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香過半後,將供品攜回,食物均可食用(不可與丸子、蛋一同熟煮來吃),將 桂花葉、桔葉考前泡澡。

第四節 壽喜:吉喜與祥壽信仰崇拜

世人認為壽星是主吉祥的神靈,與福祿二星一樣影響世人的思想觀念最深,

因此崇拜福祿壽三尊吉神,可期四季迎祥,、延年益壽、財祿相隨,富貴逼人,

身安宅吉,瑞氣盈門,姻成婚合,喜慶滿堂,科甲崢嶸,經營獲益。因此,也有 人認為五福壽為先,福壽相併提,若無壽則等於無福消受。福祿壽等於是吉祥神,

民間信仰中吉祥神就是代表著趨吉避凶的喜神,而且喜神並「無星宿之說,也無 神形可辨」361,是世人渴望的理想幻象。

一、 壽:壽星主人間福壽之長短

(一) 星宿壽星:角亢、南極老人與南斗

甲、 角亢在辰萬物始生

南極於角、亢星宿,是天上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一與第二宿。七 宿依秩序排列為角、亢、氏、房、心、尾、箕,組成蒼龍形狀。角宿有二星,形 成龍角;亢宿有四顆星,直上高亢。由於角、亢為各宿之長,所以稱為壽星,主 長壽。362〔宋〕陳暘撰《樂書》云:

唐開元中置壽星壇於南郊,以千秋節日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著之祀典。

363

清人邵晋涵撰《爾雅正義》云:

壽星,角亢也。〔註〕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天根氐也。〔註〕角亢 下繫於氐若本之有根。〔正義〕星名。始於角亢起,蒼龍之宿也。364

361 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喜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頁 1。

362 參考殷偉、殷斐然編著,《中國壽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2,頁 1。

363 〔宋〕陳暘撰,《樂書》卷一百九十一樂圖論,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 517。

364 〔清〕邵晋涵撰,《爾雅正義》卷九,清乾隆刻本,頁 224。

140

古代諸侯國常相征戰,擴展土地版圖,四處械鬥之下,導致兵荒馬亂,民不 聊生,星相家即預言星空壽星現,光芒明亮時,天下即太平,一旦壽星晦暗,則 兵起。國家發生天災人禍異象,都要請示朝廷巫師,祈求壽星顯現在吉祥的方向,

解决國家所面對的禍害。故《周禮正義》云:

司巫掌群巫之政,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雲龍,角亢也。謂四月氏龍星體見,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

國家大旱,百榖枯萎,民無以食,朝廷遂委派巫師祈雨使百榖生長,讓天下 蒼生得以生存。故角、亢二星皆主壽。當天上星宿被人格化之後逐漸顯像形象化,

躋身為具有形象的壽星群之一員。於是南極老人星也應運而生,成為世人心中的 長壽典範。

乙、 南極仙翁降福壽

宋人有宿撰〈代中書樞宓院賀司天臺奏壽星見表〉亦云:

臣某等言伏睹司天監奏丙位上占見壽星出現,組明潤澤。謹按《景祐乾象 新書》占曰老人一星在弧失南,一名南極,主帝王福壽者。月旅陽中星昭丙次 前告壽星之兆,迥含明潤之輝,凡遇亨嘉同歡瑞福。365

相傳南極老人星不只是福星,也是壽星,而且是掌國運興衰,帝王壽命長短 的神明。

《史記.天官書》記載近地平線處:

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366 宋人潘自牧《記纂淵海》卷二亦云:

傳記老人一星名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日,見於丙春分之夕,沒 於丁。晉志:狼北有大星曰南極老人星,每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

365 〔宋〕胡宿撰,《文恭集》卷九,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頁 65。

366 〔漢〕司馬遷撰,《史記.天官書第五》卷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頁 339。

141

分之時候於南郊。367

南極老人星,為壽星之一,可以為人主把壽命延長。民間的民俗畫像把天 上明亮的壽星,人格化之後,幻化為廣額白鬚,面潤紅光,笑容可掬,左手執拐,

右手捧桃的南極仙翁形象,並且成為主掌人間福壽之神。道教神仙體系中,南極 仙翁被尊稱為南極長生司命君。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太常因革禮》也有一首〈秋分享壽星〉云:

有司享壽星於南郊,壽星南極老人星,爾雅云壽星,角亢也。說者謂數起 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368

古代帝王都重視延壽求長生,因此祭祀壽星被列為朝廷的重要祭祀儀式之 一,而且在東漢仲秋之月都舉行敬老與祭祀壽星的儀式活動。耆老都是長壽之 人,身體康健、人生閱歷豐富,而且善於養生,敬老就是希望能獲得福德和延年 益壽。

《後漢書.禮儀志》曰:

仲秋之月,年始七十,授之以王,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

王杖者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 。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 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於是,民間的壽星形象一定是一拄長杖的老人。369

角亢二宿與南極星和南極老人星,隨著社會的改變與人心的需求,後來遂都 衍化為有形象的神明,成為降福於民的長壽之星。

丙、 南斗星君註長生

南斗星也是屬自然星辰,位於南方,為六星所組成,形狀似牛,故名。民間 相信天上的星辰都具有決定人類命運的超自然力量,能主福壽,所以成為世人所 崇拜的對象。到了三國時期,南斗星被形象化成為南斗星君,並且流傳凡人受胎,

