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循環行動方案之教學改變與學習反應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第二循環行動方案之教學改變與學習反應

〈聞音舞動家鄉樂〉行動教學方案,第二循環課程以「威風凜凜進行曲」為素材,

共三節課,課程設計依據第一循環課程之省思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修札。首先調整小組 組成方式透過第一循環中的學生學習表現,邀請三位在領導、創作及溝通表現能力佳的 同學為組長,設定人數後自行完成分組。教學歷程的改變,在體驗方面,加強小組進行 音樂內涵之情境引導與感受分享,進而瞭解內化作品之音樂內涵,並加強樂曲脈動之體 驗感受,此外,肢體感受過程中加入曲調模唱,讓身體有多一感官進行感受的學習內容;

分析方面,在音畫創作部分調整以小組進行,並在體驗樂曲音樂元素中增加聆聽音樂的 機會,並進行記錄小節數及主題曲調的圖形,其中加入學生熟悉之廣告電影來引導創想,

以增加在分析樂曲的學習內容效能;展現方面,加入簡單輔助道具,來提供學生透過道 具的特性展現出音樂情感,並讓各組分享創作之想法與設計。

在各歷程中,主要的改變是適時的提供討論分享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樂曲中所感受 分析到的說明出來,讓各組有觀摩的機會,也作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形調整教學活動 的依據。本節根據蒐集之研究資料,呈現此教學方案的第二循環教學歷程與回饋。課程 教學內容調如表 10。

表 10 第二循環課程教學重點

動速度、力度及身體動作高度來做出反應,有助於學生在慢板及不同力度上的感受與反 應(協 1 觀-般-Ⅱ-1)。在暖身後隨即與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有觀摩老師的肢體呈現,

多能自主回應老師的提問,尤其在不同力度及速度下,學生可以用不同情緒形容詞說出 自我感受(協 1 觀-般-Ⅱ-1),是有別於第一循環學生之反應。

進入作品的速度體驗,調整第一循環的體驗方式全班圍成圈,以傳球的方式進行,

以球來進行傳遞,首先以一顆球,以兩小節為單位,第一小節的第一拍為遞球的時間點。

穩定後,老師陸續加入球數來讓學生練習,如圖 22。過程中適時調整部分學生位置,能 讓傳球的時間點更能落在正確拍點中(札-般-Ⅱ-1),這樣的傳球方式去抓樂曲的基本 拍感覺容易多了,且只要專心聽,球的傳遞感覺很美(學訪-般-09-Ⅱ-1)。

圖 21 學生依照自己脈搏速度走路

圖 22 小組圍圈以傳球方式體驗樂曲基本拍

體育班在這部分的體驗,人數可能較少,很快尌在音樂中傳遞音樂,老師加入「hop」

讓他們換方向傳球,增加立即反應的能力,學生有了這挑戰,更為專注且肢體配合著音 樂微微的一起脈動起來(協 1 觀-體-Ⅱ-1)。但兩班在慢板樂段都有同樣的困境,尌是 學生都會太快將球傳出,但在老師提醒手持球時跟著基本拍律動,有了預備傳遞出去的 時間點就準確多了(協 1 觀-般-Ⅱ-1)。以定點的肢體律動來體驗樂曲的基本脈動,效 率提升,且學生更能專注於聆聽,並在樂曲播放中以適切的律動表現出來(協 2

觀-般-Ⅱ-1)。

(二)體驗感受作品主題樂句及節奏型,並討論音樂內涵與感受

接下來進行對作品 A 段相關音樂元素的體驗,包含樂句、力度、節奏音型等,老師 依據樂段內 abc 三種不同動機主題,透過隊形及童軍紅白旗,與學生討論設計出三種不 同肢體動作,包含以樂句為單位順逆時針移動,揮動紅白旗、雙手依序直線伸展動作等,

並依據各樂節之力度與節奏音型進行感受體驗,如圖 23。

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準確將感受到的音樂內涵表現出來,運用童軍旗讓學生起身走路 加上手揮旗子感受音樂作品內涵,學生可能有輔助的道具為媒介,更為投入去體,專注

圖 23 運用童軍紅白旗進行音樂元素之體驗

力更為集中(協 1 觀-體-Ⅱ-1)。此曲 A 段曲調節奏音型具有明顯個性,配合旗子的特 性,學生感覺在這連續動作下與音樂產生好多的親密關係(學訪-般-11-Ⅱ-1)。

輔助道具在體驗歷程中的使用,教師應該要明確說明及限制後才發下,可以減少學 生過度興奮的狀態(札-般-Ⅱ-1)。此外,此首作品較長,如何讓學生能進入樂曲中感 受,適時停止肢體部分,以段落聆聽後在進行肢體體驗感受,是有助於學生進入音樂內 涵中(札-體-Ⅱ-1)。

體驗作品之曲式架構、速度力度與節奏音型後,運用此作品相關廣告、電影、卡通 等進行引導感受。透過 AB 兩大段不同風格來引導各組討論適合運用在什麼場合及為什 麼?並進行組分享後,教師進行樂曲背景介紹與統整樂曲之音樂內涵。

透過多媒體的引導討論,學生確實能用更貼切的語彙來形容兩段情緒明顯差異之樂 段,但討論時間過短,一般班有些學生還想發表但因下課鐘響,有點失望的感覺,但經 過教學活動的調整,學生在音樂情感上的表現的確更為適切,且樂曲與身體已有明顯互 動與關聯(札-體-Ⅱ-1)。

