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華人生活核心的五福信仰

二、 五福楷模郭子儀:百崎回族後裔的共祖

根據〔宋〕歐陽修所撰《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卷一百三十七記 載,中唐名將領郭子儀(697-781),又稱郭令公,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

功高蓋世,多次平定外夷入侵和國內藩鎮叛亂,為唐室江山解危,後平定安史之 亂,受唐玄宗封賜為汾陽王。廣德二年(764)十月,叛將僕固懷恩256勾結吐蕃、

回紇,以 30 萬大軍兵犯晞州、奉天,震驚長安,郭子儀奉命率兵抵禦。永泰元 年(765),九月,僕固懷恩聲稱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紇、吐穀渾、黨項、

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大兵侵犯,郭子儀再度臨危受命率兵抵禦。不久懷恩病死軍 旅,郭子儀果斷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大唐的安寧。257

《舊唐書》贊曰:

猗歟!汾陽功扶昊倉,秉仁蹈義,鐵心石腸,四朝靜亂,五福其昌,為臣 之節,敢告忠良。258

《太平禦覽》記錄郭子儀遇神仙獲賜五福的神話傳說:

255 「三多」:以佛手、桃子、石榴寓意多福、多壽、多男丁。「九如」:即九方如意,為一種搔背 癢的用具,手不可及之處,用以抓搔,如人之意,故名;北方稱作老頭樂,南方稱為不求人。

256 僕固懷恩(-765):為僕固首領僕骨歌濫拔延之孫。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鐵勒九姓大首 領率部降唐王朝。安史之亂時,僕固懷恩隨郭子儀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驍勇果敢屢立戰功,

家族中卻有四十六人為在安史之亂中殉難,可謂滿門忠烈,可是卻為左右所誤,成為叛軍。參閱

〔五代〕劉昀著,《舊唐書、僕固懷恩.列傳第七十一》卷一百二十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頁 1737-1745。

257 〔宋〕歐陽修《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二.郭子儀》卷一百三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頁 1246-1254。

258 〔五代〕劉昀著,《舊唐書、郭子儀.列傳第七十》卷一百二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頁 1722-1737。

102

郭子儀,華州人也。初從軍沙塞間,因入京催軍食,迴至銀州十數里。日 暮忽風砂陡暗,行李不得,遂入道傍空屋中,籍地將宿。既夜,忽見左右皆有 赤光,仰視空中,見軿輜車繡屋中,有一美女坐牀垂足,自天而下俯視。子儀 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 考。」言訖,冉冉昇天,猶正視子儀良久而隱。子儀後立功貴盛。威望烜赫。

大曆,初鎭河中疾甚,三軍憂懼,子儀請禦醫及幕賓王延昌、孫宿、趙惠伯、

嚴郢等曰,吾此疾自知未到衰殞,因話所遇之事,眾稱賀忻悅。其後拜太尉尚 書令。尚父年九十而薨。259

《新唐書.郭子儀傳》則記載了郭子儀一生位居高官,享高壽,榮華富貴集 於一身,而且世代顯赫,以八十五歲壽終,賜謚忠武,配饗代宗廟廷。史稱郭子 儀「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擁有「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

諸孫數十,不能盡識,至安,但頷之而已。富貴壽考,哀榮終始,人臣之道無缺 焉。」郭子儀遇仙,祈願富貴功名,多子高壽而得以實現,因此而成為民眾心儀 的五福楷模。260

郭子儀是檳榔嶼郭氏姓的祖佛,連擁有波斯人血統的百崎回族郭氏族人也都 崇敬郭子儀,並且隨著郭氏汾陽堂的宗族把郭子儀認為是祖佛,同時也跟著郭姓 族人祭祀鄉土神廣澤尊王。原始百崎回族郭氏族群的來歷經過學者專家的研究和 考察確實與汾陽堂郭氏是有分別的。

