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變異類」故事中變形主題的文化意涵

在文檔中 中國民間人變異類故事研究 (頁 174-185)

第四章 中國民間「人變異類」故事的文化意蘊

第二節 「人變異類」故事中變形主題的文化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示中國對此星座的重視。

兩顆星子如同情人的緊緊相依。雲南地區的〈召三路和南亞斑〉情人的靈魂 在火堆中化作火星,「這火星升啊,升啊,升到天上銀河岸邊,就成了兩顆閃亮 的星星。(10 集,頁 203)」雲南地區的〈娥萍與薩羅〉,兩人也是「變成了一對亮 星,瑩光燦爛的雙雙昇到天上。(7 集,頁 528)」弗雷澤在記載了印度教古書裡的 一條規則:

在新婚之夜,新郎必須和他的新娘安靜的坐在一起,從太陽落山直到天空 星光閃爍。當北極星出現,他必須指給她看,並對這顆星說:「您是堅定 不移的,我看見您了!您這永恆的星。求您堅定的和我同在吧,啊,您這 旺盛的星!」……這種儀式很明顯是企圖用星星的永恆不變的影響力,來

防止人生的命愈多舛、禍福無常。183

星星的永恆,也象徵著愛情的永恆,所以雲南地區的民間故事,使有情男女變成 了星星。彩虹在「人變異類」故事中,用飲水的想像來描繪它的外貌,並由美女 的隱喻轉而比喻為愛情;「人變異類」中常提到「三顆星」與北斗七星,是由民 眾觀察天象而想像而來的故事,這兩個星座是夜空中明亮且易觀察的,而星星的 永恆也被用來象徵愛情。

陳勤建指出民俗意象是集體的創造:

一個形象的造型與選材,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民眾集體共同審美 的選擇。創作一經開始,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融合一體。184

講述者在創造與流傳「人變異類」故事時,所選用的變形物,可能考量了此物的 象徵意涵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所以當我們歸納「人變異類」故事的變形物時,發 現變形物有相似的象徵意義,這些象徵意義使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刻動人。

第二節 「人變異類」故事中變形主題的文化意涵185

「變形」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某種特殊的意涵,將變形的意義放進民間故事

183(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 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頁 51。

184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年),頁 283。

185此節的分類參考萬建中在《中國民間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第七章「變形主題:動機與實現 途徑」,所提出變形主題的文化內涵:1、生命探求的表達者。2、與自然、社會抗爭的記載者。3、

道德倫理的承載者。見萬建中:《中國民間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 252-266。而變形觀的概念參考自董林:《中國古代文學變形觀》(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0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呈現出多彩多姿的風貌。鍾宗憲認為「人變異類」故事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大 約有三種:「一是單純想在時間上作改變,使直線進行的時間變成圓形的循環。

二是為了對抗大自然而產生一顆不願屈服的心。三是心中對死亡有一股怨憤的變 形。」186第一種「在時間上作改變」,常作為神話中的變形情節的解釋,先民在 圓形的時間與空間觀念下,所產生的想像;第二種「對抗大自然」的心理因素,

來自於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奮鬥不懈的精神;第三種「對死亡有一股怨憤」而變 形,這是人們在面對生死的困境時,所創發的另一種出入。此段將探討「人變異 類」故事中變形的意涵,在「生命意義的追求」方面,從萬物有靈的觀念討論物 類變化的原因;從自然崇拜討論人民「對人與物的崇敬與感恩」與變形的關係,

從道教與佛教對於「變形」的觀念討論「多元的宗教信仰」;從人民與自然、社 會的活動中討論變形的意義,以及變形在「倫理道德」上的教化意義。

一、生命意義的追求

人類的生命從何而來,而往何方前行?生命有無盡頭?這些生命的哲學課題 變換成許多故事,故事中「生命」與「變形」的關係是什麼呢?神話保留了許多 先民的故事,這些故事包含許多變形情節,這些情節的基礎來自於圓形的時間觀 與「三維」的空間:

在空間上,原始人心目中不只有一個現實的物質世界,還有超現實的神靈 世界。天上有天堂,地下有幽都。人既可以升格為神,也可以降而為怪。

神常常會貶謫人間,動物和植物也會化身為人形混跡於塵世。如果我們從 時間上將現代世界稱為「線性世界」的話,那麼神話世界就是一個「圓形 世界」。187

空間與時間的變化沒有界線,人類可為神也可為怪,在人與神怪之間,保留了一 個變形的空間;「現在」能夠回溯過去,也能夠前進至未來,而變形則能夠停留 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神話世界裡,在空間與時間上給了「變形」發展基礎,「萬 物有靈」的觀念給了「變形」發展的可能。望夫石的故事,使無生命的石頭注入 人類的情感,我與物其實同為一而無分別,生命的盡頭是圓形的循環,是物類形 體的轉變。

