻繁與深入,例如學校的編班與教學型態、學生的學 習動機、抱負水準與升學意願,也會受社區文化的影響。

(五)學校物質文化

學校物質文化,包括校地大小、校園規畫、建築設備、環境布置以及其他物 質條件等,也是構成學校文化的一種重要因素。學校物質文化不但塑造整個學校 風氣,而且影響學生的價值與態度、師生教學的習慣以及校園生活的品質,這些 影響常透過非正式的「境教」作用,而達到潛移默化的功能,影響學校組織文化,

因此,學校物質條件可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進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六)學校制度文化

學校中的傳統習俗、儀式與制度,統稱學校制度文化,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 形成因素。學校制度化是現代學校複雜化與科層化的必為結果,具體表現在學校 規章的訂定,它是為了學校的秩序與紀律,同時也兼顧師生的權益,各項規章的 執行具有強制性,違反者須接受適當的處罰,因此,學校制度化措施,可使校務 工作的推行有規可循,並提高其效率,但有時會流於僵化、缺乏彈性,而與教育 專業化理念背道而馳。

學校為一種教育性組織,必須形成一種積極性的學校文化,才有利於教育目 標之達成;學校又是一種專業的組織,欲發揮其專業的功能,必須重視其文化環 境的安排,才有利於其專業目的之實現。

張振成(1999)認為理想的學校文化應該有六個面向:

(一)表現專業才能

教師應增進專業知能,形成新價值觀,以引導學校發展方向,反映出教師專 業形象。

(二)鼓舞學習意願

學習是學校最重要的活動,師生共同學習與成長,彼此鼓舞與激勵,促進學 習意願與興趣,培養師生成為健全的成人。

(三)培養人性關懷

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親師和諧共處,共同努力,共同學習成長,校園 充滿著和諧、關懷與愛心。

(四)發揮倫理道德

重新倡導根本的倫理道德,教師、家長以身作則,培養合乎倫理道德的學生 與文化,重建校園倫理與秩序。

(五)展現社會正義

發揮每個人正向的影響力,鼓勵向上提昇的表現與行為,約束向下沉淪的不 良表現,以實現校園內的社會正義,端正風氣。

(六)激勵創新發明

運用各種機會與管道,提倡新知的學習,並積極鼓勵創新與發明,形成新的 學校文化氣息。

陳木金(1999)指出,優質學校組織文化的內涵可以包括下列六項:

(一)校園裡的教師文化

在校園裡,教師長於研究與教學,探索真理,關注學生學習,重視教學,了 解學生學習特質,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師文化。

(二)校園裡的學生文化

在校園裡,學生文化與社會流行趨勢及文化脈動有密切相關,學校組織文化 的塑造應從對學校的認同和對知識的追求雙層面的角度來切入;學生文化依不同 類型的學生,在學習態度、價值觀念、服飾穿著、語言形式、社團參與、人際關 係和未來展望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現,形成具有特色的學生文化。

(三)校園裡的行政文化

在校園裡,行政人員包括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專任的人事及會計人員,以 及學校行政各處室工作職員、工友等。由於教育背景的差異,工作任務的不同,

人際互動或溝通模式有別,因此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各不相同。此外不同行政人 員,次級團體的合作與競爭關係,和諧或衝突地交互影響,本位或寬容的協調過 程等問題,對整體的學校組織文化塑造均存在明顯的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行政 文化。

(四)學校的社區文化

學校所在的社區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對於學校組織文化亦有明顯的影響。社 區的大小、都會型態或鄉村型態、工商社區或文教社區、富庶繁榮的社區或是衰 微凋敝的社區、封閉保守的社區或是開放進步的社區等,對於學校教育的目標、

課程內容、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抱負水準和學業成就等,都有密切 的關係。某些社區所在的學校,中途輟學的比率偏高,或者校園暴力與青少年犯 罪的情形格外嚴重,均要從社區特質影響校園文化的觀點探討,注意社區文化因 素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社區文化。

(五)學校校園的物質文化

校地大小、綠化、美化情形、校園建築和硬體設備及庭園規劃和空間設計等,

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教室佈置優美、文化走廊設計精緻、各種的標語圖 畫、衛生設備、運動場所規劃良好與否,對政治銅像或鏡框如何擺飾,對創校先 賢或傑出教師、校友的事蹟介紹或保留整理等方式,都是學校物質文化的重要成 分。其他諸如藏書的質量、照明情形、視聽器材、學生制服、名牌或書包的形式 等,亦都是校園裡物質文化的表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

(六)學校校園的精神文化

在校園裡,除了有形的物質文化之外,更應講究精神文化的型塑。學校的傳 統習尚、儀式典禮、校規辦法和種種的制度設計等,都是精神層面的文化規範或 模式。例如軍事院校的學長制;大專院校的迎新送舊、紀念活動、讀書風氣、學 術研究風氣、社團組織與活動類型;小學每年度的學校暨社區聯合運動大會、歲 末聯歡會、學生朝會;對校譽、升旗、週會或畢業典禮的期望及參與表現等,都 是構成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成分,形成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