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

Copied!
1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漸加重,因而與環境相關的課題已成為世 界各國刻不容緩的研究對象。環境問題對人類生活空間的衝擊及威脅,已由地區 性轉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在資源利用上,也將對後代產生影響(王鑫,1999)。 環境問題涉及社會大眾各層人士的行為,非環境專家所能解決,除非人人對環境 有正確的認識與行為,方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教育的目的在改變人類思想與行 為,因此,解決環境危機之道端賴發展環境教育(楊冠政,2002)。 環境教育緣起於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 ,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了對於環境 教育的關切與研究而經歷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佈了「我們 共同的未來」 (Our Common Future) ,及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 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 共負責任(張子超,2000a)。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倡導環境的永續發展,作為世界各國的發展 策略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準則,永續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原則及人類 永續生存的行動藍本。永續發展的實踐,需要進步的社會互動與產業發展的機 制,也需要新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這都需要教育來促進與完成(張子超,2004) 。 環境教育的實施對象,可區分為正規環境教育(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與非正規環境教育(no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兩大領域,並可以經由學 校及社會(含家庭)兩大管道而推行(汪靜明,1995;楊冠政,1997)。學校是 一種正式且有系統的教育機構,更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價值觀、養成行為模式 的重要場所(黃政傑,1997),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將有助於增進學生有關環境 的概念,培養愛護環境的知能與倫理,並且增進教師及工作人員充實的環境知 1.

(2) 能,提昇學校環境教學及校園環保工作成效(汪靜明,2000)。學校是整體社會 系統的一環,也同時肩負著教育的重責大任,對於環保認知與行為教育的推動是 否有成效,直接影響環境保護的成敗(吳清山、林天佑,2004)。所以學校不但 在正規環境教育的推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落實環境教育最有效的場合。 環境教育並不僅是資源回收、打掃清潔、綠化美化這些工作而已。環境教育 的範疇超過正規課程的範圍,它涉及學校生活的各個層面(王順美,2004b;王 鑫,2000),因此包括學校對於環境的管理方式、課程的規劃與教學、學校的活 動以及與社區之間的合作等等,都屬於學校推動環境教育可運作的內容。綠色學 校以學校作為環境教育推動場域,從校園空間面、政策面、生活面、教學面四個 面向著手環境教育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讓環境教育得以在校園中落實與紮根 (張子超,2000b)。 綠色學校的實踐是讓學習者透過教育歷程與生活、環境課題結合,以改善生 活及環境品質,並達到環境教育目標(王順美、梁明煌,2004)。ㄧ個綠色學校 應具有四個意涵:1、訂定環境政策並實施管理,2、規劃具有環保理念的的校園 建築與景觀,3、實施環境教育的教學,4、推動校園環保生活(張子超,2000a)。 王順美、梁明煌(2004)也認為綠色學校是強調從心靈環保,典範轉移為基礎, 並在環境政策訂定、學校校園減污及綠化、學校環境課程教材與計畫、學校的簡 樸生活面等四個面向的落實。 目前國際上有許多國家正積極推行綠色學校計劃作為學校環境教育推廣的 策略,包括:歐洲生態學校聯盟、加拿大的種子學校、美國、澳洲、日本、中國 大陸、泰國、香港及台灣的綠色學校計畫,已成為環境教育在正規教育體系的推 動模式。雖然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各國綠色學校推行的重點也不盡相同, 但有其共同的精神,在理念上都是強調以學校為推動的主體,鼓勵校內師生參與 環境教育行動,解決學校環境問題,提昇師生的環境素養(王順美、梁明煌,2000; 劉佳芝 2001)。. 2.

(3) 綠色學校是一個以學校為基礎的環境教育策略(school-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pproach) ,其目標是達到師生個人環境素養的建立、教學方式及內容的 改革、學校組織政策、硬體空間的綠化;台灣綠色學校是以學校的生活、空間建 築、教學、政策四個面向為內涵,鼓勵及推動自評,訂定目標及採取行動,強調 由上往下及由下往上的雙軌制來推動及建構(王順美、梁明煌,2004)。台灣綠 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自 2000 年推行以來,目前登錄參加的學校已超過三千餘所 (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8),越來越多的學校認同綠色學校理念,透過教育歷 程與生活、環境課題結合,以實際行動來改善生活及環境品質,實踐環境教育目 標,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綠色學校伙伴網路從 2000 年開始登錄以來,推動迄今已第九年,目前全國 登錄成為綠色學校伙伴的學校已超過三千餘所(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8),在 教育部補助地方教育局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劃及永續校園空間改造計畫的 推助下,使綠色學校的伙伴數量成長許多。台北縣教育局為全面推動永續校園及 環境教育,在 2005 年數次去函縣內所屬各級學校加入綠色學校伙伴網路(94 年 1 月 3 日北府教國字第 0930869677 號函,94 年 3 月 24 日北府教國字第 0940165072 號函,94 年 7 月 11 日北府教國字第 0940508427 號函)。全台北縣 279 所各級學 校至 2006 年 3 月,已全數登錄加入綠色學校,其中國民小學計有 205 所學校(台 北縣教育局網站,2007)。台北縣教育局除了規定各級學校加入綠色學校外,並 要求各校持續提報分享綠色學校活動成果,以積極性的作為提報辦理成果認證, 進行回饋分享,並將各校辦理情形列入校長年度考核(94 年 10 月 10 日北府教國 字第 0940707564 號函)。 台北縣教育局為配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教育部「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 3.

(4) 施計畫」,分別於2004年及2007年訂定了「臺北縣永續校園環境教育行動計畫」, 督導縣內各級學校落實推動永續校園環境管理,要求每所學校制訂各校的永續校 園環境教育行動計畫,並於執行期間提報各校該學年度永續校園環境管理執行成 果報告(台北縣教育局網站,2007)。計劃執行的項目包含推動學校環境管理、 落實環境教學、推動校園生活環保、普設環境教育設施等四個項目,正與綠色學 校的政策、教學、生活、空間四大面向相互契合。另外,台北縣政府為落實永續 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於2006年6月提出「台北縣中小學環境教育中程計畫 95-98年」,規劃出台北縣環境教育發展方向,計畫中提出各項落實「綠色學校」 及「永續校園」策略。 教育部與台北縣教育局的「由上而下」的推動機制,促使台北縣全數皆已登 錄參加綠色學校計劃,並開始推動永續校園的行動。綠色學校計劃已獲得各級政 府單位的重視,對於環境教育的推動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在綠色學校網站 上卻可以發現仍有許多學校僅只是登錄而已,並未有任何實施成果的填報。 綠色學校的推動除了數量的成長外,更須重視學校環境教育在政策、空間、 教學、生活四個面向的實質落實,並讓綠色學校的理念為全校所認同。而且綠色 學校強調的是伙伴關係,重視全校師生的共同參與,並非少數幾個行政人員在推 動。根據文獻及綠色學校網站資料可得知,目前各個綠色學校主要的推動者及提 報人,以學校行政人員佔大多數(王順美,2004a;王順美、梁明煌,2004;台 灣綠色學校網站,2007)。而學校的行政組織包含校長、教務處、學務處及總務 處;各處室的執掌不同並有規定,所以校內的環境教育工作是由誰統籌,也影響 了環境教育的重點(王順美,2004a) 。以綠色學校的規劃、決定與執行來說,校 長、主任、組長的環境素養、動機與態度、人格特質,均有可能造成推動環境教 育的方式與成果上有著極大的差異,而且校長、主任、組長、或級任老師等不同 的職位,每個角色各有不同的職責,對環境教育的推動也各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力。(劉佳芝,2002)。 綠色學校強調夥伴關係與自發精神,綠色學校的推動是師生參與的,並且是 4.

