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對數學或科學學習的過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科學教育 研究者、認知心理學家和科學教師所關心的課題。其中,學生在學習數學與科學 課題時,透過其本身的思維方式所建構出與教師教學不一樣的概念的現象,且這 些 學 生 的 概 念 有 別 於 一 般 科 學 所 能 接 受 的 , 就 稱 之 為 「 迷 思 概 念 (misconceptions)」(Helm, 1980)、「先有概念 (preconceptions)」(Novak, 1977)、「另 有架構 (alternative frameworks)」(Driver, 1981)、「孩童的科學 (children’ science)」

(Gilbert, 1982)。為了瞭解迷思概念的成因,張惠博 (1999) 共歸納了六種常用的 迷思概念診斷方法:(1) 診斷式傳統測驗題,其優點為可用於大量施測;(2) 概 念圖法,為Novak 於 1970 年代末期所發展出來的辦法,目前最常被使用來展現 概念關係的測量方法;(3) 晤談法,對個案學童進行事例或事件晤談;(4) 關係 圖法,如單字聯想、樹狀圖、圖形建構、網狀圖、語意分析等;(5) Vee 圖,利 用集合關係圖來推論根據何種觀念、原理、理論來支持其想法;(6) 二階段式測 驗,Treagust (1988) 利用二階段的選擇題來診斷學生在特定領域內的科學概念之 理解。題目的第一階段用選擇題診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第二階段再以問題來根 據學生之說明來探究學生對概念的真正想法。

上述的方式中,以診斷式傳統測驗題、概念圖法和晤談法較常被使用。其中,

傳統測驗題方式雖然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樣本資料,但卻無法瞭解到學生填答背後 真正的原因,也無法瞭解學生的迷思概念 (Duncan & Johnstone, 1973)。另外,晤 談要和學生做面對面的談話,並且要將資料做轉錄的工作,相當耗費人力和時

間;概念圖對於學生來說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回答,教師方面對於學生概念的 解釋也容易流於主觀,因此未達客觀標準,甚至需要對於教師進行專門訓練 (Odom & Barrow, 1995),因此這兩種方式並不適合用於大規模的實施來探究學生 的科學概念。

為了改進傳統的診斷評量工具無法有效判讀學生學習成效的問題,也就是緊 之到學生答對或錯,而非瞭解其「不知道的程度」。Treagust & Haslam (1986;

1987)、Odom & Barrow (1995),與 Rollnick & Mahooana (1999) 建議使用二階段 式 (Two-tier) 評量診斷工具,來診斷學生的科學概念,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在概念 學習的狀態。也就是將學習診斷分為二,第一階段是核心概念的內容,題目提供 一個情境脈絡讓學生做二選一或三選一的回答。第二階段是探索第一階段做答的 理由,題目提供了幾個理由選項讓學生選擇,以瞭解學生在第一階段回答的理 由。Treagust (1988) 認為此種診斷評量方式不但適合教學現場且容易被教師接納 使用,並可以確實增進教師觀察學生在概念學習上的各種反應與結果,甚至可以 使用在團體討論上。換言之,二階段評量診斷可作為課程修訂時有用的資訊,也 提供實際研究者一個便捷的方法 (Odom & Barrow, 1995; Rollnick & Mahooana, 1999; Treagust, 1986; Treagust, 1988; Treagust & Haslam, 1986; Treagust & Haslam, 1987)。二階段評量試題的型態,如下圖 2-1 所示:第一層為是非題。第二層為 敘述選項,每一題都有 5 個選項,其中最後一個選項為「其他,我的理由 是: 。」,當學生的理由有別於前四個理由選項時,可以將自己的 理由自由地表達出來。

圖 2-1

二階段評量試題的型態

二、二階段評量工具實務與優劣

依據Treagust (1988) 的研究,二階段評量工具設計的編製過程可分為:定 義內容、獲得學生概念之相關證據,以及發展診斷工具等三大部分,根據此三大 部分可在細分成十個步驟,說明如下:

(一)定義內容 (Defining the content):可分為四個步驟來定義研究主題的概念 範圍和相關內容知識的敘述,並建構概念圖。

步驟1:確立命題知識敘述。根據研究主題內容,找出包含在此領域內的知識,

並將其中的概念逐項條列出來,以確定命題之範圍。然而,確立命題知 識的敘述,在課程發展及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步驟2:發展概念圖。對研究主題相關之概念,畫出階層式的概念圖,研究者可 利用概念之間彼此的關聯性,仔細思考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之本質及範 圍。而步驟1和步驟2可以說是同時發展出來的,當命題敘述確立時,所 對應的概念圖也已成形,或是當概念圖確定時,所對應的命題敘述也已 成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步驟3:將命題知識敘述與概念圖連結比對。每個命題知識的敘述皆要與概念圖 中其對應之概念直接相關,確保被檢測的內容是具有其內部一致性,且 彼此要能涵蓋整個主題。這是一種信度檢核,看兩者是否真正能檢測和 覆蓋於相同主題區域。

