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的範圍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原住民呈現的文化意涵。40鍾宗憲發表〈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 事〉,認為在傳統神話傳說中,「人變異類」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大略可以分為三 種:一是單純想在時間上作改變,使直線進行的時間變成圓形的循環;二是為了 對抗大自然而產生一顆不願屈服的心;三是心中對死亡有一股怨憤的變形。41 綜上所述,「變形」情節從神話的角度開始,探討變形的成因,是來自於初 民對萬物的看法;在各類敘事作品的變形研究中,指出宗教與社會對「變形」情 節的影響。學者針對民間故事裡「變形」情節的探討,多集中在臺灣地區的民間 故事或原住民故事,或針對某些類別、特色進行研究,例如連續變形、殉情幻化 故事的研究。然而對於「人變異類」的故事研究,研究的範圍只限於臺灣地區或 少數族群的故事,並且大部份是單篇或概括式的討論,缺乏較完整的材料整理與 探究,也較少論述到對此類故事本身的分析,以及「變形物」在故事中的意義。

筆者擬擴大「人變異類」故事的研究範圍,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旁及臺灣的民 間故事,較全面的掌握中國民間故事素材,針對這些故事進行情節、人物的分析,

並探討故事中「變形物」的文化意涵,凸顯「人變異類」故事的價值與意義。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

一、變形的定義

「變形」(metamorphosis)在民間故事中是常見的情節,萬建中指出變形是人 類與動物或他物的互相變化,以及生命個體的種、類(生物屬性)的本質改變,實 體可見的型態也隨之改變,但是內在精神卻可能不變。42而浦忠成說明變形情節 是有意或無意藉著誇大、縮小、移情、擬人、擬物等方式,改變神、人與動植物 原有型態樣貌,其變化的結果,與一般正常的存在或表現方式有極大的差異。43李 豐楙在探討變化神話的論述中,對「變」與「化」的字型做了詳細分析:以許慎 的《說文解字》為例,說明「化」為教化之意,匕為「倒人」的變體象形,應是 取象於人的緩慢變化其形狀;「變」字解為「更」,有更改、改變意。構字的「言 絲」,段玉裁注為「治絲易棼,絲亦不絕」,已涉及治理蠶絲的生產經驗,在蠶的 生命史中,同一個形體卻能從蠕動的條狀,經吐絲結繭後變化為蛾,其中蘊含著 形體的改變,變形後生命的延續不絕。44簡言之,「變形」在民間故事中的意義,

是透過敘述的技巧,讓人與異類互相改變本質,但精神卻不變的狀況下,完成情

40鍾秀金:《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 士在職專班,2012 年)。

41鍾宗憲:〈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事〉,《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 仁出版社,2006 年),頁 181-183。

42萬建中:《中國民間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 248。

43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 5 期(1995 年),頁 47-62。

44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第 4 期(1994 年 3 月),頁 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節的鋪展。

探討「變形」情節的論述中,發現「人變異類」的故事數量頗多,且流傳久 遠,關於此類的研究,有兩篇精彩的論述:一是徐志平的〈「人化異類」故事從 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45分別敘述東周到唐「人化異類」故事的發展 與特色;另一是鍾宗憲〈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事〉,文中說明「如 果從思維與表現上,對於人變異類的這些故事加以詮釋,大抵上可以再分析出三 種指涉意義:第一種與習俗有關,第二種與期望未成有關,第三種則與人的性格 有關。46

兩位學者分別用「人化異類」、「人變異類」不同的詞彙來闡述同一內涵,考 究「變」與「化」兩字的本源,李豐楙從構字的分析來說明:

中國文字的單音孤立語特性在先秦表現得較清楚,所以變與化即各取象於 蠶與人,也就各有其區別性特徵:「變」隱喻著蠶為同一形體而完全改變,

且是較短時間的突變,而「化」則是同一形體的緩變、漸變,是人由少至 老的形狀上的緩慢的改變。47

由此觀之,筆者採用「人變異類」此詞彙作為考察的對象,取「變」字乃採自蠶 的完全改變和較短時間突變的意義。

「變形」情節是故事裡重要的環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動活潑,在口傳變 異的過程中,不斷添加講述者與聽眾的想像,這些情節的增刪與轉變,往往可以 顯示出地方的風俗特色。而這些故事也對民間習俗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節 慶活動、變形物的崇拜與祭祀,因此探討「變形」在民間故事中的意義,也是探 討「變形」主題的文化意涵。