(5) 民主參與式的,而非少數的某幾個人進行,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如此才能成為 永續的綠色校園,把學生及老師的能力培養起來。這不同於由上而下的推動方 式,期望師生的主動參與能帶動更多的人來加入(王順美、梁明煌,2000)。綠 色學校的推動成功與否,必須有賴學校每個組織成員,同心協力、相互支援,建 立綠色學校共同的願景,方能達成學校組織中的環境教育目標。 究竟伙伴學校在綠色學校的經營運作方式為何?在四個面向所推行的環境 教育內容為何?教師對於綠色學校的理念認知與實際參與情形如何?有必要對 這些學校運作的現況調查探究,以便了解綠色學校的實施成效,是本研究的動機 之ㄧ。 Finger(1994)提出社會環境學習(social-environmental learning)的教學法,強調 集體共同的學習,來脫離社會、經濟惡性循環的漩渦。整個組織人員的參與、組 織的轉型(transformation) ,才能給個人學習最好的情境,才會帶來組織的進步與 民主。學校順應著這一股社會學習及永續發展的潮流,進行集體學習、組織轉型, 開始建立綠色學校(引自王順美,2004c)。 Fien(1997)認為永續校園環境包括學校組織中的民主、合作、積極參與、 平等協商的原則;以及學校保育措施的操作和學校校園及建物環境的設計符合自 然、社會和個人成長的永續原則(引自王順美,2004b)。 王順美(2004c)認為綠色學校是學校逐漸將生態思維融入學校,使得整個 學校組織文化及氣氛改變得更民主,鼓勵師生自發主動的發起環境改善的行動, 而非只是課程上傳遞環境的知識。綠色學校內涵包含了更廣的層面,如:學校的 目標、價值,學校組織是否強調民主、合作,此乃呼籲學校機構內的成員關係及 行政運作模式,不再是階級及權威的方式,而是平等、協商與合作。綠色學校的 建構過程不只有個人環境管理、或環境行為的改變,而是整個學校組織文化更 新,共同朝向永續環境的運作及群體環境價值、態度的建立。綠色學校的實施即 是要透過全校成員的參與,建立永續發展的目標,共同塑造學校組織願景,更新 組織成員的價值觀,達成組織文化的轉換。 5.

(6) 在黃愈娟(2003) 、鄭權鑫(2004) 、黃啟忠(2005) 、林建棕(2006)的相關 研究中,可以發現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與永續校園的推動,與一個學校的組織文 化息息相關,正面的學校組織文化有助於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負面的組織文化 則可能會阻礙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而綠色學校的推動與永續校園的營造歷程, 亦會增進校園民主溝通、擴大參與、凝聚共識、團隊合作,促使學校組織文化的 轉換。所以在推動綠色學校時須先了解學校的組織文化,避免負面的影響,並積 極營造優質的學校組織文化,才能使綠色學校在校園中持續的發展。 綠色學校的目標是希望促成學校組織文化的轉換,但在綠色學校的推動過程 亦會受到學校組織文化的影響,但目前國內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關 係之研究尚付之闕如。究竟這些夥伴學校的組織文化為何?學校組織文化與綠色 學校的推動與成效又有何關係?何種類型的文化才有助於綠色學校的推動與發 展?值得探究,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目前綠色學校的相關研究共有十一篇,在質化研究方面:劉佳芝(2001)、 游靜宜(2003)、鄭權鑫(2004)、黃啟忠(2005)等,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深入探 討參與綠色學校的動機、推動歷程與障礙、以及相關課程。量化研究方面:徐永 鑫(2004)、賴銀海(2004)、胡琢偉(2005)等,調查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 敏感度、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研究,是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王 順美、梁明煌(2001) 、王順美(2004a) 、蔡碧瑩(2005)等,作過綠色學校的參 加動機、實施的阻力與助力,以及學校環境教育實施概況的調查,是以綠色學校 的推動者為主要調查對象;黃雋(2007)進行綠色學校網站使用現況調查,對象 則是針對綠色學校網站的使用者。由此可知,目前的研究內容上較少整體的探討 綠色學校的運作現況與實施成效,在研究的對象上,亦未針對校內其他教師進行 調查,並無法了解學校其他教師對綠色學校理念的認知與實際參與情形。因此, 本研究希望瞭解目前綠色學校的實施成效,以便建立綠色學校相關的基礎資料, 並將學校教師列入調查對象,藉以較為貼近綠色學校真實的運作現況,是本研究 的動機之三。 6.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一、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的現況與成效。 二、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組織文化的現況與分布類型。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育人員對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 現況的知覺情形。 四、 探討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的關係。 五、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學校及教育機關推動綠色學校時之參考。. 第四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為:. 一、 目前台北縣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成效的現況與成效為何? 二、 目前台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文化類型上的分布狀況為何? 三、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 校組織文化的知覺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的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 校組織文化的知覺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台北縣國民小學綠色學校實施成效與學校組織文化的關係如何?. 7.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以台北縣加入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成員之國民小學為範圍,目前台北縣全 數 204 所國民小學,皆已登錄參加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故本研究以台北 縣所有國民小學為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縣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主任、組長、級任教師(不含科任)為 研究對象。.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的抽樣是以台北縣地區之國民小學主任、組長、老師為主,其推論範 圍僅及台北縣地區,能否進一步推論至全國其他各縣市,乃至於其他各級學 校,是本研究限制之一。 二、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予以分析,研究方法是以量化的問卷作為研 究工具,未能以質化的方法實施個別訪談或個案研究,雖能發現較廣泛和普 遍的事實或現況,卻無法瞭解深層的原因,是本研究限制之二。 三、本研究所採用之工具部分題目,涉及受試者對自己表現及對學校情況評價等 較敏感問題,不免有受試者因主觀判斷因素及社會期許作用,而對題目的反 應有所保留,影響填答的客觀性,是本研究限制之三。. 8.

(9) 第七節 名詞釋義. 一、. 綠色學校伙伴. 綠色學校就是能在教學、學習與生活中實踐環境理念的學校(張子超, 2000a)。透過學校的師生、家長的參與並持續採取具體行動,在學校的生活、 空間、教學策略上實施環境管理及環境教育。本研究以台北縣登錄綠色學校伙伴 網絡的學校,作為研究樣本。. 二、. 綠色學校實施成效. 張子超(2000a)指出ㄧ個綠色學校應包含四個面向:1、訂定環境政策並實 施管理,2、規劃具有環保理念的的校園建築與景觀,3、實施環境教育的教學, 4、推動校園環保生活。綠色學校強調從心靈環保,典範轉移為基礎,在四個面 向落實;鼓勵鼓勵全校師生的參與,包括做決策;推動過程強調「生態思維、人 性關懷、伙伴網路、學習成長」的精神內涵(王順美,2001)。 研究者依據綠色學校的宗旨願景、精神內涵、實施面向、推動方式,採取王 順美(2005)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的觀點,將綠色學校的實施現況與成效,分為 三個層面: (一)學習情境:學校整體所能提供環境境教育的先備條件,包括軟硬體上、 社會上、及時間上的支持。 (二)行政運作:學校在領導、決策計畫、聯繫、考核、團體氣氛、實作等 方面的整體狀況。 (三)教學課程:教師運用時機進行環境教學或引導,及其所使用的教學方 法、內涵及師生互動過程。. 三、學校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組織內在系統運作與外在環境經過. 9.

(10) 長期互動結果的產物,是組織中大部分成員就價值、信仰、意識、思考與行動模 式的集合體。它普遍存在於組織成員思想中,並規範著成員及組織的行動與表 現,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組織外在展現的一種現象。 學校組織文化是學校組織成員的生活方式,強調「知」與「行」的結合,並 解決學校組織內部統整、外在適應及成員個人需求等生活週遭的問題,進而形成 共同的價值、信念、規範、基本假設與行為型態的綜合體系,使學校有別於其他 學校的獨特現象。 本研究採取Quinn與McGrath(1985)競值架構組織文化的觀點,將學校組織 文化類型分為理性文化、發展文化、共識文化與層級文化等四類,並以受試者在 「學校組織文化類型量表」調查問卷中所得的分數代表之。在某類型文化上的得 分越高,則表示該種學校組織文化之表現程度越高。競值架構組織文化的四種類 型分別為: (一)理性文化:係指以「講求效率」、「追求客觀」與「工作導向」為基本 假設的組織文化。其目的在追求生產率與效率,而其特徵 為成果導向。 (二)發展文化:係指以「創造未來」、「征服環境」與「理想主義」為基本 假設的組織文化。其目的在追求創新、冒險與成長,而其 特徵為強調企業精神,能夠不斷的創新以適應外在環境的 變遷。 (三)共識文化:係指以「人際關係」、「關懷支持」與「和諧共處」為基本 假設的組織文化。其目的在於追求集思廣益與多元參與, 而其特徵為重視組織的凝聚力及成員間和諧關係的維持, 成員彼此間能共擔責任、共享成果。 (四)層級文化:係指以「依法行事」、「階層控制」與「力求安定」為基本 假設的組織文化。其目的在執行法規與穩定控制,而其特 徵為高度的正式化與嚴密的結構化。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 綠色化是二十一世紀的風潮,不論是民間團體或是企業界,皆興起了一股綠 色生活、綠色生產的理念,為了環境的明天與永續的將來,從自己做起並與他人 一同努力。而學校不能脫離永續發展的潮流,必須以環保的理念,從學校經營政 策、教學課程、建築規劃與校園生活等層面切入,成為一個綠色化的學校。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即是一個倡導環境理念、形塑環境願景,透 過校園夥伴的共同合作,產生環境行動的永續發展策略。因為有這樣的網路活 動,所以讓許多學校、團體、個人有完成綠色行動的機會,以下就「台灣綠色學 校伙伴網絡計畫」的源起、定義、理念、願景、推動機制及現況做探討。. 一、綠色學校的源起 1998 年當時的省環保處委託國立台灣師大環教所張子超教授、王順美教 授、柯淑婉小姐及中華大學梁明煌教授,共同進行「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工作 團隊參考英國生態學校、加拿大種子學校計畫、美國的全球環境觀測教育計畫、 美國密西根大學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的執行模式與內容,加以規劃,建立綠色學校 的願景、推廣計劃、網站初步架構(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7)。綠色學校計畫 的理念與實施策略,受到各界的肯定與重視,可以作為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理想 模式。2000 年「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正式啟動,協 助學校體系內的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學生,開始一同學習建立一個永續 原則的綠色學校。. 11.