(三)小結

從觸覺去體驗脈動後,轉化為動覺再表現出來,及透過自己的聲音將教師肢體移動 的音樂內涵表現出來,是有助於學生對音樂元素與肢體律動關係間的連結。此外,聆聽 樂曲與感受時減少肢體律動的強度,以簡單的方式來進行,提升了聆賞效能,也更能專 注於聽的部分。引導討論音樂內涵與感受時,透過多媒體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是有 助於小組討論之熱絡程度。

二、第二節課:曲中作樂

(一)體驗樂曲快慢版與肢體間之表現方式

第二節課開始的暖身讓學生體驗樂曲 B 段慢板之脈動,學生為列車隊形,雙手搭在 前面同學間上,藉著熟悉的曲調,主要去引導學生多去觀察自己或其他同學雙手依據樂

曲脈動拍在前方同學肩膀之動作之感覺,如圖 24,進而讓身體在這慢板樂段更能表現出 曲調的情感。學生在這樣的體驗方式,先在原地,以最簡單的肢體律動來體驗,提升不 少學習效率,只是可以嘗試在樂句以 hop 來讓學生轉身換方向,同時建立樂句概念,才 不會浪費了練習機會(協 2 觀-般-Ⅱ-2)。

(二)以肢體律動、譜例及圖形來協助引導分析樂曲架構及曲調節奏音型

接續運用前一節課之童軍紅白旗來再次體驗樂曲 A 段快版與 B 段慢板之曲調音型 與基本拍,一樣全班圍成大圈來進行體驗,A 段依照前一節課之動作,B 段以雙手打開 如飛翔的肢體進行體驗,腳則踏出兩段音樂之基本拍進行。此曲作品較大,學生同時要 掌握的元素較多,老師適時進入需要引導學生身旁,學生的體驗表現更加到位(協 1 觀 -體-Ⅱ-2)。此外轉換到 B 段慢板時,學生的腳步未能清楚表現出來(協 1 觀-般-Ⅱ-2),

在體育班進行此部分時,老師在過門要轉換到 b 段時就以手勢指揮出基本拍,進入到 B 段時學生的腳步就更為清楚了(札-體-Ⅱ-2)。學生也指出當整組有跟著音樂脈動走,

就不會踢到或踩到組員(學訪-般-19-Ⅱ-2)。

要進入相關樂曲分析階段前,教師設計以提問,透過前一節課欣賞之多媒體素材,

讓小組去討論這兩大段音樂會是適用於哪種場合並討論出為什麼,作為進入樂曲分析前 圖 24 學生成列車隊型,雙手在前方同學肩上拍出基本拍

的討論。小組討論後發現同學發表的場合雷同,婚禮、畢業典禮、運動會等答案,想法 較為侷限。討論的引導可嘗試設定同一情境,讓學生去擷取情境中會出現動態的生物來 進行討論,形容音樂的詞句也可以更加聚焦,如動物園裡不同曲調音型代表的動物的方 式來引導討論(協 2 觀-般-Ⅱ-2)。

(三)以小組繪製音畫,透過音畫作品將樂曲的音樂架構與內涵呈現出來

接續進入樂曲結構、曲調與情感分析,主要以分析 A 段為主,透過先前透過紅白旗 之體驗,及三種主要動機之曲調譜例,小組在聆聽音樂時分析紀錄出曲式架構之組成,

記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畫出各主題的圖形,並記錄小節數、速度力度之變化及樂曲情感,

如圖 25,B 段因是學生熟悉旋律,樂曲分析以算出樂句小節數及力度變化。

學生在分析階段已能在小組合作下完成各組的紀錄,唯有在A段有以主題是不規則 分配小節的樂句學生花了較多時間在聆聽分析(札-般-Ⅱ-2),此時老師做出教師對音 樂感覺的動作來引導聽辨,如圖 26,並以數拍來協助,學生更快的聽辨出結構,學生較 不常見的樂句結構,在有系統化及結構化的引導聽辨,學生當下不僅專注,且成功聽出 及畫出樂句結構時,都表現出極高成就感的喜悅感(協 1 觀-體-Ⅱ-2)。

圖 25 威風凜凜進行曲樂曲分析之音畫紀錄

在這歷程中,兩班學生老師花了相對多的時間在引導分析,雖已有身體經驗,但要 將聲響感覺轉化成視覺圖形,且又要能清楚記錄樂曲結構段落,可以讓學生先從聆聽開 始,專心將樂曲中各大段中各主題的小節數算出來,再進行肢體體驗,應該可以提升在 這部分的學習效能(協 2 觀-體-Ⅱ-2)。小組分組合作上,發現教師未能進行分工之引 導,及相關分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運用,導致小組在討論、分工合作、展演準備上之效能

(札-般-Ⅱ-2)。

最後進行綜合討論,讓各組來分享說明他們分析樂曲後的音畫繪製圖形的想法,如 圖 27,還有樂曲整曲的架構與情感特色等小組看法。一般班因為時間不夠,未發表完成,

但有分享的組別,負責分享的同學不僅把樂曲架構清楚地闡述外,在不同的曲調主題都

但有分享的組別,負責分享的同學不僅把樂曲架構清楚地闡述外,在不同的曲調主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