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綜合討論與啟示

前兩節透過相關研究資料進行相關研究結果之詮釋與整理,本節再佐以兩循環課程 結束後,學生運用課餘時間完成兩循環行動方案課程的學習狀況問卷調查表,如圖 31,

來了解學生透過聞樂起舞在對音樂元素學習的看法、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對課堂參與的 看法及對方案教學的整體感想與建議等,分析如下表 11。以下尌行動方案中第一巡環教 學歷程與學習狀況、第二循環教學改變與學生反應,及研究啟示與學生回應三方面討論 之。

圖 31 學生學習狀況問卷調查表

表 11 學生學習狀況問卷調查表統計結果

(接上表)

一、第一循環教學歷程與學習狀況之討論

第一循環選用之音樂欣賞作品為屬於戲劇配樂之作品「山魔王大廳」,樂曲的特色 樂曲結構以重複曲調樂段組成,情感的呈現主要透過速度、力度的變化來表達。在聞樂 起舞的較學設計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聽覺,將樂曲速度的變化、力度的變化及樂曲段落透 過小組成員的肢體律動及空間隊形呈現出來。

在教學歷程中研究者依循螺旋式的教學設計,不斷的堆疊學生對樂曲的認知與技能 上的練習,學生的學習狀況是良好的,多能參與在課堂中。加上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室 空間的安排、教師的班級經營及音樂語言的多元運用,發現不僅讓異質性的班級學生能 多數參與課程外,也更願意在札式課程中善用肢體來學習音樂。尌如謝鴻鳴(2006)指 出聞樂起舞教學多用音樂語言及音訊來進行教學,減少過多口說的指導,並多設計幾種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注意力的內容,特別是立即反應的教學設計,是最能讓學生專注於 課程的。

在教學歷程中,如何在教學中讓異質性的學生都能參與在課堂中,且都能適切的表 現出學習內容,教師的口語表達是關鍵。協同研究者也特別提及教師語調及速度要讓課 堂氣氛和諧且舒服,不應急躁且高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更關鍵的是讓學生發自 內在,主動透過肢體去將所體驗分析的音樂表現出來,教師多以讚美為主的引導與,課 堂進行時學生較能充滿挑戰的動力(謝鴻鳴,2006)。

此外,聞樂起舞展演是了解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學習狀況的主客觀評量(Butke,2014)。

從此循環課程的展演表現,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展現中未能掌握樂曲不同 速度變化的基本拍,進而未將對樂曲的情感變化張力透過肢體表現出來。再者,這樂曲 主要是以重複的旋律透過肢體來呈現音樂的結構與內涵,如何讓學生可以更有劇情或者 更故事化的呈現出樂曲,是未來設計課程可以持續探討的。

從第一循環教學的歷程中的反思及相關文獻可得知,聞樂起舞重視的是如何透過肢 體去呈現樂曲時間、空間、能量的完美平衡,不管在課程的暖身、樂曲相關元素的體驗,

首要尌是在速度中的基本拍掌握練習,如是老師運用自我即興旋律,應讓學生以行板的 速度開始去體驗,再逐步去體驗感受不同之速度的基本拍。因為基本拍是呈現樂曲時間 的基本要素,也是引導學生表達樂曲情感的關鍵之一。再者學生對樂曲空間與能量的表 現,發現教師應扮演引導的角色,不要過多的闡述與表達教師本身意見,會侷限學生對 音樂的想像與肢體上的運用,應以引導學生自主性、自發性的去體驗、分析及展現樂曲 最為重要,教師不應以框架或慣用的模式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接收及感知到樂曲中的 藝術表達,進而展現出他們個人對樂曲獨特的見解與思想,因而得到學習的樂趣

(Juntunen,2016)。

為提升學生對樂曲內涵的感受及表達,教師應該重視小組討論及多元感官的運用,

及音畫紀錄需與體驗與分析的歷程有所結合,而不是為畫而畫。如能配合主題旋律哼唱、

視覺讀譜輔助、角色扮演、聯想等等的引導提問與討論,再佐以視覺的紀錄是能增加學 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及提升肢體技能等(林小玉等,2017)。

學生學習狀況方面,在兩班學生人數、先備經驗的差異的影響下,的確影響了教學 活動的引導進行方式與學生表現。體育班會慣性的運用專長項目的動作,如籃球、跆拳 道、網球等運動的肢體動在聞樂起舞的創作上,且在國一有音樂律動進行節奏、曲調的 學習經驗,因此在音樂力度與速度上的肢體表現更具有張力;另一方面因人數較少,學 生的學習狀況教師幾乎能全盤掌握,並可很適性的去配合學生學習進程,只是可能小組 人數偏少,團隊動力需要教師不斷的進入協助。一般班人數較多,小組進行時的空間安 排、教學活動的流暢性反是重要的,雖沒有肢體律動的先備經驗,但在教學活動的引導 中,要掌握聽的重要性,再逐步從非移動性的肢體動作到移動性的肢體動作,螺旋式的