(12) 二、綠色學校定義 綠色學校在計畫推動不同時期及不同角度下,學者們對綠色學校有不同的見 解,以下列出其對「綠色學校」所下的定義: 王順美(1999)認為透過學校的師生、家長的參與,共創符合安全寧適、生 態原則、具本土色彩的校園及社區環境,並且積極的參與關懷土地、生命、國際 社會的活動與推廣的工作。 王俊秀(1999)指一所充滿綠人的學校有綠色班級、綠色年級、綠色教材與 教育課程,學校有綠色學校策略,在行動改善過的綠色校園空間內過著儉樸生 活,力行綠色採購、消費的行為,校園組織文化是綠色企業師生的聲音、心靈、 倫理思想是一致的(引自張子超等人,1999)。 張子超(2000a)認為綠色學校就是能在教學、學習與生活中實踐環境理念 的學校。綠色學校的教師能夠結合學校、社區與社會資源,自行規劃與發展適用 於地區性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活動,並實際引領學生認識環境體驗環境、關懷環 境、進而採取適當行動解決環境問題。而綠色學校的學生能關心周遭環境,並在 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的理念。 吳清山、林天佑(2004)解釋綠色學校是指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學校, 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汙染量減至 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進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王順美、梁明煌(2004)認為綠色學校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環境教育策略 (school-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pproach) ,其目標是達到師生個人環境素 養的建立、教學方式及內容的改革、學校組織政策、硬體空間的綠化(greening) 。. 綜上所述,綠色學校是近年來環境教育推廣的重要策略,學校成員願意並且 採取具體行動,建構一個有生態思維、關懷尊重環境、行動學習的學校。這是一 個透過師生共同參與,藉由教學及行政支持,在生活、空間進行改善,並且使教. 12.

(13) 學、行政品質提升,以減少破壞環境、增加人性關懷,同時增加師生的環境倫理 及行動力的一種學校經營理念。. 三、綠色學校的思考角度、理論依據、做法指標 梁明煌(1999)提出生態農村、生態或綠色城市的管理理念、綠色企業、綠 色設計、環境倫理的綠化、開放教育等五個角度,探討綠色學校的建構理論依據、 作法與指標,及在校園內應用的作法(張子超等人,1999): (一)生態農村、生態或綠色城市的管理理念來看校園生態管理應用都市生態學 理論探討校園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組成的營養結構、物質循環、能量流 動及生物地質化學作用的產生出來生態足跡或社會足跡的理念推動環境共生、低 負荷與物質循環三種類型的校園。 (二)綠色企業角度來看校園環境政策與組織管理 ISO14000 對企業訂定環境管 理系統、組織自我更新來進行綠色化行動轉型綠色規劃、綠色生產、綠色設計、 產品回收、環境稽核、減輕環境影響、產品生命週期概念等、組織結構調整、企 業文化的重新塑造、加強與政府及民眾的溝通協調、確保各項必須的資源、高階 管理者的支持、整合性努力與持續漸進的推動。 (三)綠色設計的角度來看校園綠色建築與校園綠美化學校學習不受圍牆、年 齡、性別與智力與身心障礙限制,校園空間設計上也不受圍牆及僵化的水泥建築 所壓制,以合乎綠色設計的手法。校園地方化、多樣化、綠美化、花園化及人性 化的。 (四)環境倫理的綠化角度來看校園內的學生生活與學習將環境倫理、多元化、 與和平、簡樸生活融入學校教學與生活中綠色學校成員的思想與聲音是綠色的、 重視地方文物資產的,心靈是環保的、充滿愛與寬恕的心,生活是簡單樸素,對 空間體驗是敏銳的。 (五)開放教育的角度來看校園環境教學法教育改革理念及實務,多形態開放理. 13.

(14) 念及多元智慧經營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教育方法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 也更利用校園。. 四、綠色學校的理念 學校是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場所,學生所學的除了課本上固定教材以外,也從 學校的生活與環境,學習到潛在相關課程。綠色學校初始的理念是讓學習與生活 結合,特別是有關環境學習與綠色生活及空間對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以 及學生與學校的環境彼此間的互動,是一種人際關係的學習,學生能從學校內學 得環境教育所著重的人與環境的關係、了解學校的環境問題、也能學習如何改善 環境問題,培養對環境的覺知能力,增加自然及環境的知識,建立及澄清環境價 值,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技能,並參與改善及共創永續的校園,所以學校 本身是很值得學習的課題。. 綠色學校計畫的宗旨在於,帶動學校自動自發,透過對校園及社區環境的覺 察,及積極的採取行動,以改善校園及社區的環境,並且同時讓參與者學習生態 的思惟,潛能的發揮、人性的關懷、民主精神及行動研究。綠色學校計畫提供參 加學校從相關的環境保護教材與手冊中,學習到如何共同參與執行校園與社區環 境調查,發覺學校內的問題,然後透過學校的民主會商程序,研擬出校園的環境 報告、環境白皮書,與應解決問題的優先工作計劃項目,並參照學校內自己的決 心與能力逐項去完成(王順美、梁明煌,2001)。. 基於上述的理念,如何營造一個永續的校園為目標,全體師生共同探討校 園生活及環境各個層面的現況,並規劃校園環境永續發展的願景,同心協力付諸 行動共同改善校園環境,是整個推動綠色學校的理念所在。. 14.

(15) 五、綠色學校的願景. 綠色學校計畫歸納永續學校的內涵,將中心主軸訂立在發展學校四個面向的 願景,做為學校努力的目標,其四個面向分別是(王順美、梁明煌,2000):. 1.. 學校環境政策:學校的環境政策要有環保組織及領導承諾、要進行學校調及 環境稽核,並明列學校面臨的問題及改善行動計畫時程的環境白皮書。. 2.. 校園空間規劃與管理:學校的空間規劃、建築、及環境管理必須符合環境教 育的要求。. 3.. 綠色教學: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作為教學的場域,推動戶外教學,讓學 生體驗自然,多向自然學習,學校老師具備自己規劃、設計、發展適用於該 地特色或問題的環境教育教材、課程與計畫,融入於教學中。. 4.. 綠色生活:要使環保融入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學生要有參與規劃、改善環境 的行動,校園的成員要養成負責任的環境行為。. 張子超(2001a)就綠色學校願景的學校環境政策、校園景觀與建築、環境 課程與教學、師生校園生活等四個面向歸納、分析後,提出綠色學校四個願景內 涵的實施項目: 1.. 學校環境政策與管理:學校要有環境政策及行動綱領,有環境行動的組織及 社區行動夥伴關係。學生要有開放與合作學習的態度、批判式思考及參與學 校、社區事務行動與環境研究調查的技能。其實施項目包括校園環境調查、 學校環境政策、環保小組組織、環境稽核、整合社區資源等。. 2.. 校園景觀與建築:綠色學校校園建築與空間設置是合乎環保的、安全的、人 性化設計,如:新房舍是合乎綠色建築概念、通風、合適光照、省能源的、 省資源,遊具是安全的,師生參與規劃與設計、施工與管理也是合作行動完. 15.