步驟4:將試題內容效度化。命題敘述和概念圖是由學科學者、學科教師和學科 專家檢核進行內容效度化,並由這些專家針對命題敘述和概念圖有任何 矛盾或不恰當之處進行刪除或修正。當命題敘述及概念圖確定之後,在 發展診斷工具的題幹時就會更加明確。

(二)獲得學生概念之相關證據 (Ob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conceptions),利用三個步驟來發展診斷式的工具,來獲得學生可能的迷 思概念來源。首先透過對先前研究文獻的檢視,再和學生進行晤談以及利 用紙筆測驗ㄧ些開放性的問題後,得到學生的自由反應資料,來瞭解學生

對該研究之學科內容的理解,如此該主題的學生概念之典型範例就可以被 確定。

步驟5:探索相關研究文獻。在開始定義相關的學科問題或是探討學生的某種學 科概念時,必須對於ㄧ些研究學生學科概念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來獲 得學生的迷思概念以及學習時有困難的概念,藉此用來發展診斷工具。

步驟6:與學生進行非結構性晤談。利用非結構性開放式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晤談,

來廣泛地獲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或迷思概念,並且藉此瞭解學生對此概念 理解的程度。

步驟7:發展開放性試題,讓學生可以自由回答。每一個選擇題的設計都是依照 命題的敘述而來,而且每一題的選擇題都是用來發現學生的迷思概念。

每一個選擇題的後面都包括了一個空白空間,讓學生可以填答他所選擇 此答案的理由,藉此來收集學生的概念。

(三)發展診斷工具 (Developing a diagnostic instrument),最後三個步驟為建構 包含了二階段診斷題目,第一階段要求學生對核心概念的內容進行做答,

第二階段是在探索學生第一階段做答的理由為何。根據步驟5、6、7來發 展題目的第二階段─理由選項。

步驟8:發展兩階段式的診斷工具。每一測驗題中的第一階段選擇的是內容問題,

通常有2至3個選項;第二階段是選擇第一階段的理由,通常包含4個可能 的理由選項,選項為綜合上述文獻、晤談、和開放式紙筆測驗所獲得的 該題作答之理由,其中包含了迷思概念、正確概念或是完全錯誤的答案。

然而學生必須兩階段都答對,此題才算答對。

步驟9:設計一個特定的表格(雙向細目表)。設計一個特定的表格(雙向細目 表)是為了確保所有題目的皆能問到所列出的命題敘述,且概念圖中的 概念皆涵蓋在主題範圍之下。

步驟10:持續精鍊。透過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群的學生進行施測,不斷的修正診斷 工具,來確保該診斷工具可以診斷出學生的迷思概念。

由以上介紹,可以瞭解二階段評量工具的設計綜合定性以及定量的分析,來 探討各種學生可能產生的迷思概念,並有機會針對個迷思概念的成因進行探討,

與傳統對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評量方法有相當的不同。Treagust (1988) 提及此診斷 方法可能優點如下:

(一)兼具了晤談法之質性的優點與測驗法之量化的優點。在傳統施測瞭解學生 答題的量化結果外,另外的第二階段為開放答題的質性資料收集。

(二)提供教師快速並便捷的發法來發現學生的學習迷思。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 的第二階段-理由選項,是透過文獻探討、開放性紙筆測驗,以及與學生 晤談的結果,收集歸納編製而成,因此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結合了學生選 擇答案的推理過程,再加上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的兩個階段都是選擇題的 形式,所以要在短時間大規模探究學生的概念不成問題。

(三)可以減低學生猜對的機率,來提高題目評量的效果。診斷過程分成兩階段,

第一階段-核心概念內容(內容知識的部分)進行選答,與第二階段-理 由選項(另有概念的部分)進行選答。學生兩階段都必需要答對,才表示 學生對於該題有正確的認知。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可以減低學生作答的猜 對率,提高題目評量的效果 (蕭志芳, 2003)。根據Odom & Barrow (1995) 指 出:在一個含有四個選項的典型選擇題測驗中,猜對答案的機率是25%。

所以就本研究所使用的二階段評量診斷工具來說:第一階段是含有兩個選 項的選擇題,第二階段是含有五個選項的選擇題,兩階段能做正確聯結而 猜對者,其機率只有10%。可見在兩階段的評量工具可以減低猜對之機率,

相對的也提高本研究題目評量的效果。

(四)改良傳統選擇題的僵化模式,也可以引導學生改變只重視死背知識而不求 理解的嚴重缺點。二階段評量的試題設計方式,也就是強調概念的理解,

重視以學生的理由及包括已知的另有概念為基礎等,近幾年來已成為許多 研究學者所認同的研究工具,學生本身可以在作答的過程中學習、澄清自 我概念並幫助原有概念間的連結(林鴻成,民 98)。因此二階段評量試題

對本研究來說,除了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並可以進一 步解決教學中的盲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可以偵測出學生的錯誤概念,並提供教師作為擬定教學策略或補救教學的

(五)可以偵測出學生的錯誤概念,並提供教師作為擬定教學策略或補救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