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佛教財神的財寶觀

第六節 檳榔嶼土地神文化的傳承

無論如何,世俗人性對於財神總是有所欲求的,從萬物有靈的角度出發,相 互產生交感自然會有所應驗,站在宗教道德和倫理規範的普遍價值觀上相信取之 有道,便是達到心中幸福美好生活所追求的目標了。由於各路財神所形成的財神 集團數量太龐大,故搜羅在民間財神信仰系列中的財神只是部份較為民眾所熟悉 的神明而已。

第六節 檳榔嶼土地神文化的傳承

在五福神之中,就數財神數量最多,而且分類最為廣泛,足以證明「人無橫 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檳榔嶼華人的先祖大多是由明至清期間,因為恥仕清 朝、或具反清復明思想、或是清末經濟崩潰、政治腐敗、加上革命思想蔓延、軍 閥割據、戰禍頻繁,人民生活困頓,顚沛流離,於是民心思變,紛紛相率避難逃 亡,冒險往海外移殖,加上英人佔領檳榔嶼,大量招攬華人,從事開墾,因此許 多華人為了生計,冒險南渡應召而來,操木匠、泥水匠、金屬匠各業,並且有兼 為商人,店員及墾植業者,顯而易見,人類求生存之基本慾望和天賦權利就是對 於財富的渴望和生活安寧的追求是多麼的殷切。乾隆五十三年(1788),根據英 海峽殖地政府檔案記錄,華人登陸馬來亞的人數已佔全人口的五分之二以上,尤 其在檳榔嶼的丹絨(Tanjung)一隅之地,華人更是集聚成市後成為行政中心。471 十九世紀初,除自由移民之外,當時也有過番472謀生的有力壯年,由於身無 分文,甘心情願被賣「豬仔」到南洋。他們受到客販誘以甘言大利,但也不乏以 武力威脅者,招募南渡,在檳榔嶼、新加坡、吉隆坡、霹歷一帶發揮了刻苦耐勞、

勤奮不輟的民族性和傳統精神,並且展開一段人生的血淚史蹟。

由於族群利益的需求,回顧早期的華人社會,各同鄉會及各籍貫社團組織,

多從私會黨開始形成祕密團體,後期再紛紛組織成立宗親會、各姓氏公司、同鄉 會、互助社、會館,甚至是廟宇作為聯誼之處,並且在具有「民族熔爐」稱號的 社會中與當地巫人、印人、歐洲人、混種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互助共存。

471 丹絨:為檳榔嶼首府喬治市的市區,由各籍人土登岸後匯聚而居所形成的熱鬧城市。可參考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印,《馬來亞華僑志》,臺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9,頁 82。

472 過番:即出洋到番地謀生。

185

檳榔嶼華人大都來自閩、粵二地的閩南人、廣東人、廣西人、客家人、潮州 人、海南人、福州人、福清人和興化人以及閩粵以外各省的三江人。因此,有些 會館附設神龕供奉原鄉神明及先賢,遺風迄今猶存,其主要任務是興辦學校、救 濟同鄉、主持祭祀、建設桑梓、經營八墓及慈善事業、排難解紛,以及推展各種 公益運動,同時與廟宇文化性質略有相同,皆是文化血緣的重歸,異鄉心情的慰 藉。

檳榔嶼南渡華人的生活習俗大都保持一樣,不易被同化;土生土長的華人,

其智識程度雖然較高,生活不免受到洋化和本地色彩的影響,但是固有的民族習 性,如尊重倫理道德、勤勞儉樸的社會生活;一般禮俗、歲時節令、和崇教信仰 自由等傳統文化,仍然少有變化。

源自於古代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土地神觀念的文化延續,檳榔嶼華人社會對 於地方財神信仰非常的虔誠,尤其是福德正神的信仰,經歷了區域性的變革後,

就是形成了今日百福千祿的財神信仰,從歷史脈絡來分析,可以釐清當時檳榔嶼 華人社會崇拜各類地方聖跡的土地神、大伯公和拿督公等神祗是地方社區的守護 神時的背景發展。雖然土地神、大伯公和拿督公,在眾神中的地位不高,祇屬於 地方性的小神,但卻與社區人民的日常生活非常接近,保護著人民的產業和財富 經濟。尤其檳榔嶼丹絨道光海珠嶼大伯公廟裡供奉著大伯公被尊為開山主、財神 爺、客家人最早移民的先祖,其信仰與華人聚落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

一、 檳榔嶼唐番地主財神的時空演變 道教《土地經》云:

吾在山中為之山神土地.吾在鄉中為之田園土地,吾在人間為之住宅土 地,吾在寺院為之伽藍,吾在宮殿為之真君,吾在州縣為之城惶。

顯而易見,土地神官職雖小,但卻無處不在,而且稱謂也不少。檳榔嶼華人 把土地神稱為福德正神、大伯公、伯公、本頭公、土地公以及本宅土地神等。原 始馬來民族所膜拜的「聖地之神」(Datuk Keramat),也是屬於土地神,就稱為拿 督公,華人視為番邦土地神。山中土地神的坐騎是老虎,故與土地神同祀,至於 守護墳墓的土地神則被稱為後土。473各行業的信眾對土地神信仰,十分虔誠敬奉。

