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五大人格特質

本節起始於對人格與人格特質定義的探討,再續接至五大人格特質之探究。

一、 人格的意義

在古羅馬戲劇中,演員都不化妝,但每一個演員都戴上persona(面具),來 告訴觀眾預期某種態度與行為(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2002)。人 格(personality)一詞即源於persona此一古希臘字。其意之一,乃上述「面具」之 意,代表演員在劇裡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觀眾從演員面具上就能知道、了解並 預測其行為,此屬人格的表層;其意之二是指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包括一個人內 在的動機、情緒、思想及習慣等(李序僧,1972),此屬人格的深層。然而用以 描述個人內部因素的「人格」,其深層內涵卻是人格心理學中最具爭議的概念,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各家學者對於「人格」一詞的定義仍莫衷一是,少有共識,

本研究歸納整理各家學者之定義,臚列如表2-1。

由表2-1人格的定義看來,雖然各學者們以許多不同方式來界定人格,但是其 中卻有著三個共通的基本概念:獨特性(uniqueness)、特有的行為型態(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behavior)及持久性。也由於人格的定義眾多,Pervin(1993)指出,在 討論人格各種定義時,必須隨時注意兩項課題:其一,每一定義均反映出學者關 心的行為類別,及探討這些行為的研究方法。其二,人格定義無所謂對錯(洪光 遠、鄭慧玲譯,1995)。換句話說,每一個定義並沒對與錯或真與偽的分別,每 種人格定義所描述的觀點都具其價值,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對人格的了解與行為 的預測。

在個人的生活過程中,人格決定了人跟環境之間的互動模式,它除了具有隨 著環境情境的殊異而產生不同反應的動態特性外,同時更具有著獨特性、穩定性、

一致性與持久性,也因此而具有預測行為的功能。本研究歸納出:「人格是個體 所具有的一組動態的、有組織的獨特特質,它會持續且長期地影響個人在各種情 境中的行為型態」。

表2-1 人格的定義

Libert & Libert 1998

人格是某一個體身心之獨特、動力組織,它影響個人對社

Gerrig & Zimbardo 2002 人格為複雜的一組獨特心理特質,它將會長期影響個體在 各種不同情境中特有的行為型態。

Ryckman 2004 人格是個人所持有的一組動態組織特徵,在許多不同的情 境下影響了個人的認知、動機與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 人格特質

(一) 人格特質的定義

Kassin(2003)將人格特質定義為個體的情緒、思想、和行為模式。Gleitman

(1995)認為人格特質指的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習性。人生下來所具有的習性 在與環境互動之後,產生了一個比較穩定的特質,特質有一部分是人自己可 以控制的(洪蘭譯,1999)。人格特質一詞與人格的定義一樣,有著諸多不 同的定義說法,本研究將國內外學者對人格特質的定義作如表2-2的整理。

由表2-2的定義可見人格特質共同的概念有:持續的、一致的、行為的特 徵或特質、可與他人區辨的。研究者乃認為「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多種不同 的生活情境下,與情境交互作用所表現出來持久、一致且可與他人作為區辨 的一種獨特的性質」。

表2-2 人格特質的定義

學者 年代 人格特質的定義

李美枝 1985 人格特質是指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感、思維等心理 屬性,和特定且持久的行為型態。

楊國樞、葉光輝、

黃曬莉 1989 人格特質為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間形成的持久性特質 周惠莉 2003 用來表示個人的思考模式、感情表達和行為特性之一般

總和,並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一種獨特性質。

黃鈴雅 2005 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特質,這些特質通常 持續很久,用來區辨自己與他人的一種獨特性質 Guilford 1959 人格特質是個體與其他個體間不同的一種持久、特殊的

特質。

Allport 1961 當個體獨特的人格特徵若持續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則 稱之為人格特質。

Kassarjian 1971 人格特質是個體對外在環境刺激所產生的一致性反應。

Caspi 1987

人格特質是一種整體的表現,其各項特質具有持久性,

並為相輔相成的關係,會影響個體如何解釋、選擇及形 塑其週遭環境(包括自身在人際關係、教育、職業及婚 姻等方面的適應),進而左右其生涯發展的特性。

Costa & McCrae 1992 人格特質的內涵主要是當個體的行為處於多種不同的 情境下,所產生持續且一致性的特徵反應。

Gatewood & Field 1998 人格特質是一個持續的構面,用來解釋在不同情境下,

一個人行為的一致性。

資料來源:參酌黃鈴雅(2005)、蘇淑麗(2005)以及研究者整理

(二) 人格特質的分類

過去心理學者各依據其自身之專業,以不同的切入角度來分析個體的人 格特質,目的就是為了能更深入人們的內在,對人們整體行為表現加以分析,

於是,學者們就開始針對人格特質加以分類(彭意維、葉怡矜,2006)。對 人格有系統化的理論始於1930年末期,有些學者從個體的生理及行為上的特 質進行分析,有些則採連續向度來區分人格特質(人格五因素模式即屬之),

在眾多有關人格特質的分類中,目前較廣為熟知的有下表2-3的幾種分類。

表2-3 人格特質的分類

年代 學者 人格特質分類

16世 紀

Niccolo Machiavelli

權術主義(馬基維利主義)

權術主義源自於十六世紀的Niccolo Machiavelli,高度權 術主義者奉行現實主義、行事果斷且情感上與人保持距離

(引自彭意維、葉怡矜,2006)。

1936 Allport

三種特質

1.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s):個人用以組織其生活的特質 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s):代表一個人主要特徵的特質。