(16) 成的。綠色學校校園綠地是自然的、充滿多樣性的本地生物,有很高的綠視 率與綠覆率,校園花園菜園與農場是充滿生機的,校園的土地是透水的、可 以呼吸的。師生經常利用校園、進行大自然的體驗活動、並且關懷生命與弱 勢者、重視地方文化資產的。 3.. 環境課程與教學:.學校行政及師生推動校園內及校園外的環境宣導的活 動,如:教學環境化、圖書館的綠色書籍購買及介紹、節慶的環教展覽及活 動、參與社區清潔及綠美化的行動、民間及政府的活動等等。其執行策略含 括:在環境中教學—鄉土與戶外教育、社區與學校教學步道; 教導環境知識—融入式教學、綠色課程研發; 為環境而活動—環境議題行動研究、環境主題活動。. 4.. 師生校園生活:綠色學校校園內的生活,是節約資源的、物質循環的、低污 染的、低噪音的,如:洗手水、廚餘、廢棄物是可以循環再利用;生活是簡 單樸素的,綠色消費、能夠力行資源回收;污水、垃圾量是低的;上下學交 通低負荷、低噪音、安全及有趣。其內涵要項包括簡樸生活、綠色思潮、綠 色消費、能源、水資源節約、安全、寧靜、和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愛 好和平、自然和諧、負責任的綠色行為。. 綠色學校以學校作為環境教育推動場域,從校園空間面、政策面、生活面、 教學面四個面向著手環境教育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讓環境教育得以在校園中落 實與紮根。綠色學校計畫的願景是將學校的發展願景分成:學校的環境政策與管 理計畫、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學校的教育計畫與教學、學校師生的生活 等四個彼此相互影響的面向,這四個面向引領著綠色學校推動的目標,成為綠色 學校計畫行動的方針。. 16.

(17) 六、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推動機制 王順美(2005)指出綠色學校計畫的核心是一個伙伴網路,來建立虛擬的環 境教育社群。透過網站希望樹的獎勵機制(圖2-1) ,鼓勵學校之間的知識經驗及 資源的相互分享交流,帶動學校願意自動自發,對校園及社區的空間、生活、教 學、政策的調查了解,並採取改善行動,使學校成為一個綠色學校。. 圖2-1-1. 綠色學校伙伴網站希望樹機制(引自王順美、梁明煌,2004,頁24). 綠色學校的推動,不只是綠色學校伙伴網站及中心辦公室的這個計畫,教育 部是採取全方位、上上下下的方式來推動。如:教育部在建立地方教育局的環境 教育工作計畫,也將推動綠色學校為各縣市教育局環境教育的目標。各師資培育 中心的計畫,也以設計符合九年一貫和綠色學校精神的教案為主要的工作內容。 校園建築和生態空間的計畫,也將在硬體上朝向綠色理念去營造,並且配合學校 教學及社區的經營(王順美,2001)。這些相關計畫的關係如圖2-1-2所示。. 17.

(18) 圖2-1-2 綠色學校相關計畫之關係圖(引自王順美、梁明煌,2004,頁25). 除此之外,教育部亦給予地方教育局推動綠色學校的相關計畫,透過政策的 要求加上利用補助政策的的限制條件來推動綠色學校,是屬於由上往下的機制; 而透過綠色學校伙伴網路將伙伴學校串連起來,朝向行政管理、校園環境、課程 與教學、師生校園生活等四大面向力行環境管理及環境教育,則是屬於由下而上 的機制。如此雙向的機制,加速了綠色學校的蓬勃發展(如圖2-1-3 所示)。. 圖2-1-3 台灣綠色學校計畫的輔導、推動、執行與支持系統 (引自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7) 18.

(19) 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希望藉由這個虛擬的環境教育社群,作為學校推行環 境教育的知識、經驗、資源、理念、作法之分享交流平台,鼓勵帶動校園內的綠 色風潮。綠色學校網站是為服務學校及提供資源交流的場域,期盼參與學校藉由 綠色學校網絡推動的機制,讓伙伴交流發生在校內與校際之間,學校與專業者、 民間團體之間,學校與地方教育局及中央的教育部。. 七、綠色學校的推動方式 有鑒於過去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時,多屬由上往下的方式,無法喚起學校成 員對校園與週遭社區環境的關心。綠色學校的推動採由下而上,以教學帶動綠色 學校風氣的方式,透過全校師生、家長的參與各項活動,探討校園生活、環境空 間的問題與意義,進而改變生活行為、協助校園生態管理、說服宣導、參與綠色 消費、並向行政建言,使學校逐漸轉向綠色學校。 要達成綠色學校的願景,可以從四個方向同時來發展進行,而這四個方向實 際上也可以依照發展的順序,各自包括三個階層,作為學校努力的目標(張子超, 1999): (一)教學部分: 1.. 學校先要鼓勵學校的師生採用行動研究來學習環境知識,並動手執行解決校 園環境的計畫。. 2.. 接著是所有學科的老師都要願意學習及使用合乎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教學 法,在室內與戶外來教學。. 3.. 接下去的階段是整個學校要有合乎鄉土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計畫、課程與教 材,並列入學年計畫中。. (二)校園生活部分 1.. 全體的師生都能以感性的、情意及行動來欣賞校園生活的周遭環境的現況與 改變、並且在生活中開始養成愛護及作為校園的主人有維護校園的態度與責. 19.

(20) 任感。 2.. 全體的師生要對影響校園及社區生活的環境的變化因子及根源的知識,有認 真探索及主動學習的精神,並且願意以行動促進對弱勢者,異性及多元文化 的尊重與學習。. 3.. 全體師生能養成正確的環境倫理,心靈、思想、聲音與行為都要表裡一致, 並且要熱心參與學校班級或校園的公共事務。. (三)校園的政策方面 1.. 校園首先要依照現有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合乎經濟與公平原則、低負荷的 環境管理系統,並逐步進行資源回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稽核。. 2.. 校園內的工作環境要合乎職場的環境法規、及勞工的安全、衛生與福利法 規、減少校園的意外與傷害事件。. 3.. 校園的決策系統與組織文化要合乎綠色思想及綠色企業的理念精神。. (四)校園的空間方面 1.. 利用校園老舊設施改建的時機,使用綠色設計與建築的手法來興建合乎環保 的學校房舍。. 2.. 校園的環境應用生態綠美化的手法達到舒適、美觀、安寧、健康、無毒的生 活空間。. 3.. 校園的綠地計畫要以生態規劃原則、手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生物與環境共 生、物質循環的境界。. 八、學校推動綠色學校的原則及流程 校內推動綠色學校是一個集體的行動,在行動中有檢討及討論,其原則及建 議流程如下(王順美、梁明煌,2001)。 (一)綠色學校推動的原則,期望是透過教學宣導的過程,讓學生從知的層面有 深入的覺知、建立價值,並提供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如:生活規約的共同擬定. 20.

(21) 與實踐,空間硬體面的設計、維護及改善。行政部份則扮演鼓勵者、支持者、或 公開表達意願。綠色學校要深根發芽,端賴學校的情況。基本上,採循序漸進、 多樣化、整體化、多鼓勵的原則。 (二)推動全校性綠色學校的工作流程:(自發式) 1.. 先有一位 champion 「第一名」,這可以是校內的老師、行政人員、家長或 社區人士,這位「第一名」對議題有深入的了解,關切議題,並且積極說服, 甚至了解或努力了解行動管道。. 2.. 「第一名」從一個關切的問題或願景來影響周遭的人。. 3.. 對「第一名」所關切的議題有回應者,逐漸形成一個正式或非正式的小組, 可以包括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家長。. 4.. 小組討論如何對問題現況及可能的協助資源了解。. 5.. 小組吸引及引領更多的人(成為工作團隊),如:社團,進行多樣的調查及 了解。. 6.. 小組在校內或校外公開調查結果,說服更多人加入,導師、科任老師、學校 職員、社區人士。. 7.. 小組或工作團隊草擬行動計畫,並承諾進行,計畫書包括:目標、人、時程、 行動策略、監測方式。. 8.. 工作團隊透過各種方式調查及討論,喚起注意及採取行動的意願在學校集會 中、在布告欄中、在刊物中呈現調查結果及呼籲要採取行動,在課程中深入 了解該議題、其背後的相互關連的事情及意義。. 9.. 提供機會讓全校師生採取行動,密集的鼓吹,並且讓學生了解行動的意義預 備必要的設備或經費;大型的節日活動(一日或一週);結合社區一起來進 行。. 10. 公開改善的結果、檢討、表揚並且彼此的鼓勵。 11. 共同討論形成是否公約(常規)。 12. 小組持續的鼓勵、與叮嚀。 21.

