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中所隱含的敘事模式與文化意義,地域與民族的差異對變形故事的影響,以及 變形物的文化意涵。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許多關於「變形」的研究,都是從中國敘事作品的文本出發:早期是從神話 的文本開始,探究變形的起源與發端;接著學者們將「變形」情節放進各類小說 中,例如六朝小說中就搜羅了許多變形情節,對這些變形情節整理與分析,在《聊 齋誌異》的文本中,發掘了變形的情節,探尋作者的創作心理;而民間故事的變 形研究,也累積了一些成果。以下概述學者在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

「變形」的研究是從神話學開始。樂蘅軍發表〈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15, 把「變形」分為力動變形與靜態變形,所謂力動的變形,是從某種形象蛻變化為 另一種形象,包括人、動植物和無生物之間的互變;而靜態變形,是如圖畫一般 來陳述的,可視為異類合體,是「正在進行式」的變形。16浦忠成在〈神話中之 變形〉裡,認為變形一詞是指民間文學中,尤其是敘事性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 事情節裡,有意或無意藉著誇大、縮小、移情、擬人、擬物等方式,改變神、人 與動植物昆蟲原有型態樣貌,其變化的結果,與一般正常的存在或表現方式有極 大的差異,並歸納出造成變形的原因:(一)圖騰變形。(二)遭遇危機之變形。(三) 懲罰性變形。(四)解脫死亡之變形。17王孝廉在《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

用圓形的時間觀來解釋變形神話,認為死亡是斷絕現實時間而回歸另一永恆時間 的必經過程。18鍾宗憲在《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中,指出初民面對現實生活中 的客觀性變形(如蛹變蛾的現象),用此解釋未知的事件,或用來幻想解決所遇的 困境,而成「變形神話」;且提出神話傳說中的變形思維,是一種物我之間同情 同理的認知,並分辨了變形神話與輪迴觀、仙話的不同。19另外,鍾宗憲發表〈圖 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用推原故事的概念 來解釋「變形」的成因。20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整理出《山海經》中人 物的變形樣貌,並透露出死亡雖不可改變,靈魂的載體卻可改變。21邱容韡《中 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探究》,試圖還原過去原始初民的生活環 境與現實難題,探討先民對外在萬物的觀感,是如何能夠內化成自我療癒系的心

15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2 卷 8 期(1974 年 1 月),頁 10-21。樂蘅 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下)〉,《中外文學》2 卷 9 期(1974 年 2 月),頁 24-40。

16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2 卷 8 期(1974 年 1 月),頁 12。

17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 5 期(1995 年),頁 50-54。

18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年),頁 160。

19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年),頁 287-290。

20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 2 期 (2004 年 5 月),頁 1-45。

21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原住民呈現的文化意涵。40鍾宗憲發表〈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 事〉,認為在傳統神話傳說中,「人變異類」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大略可以分為三 種:一是單純想在時間上作改變,使直線進行的時間變成圓形的循環;二是為了 對抗大自然而產生一顆不願屈服的心;三是心中對死亡有一股怨憤的變形。41 綜上所述,「變形」情節從神話的角度開始,探討變形的成因,是來自於初 民對萬物的看法;在各類敘事作品的變形研究中,指出宗教與社會對「變形」情 節的影響。學者針對民間故事裡「變形」情節的探討,多集中在臺灣地區的民間 故事或原住民故事,或針對某些類別、特色進行研究,例如連續變形、殉情幻化 故事的研究。然而對於「人變異類」的故事研究,研究的範圍只限於臺灣地區或 少數族群的故事,並且大部份是單篇或概括式的討論,缺乏較完整的材料整理與 探究,也較少論述到對此類故事本身的分析,以及「變形物」在故事中的意義。

筆者擬擴大「人變異類」故事的研究範圍,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旁及臺灣的民 間故事,較全面的掌握中國民間故事素材,針對這些故事進行情節、人物的分析,

並探討故事中「變形物」的文化意涵,凸顯「人變異類」故事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