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結論提出建議,分為四部分,學童的學習;教材的選用;教 師專業成長。概述如下:

壹、 學童的學習須注意的要點

一、對於學童學習較困難的摘要策略與提問策略宜增加時數練習,除 能增加學童的熟練外亦降低其學習困難度。

二、對於提問策略除了運用6w 的提問法外,教師可以設計提問的提 幹式做示範。學童提問時若能有題幹式的提問做參考,可提升問

167

出來的問題的層次,避免多數是明示式的問題而較少暗示性的問 題。

三、交互教學小組的組長口語表達相當重要。帶領的小組長除了閱讀 理解能力較高外,口語表達能力亦很重要,有些學生自我閱讀能 力高,但若個人特質屬於比較木訥,不知如何表達分享,在領導 能力上將相對薄弱,將影響討論成效。

貳、 教材的選用適宜

一、 配合不同策略學習時,可選適合文本

教師宜針對每一項閱讀策略所要學童學習的技巧,安排適當的閱讀材 料,以提升學習成效。例如,預測策略的教學便需要富有標題及圖片的閱 讀材料,以便學童預測文章內容;或是前段文章內容的鋪陳具備充分線索,

讓學童進行能夠順利預測後段內容發展。

二、 以現有教材實施交互教學閱讀策略

本課程進行教學中有三篇選自現有國語課本,二篇選自其他版本,相 互搭配練習類似的文章結構時,運用時教學順暢,策略的學習更孰悉。

三、 學習單的使用謹慎

學習單雖然容易蒐集學童的學習成效,過度使用有時會使學童降低其 閱讀興趣。對於預測或澄清可以改以不同方式如繪圖或口頭說明,減少書 寫的時間,不宜造成學童的負擔。

168

參、 教師專業

一、 運用網路教師專業平台

目前,已有對於現有國語文課程教材的設計專業平台,可提供教師作 為教學設計參考,借鏡相關教學設計可做為教學的指南,發展成適宜學童 閱讀教育的教學課程。

二、 成立教師專業團隊

倘若校內能成立教師專業團隊,或協同教學,透過專業對話團體成長,

俾能使教學更加順暢增長教師課程設專業設計與行動研究的能力。

肆、 未來研究設計

一、班群合作閱讀教學增加討論與支援

個人設計課程事前雖經專家指導設計,實際班級運作時,教學有些狀 況時,教學者最清楚。雖有時協同教學者也一旁共同觀課,或觀看教學錄 影帶,雖經討論做修正下一次上課參考,但課堂的即時修正多由研究者擔 任,總未能如實呈現。建議有教學團隊的研究,協助教師能獲得更多研究 結果。

二、閱讀教育的教學不同年級的銜接

閱讀教學除了推廣外,對於閱讀教學的不同階段課程設計,建議未來 有專業團隊針對現有國語文教材設計一系列的實驗,以期能獲得更多研究 成果。

169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閱讀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

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主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 前膽(頁 123-137)。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志庚(譯)(2009)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原作者:大江健三郎)。臺北 市:麥田。

王金玲(2010)。以合作閱讀策略促進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數學讀物之行動 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瓊珠(2012)。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市:心理。

吳清基﹙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教育部。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 62-66。

李元鴻(2008)。同儕教導策略在資訊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能力、

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嘉義院師學報,11,89-117。

170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

L. E. Berk and Adam Winsler)。臺北市:心理。〔Berk, L. E.and Winsler,A.(1995) Scaffolding Childe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 E. D. Gagne, C. W. Yekovich, and F. R. Yekovich)。臺北市:遠流。﹝Gagne, E.

D,and Yekovich, F. R.(1980).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林天佑﹙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

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本喬(2002)。後設認知的學習理論。載於李咏吟(主編)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頁 133-137)。臺北市:心理。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如莉(2012)交互教學法教學設計的應用-以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為例。

教師天地,176,63-67。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 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 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昶菁(2004)。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理解策略。林寶貴(編),溝通障礙 理論與實務(頁 92-114)。臺北市:心理。

171

林珊卉(2012)。交互教學法對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以環境教 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系 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林淑美(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 Richard E. Maye)。 臺北市:遠流。﹝Maye,R. E(1970).Educational Psychology﹞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 解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蕙蓉(1995)。國小學童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語科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8,271-312。

林寶貴、綺寶香(2006)。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施頂清(1998)。維果斯基(Vygotsky)認知發展論在教學上之應用。教師 之友,41(1),9-14。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 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施頂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閱讀理解教學,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4), 15-20。

柯華崴(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

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

65-66。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8,1 月)。台灣閱讀現況。天下雜誌,399,78-103。

柯華葳(2009)。培養 super 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172

柯華葳(2012,10 月)。專家看門道 1。親子天下雜誌,39,58-64。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雅婷(2009)。臺灣學生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 2006 報告)第二版。取自

http://140.115.107.22/PIRLS_teacher.pdf。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neth S. Goodman)。臺北市:

心理。

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

Altrichter,Posch and Somekh)。臺北市:遠流。﹝Posch and Somekh(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孫曉雯(2010)。題幹式與 6W 提問策略對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學生 在閱讀理解歷程與布題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

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市。。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obert.E.Slavin)。

臺北市:學富。﹝Slavin , R.E.(2000)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173

張媖媜(2010)。相互教學法融入多媒體閱讀教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 讀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 義市。

教育部領航資訊服務處 wi ki 數位。現象學。取自

http://content.moe.edu.tw/wiki/index.php/%E7%8F%BE%E8%B1%A1%

E5%AD%B8。

莊紹信(2009)。調整式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淑玫、游自達(2000)。交互教學歷程中學生發問類型及教師鷹架之探討。

課程與教學季刊,3(4),1-30。

許晴佩(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 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許雅婷(2010)。故事插圖結合預測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市。

許瑜旂(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明堂等(2010)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周德禎、劉明宗主編:亞 太地區閱讀教育研究---閱讀政策及英語閱讀,45-80。屏東:屏東教 大。

郭明堂等(2010)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周德禎、劉明宗主編:亞 太地區閱讀教育研究---閱讀政策及英語閱讀,45-80。屏東:屏東教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