(22) 九、台北縣綠色學校推行概況 綠色學校的伙伴數,從 2000 年 6 月 28 日第一所學校登錄,到 2008 年 1 月 31 日,在綠色學校伙伴網路上,已有 3000 所學校成為綠色學校的伙伴(綠色學 校網站,2008)。綠色學校的伙伴登錄,在推行的初期主要採學校教育人員自動 登錄的方式,而在近幾年來綠色學校的環境教育理念廣受許多縣市政府教育局的 重視,要求縣內所有學校加入綠色學校,甚至將提報成果列為環境教育評鑑的指 標,如桃園縣、台南縣、台北縣等縣市。台北縣教育局於 2005 年,去函縣內所 有學校加入綠色學校,要求各校持續提報分享綠色學校活動成果,以積極性的作 為提報辦理成果認證,進行回饋分享,並將各校辦理情形列入考核。台北縣九十 ,而在 2006 年全縣 六學年度國民小學總數有 204 所(台北縣教育局網站,2007) 所有學校皆已登錄成為綠色學校的伙伴(台灣綠色學校網站,2007) 。 台北縣歷 年綠色學校加入伙伴數,統計資料如表 2-1-1。 由表 2-1-1 可以發現台北縣國民小學在 2004 年以前呈現逐年持續漸進成長 的趨勢,而到了 2005 年加入綠色學校的數量明顯爆增,當年度登錄成為伙伴的 國民小學有 130 所,佔學校總數 63%左右,這顯示台北縣有六成以上的國民小 學受到教育局公文的影響而加入綠色學校。綠色學校計劃的推動管道,雖然可以 透過教育局由上而下的輔導鼓勵參加,或是學校單位由下而上的自發性投入,但 綠色學校最初精神強調的是自主性,而以正式公文規範學校參加或提報,是否影 響了綠色學校的運作或實施內涵,值得後續進一步探討。 表 2-1-1 台北縣國民小學歷年綠色學校登錄校數、累計校數分佈表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登錄校數. 1. 5. 18. 22. 24. 130. 4. 登錄校數累計. 1. 6. 24. 46. 70. 200. 204. 校數百分比. 0.49%. 2.45%. 8.82%. 累計校數百分比. 0.49%. 2.94%. 11.76% 22.55% 34.31% 98.04% 100.00%. 10.78% 11.76% 63.73%. 1.96%.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綠色學校網站/伙伴特區/單位列表。統計日期:2007 年 5 月 7 日。 22.

(23) 綠色學校計畫是一個成果分享的機制,伙伴學校提報校內環境教育推動的各 項活動成果,網站的回應委員給予鼓勵與建議並視各項活動成果的內容給予不等 的葉片獎勵,成果提報愈多、內容越豐富者,所獲得的葉片數可能越多,所以各 校推動綠色學校的努力情形與所獲得的葉片數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台北縣國民 小學綠色學校提報成果所獲得之葉片數如表 2-1-2 所示: 由表 2-1-2 可以發現台北縣國民小學獲得綠色學校葉片數 20 片以上之學校 有 30 所,佔所有學校 14%左右,顯示有許多學校在綠色學校的推動上已達成長 茁壯的階段。綠色學校葉片數 1-10 片之學校為 121 所,佔所有學校 59%左右, 近六成的學校處於萌芽起步階段,仍有進步與持續努力的空間。登錄綠色學校而 未提報之學校有 32 所,佔所有學校 15%左右,在綠色學校的提報或校內環境教 育的實施上有改善與檢討的需要。. 表 2-1-2 台北縣國民小學綠色學校葉片數統計表 葉 片 數 校 數 校 數 百 分. 50 片. 20-50 片. 11-20 片. 6-10 片. 1-5 片. 0片. 合計. 12. 18. 21. 50. 71. 32. 204. 5.88%. 8.82%. 10.29%. 24.51%. 34.80%. 15.69%. 100.00%. 以上. 比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綠色學校網站/伙伴特區/單位列表。統計日期:2007 年 5 月 7 日。. 23.

(24) 第二節 第二節 全校性環境教育. 一、學校環境教育的新趨勢 近年來社會環境變遷、民主自由風潮、教育改革及九年一貫的實施,亦影響 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近年來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學者專家積極推動環境教育, 以及國際上以綠色學校作為推展環境教育的理念,使得國內環境教育的推動方式 有了很大的改變,如表 2-2-1 所列的新趨勢不同於以往傳統的模式,而這樣新的 趨勢將成為學校環境教育發展的主流。. 表 2-2-1 台灣地區學校體系推動環境教育的況與發展中的新趨勢 傳統模式. 新的趨勢. 推動環教 原因. 上級行政命令規定,而被強 迫、應付的. 學校自發的、自願的,為了校園群 體的環境生活品質改善為職志. 環境教育 教學. 採融入現有學科內去教學. 另增加課外活動、主題教學. 環境教育. 環境科學知識去教導、自然體 社區議題探索教學、行動研究. 的重點. 驗,當代環境倫理的灌輸,自 學習者技能導向、環境素養、新環 然科學研習、鄉土教學 境典範教導、解決環境問題. 教學議題. 依照中央長官或權威指定,. 依照地方永續發展需求,自行決定. 由熱心老師志願決定. 教學議題、教學內容與進度. 教學科目. 環境自然科學科目為主. 不特定某一些科目. 環境教學 地點. 教室室內為主、校園步道為輔 校園室內與戶外空間並用、社區行 動為輔. 環境行動. 資源回收及校園整潔廁所衛 生. 校園環境問題減輕及生態環境管 理、群體生活型態行為改變. 環境教學. 制式的教材、學習單. 開放教育的教學法. 教學理論. 認知教學、科學概念、體驗. 價值化、行動經驗學習、跨科技領 域教學、終身學習. 學校組織. 景出現環保小組臨時性組 織,其餘不變. 學校組織開始綠化、包括綠色採 購、綠色行銷、綠色管理. 工具. 24.

(25) 表 2-2-1(續) 學校教學. 為了處理校園問題,使得校園 開始投入藍帶與綠帶生態教材園. 場域的改 善手法. 加速人工地盤化、外來種綠美 化、校園生態村化、回歸自然、環 化、科技化、單一化、造成耗 境共生、本土化、多樣化、低負荷 資源、高環境負荷. 學校文化. 權威化、階層化、官僚化、封 組織人性化、民主參與化、網路. 環境. 閉化、巨大化、反應慢. 來自上級 的誘因. 獎勵誘因為主,鼓勵衛生組長 懲罰誘因開始出現,透過環境稽 及熱心老師志願參與 核、評鑑制度、自我要求. 學習者. 學生. 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社 區居民. 環教支持 體系. 僅有輔導區的環境教育中 心,增加地方的輔導團. 開放式的環教夥伴關係網路 學校要自行建構. 化、資訊化、開放、溝通迅速. 資料來源:張子超、王順美、梁明煌、柯淑婉(1999)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台灣 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頁 13。. 在教育改革運動、學校開放理念與校園民主化風潮下,以學校環境作為環境 教育的推動地點有了很大的彈性與開放,綠色學校即是在這樣新的環境教育趨勢 下,為營造永續發展的校園提供一具體可行的策略。綠色學校的推動有別過去政 令式由上往下的規定,而是採取由下往上的模式,期望學校產生主體性,自發、 自願的為校園環境的永續而努力,以教學帶動綠色學校風氣,學校行政人員、班 級師生、家長透過綠色學校的各項活動探討自己的校園生活及認識學校硬體環境 的意義,進而協助校園生態管理,在民主的校園氣氛下,說服宣導、向學校行政 建言,全校成員可以參與環境決策,凝聚學校未來環境發展的願景,制定各項計 劃,團隊合作共同推動,並自我要求改變生活行為,使校園的軟硬體、價值觀及 文化有整體的轉變,朝向永續的方向發展。. 二、全校性環境教育 Fien (1997)在永續教育模組中,提出全校性推動環境教育的方式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whole school approach) ,包括環境教學及永續學校環 25.

(26) 境這兩項。前者指課程中的融入教學或環境主題教學;後者則包括學校組織中的 民主、合作、積極參與、平等及協商分享的原則,以及學校各項保育措施的操作 和學校校園及建物環境的設計,是否考量加強自然、社會和個人成長的永續原則 (引自王順美,2004b)。 環境教育已超越課程的教學,擴大至潛在的環境教育課程。學校的潛在課 程,包括學校文化、學校建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謝文全,2004)。歐用生(1993)則認為潛在課程包含學校文化、價值氣氛, 或結構特徵、組織型態等,將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功效。由此可知學校物質環 境、組織文化氣氛,所蘊含的潛在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境教」。 學校採取「全校式經營」 (whole school approach)的方式來推動環境教育, 不但強調全校成員的共同參與,更著重於全校整體環境的教與學,包含了教師言 行與師生互動的身教、學校空間設施及組織文化的境教、環境政策及綠色生活公 約的制教,在優質學習環境的陶冶與影響下,有效落實環境教育的目標。 王順美(2005)認為全校性環境教育是學校全體人員(包括教職員工、學生、 家長等)結合地方、社區等力量,共同創造適合實施環境教育的情境提供師生在 教學及生活上運用,藉以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全校性環境教育的歷程,是指學 校全體形塑環境教育願景、參與決策、彼此協商、合作執行,並不斷的反思、學 習、改進的過程。在顯著課程方面,教師透過各種課程及主題的機會,讓學生探 索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願意為環境付出的動機。而在潛在課程方面,藉由校園 環境的經營(包括規劃、維護、使用)以及教師的以身作則、環境管理、宣導及 實踐,促成學生在校內、家中或社區的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並培養及提昇學生 的環境素養(包含環境敏感度、價值、知識、技能、參與及環境行動經驗)。. 目前國際上普遍出現綠色學校計畫,來推動全校經營方式的環境教育,如: 歐洲的生態學校、美國的綠色學校、加拿大的種子學校、中國大陸的綠色學校、 香港的綠色學校、澳洲的永續學校、紐西蘭的環境學校。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亦曾 26.