3.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s):在特殊場合才出現的個人 暫時性的性格表現。

1941 Fromm

五種人格類型

1.接納型:喜歡加入人群,也容易接受權威。

2.剝削型:可以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善於利用他人而 成全自我利益。

3.吝嗇型:一心只想佔有而不願付出,屬自私型。

4.交易型:考慮交換利益,既然付出一分就得獲得一分,

比較喜歡斤斤計較。

5.生產型:會視情況而成為接納型、剝削型、吝嗇型、交 易型及彈性的類型。

1943 Sheldon

胚胎學與體型分類

1.內胚型:肥胖、柔軟、圓滾。性格為放任自己、喜好美 食、社交性強、脾氣好。

2.中胚型:體格結實、肌肉發達。性格為精力充沛、勇敢、

果斷、獨立性高、不太謹慎。

3.外胚型:身材瘦長、肌肉不堅實。性格為思考周密、有 藝術才華、個性內向、情緒緊張、敏感而喜好孤獨。

表2-3 人格特質的分類(續)

年代 學者 人格特質分類

1949 Cattell

16項人格因素(16PF)

Cattell與同事在十年時間內,對不同年齡、職業和文化背 景的人進行客觀的統計測量與分析,並於1949年出版「十 六人格因素量表」,提出代表人類人格不同的16項人格因 素,亦即16項潛源特質(source traits)

1954 Rotter

內外控人格特質

心理學家Rotter提出兩種人格特質:

1.內控型特質:個人認為事件之發生,係由本身之行為、

屬性及能力所造成,可由本身加以控制。換句話說,也 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掌控自我的命運。

2.外控型特質:認為事件是由環境、機會、命運等外在因 素而非自身行為所能控制。

1963 Norman 五因素人格特質

分為情緒穩定性、嚴謹性、親和性、外向性、與文化性

1985 Costa &

McCrae

五大人格特質(OCEAN或CANOE)

將Norman的五因素修正為情緒穩定性、嚴謹性、親和性、

外向性與經驗開放性

1971 Carl

DISC(1928年由Marston提出,1971年由Carl修改)

1.D型─支配(Dominance):好勝,苛求,冒險,主動。

2.I型─誘導(Inducement):愛講話,愛交往,善溝通。

3.S型─服從(Submission):專注,謹慎,穩定,有條理。

4.C型─遵循(Compliance):準確,追求完美,理智。

1973 Eysenck

三個向度的人格

從人格測驗資料中導出三個廣泛的向度:

1.外向性:內在取向vs.外在取向 2.神經質:情緒穩定vs.情緒不穩定

3.心理素質:親切、體恤vs.攻擊、反社會

1974 Friedman &

Roseman

A、B型人格特質

由Friedman & Roseman(1974)所提出,其將人格特質分 為A、B二種人格特性的類型:

1.A型:此種人格特質的人呈現高度競爭性、成就慾望高 且積極進取。

2.B型:此種人格特質的人屬於安靜沉著且成就慾望較 低。

資料來源:參酌黃鈴雅(2005)、蘇淑麗(2005)、張永杰(2006)以及研究者整理

三、 五大人格特質

近十年來「五大人格特質」頗受學者們的重視與認同,並在各研究取向、應 用層面上被廣泛地採用。研究取向上有個別差異的研究、心理學研究、行為的研 究、跨文化研究,應用層面上則有職業興趣、健康長壽、臨床心理學、學校教育 等(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6)。本研究以五大人格特質作為資源班教師 人格特質之探討,以下分述五大人格特質之沿革與內涵。

(一) 五大人格特質的沿革

五 大 人 格 特 質 分 別 為 情 緒 穩 定 性 ( emotional stability ) 、 嚴 謹 性

(conscientiousness)、親和性(agreeable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經 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其中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有 時也被稱為神經質(Neruoticism),為了方便記憶,遂將各類型單字的第一 個字母組合成OCEAN或CANOE。

五大人格特質之發展沿革始於1884年時Galton用1000多個表示人格特徵 的名詞來描述人格,到了1936年,Allport和Odbert依循Galton的方式,提出詞 彙研究法,由韋伯特新國際辭典(Webber’s New World Dictionary)中挑出描 述人格特質與行為的17953個形容詞,除去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彙後,剩下 4505個代表個體間差異的詞彙,1943年Cattell將這4505個形容詞再濃縮為171 個,以集群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將之合併成為35個特質群體,並於1949年出 版「十六人格因素量表(16PF)」,提出代表人類人格不同的16項人格因素,

亦即16項潛源特質(source traits),分別為:含蓄的vs.外向的、較少智力的 vs.較多智力的、情緒化vs.穩定的、謙虛的vs.肯定的、嚴肅的vs.無憂無慮、權 宜的vs.嚴謹的、羞怯的vs.冒險的、硬心腸的vs.軟心腸的、信任的vs.懷疑的、

實際的vs.想像的、率直的vs.狡猾的、沉著的vs.掛慮的、保守的vs.實驗的、依 附團體的vs.自足的、隨意的vs.控制的、放鬆的vs.緊張的。

1949年Fiske與1961年的Tupes和Christal等人皆運用Cattell的16PF進行重

1949年Fiske與1961年的Tupes和Christal等人皆運用Cattell的16PF進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