運用肢體去體驗分析樂曲,建立學生的自主性,於最後聞樂起舞展演是可看見學生的學 習成果,不僅能完成對音樂聆賞,也能將樂曲架構與部分音樂內涵表現出來。

二、第二循環教學改變與學生反應

教材選曲方面,參考了專家之建議由原訂的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的進行曲調整 為艾爾加威風凜凜進行曲。聞樂起舞教學的選曲,需考量學生狀況,及參考學生過往的 學習經驗,加上樂曲的長度、形式、內容,及對學生的挑戰性等衡量,選出適宜教學對 象的樂曲來進行教學(林良美譯,2010)。

課程節數也在與專家的討論對話後調整為三節課,該循環曲目比第一循環樂曲長三 倍時間,但調整如下述的相關教學策略,依螺旋狀的教學安排讓教學活動更具焦,進而 建構出學生對樂曲的認識與思想。

聞樂起舞以小組進行是最理想的狀態,並不斷嘗詴讓組長組員有安全感,及讓較羞 怯的學生逐漸培養足夠能力,分組方式是需要去思考與安排的(Vanderspar,1984)。在 第二循環嘗詴以第一循環之觀察,安排較具有主動性且主觀想法豐富的學生為組長,並 依教師設定之小組人數自行編組。兩班在學習反應上,的確和第一循環有所不同,在活 動中每組有組長的協助,在討論或創想時,進展較為順利,但各組組員的分工與合作狀 態如協同研究者所述,教師應該著墨分組合作學習的相關精神與內涵,來活化分組合作 學習之品質與效益。

教學活動設計方面,體驗與分析先以聆聽為主軸,肢體為輔的進行體驗、分析,先 以非移動的肢體動作,能掌握到樂曲各樂段的基本脈動後,才開始加入其他音樂元素的 體驗與分析。以單純的聽與簡單的動為課程教學設計的根本,發現兩班學生是更專注的 在聆聽樂曲,並且在分析時以小組為單位,立即將音畫繪製出來,讓學習進程更加緊湊,

分析品質更加提升。

在分析與展現歷程中,加入情境脈絡的引導討論,帶著學生從具象的問題去探討該

樂曲小組覺得「音樂要怎麼移動?」、小組覺得「作曲家的意圖是什麼?或感覺起來像 什麼?」、該組預計「如何用動作表現出來?」等問題,去達到情意與動作技能的教學 目標。這札如 Abramson(1980)所提及聞樂起舞尌是將音樂作品的知覺導向分析出作 品的內涵,進而透過肢體律動創作,讓音樂具象化。

最後展現歷程中配合各組討論出的想法,佐以輔助道具,進行肢體律動的創作,發 現學生對樂曲的思想、感受與肢體間的關係更加契合,並在小組不斷的對話中,更能協 助學生聚焦於音樂內涵的呈現。這樣的學習轉變札如 Barret 等(1997)提出在音樂欣賞 教學時多面向的模式,尌如同寶石有許多面與角,光從一面照射,不同角與面會有所反 射,反映出藝術有有多面向的本質,讓學生對樂曲有更豐富的理解與感受。

教師角色在歷程中,應不斷自我提醒與覺察,運用適切的口語與聲調來進行課程,

如 Copland(1993)所提及的音樂欣賞層面,理論層面研究者可有較多的指導語及說明,

在情感與感覺層面多以開放性的提問,減少教師自我思想的傳遞,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 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分享他們對音樂的想法,並多去引導討論音樂與肢體間的關係,

的確各組學生的自主想法更具多元性與豐富性。在展演時,體育班因輔助道具的應用,

肢體動作元素更加多元,不會再只是相關運動項目的動作創想而已。

整體第二循環的方案轉變,主要在於教師角色的調整與相關口語、聲調的覺察,及 情境脈絡的分組合作學習討論。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題,不讓肢體律動喧賓奪主,還是以 樂曲為中心,其他感官為輔,在適切的引導下不斷內化樂曲的內涵,讓展現確確實實成 為學生對欣賞樂曲的再創作。

三、研究啟示與學生回應

在兩循環行動方案結束後,相信學生在音樂欣賞時是有別於以往的學習模式,不 僅在欣賞內容上更加深入以外,也增加對樂曲分析理解的能力。過程中研究者,更清楚 聞樂起舞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活動設計時要注意的相關細節,及教學引導、口語表達上

要調整修札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音樂欣賞不僅是音樂內涵的體驗與分析,而是學生對樂 曲情感的感受與展現,這部分反而是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持續探討增能的。研究者也

要調整修札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音樂欣賞不僅是音樂內涵的體驗與分析,而是學生對樂 曲情感的感受與展現,這部分反而是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持續探討增能的。研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