(27) 提出以全校性推動環境教育的架構,表 2-2-2 簡要介紹綠色學校如何從各面向 落實環境教育。. 表 2-2-2 五個綠色學校架構包含的面向及內涵 架構出處. 架構的面向及內涵. 英國Dorion (1993). 1、學校的目標、價值(學校的宣言及價值) 2、學校委員會(提供學生參與或產生行動) 3、溝通(師生、家長、學校職員、教育局人員的關係)、 4、正式的課程(融入或跨領域的課程) 5、校園空間管理(空間氣氛、設計、教育目的) 6、教室管理(氣氛、物理結構、資源的種類及所在)。 7、與社區的連結. 澳洲Gough (1992). 1、學校的政策 2、教與學(個人的以身作則、課程內容、消費及保育教育、 教室的民主過程及鼓勵學生採取行動、戶外或野地的經 驗、特殊的環境活動或環境日、適當的環境教材資源、個 人做環境稽核) 3、學校運作包括(合作的改變朝向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綠 色採購、有毒物質管理、節約能源、節約用水、交通、多 租借而非購買、野生物棲地、募款及奉獻). 澳洲 Fien (1997). 1、環境教學(融入教學或環境主題教學) 2、永續學校環境(學校組織中的民主、合作、積極參與、平 等及協商分享的原則;以及學校各項的保育措施的操作和 學校校園及建物環境的設計,是否考量加強自然、社會和 個人成長的永續原則). 美國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2002). 1、課程整合(強調科際整合、環境議題、野外學習、文化研 究、慶祝與反思) 2、學校建築空間加強(包括戶外學習教室/設施、棲地的改善 及回覆、遊玩與休閒) 3、社區本位的教育(強調校園內的伙伴關係、服務學習計畫、 社區與校園活動、與地方機構的伙伴關係) 4、校園的永續性(能源、水、固體廢棄物、食物的提供、毒 物、室內空氣品質、交通、建築物設計、對永續的展示解 說) 5、行政支持面向(學校哲學與文化、專業發展、環境教育計 畫) 27.

(28) 表 2-2-2(續) 張子超、王順美、 1、 生活(學校食、衣、住、行,應有節省資源、能源,減少 梁明煌等(1999). 污染、廢棄物、噪音的考量) 2、 空間(校舍或校園環境營造過程應有生態、生物多樣性、 透水性、和節能省源的考量) 3、 教學(綠色生活與綠校園為學習主題,並以探索式、戶外 式、辯證澄清式來進行教學) 4、 行政(領導者的承諾、學校環境管理及教育計畫、師生共 同參與綠校園的營造與維護、制定綠色生活的規範及實踐). 資料來源:王順美(2004)台灣綠色學校伙伴及非夥伴的環境教育比較分析。教 育研究月刊,128,頁 71。. 由上述學者對於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內涵及架構可以發現,學校環境教育並 非僅只是環境知識的傳遞、環境保護的宣導,或是資源回收等環境管理末端的措 施,學校環境教育的推動廣泛涉及學校人、事、時、地、物所有層面,包含全校 成員、各項制度規章、環境教學的時間與地點、所有物理環境空間設施,都必須 有系統的規劃並以整體性作為考量,全校共同經營。全校性環境教育,除了著重 環境課程的教學,更強調校園空間建築、學校政策計畫、行政組織運作、學校風 氣與文化、社區連結、人力和經費資源等軟硬體的情境支持,透過全校師生、家 長、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及團隊合作,營造符合永續原則的校園,落實綠色生活。 台灣綠色學校的推動,即是以學校為本位,全校師生以民主參與和共同學習的方 式,在校園中的教學、行政、生活、空間建築四個面向,全校性的推動環境教育。. 三、澳洲永續學校推動全校性環境教育之經驗 澳洲的永續學校計劃,整合永續教育成一全面性方案,其中包含適當的環 境、經濟、教育與社會演變面向。該方案除協助改善校園資源與棲地環境的管理, 包含能源、廢棄物、水資源、生物多樣性、地景規劃設計、產品與材料外,亦與 學校現有課程與日常固定形式結合。該計畫方案以行動為基礎,全校社群參與學 校永續管理為導向(藍韡婷,2006)。 28.

(29) Gould League with CERES(2004)這份文件提供了澳洲永續學校的概況,其 中描述了永續學校的架構何以需要及其如何被發展。文中強調推動永續校園過程 中的 12 個關鍵要素,及其為何重要,茲說明如下(引自台灣綠色學校網站): (一)為何需要改變我們的作為 澳洲的環教工作者在推動 20 年傳統的環境教育後,審視過去的成果,卻發 現他們看不到學校長期文化的改變,於是作者們討論他們做為一個教育者的經驗 並且回顧過往的研究,之後他們重新設計了推動的途徑,新的方法超越了傳統環 境教育的領域,包含:文化改變的心理學、商業經營、系統性思考、政治、行銷 及組織心理學等。 如同世界各地的許多教育者,作者們發現重視教學、傳遞訊 息以及外在控制的傳統「傳輸」方式(Transmissive way)的環境教育是無效的。 而當他們開始共同學習的過程,其成果是驚人的。 (二)轉變學校~傳統「傳輸」方式的環境教育與「轉變系統」的環境教育的比 較 1、傳統傳輸方式的環境教育 這個模式顯示,在一個典型的學校,你可以發現很多小團體(環境社團或 班級)各自進行永續的活動,例如建制堆肥箱,然而這些活動通常是獨自進行的, 以至於效果常是短暫的。同時間,學校的其餘部份卻是往相反的方向移動而變得 較不永續。 . 29.

(30) 學校 School. 較不永續(Less Sustainable). 更永續(More Sustainable). 圖 2-2-1 永續學校改變學校模式(Gould League with CERES,2004,p.2 轉引自 台灣綠色學校網站). 2、轉變系統(Transforming systerms) 而在轉變的教育中,學校的所有部門都被捲入改變的過程,並且都往同樣的 方向移動而變得更永續。在此種案例中,包含共同學習的過程、擁有感(sense of ownership)以及增能(empowerment)。在這些學校中我們觀察到全校社群文化 的轉變正在產生,同時顯示這樣的改變是可持久的。. 學校 School. 較不永續(Less Sustainable). 更永續(More Sustainable). 圖 2-2-2 永續學校改變學校模式(Gould League with CERES,2004,p.2 轉引自 台灣綠色學校網站). 30.

(31) (三)成為永續學校的方法 1、跟其他團體合作  增進與教育部門、地方政府、組織、社區團體、國家永續相關部門及單位的 伙伴關係;連結學校與現行的教育組織、網絡、資源及方案,並且擔任教師非正 式訊息的中心;立基於各別學校過去在永續發展教育上的成就,同時肯定先前的 就;進行其他學校及地方部門的個案研究與其建立關係。 2、提出一個有效的架構  一個有助於學校文化及行為改變的架構或是指引;不是例行的方案,而是針 對特定主題的討論會;所提出的 12 個關鍵要素並非必須依序進行;提供學校為 (藉由其他活動所節 他們方案募款的建議,以這些策略作為綠籬(green fencing) 省的經費去發展近一步的活動)並且獲得補助;為學校、教師跟學生提供形成網 絡及相互串連的機會。 3、 達成確實的成果  支持學校在永續教育上,從覺知到領導力的成長歷程;提昇學校對其永續方 案的所有感跟有力感並且注重學生的參與跟學習。 4、 建立在堅強的基礎上  立基於授予廢棄物生態再利用聰明學校方案(EcoRecycle Waste Wise School Program)的經驗,及維吉尼亞地區其他傑出的環境教育計畫;建立在過去大規 模關於國家跟國際文化改變方案的研究及有效執行的環境教育基礎上。 (四)12 個關鍵要素 這 12 個關鍵要素是澳洲學者在多年的聰明減廢學校及永續學校的行動研究 後所訂定的,他們相信這些因素對於強調從覺知到領導力的永續發展教育來說是 不可或缺的。表 2-2-3 列出這 12 個關鍵要素及其重要性,同時說明忽略任一個 要素的可能後果 :. 31.