敘事文學作品樂於採用「愛」或「死亡」當作故事結局188,愛代表著有恆,

死亡卻代表結束一切,而「人變異類」故事則是在「愛」與「死亡」之間取得了 微妙的平衡關係。聽眾不願意接受有情男女殉情的悲劇,講述者也順應聽眾的期

186鍾宗憲:〈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事〉,《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 仁出版社,2006 年),頁 191。

187陳建憲:《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卷(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年),頁 23。

188佛斯特指出:「愛如同死亡一樣,是小說家樂於採用的,因為它能很方便的結束一本書。小說 家可以將愛寫成永恆不變,而讀者也很容易的接受,原因是附著於愛之上的幻覺之一就是它會永 恆不變。……他們通常以百年好合的婚姻作為小說的終結,而我們也不反對,因為這就是我們的 夢想。」語出(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 年),頁 76-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待改編情節,讓愛的力量改變死亡,用超現實的手法獲得了「大團圓」的美滿結 局,一對蝴蝶承載著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也承載著人民在悲劇與喜劇間的權 衡選擇。由人民集體創造的民間故事,不願意讓主角沉淪於死亡的絕望悲劇之 中,也不願失去主角面臨死亡危機時所展現的人性光輝,所以選擇了超現實的「變 形」,讓故事得到了心理上能夠安頓的平衡心理。黃瑞旗指出:

中國的傳說故事中,有關為情相殉的悲劇中,往往在結局時來上這樣一段

「變身」情節,為的是求一個不圓滿中的圓滿,使群眾轉悲為喜,在感情 上不至有所缺憾。而在思想上,這是深信「精神不死,靈魂不滅」的一種 表現……由「天人合一」進而為「萬物同類」,其氣相通,所以「精誠可 感天」的意識所在。189

「不圓滿中的圓滿」就是一種折衷的心理,人類與萬物可互相轉換,但仍保留著 精神意識,「變形」使得聽眾得到抒發與慰藉。

先民初始的世界觀是循環的,物與我是混同合一的,生命與萬物一體化。自 然崇拜代表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也將大自然等物注入了靈魂,有了靈魂的萬物便 有了情感生命,人類與萬物能夠自然的轉變,但意志卻持續著。在「人變異類」

故事中,超現實的「變形」情節表達了在悲劇與喜劇之間找到平衡,在死亡與永 恆之間找到平衡,「變形」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反映出身為人類的 真善美價值。

二、對人、物的崇敬與感恩

先民對於外在事物的認識是有限的,面對不能理解的事物如雷電、洪水、奇 異天象等,明瞭靠著自身的力量是不夠,因此他們希望與這些外在事物的產生聯 結,才能夠使用這些外在力量,用這些力量去對抗更多的困難,這些外在力量就 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大自然的外在力量,形成了「大母神」的信仰:

作為原型女性的一種型態,大母神一詞乃是後來的抽象概念……這些象 徵,特別是來自自然界各個領域的自然象徵,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與大母 神意象一起表現出來的,無論它們是石頭或樹、池塘、果類或動物,大母 神都活在它們之中,並與他們同一。190

「大母神」代表的就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與動植物都能成為崇拜的對象,

並有神秘且強大的力量,弗雷澤指出:「依照順勢巫術的原則,無生物也和動物、

植物一樣可以向其四周散播幸福或災害。根據它固有的性質和巫師的技巧,按照

189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322-303。

190(德)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年),頁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具體情況引來或堵塞可能是禍也可能是福的後果。」191自然物加上巫師的神秘力 量,足以改變人類生命中的禍與福。在「人變異類」故事中,有許多動植物由來 的傳說,這些解釋性傳說經常描述「變形物」的神秘力量,這種力量是自然崇拜 的觀念所致,從物的觀察到將之依附靈魂,最後可能變成「神」,這是中國崇拜 物的形塑歷程192,表現人民對「物」的崇敬。

民間信仰中有許多鬼神之說,蒲慕州指出:「有關鬼神面貌的描述,如『被 髮及地搏膺而踊』、『人面白毛虎爪執金戊』、『鳥身,素服三絕,面狀正方』、『黃 熊』等,顯然應該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流傳在民間的觀念。」193人死後變為鬼神,

這些鬼神並非全然是原本人類的面貌,而是參雜了動物的形體,例如:虎爪、鳥 身、黃熊,這些擁有動物身形的鬼神,也給了「人類死後變形為動物」的情節一 個充分想像的空間。在「人變異類」故事中,英雄治療人民的疾病,解除洪水或 旱災,他們為人民犧牲而死,但精神卻不因死亡而消失,英雄化成的神祈並非只 有人類的面貌,有時是動物甚至石、山等物類,無論是何種物類重現、延續英雄 的精神,他們的化身成為祭祀中心,使人民的感恩得以抒發,心中得到些許慰藉。

陳建憲指出:「由於文化英雄們的發明創造以及斬妖殺怪的光輝業績,給原

陳建憲指出:「由於文化英雄們的發明創造以及斬妖殺怪的光輝業績,給原

在文檔中 中國民間人變異類故事研究 (頁 17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