皆從南斗過北斗,所以產生「南斗註生,北斗註死」信仰崇拜。《廣成集.馬尚 書靽鬥醮詞》曰:

伏聞清濁分形,高卑定位,南北禦死生之籍,隂陽有舒慘之殊,由是南斗

367 〔宋〕潘自牧撰,《記纂淵海.壽星》卷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頁 23。

368 〔宋〕歐陽修撰,《太常因革禮.新禮十三》卷八十,清廣雅書局叢書本,頁 233。

369 〔南北朝〕范曄撰,《後漢書.禮儀志第五》卷九十五,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頁 1278。

142

尊神六宮衆聖,紀功舉善克揚不死之文,主籙定年唯啟長生之本。370 干寶《搜神記》記載一則管閣指點顏超向南斗星君求壽的故事:

管輅至平原,見顏超貌主夭亡。顏父乃求輅延命。輅曰:『子歸,覓清酒 鹿脯一斤,卯日,刈麥地南大桑樹下,有二人圍位,次但酌酒置脯,飲盡更斟,

以盡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勿言。必合有人救汝。』

顏依言而往,果見二人圍碁,頻置脯,斟酒於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

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在此?』顏惟拜之。南面坐者語 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北坐者曰:『文書已定。』南坐者曰:『借 文書看之。』見超壽止可十九歲,乃取筆挑上語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顏 拜而回。管語顏曰:『大助子,且喜得增壽。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 斗。南斗註生,北斗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371

上達朝廷天子下至庶民凡夫,對天上星宿可以決定人壽命的長短深信不疑,

因此,自周秦時期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帝皆將壽星祭祀,列為國家的重要祀典之 一,一直到明朝始廢,但民間延至今天仍然盛行祭祀壽神祈求增壽添福。

(二) 檳榔嶼道教壽神的信仰 甲、 西王母與天地同壽

婦女慶祝壽誕時,常出現「中天婺煥」、「婺星耀天」、「寶婺騰輝」、「寶婺星 輝」等賀詞,所指乃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婺女星,在天空中光彩四射,因此 也被世人視為主福壽的女星宿。在道教信仰中的地位極為尊貴的西王母,民間稱 為王母娘娘,也稱為瑤池金母,又稱金母、金母元君,擁有長生不死靈藥和食之 可與天地同壽的仙蟠桃,同樣被世人視為長壽神。

西王母,原是古代西方一個原始部族的首領,受動物崇拜及圖騰崇拜之下被 神化後成為半人半獸的女神,東漢末由道教羅致神仙譜系列中,變化成雍容華貴 的道教神仙統轄天上眾女神,道教更指稱西王母為道教第一尊神元始天尊的女 兒,並且成為玉皇大帝的配偶。戰國至漢時期的《山海經.西山經》、《山海經.

大荒西經》、《山海經.海內北經》分別描述西王母的原始形態是介於半人獸之 神,「司天之厲及五殘」,屬於凶神類。

370 〔五代〕杜光庭撰,《廣成集》卷六,四部叢刊景明正統道藏本,頁 35-36。

371 東晉.干寶撰,何意華,汪有原、曾令先譯注,《搜神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2,頁 44。

143

《山海經.西山經》形容西王母司災厲五刑殘殺之氣時的形貌曰:

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372

《山海經.大荒西經》亦描繪西王母的形象:

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373

《山海經.海內北經》則形容其形貌仍是戴勝,並且有強壯善飛的猛禽供其 使喚: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374

進入西晉時期,張華擷取《漢武故事》與《漢武內傳》片斷寫成《博物志.

史補》說:

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時西王母遺使白鹿,告帝當來,

乃供帳承華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雲車而至於殿西南面,東 向坐,頭上戴七勝,青氣鬰鬰如雲。有三青鳥,如烏大,俠侍母旁。時設九微 燈。帝東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輒 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帝曰:『此核甘美,欲種之。』母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生實。』……」375

仙桃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顯見西王母因食仙桃,竟達到了長生不死而得永 生的境界,可以說堪與天地同壽。此時的西王母已人格神化為母儀天下的天界仙 母,主人間福壽之命,是世人所尊崇的神靈。

漢成帝幸甘泉泰颭汾陰後土,舉行郊祀敬祭神明,楊雄奉召寫下《甘泉賦》

表揚帝王功績以及微諷帝王應關注政事而迴避女色,賦辭中亦有提及:

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宓妃。376 清人李調元撰《神考.西王母》云:

世傳王母為天上之神。……《吳越春秋.陰謀傳》:大夫種進九術,一曰

372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西山經》,臺北:裡仁,2004.2,臺權版二刷,頁 50。

373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西山經》,臺北:裡仁,2004.2,臺權版二刷,頁 407。

374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西山經》,臺北:裡仁,2004.2,臺權版二刷,頁 306。

375 晉.張華著,祝鴻傑譯注,《博物志新譯》,上海:上海學出版社,2010.1,頁 209。

375 晉.張華著,祝鴻傑譯注,《博物志新譯》,上海:上海學出版社,2010.1,頁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