(32) 表 2-2-3 校園自覺知轉型到領導為永續教育的成功過程的 12 個關鍵要素 關鍵要素. 忽略此一要素的可 能結果. 介紹「永續」. 缺少共同的意圖. 蒐集基礎資料. 無法追蹤發展. 此要素的重要性 提供對議題的視野、整體的瞭解及未來更廣的計 畫。缺乏此一介紹,將會缺乏共同的目標與遠景。 提供關鍵訊息以預估未來的改變。缺乏基礎資 料,將沒有參考點。 一個來自全校各部門為了更永續的承諾,對於學. 訂定全校承諾. 惰性與抗拒. 校文化的改變是重要的,缺少此一承諾,學校中 的改變只會零星出現。 一個來自教師、家長、學生跟特別顧問的承諾會. 組成委員會. 澆滅老師的熱情. 給予學校所有成員擁有感,並且確保工作會從小 組擴展出去。沒有承諾會讓教師失卻熱情,同時 全校的其他成員也會缺乏擁有感。 預算跟審核會對於校內資源將如何被使用、廢棄. 編列預算/審核. 粗劣的計畫. 物如何被處理給予一個明確的圖像。缺乏這項資 訊,學校將無法確實的計畫跟行動。 藉著設定目標及目的,學校將會聚焦於達成可測. 設定目的及目標. 失去方向. 量的成果。缺乏目的及目標,就會失去清楚的方 向。 形成政策使得一項計畫深植於學校中。透過學校. 發展政策. 改變是短暫的. 會議支持一個計畫,會讓該項計畫獲得長期的認 可。缺少政策則不能確保該計畫被認可。. 發展行動計畫. 雜亂無章. 行動計畫是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有組織的方式達 成成果,缺少行動計畫會沒有條理。 課程計畫明訂永續發展教育將被放入學校課程的. 發展課程計畫. 與學校任務不相關. 哪些部分。課程計畫也與學校進行的活動相關。 缺乏課程計畫,對於為永續而學習將缺乏協調一 致的路徑。. 執行行動/課程計畫. 失敗. 執行是必要的一步,沒有執行將無法完成任何 事。沒有行動會讓師生感到沮喪。 監測跟評估有助於學校去衡量他們的發展,並持. 監測及評估方案. 停滯不前. 續改善其計畫。缺少這一步,計畫將無法變得更 好。 社區連結會為學校的計畫帶來資源,專業技術及. 建立社區連結. 孤立. 支持,同時連結學校計畫跟其他社區活動。沒有 這些連結,學校將會獨立運轉。. 資料來源:(Gould League with CERES,2004 轉引自台灣綠色學校網站). 32.

(33) 由澳洲永續學校推動全校性環境教育的經驗可以發現,環境教育應是一個教 與學的歷程,學校環境教育若是僅以環保宣導、環境教學及外在控制的方式來推 動,成效是零星、片段、短暫且有限的,但若經由共同學習的過程,增進成員擁 有感及賦權增能,促使全校社群文化的轉變,才能導引學校的整體朝永續的方向 發展,而這樣的改變是可持久的。學校環境教育,必須全體成員不斷的共同學習, 才能改變學校文化,轉化成員永續的知識、信念及行為。全校性環境教育的推動, 即是學校全體人員共同形塑環境教育願景、參與決策、彼此協商、合作執行,並 不斷的反思、學習、改進,創造經營一個適合實施環境教育情境的歷程。 綠色學校的實施及推動,過程強調民主溝通與協商,凝聚學校成員共識,全 校共同許下承諾、發展學校永續願景及環境政策,制定各項行動及課程計畫,以 生態的原則營造校園空間與設施,運用校園及社區的場域進行環境教學,增進學 生環境素養,培養環境行動的技能與經驗,全校成員集體共同學習,形塑永續的 價值觀,進而改變學校的文化及成員的行為。. 第三節 第三節 全校性環境教育評量 全校性環境教育評量與 評量與研究 綠色學校的推動即是將環境教育落實於校園中的教學、行政、生活、空間建 築四個面向,而學校環境教育包含顯著課程與潛在課程,因此,綠色學校的推行 與實施須採取全校取向的經營模式。全校性環境教育是一個行動計畫,目標即是 實踐全校整體環境教與學,全校性環境教育是否得以成功實踐,需要學校整體情 境的支援與配合,包含課程、物理空間與設施、社區資源、政策計畫、願景承諾、 組織運作、學校文化、教師專業能力、成員參與、監測評估等因素。以下即介紹 綠色學校及學校環境教育相關的評量指標,以瞭解全校性環境教育的內涵與架 構,作為綠色學校推動方向的指引及實施成效評量之參考。最後並探討國內目前. 33.

(34) 全校性環境教育有關於綠色學校與永續校園的相關研究。. 一、 綠色學校評量項目. 目前對於綠色學校的的指導原則及相關做法,國內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中 提供了學校自評表,分為生活、校園、建物和設施、教學與宣導活動、行政與管 理等四個面向,可以讓學校在四個面向自我檢查,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改 善生活、空間、教學及政策,亦提供具體操作綠色學校的參考與努力的方向。 (一) 生活面向:朝向健康、省資源、省能源、低污染及噪音、重文化及關懷 弱勢。 (二) 校園、建物和設施:環境學習功能、棲地環境文化的永續、生態循環、 永續資源能源、健康建築。 (三) 教學與宣導活動:多元管道,鼓勵支援教師;透過校園生活及空間的學 校本位課程,提升環境覺知、行動與價值。 (四) 行政與管理:領導者承諾、有計畫、有組織、整合內外資源、鼓勵引導 師生共同參與。. 二、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教育部為加強學校進行環境教學,落實推動校園生活環 保工作,營造永續發展之理念之學校,會銜公佈「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 畫」,計劃的項目與內容提供各級學校訂定校內永續校園環境管理計畫之參考, 其執行成果做為縣市政府教育局考核評鑑之依據。實施計劃的項目與內容,包括: (一) 推動學校環境管理:訂定永續學校環境管理計畫、執行永續學校環境管 理、發揮環境保護小組組織功能。 (二) 落實環境教學:培育環境教育師資、開發環境教材、舉辦環境教學活動。. 34.

(35) (三) 推動校園生活環保:舉辦環保競賽及會議、落實校園生活環保。 (四) 普設環境教育設施:整合設置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 目前各級學校大致依此架構與方向來落實推動永續校園環境管理及環境教 育,其中桃園縣的「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評鑑自評項目與內涵較為詳細,可作 為其他學校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之參考,茲介紹如下:. (一) 訂定計畫:訂定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實施計畫、成立永續校園與環境教 育小組運作。 (二) 落實環境保護相關活動:訂定環境保護活動計畫及執行,辦理環保教育 相關宣導、藝文、展演等多元活動,確實執行節能減廢、資源回收與再 利用工作有明顯效果,落實綠色採購有具體事蹟。 (三) 發展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課程:訂定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發展 計畫、實施永續校園與環境教育課程之教學活動、結合地方特色辦理學 生環境生態校外教學、辦理校內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教師進修及研發活 動、鼓勵教職員積極校外研習進修。 (四) 整合與分享資源:建置永續校園網站提供教學活動經驗作資源分享、參 與綠色學校伙伴有具體成效、建置及整合相關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五) 設置及經營永續校園環境:校園符合生物多樣性、能配合課程與教學建 置校園生態場域、校園美化與景觀裝置能應用自然媒材或資源回收物、 學校籌編經費,以永續校園概念改善校園設施、永續校園局部改造及應 用。 (六) 創新特色:與眾不同、楷模、創意。. 三、國內學校環境教育指標相關研究 高翠霞、高慧芬(2005) 「國小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以「輸入-過程-輸出」 (IPO) 系統模式,做為指標主結構。其指標結構與概念內含分述如下: 35.