(一) 檳榔嶼百崎回族擁波斯人血統

檳榔嶼寺廟都有尊奉郭子儀,郭氏汾陽堂和百崎回族郭姓後裔也都供奉郭子 儀為他們的祖先。興建於 1950 年代並於 2006 年拆除的檳榔嶼姓郭橋居民,是大 馬唯一中國泉州百崎回族後裔寄居的地點,百崎郭氏擁有波斯人的血統,現已在 島上各地分散定居,住在姓郭橋的 80%是中國回族保存著祭祖與喪禮不拜豬肉的 習俗。不過,早期南來的回族與當地華人通婚,並改郭姓以後,其實已經完全漢 化。他們與汾陽郭氏集資興建了檳榔嶼郭氏汾陽堂,仿效其他閩南宗姓組織建構 集體祖先崇拜,以感恩和尊重的心意,共祖郭子儀,進而認同了自己身為漢人的 方向,沿襲了漢人的習俗。他們如何從宗教性的廣澤尊王信仰同時也移情到尊奉 郭子儀為祖佛呢?

根據檳榔嶼郭氏汾陽堂的郭庭愷成立百崎郭氏回族文化復興聯合工委會時 口述:

回族的祖宗其實為波斯商人,名為伊本.庫斯.德廣貢,在明朝時前往杭

259〔宋〕李昉撰,《太平廣記.神仙十九》卷十九,民國景德明嘉靖談愷刻本,頁 84。

260 參閱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福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頁 60-62。

103

州發展,他在廣州落足後,給自己取名為郭德廣。後來郭德廣的孩子郭仲遠到 達百崎,在那裡開枝散葉。當時回族移民在中國人數稀少,所以漢化之後,基 本的生活和信仰都遠離了回教,只不過在臨終逝世時,還是必須回歸真主阿 拉。同時在祭祖儀式上,也還是保留不祭豬肉的習俗。而根據《可蘭經》,這 樣的生活方式是獲允許的。

郭庭愷認為檳榔嶼的回族郭氏是認錯祖宗。他解釋說,於 1990 年舉行泉州 回教大會時,曾經鑑定 500 名百崎郭氏的基因,發現他們確實擁有波斯人的血 統。不過,早年回族波斯人都與中國的當地人通婚,並改郭姓後,就跟漢族郭姓 一起凝聚在郭氏宗祠下,其實,回族郭氏是以感恩和尊重的心去祭拜郭姓祖宗。

(二) 檳榔嶼民間流傳的廣澤尊王神話傳說

郭姓橋民所供奉的神明,就是流行於福建閩南一帶的地方神祇廣澤尊王,也 就是福建泉州人士的鄉土神。廣澤尊王又稱保安尊王、郭聖王、郭主公,全稱號 為「威鎮忠孚惠威烈保安廣澤尊王」,是唐名將郭子儀的後人,居泉州南安。在 檳榔嶼各地區的寺廟中都有供奉廣澤尊王,這些神明主要都是以分靈或分香方式 從中國或臺灣傳承過去的。

根據〔清.光緒〕人楊浚著《鳳山寺志略》卷二的記載:

神姓郭,名忠福,閩之南安人。先世周文王季弟封於虢為虢叔,或曰郭公,

因氏焉。歷六十餘傳,為唐汾陽王,數傳至嵩公,始遷閩。再傳華公,分派泉 州,居清溪,代有令德。神父姓孝友,無崖岸,常逍遙清泉白石間。神母感異 夢而娠,後唐同光中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清溪故里,生即神異,氣象豪偉,以 純孝聞。父薨,母攜之居南安十二都郭山,山因神名,後晉天福初,當在丁酉 戊戌間,神年十歲(《泉州府志》云十六歲,《安溪縣志》作十三歲,《福建通 志》、《南安縣志》並作十歲。)忽攜酒牽牛,登絕頂古藤上蛻化,時為八月二 十二日,里人異之。偽閩通文中,見夢於鄉,為立廟曰將軍廟。261

檳榔嶼閩南族群之間廣泛流傳廣尊王成神的兩個神話傳說,從考察中發現其 內容敘述與臺灣所流傳的幾乎沒有兩樣,只是細節有異。依據來看,應該是民間 的宗教信仰也受臺灣和中國的影響,而且鳳山寺廣澤尊王信仰聯誼會亦在深圳、

澳門、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先後成立,尤其是神祇方面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研究 仍然依賴中臺學者的研究成果。有關檳榔嶼廣澤尊王的神話傳說如下:

1. 聖王姓郭名洪福,幼喪雙親,流落他鄉,受僱於當地陳家姓富豪家當牧童。

一天,主人邀一風水勘輿師占卜風水地,卻欺負勘輿師瞽目,以掉落到糞坑

261 鳳山寺廣澤尊王(世界)信仰聯誼會 http://www.nanchens.com/hss-szhkmo/hss12/hss1271.htm

104

淹死的死羊烹調招待。勘輿師目瞽心不瞽,占算出主人家的福份不高,但從 郭洪福的信實中覺察其機緣已屆,遂囑郭洪福將雙親體灰技到羊舍附近,而 不把實情透露給主人家。

勘輿師特別叮嚀郭洪福,一旦遇到毒蜂來螫時就逃,抵達某一地點便會看到 魚上樹、人戴銅笠、牛騎人即可止。當郭洪把雙親骨灰撒到羊舍附近時,果 見群蜂來侵,郭洪福拔腿即逃,沿途下著雨,他在路上果然看到牧童躲在牛 腹下避雨、漁夫在樹下躲雨,順便把釣竿和魚掛在樹枝上、僧人也以缽遮雨 等情景,逐坐在磐石上羽化。

2. 廣澤尊王姓郭,乳名乾,秉性忠孝,常憂國憂民,時感國家危難。一日外去,

即不見其蹤跡,後發現已坐化於一棵松樹下,體溫不退。鄉人信以為神。於 是建廟供其金身。每逢泉州大旱,求雨靈驗。後來郭乾又屢屢托夢救治中疾 者,並治好清世祖雍正的天花,因而受到御封為「聖王」。

郭洪福,好行其德,為人信實,不像主人的設智巧,仰機利,為人奸狡,故 獲得高人的重視予以指點,成就了他福份,成為百家郭姓的祖佛和眾民崇敬的鄉 土神祇。

(三) 檳榔嶼百崎回族郭氏的新生

當年從中國南下馬來亞的百崎郭氏族人在檳榔嶼建立姓郭橋,保留了祖先的 穆斯林特徵。根據在馬來西亞丁加奴州出土的回教石碑,碑上的文字證明瞭馬來 西亞回教是從中國傳進來的。傳說當時中國的鄭和是回族人,奉御旨下西洋宣揚 國威、經商貿易、宣化朝貢,開擴疆土時,也附帶著傳教的使命。傳說,鄭和還 奉命到番域和親進行政治外交,把明朝公主漢麗寶嫁給馬六甲蘇丹,隨團陪同的 500 名宮女後來都在馬來西亞各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由於百崎郭姓族人離家 南來後,因面對迥異人情,故日漸疏離回教文理,在英殖民時代,郭姓百崎回族 人,一方面生活在多神信仰、深受佛道信仰意識影響的華人社會中,另一方面又 因語言及習俗與印裔和巫裔回教徒頗有差異,溝通之間產生隔閡,因此自覺和其 他華裔移民同文同種,比較能產生親切感和溝通默契。在長期的接觸之中,他們 逐漸適應閩南人的漢族民間信仰了。

當年從中國南下馬來亞的百崎郭氏族人在檳榔嶼建立姓郭橋,保留了祖先的 穆斯林特徵。根據在馬來西亞丁加奴州出土的回教石碑,碑上的文字證明瞭馬來 西亞回教是從中國傳進來的。傳說當時中國的鄭和是回族人,奉御旨下西洋宣揚 國威、經商貿易、宣化朝貢,開擴疆土時,也附帶著傳教的使命。傳說,鄭和還 奉命到番域和親進行政治外交,把明朝公主漢麗寶嫁給馬六甲蘇丹,隨團陪同的 500 名宮女後來都在馬來西亞各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由於百崎郭姓族人離家 南來後,因面對迥異人情,故日漸疏離回教文理,在英殖民時代,郭姓百崎回族 人,一方面生活在多神信仰、深受佛道信仰意識影響的華人社會中,另一方面又 因語言及習俗與印裔和巫裔回教徒頗有差異,溝通之間產生隔閡,因此自覺和其 他華裔移民同文同種,比較能產生親切感和溝通默契。在長期的接觸之中,他們 逐漸適應閩南人的漢族民間信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