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錯誤類型的探討

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而學習犯錯的成因也ㄧ直是許多教育研 究者所努力探索的課題。對於學習錯誤的研究,很重要的就是對錯誤類型進行分 類與釐清 (Davis, 1984; Mayer, 1985; Vinner, 1981; 九章出版社, 民 84; 李芳樂, 民82)。Davis (1984) 將一般日常生活或學習上的錯誤,依據尺度的觀點,分為 兩種類型,一種是個體本身因為過去習慣或概念養成,而產生的自有錯誤類型,

此錯誤行為無論是在同一問題或是在不同時日皆表現相當一致。另一種為一致性 的錯誤不在個體自己的行為,而是在不同的人有相同的行為,也就是說某些錯誤 是許多不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共同有的。個體的錯誤概念即是來自其自身或是身 邊的經驗透過概念建構所產生(呂溪木,民72),又如 von Glasersfeld 對於知識 建構的看法(鄭麗玉,民 89): 1. 知識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由具有認知能 力的個體主動建構而來的; 2. 認知的功能是適應性的,用來組織外在的經驗世 界,而不是用現客觀存在的事實。換句話說,教師在教育中並非是灌輸知識到學 生腦海中的,而只是協助學生建構那個數學概念對自己的意義。

對數學學習錯誤類型的瞭解,可協助教師尋求較合適之方式來協助學生改進 自身數學概念或是運算邏輯的認知。郭丁熒(民 81)在「追根究底談錯誤-有 關學生錯誤的二十個問題」中認為將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所產生的錯誤予以特徵 化,做出學生錯誤性質及類型的分析,將有助於「有效教學策略」的設計。

Engelhardt (1982) 和 Ashlock (1990) 認為分析學生的錯誤類型並且探究學生在 某種錯誤類型的形成原因,可作為補救教學的依據。Mayer (1985) 把學生解題的 錯誤分成三種類型: 1. 遺漏的錯誤 (omission error):是指學生對命題的敘述或 狀態沒有完整掌握。 2. 細節的錯誤 (specification error):是指學生在運算中變 數轉換等相關運算細節之錯誤,如單位換算。 3. 轉換的錯誤 (conversion error):

即學生無法正確將命題陳述轉換成數學關係所犯的錯誤,換句話說,是表徵轉換

的錯誤,此一問題為這三類數學錯誤類型中較為複雜的部份,其原因為學生對於 關係的回憶缺乏表徵關係的語言知識所導致。李芳樂(民82)認為錯誤有兩種:

一種是由於不小心做錯而產生,稱為疏忽;而另一種是由於學習了錯誤的觀念或 程序而產生的,稱為系統性錯誤。疏忽是由於注意力被分散所導致的,它的產生 被認為是不規則的,所以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系統性錯誤則被認為是由於某種 錯誤知識,或是由於缺乏某些必須之知識而引起的,因此較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另一種分類方式將學生錯誤類型細分為四類 (九章出版社, 民 84; Engelhardt, 1982): 1. 概念不清產生的錯誤:包含概念實質模糊、混淆相似概念及循環定義 概念等所產生的錯誤。 2. 由於推理無據產生的錯誤:或稱為過程的錯誤,包含 臆造定理、濫用法則、循環論證、論證不足及方法不對等所產生的錯誤。 3. 由 於忽視條件產生的錯誤:或稱為機械上的錯誤,包含忽視概念中的隱含條件、忽 視所使用的定理、公式、法則的適用條件、忽視取值範圍的變化、忽視約束條件 中的隱含條件、忽視條件的充分性與必要性、錯誤理解條件、遺漏或濫加條件、

忽視結論特徵中的隱含條件、把給定的一般條件特殊化等所產生的錯誤。 4. 由 於考慮不周產生的錯誤:俗稱為粗心,包含審題馬虎、形式套用、顧此失彼、忽 視特例、以偏概全及檢驗不當等所產生的錯誤誤。此分類方式將數學概念的錯誤 細分成前兩類,而後兩類為疏忽所產生的錯誤,也就是將計算上的細節錯誤加以 分類,與前述Meyer 的前兩類類似。

二、 錯誤類型成因的探討

錯誤概念的成因,可來自學生過去個人或身邊的經驗所逐漸形塑而成(呂溪 木,民72)。學生錯誤概念的來源可能是很多面的,主要可分成七個來源: 1. 與 生俱來的; 2. 從日常生活中而來的; 3. 從隱喻而來的; 4. 從類比產生的; 5.

來自同儕文化; 6. 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學; 7. 字義的聯想、混淆、衝突或缺乏 知識 (Sutton & West, 1982; Head, 1986)。因為學生自身經驗成形之迷思概念往往 會干擾學生課堂上的數學學習,同時也會影響思考的歷程與最後答案的形成(張

鳳燕,民80)。學習上,除了因為學生過往認知所造成的迷思外,錯誤亦可能會 來自於教師教學的過程,石函早與胡俊山(民 96)提出數學錯誤概念產生的原 因有: 1. 學生認知方面:在生活經驗中的日常概念上,與抽象化之數學概念產 生衝突,導致對抽象層次較高的數學概念有錯誤理解,也因此產生錯誤地推論過 程。 2. 教師教學方面:教學僅提供概念的某些面向,容易造成學生斷章取義,