(36) (一) 輸入指標(現況分析): 1. 背景因素:人口、學校環境、社區環境等特徵 2. 資源因素:經費、人力、物力、社會等資源 (二) 過程指標(運作模式): 1. 組織運作:規劃與運作、體制與政策、團體動力 2. 環境管理:學校污染防治、學校環境衛生管理、學校資源管理、學校景 觀管理 3. 教育訓練:校外進修計畫、校內訓練計畫、培訓課程 4. 課程教學:課程規劃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師與教學專業 5. 綜合推廣活動:學校綜合活動、學校綜合活動內涵、學校媒體宣導規劃 (三) 輸出指標(具體成效): 1. 環境素養: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家長環境素養 2. 具體成果:行政考核、教育活動評鑑、學生表現評量、環境管理成效. 王順美(2004d)採系統模式建構「台灣中等學校環境教育指標」,包含: 背景資源投入、運作過程、及成果三個層面,並且採學校整體經營環境教育內涵, 來界定環境教育指標的範圍。其指標架構與內含如下:. (一) 背景: 1. 背景因素:學校辦學的開放度(教學自主性、辦學活潑度) 、教師的活力 (教師求知度、靈活程度) 2. 資源因素:人力資源(教師的環境教育素養,學生、家長環保義工,引 入校外環教資源)、經費資源(環境教育經費)、空間設備(校園空間的 自然程度、學校設施的環境友善程度、環境教育的教學資源) (二) 運作: 1. 行政系統:領導者(校長的支持度、衛生組長工作熟悉度) 、計劃(學校 36.

(37) 環境教育計劃、學校環境管理辦法) 、執行(各處室及跨處室的環境教育 工作、環境教育獎懲、學生義工投入及師生配合程度) 2. 教育訓練:教師進修(教師同儕學習、環境教育研習) 3. 環境教學:課程中融入環境教育的程度(發揮課本環境保護概念、環境 教學融入聯課或社團活動、戶外教學的環境教育成份) 、教材教法(環境 教育目標達到程度、教學方法的多樣及特色、跨領域的課程設計) 4. 環境行為引導:環境清掃(打掃廁所、落葉堆肥) 、節約資源(資源回收、 省資源能源) 、污染防治(減少有毒物質) 、空間規劃(師生參與度) 、師 生參與校外環保活動 (三) 成果: 1. 環境素養:學生的環境素養(對校園環境的敏感度、環境關切、主動學 習環境知識及技能) 2. 生態足跡:物質的消耗(垃圾量、用水量、電費) 、校園生態(綠化程度、 生物多樣性程度) 3. 教育具體成果:環教媒材(解說牌、出版品、網頁) 、活動與社團(環境 教育相關活動及社團). 劉潔心等人(2004)依IPO系統模式輸入、過程及輸出三個領域所發展出的 「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作為大專院校環境教育教師評鑑之主要重點,包含 教學環境、基本教育專業能力及環境教育內容能力等三層面: (一) 教學環境(資源-輸入):意指學校客觀環境,及其它與學生學習有關的環 境影響;它的成功要素包括:來自他人的支持,學校的硬體與社會結構與 風氣,資源的可獲性,時間及課程的彈性。簡而言之,教學環境即那些有 助於創造一個有效教學及學習環境的因素。 評鑑指標: 人力與經費資源:行政資源的可獲性、申請環境教育經費的主動程度 37.

(38) (二) 基本教育專業能力(課程教學-過程):能夠應用教育哲學知識、道德推理 理論、知識/態度/行為關係理論、學習理論及學習遷移理論來選擇、發展、 實施及評鑑課程與教材教法,以有效地達成環境教育目標。 評鑑指標: 1.課程規劃與參與:課程內容涵蓋面、課程型態多樣性 2.教學資源(教材):教材內容與特色 3.教學方法:多樣性教學策略、教學技巧精熟度 4.教師角色與個人行為:教師的角色彈性化、多功能化 (三) 環境教育內容能力(環境素養-輸出):環教教師主要應具有的內容能力則 涵括:生態學基礎-即能夠應用生態學的知識分析環境問題、預測環境問 題解決方案的後果,且具有生態素養以調查、發現及評量問題的解決方案, 並將生態學的主要概念用於教學課程中;概念認知-能選擇、發展及實施 課程使學生認識人類的文化活動、個人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各層次的環境 問題、解決方案,價值澄清以做環境決策及實行負責任的公民行動;調查 研究與評鑑-有能力研究環境問題以及評鑑可替代的解決方案,並發展、 選擇和實施教材與教法,以使學生發展同樣的能力;環境行動技能-環境 教育教師應能採取積極的態度,以達成或維持生活品質及環境品質之間的 動態平衡,並發展、選擇或實施教材教法使學生具有同樣能力在適當的時 機採取個人和團體的行動等層面。 評鑑指標: 教師環境素養: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技能、環境行動. 四、全校性環境教育指標 王順美(2005)以全校性推動的策略,進行環境教育指標的研究,其「全校 性環境教育指標之內涵與評鑑」,是以目標模式當作學校經營環境教育指標的模. 38.

(39) 式,發展全校性環境教育指標架構及其細項,凸顯環境教育的重要精神,引導未 來學校經環境教育的方向。全校性環境教育指標內涵包含了三個層面(操作軸) 與三個精神(精神軸),如表 2-3-1 說明:. (一)三個層面 1、學習情境:學校整體所能提供環境境教育的先備條件,包括軟硬體、校園文 化、及時間上的支持。 2、行政運作:學校在願景、領導、決策計畫、聯繫、考核、團體氣氛、實作等 方面的整體狀況。 3、教學課程:教師運用時機進行環境教學或引導,及其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內 含及師生互動。. (二)三個精神 1、民主參與夥伴關係:建立公民感,形成凝聚性的團體、寬容和開放心胸、溝 通能力、個人的及社會的能力、第一手經驗 2、學習與反思:行動研究,提昇學習的效果、能力的培養-數理能力、學習能 力、問題解決、資料蒐集、獨立思考、時間 3、生態價值考量:在地感、時間感、整體思考、製造個人連結、欣賞關心環境. 表 2-3-1 全校性環境教育指標工作架構及其指標 師生參與及夥伴 關係. 學習與反思. 生態價值考量. 學習情境(學校整 * 既有資源的運. * 教師的環境關. * 校園空間及設. 體所能提供環境 用 境教育的先備條 * 校外資源的導 件,包括軟硬體、 入. 切 * 靈活的環境教 學時間及地點 * 提供環境教學. 施生態化 * 具環境教育功 能的設施 * 環境教育媒材. 校園文化、及時間 上的支持). 的預備 39. 的來源與運用.

(40) 表 2-3-1(續) 行政運作(學校在 * 環境教育遠景. * 適切的環境考. * 節約資源教育. 願景、領導、決策 的塑造 計畫、聯繫、考 * 環境決策過程 核、團體氣氛、實 的參與 作等方面的整體 * 校長的支持度. 核制度 * 環境教育學習 與創新的風氣. * 汙染管理教育 * 校外環境教育 活動 * 學校綠色採購. 狀況). * 環教工作執行 單位的聯繫與 拓展 * 學校成員的環. 及消費. 境教育熱誠 教學(教師運用時 * 教師以身作則 機進行環境教學 * 學生為中心的. * 學生社團、幹 部及家長義工. * 課程的內涵技能教學層面. 或引導,及其所使 用的教學方法、內 含及師生互動). 的學習 * 環境教育融入 課程 * 校外教學的環 境教育成份. * 課程的內涵情意教學層面 * 課程的內涵知識教學層面. 教學. * 環境教材及教 法的適切性 資料來源:王順美(2005)環境教育指標評量策略整合研究-全校性環境教育指 標之內涵與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頁 73。. 五、學校環境教育相關研究之探討 本小節先就學校環境教育、綠色學校及永續校園等相關實證研究,彙整有關 學習情境、行政運作、教學課程方面的研究結果,並進一步探討學校環境教育與 學校組織文化之關係。再將各研究中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於學校環境教育的差 異情形予以彙整於後。. (一)學習情境方面 葉茂森(2003)在「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中指出,國小校 園自然環境資源以花圃、景觀盆栽、植物標示牌、水生生態池及地表綠化植栽最 4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舉辦這次座談會之前,其實有先邀請大家填寫問卷。彙整問卷結果以及會 議裡提出的意見後,我們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有衝突的,好比說課程太難

3.8.2 學校自評多以教師和學生的觀感作為成效 指標,流於主觀,學校及科組仍未能完全掌握運

正誤題 清單 口頭提問 攝影作品 歌唱 日記及日誌 配對 問卷 口頭訪問 美工展品 舞蹈表演 學習紀錄 多項選擇題 閱讀 說故事 電腦圖像 樂器演奏 作品選輯. 填充題 書評

(以下簡稱「99 課綱微調」)命題 1 。本考試說明即針對實施 99 課綱微調後,施測之化學 科,說明命題方向與

答1: 學校可藉著初中數學科修訂課程於 2020/21

主旨探析》(載《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 年 1 月第 25 卷第 1

[r]

測驗 自評 + 問卷 晉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