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交互教學法探析

本節先說明交互教學法理論基礎,再就交互教學法的主要教學策略、

交互教學法主要教學流程,以及交互教學法實施的模式探析,分述如下。

壹、 交互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又稱相互教學法。是一種在課堂中 實施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在幫助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 Palincsar 與 Brown 根據 Vygotsky 的觀點所發展的社會教學模式(張文哲譯,2005)。Vygotsky 認為社會和文化的內化是人類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他強調社會互動的重 要性,並且認為許多社會現象(如政治、經濟、文化等)也會影響人類的 思想與行為。Vygotsky 提出兩個重要概念:一是實際發展水準;一是最近 發展區,主要的目的在說明:若是能改善學生的社會環境,便能提升學生 的認知發展(張春興,2007)。一個良好有效的教學,是要將兒童的既有發 展,經由教學者充分的指導與師生之間的合作,將其提升至潛在的發展區 的新的行為結構;並且強調提供兒童協助,必須是他需要協助時適時提供,

等到兒童有足夠能力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再視情況逐漸減少的協助。

交互教學法的主要理論基礎有三:「潛在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專家鷹架﹙expert scaffolding﹚」理論、「預期教學

(proleptic teaching)」理論,所設計的閱讀理解教學,茲簡述如下:

一、 潛在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潛在發展區域,指的是「個體在未接受任何協助下獨立解決問題時的 實際能力」與「在成人或有能力的同儕指導或合作下所表現的能力水準」

兩者間的距離。也就是說,根據 Vygotsky 的看法,個人的認知發展在個人 與社會文化環境之辯證互動中;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與成人的互動而增

30

進的;由成人或能力較好的同儕擔任引導者,協助學生成為獨力完成的學 習者。而交互教學法的目的在於透過老師的示範以及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逐漸縮小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引導學生獨力完成閱讀工作﹙黃智淵,

2004﹚。

綜合而言,潛在發展區在教學上除需要教學中提供「鷹架」的教學支 持外,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同儕互動,交互教學法的設計就是藉由老師或能 力較好的同儕,提供潛在發展區域的協助,以提升學生的表現。

二、 專家鷹架﹙expert scaffolding﹚

(一)、 鷹架理論的意涵

所謂「鷹架」意指在專家與生手的對話中,透過有組織的對話內容,

刺激與引導生手思考,進而增長心理能力﹙黃智淵,2004﹚。Vygotsky 認為 個人的認知功能是透過與社會﹙如父母、教師、兄弟或同儕﹚間互動而得,

可以說是知識或技巧的專家和知識或技巧較欠缺的生手之間互動。在此,

透過情境的安排成人或能力較高同儕的示範,提供兒童社會化的經驗,運 用引導、示範、提問、回饋技巧,結合兒童的觀察,模仿或自我調整運思 的互動歷程,完成學習的目標﹙張文哲譯,2005﹚。

在「交互教學法」中,專家即提供學生一種學習的鷹架和各種必需的 支持,以促成學生有機會展現已有的技巧或是策略,達到較高層次的認知。

專家協助時所使用的「鷹架」策略,在學習歷程中扮演著中介、橋樑的角 色,它是一種可調整的、暫時性的支持;它可能是任何工具或教學策略,

其特色在於互動的功能,端視學生能力的進步情況調整支持的程度,當學 生的能力逐漸增強,可以自主或者獨立完成作業時,老師即可漸漸將協助 學生建構知識所搭建的支持移除﹙胡永崇,1996﹚。

31

由此可知,「鷹架」是一個可調整、具彈性且為暫時性的支持系統,當 學習責任由老師逐漸移轉至學生身上時,此暫時性的鷹架即可逐步褪除。

(二)、 教學鷹架的原則

Berk 和 Winsler﹙谷瑞勉譯,1999﹚認為在 ZPD 範圍裡,有效的教學 互動的隱喻就是鷹架,並提到有效的鷹架行為必須具備下列成分與目標:

1. 聯合的問題解決:

學習者必須參與在有趣、具有文化意義和合作性質的問題解決活動中,

學得最好的時候是與別人合作積極從事問題解決時。學習不能與產生活動 的地方分開,孩子的認知是建立在活動上。

2. 互為主觀性:

當兩個參與活動的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由開始對事情的不了解,藉 由商量或妥協,不斷努力慢慢達到情境中產生共識的觀點。

3. 溫暖與回應:

當兒童與一個快樂、溫暖、有回應的成人合作時,這時成人給予兒童 的口頭讚美,則學習者參與活動和挑戰自己的意願將會達到最高成效,即 為互動的情感。

4. 將學習者保持在最近發展區中:

若成人能為兒童建構活動環境時,保持在合理的要求及挑戰程度內,

也就是針對學習者目前的需要與能力,不斷調整成人介入的程度,當學習 者需要協助時提供協助,當學習者能力增加時減少協助,調整教導的質與 量,才能提供學習者適當的挑戰和支援性的環境。

32

5. 促進自我的規範:

規範學習者的活動,以培養其自我規範能力。一旦成人與兒童的共同 目標建立後,兒童能獨立工作時,成人應主動退出活動,學習者才能承擔 做決定及主導聯合活動的責任,也就是角色的執行者。

