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人際關係的定義

「人際」是由「人」(person)與「際」(inter)這個表示「之間」的字所組成的;「人際」

(interperaonal)在「線上英漢辭典」上的定義,即指人與人之間,「人際關係」(interperaonal relationship)簡單而言,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學者們對於人際關係的定義,則有擴充性 的解釋,茲敘述如下:

陳皎眉、鄭美芳(2002.08)指出:「人際關係的意義,指的是兩個人彼此影響、彼此依賴,

而且,彼此的互動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關係。」(頁 5)

張等展(2002.08)認為:「人際關係,顧名思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人對 人的關係;來與往的互動。」(頁 2)

而我們則引用蔡培村(2000.04)在《人際關係》一書中所下的定義:

人際關係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將其思想、情感透過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方 式加以知覺、評鑑、反應,彼此產生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歷程。(頁 3)

至於人際關係的範圍或分類為何呢?分述如下:

維基百科(Wikipedia)則指出其範圍或分類為:「常指除親屬關係以外的人與人交往關係 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

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

楊慕慈(2002.08 )稱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關聯,可發生於親子、夫妻、職場、

兩性、同學、師生,朋友,乃至陌生人之間。

林欽榮(2002.02)則將人際關係分類為職場工作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鄰里關係、

朋友關係、同學關係、陌生人關係等。

傅清雪(2005.07)則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一書中詳細分類為:「狹義的人際關係指 的是友伴、同儕、同事的人際互動;廣義則包括了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勞資關 係、姻親關係的人與人的互動。」(頁 125)

引用以上國內外學者對人際關係的定義與分類,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㈠對象:人與人之間。

㈡關係:彼此來往互動。

㈣互動:不僅是外在的交往,更是內心的交流。

㈤範圍:很廣泛,包含了各種類型的人與人。

㈥分類:包括同儕關係、朋友關係、兩性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師生 關係、同學關係、親戚關係、鄰居關係、勞資關係、陌生人關係等。

大體而言,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狀態,因互動對象而有不同的關係名稱,其互 動的形式包含情感、情緒、行為的交流,其目的在達到個人身心的滿足和需求。本研究所探 討的的人際關係,單指兒童在班級裡與同儕之間的人際關係。

貳、同儕人際關係

「同儕」(peer)或「同儕團體」(peer group)是心理學家在說明青少年人際關係時常用 的名詞。維基百科(Wikipedia)則指出同儕是與自己在年齡、地位、興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 輩。而在陳雪屏(1979.12)主編的《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中,則將友群定義為:亦稱同儕 團體,為一適合自身興趣及需要的團體。

由此可知,現代心理學家所稱的同儕,亦即指朋友。而黃煜豐、雷靂(1995.02)合著的

《國中生心理學》中,對「朋友」的定義也如此:

同伴(通常指同齡或同輩的伙伴)由於有共同的興趣、需要、態度等自發形成的,彼 此在心理上的相互關係,稱為友伴關係。(頁 308)

李開端(1992.07)在其《醫護專科學校實施同儕輔導對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效果之 研究》中,亦對「同儕」的定義也如此:

同儕是指彼此分享熟悉的價值、經驗與生活風格,且年齡相近的人。在校指的是同學,

在社區裏指的是玩伴、朋友。(頁 5)

所以,同儕亦指同年齡的同學,也指的是朋友。「同儕關係」也就是指「同學關係」或「朋 友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就是同學之間交朋友的關係。

Michael Argyle、Monika Henderson(1996.05)在其《人際關係剖析》中,提出一項研究結

果,這項研究要受訪者列出「配偶之外,你覺得最親密的人。」以下是訪問結果:

表 2-1 重要人際關係調查表

關係種類 被列在第一位

朋友 28%

手足 21%

父母 19%

子女 13%

鄰居 4%

同事 3%

由上表可知,除了配偶之外,人們最親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和朋友的關係(28%),

其他依序為手足(21%)、父母(19%)、子女(13%),至於鄰居(4%)、同事(3%)這兩 種關係,也可能是一種朋友的關係(頁 5)。

總而言之,朋友關係確實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種關係,而對於國小的兒童 而言,朋友關係的建立,更是他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他們心目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關係。

所以,根據這些研究調查,我們可以得知,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同儕的朋友關係對孩 子來說,是他們心目中最為關心且最重要的;而朋友之間的相處,更是他們感到最困擾的,

因此,基於這樣的前提,教導孩子如何與朋友相處,更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第二節 與研究相關的論著探討

本節主要根據與本研究相關之論著,透過以下三個分項:壹、人際關係的功能;貳、人 際關係的特性;參、影響兒童人際關係的因素,加以分析歸納,敘述如下:

壹、人際關係的功能

人從出生開始即擁有了各種人際關係,有人說:「人在社會上生存,有好的人際關係,不 一定會成功;但沒有好的人際關係,卻絕對不會成功。」由此可知,人際關係對每一個人來 說,是多麼的重要!人際關係不僅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而且它具有許多正面的功能:

一、有助於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加州柏克萊大學及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社會孤立者較易產生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及心 臟病,其死亡率也比社會參與者高(引自張等展,2002.08,頁 3)。

而陳皎眉、鍾思嘉(1997.06)研究發現:人際關係越好,越能承受生活中的壓力,心理 適應也越好;反之,人際關係差的人,在生理上易罹患各種疾病,壽命也較短,且由於心理 適應差,較易有偏差行為,情緒失控,退縮逃避等狀況。

所以,人際關係的確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當一個人沒有了健康,也就沒有了一切,所 以擁有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二、滿足人類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認為人類 的多種需求,按其性質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分別是:㈠生理需求㈡安全需求㈢隸屬與愛 的需求㈣自尊需求㈤知的需求㈥美的需求㈦自我實現需求(引自張春興,1996.08,頁 304)。

圖 2-1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圖示

王淑俐(2007.09)在《人際關係與溝通》一書中指出:

人類在出生之後,需要父母或他人的照顧或保護才得以生存,而人類最早的人際關係,

也就是與母親的關係,這時的關係,不僅能滿足生理的需求,更是心理上的滿足,此 時若與母親的關係良好,即能培養出人際關係中最基本的「信賴感」。這時人際關係的 功能,即符合馬斯洛的生理及安全需求。(頁 6)

但是,馬斯洛認為在滿足生理(physiological need)及安全需求(safety need)之後,人類 還會需要隸屬與愛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e),指被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 持等需求,而這些功能都可由人際關係所提供,尤其是朋友關係。

張春興(1996.08 )也以為,個體能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親近,自尊感的需求自然能達成;相 反的,若個體得不到他人的認同,則有被遺棄孤立的感覺。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則能 促進認同需求的滿足。

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Fromm)更指出:

人類與生俱來具有「關係需求」(need of relatedness)渴望,每個人都會期待跟他 人產生情感上的關聯,並透過人際關係的建立,以確認自己的角色、地位與存在的價 值(引自鄭佩芬,2000.10,頁 3)。

三、減輕孤單寂寞感

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具有相互依存的需求,有一首歌的歌詞為「沒有你的日子真難過」, 也點出了,「離群而索居」是多麼孤單寂寞,多麼痛苦難耐。友誼的滋潤和滿足能撫平個人的 寂寞,減少無助感。

寂寞是個人內在的情感空虛, 與朋友一起可以滿足各種情感的需求,可以提供相互的支 援和信任感受( Heiman,2000)。Asher 和 Cassidy (1992)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幼稚園的兒童 也和中小學兒童甚至成年人一樣,若沒有朋友一起玩耍和陪伴,同樣會感覺孤單和沮喪。

所以人人都有尋求友伴的需求。為了個人感情的疏發和降低自己孤獨的感受,和他人保 持穩定和長久的關係是必要的方式。和諧的人際關係能降低個人不舒服的感受。

四、分享彼此的快樂和痛苦

所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快樂因分享而加倍,痛苦因分擔而減半。」就是在於 強調人類的心情感受,若不能與人交流、和人分享,這樣的情緒就沒有宣洩的出口。

涂秀文(1999 )、陳麒龍(2001 )的研究發現兒童和青少年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容易產 生快樂的感受和幸福感。Houston 與 Rubin(1998 )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是兒童心理健康的指標,

藉由友誼的認同,可以讓兒童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和積極生活的想法(引自林姵君,2003.07,

頁 24)。

所以,一個人在快樂的時候,需要與朋友的分享,獲得認同與肯定;而在痛苦的時候,

更需要朋友打氣、加油,共度這個難關,可見,朋友關係在這個功能上的重要。

五、增進自我的了解

Coie 和 Zabriski (1996 )的研究指出:兒童能從他人對自己和對其他人的回饋反應,知道 自己是否受歡迎,如果自己不受歡迎,可能會引發自我防衛的回應,或採以同樣不和善的表 現報復(引自林姵君,2003.07,頁 22)。

張等展(2002.08)在《人際關係與溝通》中,也認為:

每一個人對本身的了解除了來自自省外,有一部份是來自於他人。別人就好比是一面 鏡子,當我們在跟別人的互動中,可以從其反應或回饋,知道本身在別人眼光中,是 一個怎樣的人,對自己的輪廓有更清楚的了解與認識。(頁 5)

所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除了增進自我的了解,更能提升自我的肯定。

六、促進個人的成長

楊錦登(1999 )在〈論述人際關係〉一文中提到: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拓展個人的生活圈,滿足個人的許多需求,也能促進自我的成長與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拓展個人的生活圈,滿足個人的許多需求,也能促進自我的成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