因此要注意全面展示概念的本質屬性,不論內含或外顯部份。 3. 教材編寫方 面:編寫不夠嚴謹,需要降低教材編寫之侷限,以免造成學生錯誤概念之形成。

在國中小生數學學習上,由於國小數學著重於具體操作的教學,而國中數學 卻以形式運思期的抽象思考和邏輯推理為主,在教材和教法上都有明顯的不同。

學生以其熟悉的數學學習方式改變成這種思考的過程當中,除了常見的數學計算 錯誤與困難外,會引發許多的錯誤概念(張景媛,民83)。學生數學錯誤概念成 形之表現常顯現在計算過程上,Brown & Burton (1978)提出學生以過去形成之經 驗,所衍生計算問題上顯現之錯誤概念有下列兩種: 1. 修補理論 (Repair Theory):學生在使用不完全的解題算則時遭遇到僵局,於是尋求自己比較能夠 接受的法則來解決困難,這個過程稱之為「修補」。若修補成功,則這個修補辦 法就會保留而成為法則;若修補失敗,則解答過程便會出現錯誤 (Brown &

Vanlehn, 1982)。 2. 錯誤類化 (Misgeneralization):學生錯誤地使用一個法則,

或學生在不恰當的時候使用不適當的法則。換句話說,學生對正確的規則做出錯 誤的類化或過分的類化。學生學習代數時,有時會因為能力不足,常會退回去用 舊經驗去解決新的問題 (Matz, 1982)。另外一種錯誤演算成因分類方式,將成因 分成兩類 (Resnick, 1989): 1. 學習者把學過的演算規則類化並外推到其他的情 境。此類別即為前述其他學者的看法。 2. 由於遺忘演算公式或規則限制 (constraints) 的緣故。這類形之錯誤可能來字概念偏差或是粗心所產生之錯誤,

例 如 : 去 括 號 時 , 忘 了 它 的 運 算 規 則 , 而 直 接 將 括 號 拿 掉 。 如 算 式 : A ( B  C)  A  B  C。這些計算錯誤之成因,Stavy and Tirosh (1999) 提出的直 觀法則來解釋,所謂直觀,是指心理學上不需經過推理或反省的歷程,即對事物

或現象的性質作立即的判斷;換句話說,學童在解題過程中,可能不是透過計算 推理的,而是回歸直覺的想法,使用相同的規則或外在特徵來解答問題,以這種 直觀的錯誤來看,直觀法則確實能合理的解釋學生對某些問題的反應。綜合概念 偏差以及計算細節所產生的錯誤成因,Radatz (1979) 透過認知理論中的訊息-

過程模式,將數學上的錯誤歸因為: 1. 語言導致的錯誤。 2. 空間概念困難。 3.

不精熟先備的技能、運算和概念。 4. 不正確的觀念。 5. 使用不當的規則或策 略。

三、 二次函數的錯誤類型

根據前面的探討,錯誤迷思的產生,主要源於新學習的事物與學生過去生活 或試的經驗相衝突所產生的結果。過去許多研究曾經對於二次函數學習學生的錯 誤迷思有所探討,其中Zaslavsky (1997) 歸納了下列常造成學生學習二次函數錯 誤的主要類型與狀況: 1. 僅給學生看有限部份的二次函數圖形,會讓學生對二 次函數的無限延伸的特性產生疑惑; 2. 對於二次函數與軸的交點,僅會透過眼 睛的觀察; 3. 若將二次函數的係數加倍,學生會以為二次函數的特性不受影 響,例如視y x2 3x  4與 y  2x2 6x  8為相同,換句話說,學生受到過去一 元二次方程式所形成的數學概念所影響; 4. 若二次函數非二次的係數等於零,

學生就會認為他不屬於二次函數,例如學生可能不認為y x2 3為二次函數,因 為此函數的一次項係數為零; 5. 忽視二次函數的對稱特性; 6. 將漸近的特性 視為二次函數圖形的一部分; 7. 過分強調當二次函數只有與坐標軸有一個交點 時。其中對於學生僅會透過眼睛能看到的題目提供的圖形,來判斷二次函數的特 性的錯誤類形,也被Kerslake (1981) 所提出,除此,Kerslake (1981) 亦發現: 1.

學生對於二次函數的繪製,尤其是二次函數與坐標軸和尺度之關係,會產生困 擾,以及 2. 學生對於二次函數連續圖形的概念也是常出現的錯誤類形,除了自 己繪製的點,學生常常會無法判斷其他任意的點是否存在於二次函數圖形上。另 外,學生亦常會過度引用先前線性函數的學習概念,即使看到拋物線上三點不成

一直線,還是將拋物線上任意三點為共線 (Dreyfus & Eisenberg, 1983; Karplus, 1979; Leinhardt et al., 1990; Markovits et al., 1986)。

二次函數是學生於國中教材中少數接觸到的函數概念,而其存在了許多了不 同的表徵與變化,以代數式表徵來說,二次函數的標準形式為y ax2 bx  c,

而卻又可以寫成許多其他變化型,例如:y a ( x  h)2 k以及y(xx1)(xx2), 而學生需要在這些不同形式中變換,並利用其他非函數章節的經驗,以得到不同 二次函數的特性,也因此容易對學生產生錯誤概念 (Zaslasky, 1997)。另外,二次 函數的圖形表徵對於學生過去的經驗來說,也是充滿了變化,學生需要能夠瞭解 不同係數a、b、c變化對於函數圖形的影響,例如開口大小的變化等,或是函數

而卻又可以寫成許多其他變化型,例如:y a ( x  h)2 k以及y(xx1)(xx2), 而學生需要在這些不同形式中變換,並利用其他非函數章節的經驗,以得到不同 二次函數的特性,也因此容易對學生產生錯誤概念 (Zaslasky, 1997)。另外,二次 函數的圖形表徵對於學生過去的經驗來說,也是充滿了變化,學生需要能夠瞭解 不同係數a、b、c變化對於函數圖形的影響,例如開口大小的變化等,或是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