然而,專家鷹架作用在教學上,亦存在著潛在的缺失,即學生過度依 附鷹架作用,降低主動積極學習的動機。因此,有效的專家鷹架作用,必 須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地解除鷹架,轉由學生自己承擔學習責任,

讓學生透過社會互動過程中所內化的高層次思考,來擴展自己的近側發展 區。

三、 預期教學﹙ proleptic teaching ﹚

「預期教學」源於 Vygotsky 的發展理論。指的是對學生能力的預期並 提供一個社會情境支持學生學習,所以在這情境中教學只是一小部分的功 能﹙林佩欣,2004;Palincsar&Brown,1984﹚。除對能力的預期外,也鼓勵 生手參與團體活動的情境,並由專家給予支持,生手一方面從專家處觀察 學習,一面執行簡單的工作,以發揮較高層次的能力﹙涂志賢,1998﹚。故

「預期教學」的中心焦點在於學習者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經放聲思 考呈現給學生示範和楷模,而後再讓學習責任轉移至學生身上,而教學中 和學生的「對話」以及參與者輪流擔任對話引導者即是一種責任轉移的過 程。

綜上所述,引伸至教學中,以教學前及互動的過程中,老師須預期學 生的能力,在教學中需要老師提供潛在發展區範圍的專家鷹架給學生外,

而在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示範及同儕之間的互動觀察,讓學生能夠超越自 身的實際發展水平,提升潛在水平。此外,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是學生,學 生是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營造適當溫暖環境,能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

適時地解除鷹架,轉由學生自己承擔學習責任,讓學生透過社會互動過程

33

中所內化的高層次思考,來擴展自己的潛在發展區且保持在最近的發展區 中。換言之,教師是否能正確預期學生的潛在發展區並提供適切的鷹架是 影響學習的重要關鍵。

貳、 交互教學法的主要策略

交互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強調「師生對話」的歷程,透過師生對話,

由老師利用放聲思考方式示範閱讀策略,接著學生輪流扮演老師的角色,

逐步將責任轉移給學生,發展成學生之間相互提供支持的「同儕對話」。 Palincsar 和 Klenk﹙1992﹚指出,學生在交互教學法中就是透過高社會 性、互動性及完全的對話才獲得並內化四項閱讀策略(李咏吟,1998;彭 姌齡,張必隱,1999;鄭麗玉,1990)。其主要包括預測、提問、摘要、澄 清等四種閱讀策略所發展的一套有系統、整體性的教學。概述如下:

一、 預測策略﹙predicting﹚:

(一)、 預測的意義:

預測策略,是閱讀文章之前,讀者運用其先備知識,針對標題或副標 題、次標題、圖示或前一段的內容來預測文章或或一段的可能內容或推論 結果。柯華葳(2009)指出︰預測時讀者閱讀時會根據讀過的訊息及與訊 息相關的背景知識去推測文章內容的發展,包括作者或主角的情感、想法 和行動。能喚起大腦主動閱讀,在閱讀中證實自己的預測而有成就感。

陳怡欣(1994)提到閱讀與思考是同時發生的一種活動。預測策略的 指導有三個步驟:1.預測(predict)階段:可以在讀者開始閱讀之前給予 一個標題、開頭幾句話或是與文章有關的圖片,然後要求學生去推測以下 的內容。通常讀者在帶有懸疑和刺激的情境引導下,內心常會興起一窺堂 奧的心理,閱讀的興趣因而激發。2.細讀(read)階段:學生獨自默讀文

34

章,並為自己的預測找尋證明。此階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運用預測,喚 起自己有關的先前知識,協助閱讀繼續進行,讓文章精義得以產生。3.驗 證(prove)階段:閱讀後,學生能合乎邏輯地從文章內容中指出支持或偏 離預測的訊息。

(二)、 預測在課室實施的教學重點,如下:

1. 讀者在閱讀文章的內文前,先閱讀題目和標題,預測對標題的理解 程度。

2. 接著從文章的標題,預測可能的內容為何?

3. 看到不明瞭的題目或標題、內文時,則先閱讀文章的首段後,再進 行文章內容的預測。

4. 須注意預測時不可偏離文章標題。

綜上所述預測是在閱讀前啟動,可以使讀者啟動個人的相關先備知 識,激發讀者的閱讀動機、增強讀者從閱讀中尋找答案的動力,滿足其 好奇心,進而願意主動投入閱讀。閱讀中做預測,可讓讀者透過先輩知 識與文章內容的訊息,驗證先前的預測是否正確;倘若預測不正確,便 可做修正或重新預測。有關交互教學法的預測實例,在:附錄一(引自,

綜上所述預測是在閱讀前啟動,可以使讀者啟動個人的相關先備知 識,激發讀者的閱讀動機、增強讀者從閱讀中尋找答案的動力,滿足其 好奇心,進而願意主動投入閱讀。閱讀中做預測,可讓讀者透過先輩知 識與文章內容的訊息,驗證先前的預測是否正確;倘若預測不正確,便 可做修正或重新預測。有關交互教學法的預測實例,在:附錄一(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