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場域和參與人員

壹、 研究場域

曼波國小位於高雄市的郊區。國小普通班有 10 班,幼稚園 1 班和巡迴 資源班 2 班。

曼波國小學區涵蓋 2 個村落,村內有 2 個社區生活機能互不相連,家 長多數務農及勞工,老一輩的以栽種果樹居多,年輕一代多數外出工作擔 任作業員或零工等。因為年輕一代多為生計忙碌外出工作,故社區內以老 年人與小孩居多;學生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外籍配偶達三分之一;另有 來自各地由育幼院照顧的院童;大部分家長平日忙於工作,學童下課後多

54

數放置安親班,少數則是隔代照顧。多數家長對於學校課程並不干涉也不 熱衷,全校有三位家長擔任讀書館志工,負責學生借還書。

因學校隸屬區內邊陲地帶公共運輸不便,學生生活背景單純個性純樸,

缺乏外在資訊與文化刺激。平日除學校上課、或安親班外,假日在家騎腳 踏車看電視或至果園幫忙,而因區公所的圖書館坐落於離車程約 30 分鐘的 村落,對於藝文活動參與或到圖書館看書幾乎是零,推展語文活動需花費 更多時間與功夫。

學校將閱讀定為本位課程,各個年級均將彈性課程中的一節列為閱讀 課,可見學校與教師推展閱讀的用心。研究者本身亦是「讀報實驗班」的 導師,負責推展讀報主持讀報班群;本校參加「高師大識字量測驗」即由 研究者擔任本校負責人,希望透過閱讀提升學童學習能力。

貳、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於服務學校擔任導師的四年級一個班級,男生計 9 人,女生計 6 人,全班共計 15 人;其中一位男生(S03)為資源班學童,

其餘學童皆為普通班學生。全班從三年級即為研究者擔任班導師,擔任科 目:國語、數學、綜合、閱讀。研究者經過一年與研究對象相處,對於學 童的實際各項能力、個性特質、家庭環境與狀況均有一定的程度的了解。

學童家庭環境背景差異頗大,一位學童的家長在教育界服務,比較注 重學童均衡發展,其餘多數為勞工或務農,大部分學童的時間交給學校與 安親班;對於閱讀的注重或購買課外讀物當獎勵者甚少,學童在家閱讀課 外書籍的機會不多。另有育幼院的院童一位,發展適應良好。

55

參、 研究參與者

一、 研究者的專業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系,服務教育界二十餘年,曾擔任低、

中、高班級導師,曾授課領域:國語文、數學、社會、綜合、藝文、健體、

自然、閩南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王志庚譯,2009)指出:

閱讀是一種「生存練習」,透過廣博的閱讀,讓人能夠寬廣的選擇自己的人 生。對此,研究者感同身受,喜愛閱讀推廣閱讀,認為改變學童一輩子最 好的利基是閱讀。

研究者對於語文領域教學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曾擔任校內暑期作文 育樂營與閱讀講師及校刊主編;研究的者班級目前為國語日報的「讀報實 驗班」,研究者並擔任學校「讀報班群」的召集人。2009 年因推動閱讀獲

「教育部個人推手獎」;亦參加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TASA)本國語文評 量初階級種子教師與社會領域進階種子教師培訓,在國家教育研究院培訓 期間,了解國際評量測驗的意義及實際操作評量設計,不禁反思:評量學 生的意義是什麼?是事實知識和記憶、還是高層次思考;獲邀擔任高雄市 2000 年優良閱讀方案評選委員機會,瀏覽各方閱讀推動好手與教育夥伴創 意集思方案為閱讀教育紮根,更是研究者學習典範,回顧這一路走來,研 究者教學相長總為「閱讀」而努力。

近來研究者參加教育部閱讀理解策略相關研習,並在屏東教育大學進 修課程研究相關理論省思:推展閱讀要從閱讀教育入門,而閱讀理解是閱 讀的核心,閱讀能力是要學習才能得到的,要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

就從教導閱讀閱讀策略開始。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