二、研究的對象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從歷史與地域系統兩者進行探究,蒐集各地區 孟姜女故事的資料,文末提出:「我們可知道一件故事雖是微小,但一樣地隨順 了文化中心而遷流,承受了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藉了民眾的情感和 想像而發展。」48之後,學界漸漸重視並投入民間故事的採集與研究。1984 年開 始,由鍾敬文擔任《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主編,透過廣泛的普查與搜索,以科學 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則按省、市分卷,採錄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間故事,

45參見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 6 期(1994 年),頁 357-398。

46參見鍾宗憲:〈論台灣原住民的「人變異類」傳說故事〉,《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

里仁出版社,2006 年),頁 181-183。

47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期刊》, 第 4 期(1994 年),頁 294。

48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原刊於現代評論二周年增刊(1927 年),收於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 集,廣州,1928 年。此篇文章引自王秋桂編:《中國民間傳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0 年),頁 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 2009 年全部出齊。49陳慶浩、王秋桂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全集》40 冊,於 1989 年 6 月由遠流出版公司推出,這套書是從近 70 年來各地、各民族的民間故事集中,

選取具有地方風味、民族特色、藝術價值的代表作而成。50此套書體例完整,內容 涵蓋中國各省,並兼及各地區少數民族,故筆者選擇陳慶浩、王秋桂所編的《中國 民間故事全集》作為主要研究範圍,透過此套書去蕪存菁之下所篩選的民間故事,

希冀能以簡馭繁,更深入而完整的研究「人變異類」故事。

而臺灣的民間故事搜集方面,也在近幾十年間發展,1982 年由國科會贊助,胡 萬川主導,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採錄臺灣民間文學工程,完成《桃園縣民間文學集》、

《苗栗縣民間文學集》、《彰化縣民間文學集》、《南投縣民間文學》等部分書目,這 些文本的整理,提供學者對民間故事的分類與文化研究。51其他各縣市也開始推動 民間文學的採集,例如余燧賓主編《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一)》,金榮華整理《台 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楊照陽等編作《台中市大墩民間文學采錄集》,王正雄 總編輯《民間文學的采錄與整理》,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黃文車 總編輯、陳鈺淑等執行《屏東縣閩南語傳說故事集》,劉惠萍整理、范姜灴欽助 理整理《花蓮客家民間文學集》,張興詞等口述、顏美麗總編輯《活化薪傳澎湖 民間文學:娓娓道來褒歌情》,唐蕙韻整理《金門民間文學集.傳說故事卷》等,

這些民間文學集的採錄工作遍及各縣市。陳益源認為採集與整理民間文學價值在 於它的知識性、教育性與娛樂性,是地方文化的財富、活潑的鄉土教材,為實用 的社區資源,學界所重視的文化財產,應從積極保存這些民間文學做起。52

對原住民民間文學的調查與研究,以金榮華與浦忠成投入的時間最長,累積 的資料最可觀。金榮華致力搜集及整理原住民口傳文學,採錄了卑南族的故事,

編成《台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之後陸續出版泰雅族、賽夏族等民間故事,這些 書都有情節單元和類型分析。而浦忠成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一份強 烈的使命感,致力於鄒族民間文學的調查與研究,並旁及其他高山原住民。5380 年代末期,更多具有原住民身分的作者及文化工作者,投入自身族群的傳說故事採 集和出版工作,例如卑南族曾建次出版《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

賽夏族人伊替達歐索出版《巴卡山傳說與故事》。54

本文所要探討的中國民間故事,將從陳慶浩、王秋桂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

全集》作為主要研究範圍,針對 40 冊中國各地的民間故事進行全盤的搜索與整理;

49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特色與價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0 年第 2 期,頁 41-46。

50劉守華:〈中國民間學研究百年歷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1 年第 3 期,頁 61-66。

51胡萬川指出:「從民間文學的工作傳統來說,調查、采集、紀錄、整理等才是第一步的基礎的 工作。有了合乎科學規範的客觀采集、整理出來的東西,其他後續的工作才有紮實的根基。」引 自胡萬川:〈工作與認知──關於台灣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 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233。

52語出陳益源:〈《雲林縣民間故事集》的編纂及其價值〉,《俗文學稀見文獻教考》(臺北:里仁書 局,2005 年),頁 192-197。

53林培雅:《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年),頁 9。

54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下》(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頁 1163-11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此套書僅有一冊蒐錄臺灣地區的民間故事,研究臺灣地區「人變異類」故事的 數量些許不足,因此藉由胡萬川所編《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整理的

然而此套書僅有一冊蒐錄臺灣地區的民間故事,研究臺灣地區「人變異類」故事的 數量些許不足,因此藉由胡萬川所編《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