土地神是先人在地方上有特殊貢獻,備受地方百姓愛戴,死後受後人景仰和 崇拜,故立廟紀念和供奉,也有自然萬物深具靈性,多次顯像其靈驗性而受到人 民敬奉,因此,各地區土地神由來的記載皆有不同。根據中國民間故事的記載,

473 參考《知識份子與社會文化》〈大伯公與華族民間信仰〉,增訂本全文在 2002 年初由孝恩文化 基金會在網上出版。

186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名義僕,因主人出外行醫經月不返,小姐牽掛父親,於是央 求義僕帶她四處探訪父親的下落。一日,途中遇上大雪,前不著店,後不巴村,

兩人始終找不到棲身處。義僕將外衣除下給小姐御寒,自己最終卻凍死他鄉。就 在義僕斷氣臥屍之處,竟然出現「福德」兩個大字。後人為記念義僕的忠貞行為,

尊奉他為土地公神,請其英魂永遠掌管和保佑地方上的親善和睦。這可能土地公 又稱為后土、或福德正神的原因。土地神為地方性財神,能賜福延壽保平安。

天地與自然萬物的崇拜皆來自社稷與農業的關係,古代君王祭祀「天、地、

社、稷」,而土地公本就是天地之神,民間是不得祭祀的。後來土地公由自然之 神衍化為人格之神後,時空演變下,民間也開始祭祀。根據古書的記載,土地公 可以分為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公、大伯公、福德正神等等稱謂。

《孝經》曰:

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 也。474

社稷,又是土地神與穀神之謂,百穀皆由土所生,象徵了土地具有多產的生 育能力,因此人類的生存與繁榮,仰賴土地的供養,社稷崇拜就自然成為民間重 要信仰之一。

〔漢〕班固撰,《白虎通德論》曰:

人非土不立,非榖不食,土地廣不可徧敬也,五榖衆多不可一一而祭也,

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榖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475

因此「社」或「土」都是指土地神,而「土」,亦指祭祀土地神的神壇。土 的概念,在廣泛集體的一面而言,所指的就是後土,即指地,與「皇天」相對應;

另一方面,土也有專一性與地方社區相聯繫的一面。周朝(約前 1027-前 265)

已制定社稷崇拜的祭祀,並且到了漢代(前 206-前 220)對於土地神的祭祀,更 是盛行,一直流傳到今天,在世界各角落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土地神的信仰。

(一) 五方五土龍神與唐番地主財神信仰

檳榔嶼有宗教信仰的華人家庭,在遷新居或新遷入舊宅時,傳統上除了在家 裡安正神敬奉之外,也都會在神案底下安奉五方五土龍神和唐番地主財神的地主 壇,主要是招五方財寶進門,得中外貴人扶持。五方五土龍神與唐番地主財神,

474 〔清〕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卷上,清光緖刻師伏堂叢書本,頁 15。

475 〔漢〕班固撰,《白虎通德論》白虎通德論卷第二,四部叢刊景元大德覆宋監本,頁 8。

187

其實就是家中的地基主,或地主財神,新馬一帶及檳榔嶼華人稱之為地主公,為 家庭守護神,司一家之禍福。

華人對於風水一向以來十分重視,當新房子動土興建時,勢必影響和驚擾到 東、南、西、北、中五方和金、木、水、火、土五土的神靈,因此新屋子落成,

一定要安定五方五土的神靈,使居家安寧,一家大小出入平安。

元代佚名所撰《法海遺珠.五方安土符》云:

符命吿下,某家五方五土、土公土母、五方鎮宅龍王、四時司命、十二月 建太嵗将軍,太嵗太陰,黄旛豹尾緑碧黄黒紫,一切神吏土司禁忌百靈神衆咸 凖。 476

五方鎭宅龍王或龍神,就是指房屋座向所屬的山頭裡的龍脈,「山管人丁,

水管財」,故從代表著「龍」的山裡,尋找出龍脈,請出龍神,然後牽龍回家,

安定龍神。唐、番地主財神顧名思義,「唐」指唐人,「番」指原住民、馬來人 或非華人,華人的地域性觀念很強,加上民間宗教儒、釋、道三教組合,再加上 傳統習俗與功利思想,因此對於各方各族的神明都會十分尊敬。祭祀地基主時,

上清香五支及供奉鮮花、水果,禮敬五方五土神靈、前後地主財神保佑一家人出 入平安,並且庇佑家宅人丁興旺,「地藏天下寶,主納世間財」。

(二) 蕃地拿督公信仰

新馬華人把非華人的土地公尊稱為「拿督公」(Datuk Gong),或閩南語的「籃 卓公」或「嗱啅公」(Nah Toh Gong)等等。拿督或公的本意就是受人尊敬的長者,

或居高位者,一般馬來人家庭稱呼自己的祖父或者爺爺也是 Datuk,拿督公原本 是馬來西亞原住民所信仰的地方守護神,其地位與地主神、山神和家中地基主地 位是有差異的,與華人所信奉的「大伯公」的屬性則略有相以之處,故也可謂之 神明之意。

拿督公信仰是南洋原始土著的神靈、祖靈和守護靈的崇拜,無論入深山獸獵 或下海漁獵,都要祭祀拿督公。華人五千年以來都有祭祀土地神的習俗,因此,

初到僑居地時,或决定落地生根後便會入鄉隨俗,除了奉祀原鄉神明,也同時敬

初到僑居地時,或决定落地生根後便會入鄉隨俗,除了奉祀原鄉神明,也同時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