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本在中國的醫療事業與臺灣醫師的外放

第三節 同仁會的活動與臺灣醫師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為情報機關利用。122

翁俊明也在廈門與上海成立醫事教育機構,並跨足實業界,擔任樟腦局長。

不過,中日戰爭爆發後,翁俊明決定入中國籍,並在香港組織中國國民黨臺灣黨 部,與日本勢力劃清界線。1943 年,臺灣黨部遷至漳州,由翁俊明出任執行委員 會主任委員,同時也成立「中正醫院」,作為革命事業的掩護,不過同年卻因誤飲 毒酒而驟逝。123

第三節 同仁會的活動與臺灣醫師

1910 年代,同仁會在東北的營口、安東兩院,轉由南滿洲鐵道會社經營,同 仁會的事業重心也轉移至華北、華中。原先同仁會計畫自 1918 年起,至 1927 年 為止的十年時間,在華北、華中等三十二個城市興建醫院,然而這個計畫並沒有 實現,最後同仁會只成功在北京、漢口成立醫院,並接管青島、濟南醫院。124相 對於博愛會,同仁會不僅事業範圍偏北,與臺灣總督府的關係較為疏遠。

再者根據鍾淑敏的統計,七、八成的臺灣人,出國的目的地是華南地區,125若 沒有特殊因素,臺灣醫師在臺灣總督府對岸政策與地緣因素的影響之下,自然以 華南為首選,1910 年代,臺灣醫師前往華中、華北、東北的人數,不如華南地區。

在華南以外的地區,臺灣醫師的分布,以上海、東北地區較多,由於上海乃 是國際大都市,也吸引許多籍民前來發展,前往上海執業、習醫的臺灣人也不在 少數。東北地區,則因 1911 年南滿醫學堂的成立,以及 1922 年代,滿洲醫科大 學的出現,負笈東北行醫、習醫的臺灣人,逐漸增加。

至於其他的大城市,如天津、南京,並不是沒有臺灣醫師前往,只是數量不 多,分布較為零星。

122 林錦生與林安息皆為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的醫師,林錦生是第十五屆,林安息是第十七屆,參閱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24),頁 138、140。

123 陳澤編,《臺灣先賢先烈傳 第三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頁 180-200。

124 黃福慶,《近代日本在華文化及社會事業之研究》,頁 79-86。

125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頁 408-4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臺灣醫師在東北、華北、華中的開業資格問題

在這些地區當中,華中、華北的開業資格問題,與華南類似。1922 年,北洋 政府公布的中、西醫的管理法令,因直奉戰爭爆發而未能實行,換言之,中央政 府所制定的醫療法令,都會因為時局動亂而執行困難,126地方的情況,自然也相 去不遠。由於 1928 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中國形式上完成統一,1929 年頒布的

《醫師暫行條例》,也適用於華中、華北。

《醫師暫行條例》規定:

第三條 凡年二十歲以上,具有左列資格之一者,得呈請給予醫師證書:

一、在國立或政府有案之公立私立醫學專門學校以上畢業,領有畢業證書 者。

二、在外國官立或政府有案之私立醫學專門學校以上畢業,領有畢業證書,

或在國外政府領有醫師證書者。

三、外國人曾在各該國政府領有醫師證書,經外交部證明者。

四、經醫師考試及格領有證書者。127

據此,出身正規的醫學院校、或是在臺灣領有執照的臺灣醫師,前往華中、華北,

也能夠以畢業證書,或是臺灣總督府核發的醫師執照,向中國官方申請醫師執照。

然而,政局的不穩,也連帶影響法令的執行,因此不具有任何執照的臺灣醫 師,在這些地區也能夠執業;不過與華南不同的是,這些地區不會有為數眾多的

「臺灣無照醫師」。前面章節所談到的無照醫師,在前往海外執業時,由於這些地 方距臺較遠,加以風俗民情也有所差異,多半不會是他們的「首選」,因此這些地 區不會有廈門「無照執業醫師有數十名」的情況,受聘前往這些地區的醫師,大 多為正規醫學教育體系出身,即便是自行經營診所的醫師,也大致如此。

東北的部分,臺灣醫師在關東州的開業資格,基本上適用 1901 年的《醫師取 締規則》,1912 年,臺灣總督府行文照會拓殖局總裁元田肇與關東都督民政長官白

126 朱潮,《中外醫學教育史》(上海:上海醫科大學,1988),頁 83-86、95。

127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頁 293-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仁武,表示臺灣醫師在關東州的開業資格,以限地執業為限。128 二、臺灣醫師前往東北、華北、華中的原因

1930 年代以前,臺灣醫師前往這些地區的原因,仍以就職與求職、求學為主。

(一)就職:由於同仁會在 1906 至 1925 年間,先後在安東、營口、北京、

漢口、青島、濟南設立醫院,這些醫院的成立,自然也增加臺灣醫師的海外任職 機會。求職:部分醫師也會前往上海、南京、天津、東北地區發展。前往上海的 有廖煥章、袁錦昌、陳震謙、黃國材,前往天津的有蘇維石、前往南京的有蘇樵 山等人。129在謝唐山之後,總督府醫學校出身、前往東北的醫師,有邱鳳儀、謝 秋涫、謝秋濤、孫德芳、邱鳳翔、梁宰、孟天成、陳章哲、陳英、李晏等人。130前 往這些地區的臺灣醫師,不是自行經營醫院,就是任職於當地的醫院。

(二)習醫:習醫者,以前往上海、東北為主,這與這兩地的醫學院校有關。

如南滿洲鐵道會社的南滿醫學堂,上海的東南醫學院,無不成為臺灣學子的升學 目標。因此臺灣醫師的留學,除了日本、華南之外,前往華中、華北,甚至是東 北者,也大有人在,隨著 1920 年代南滿醫學堂升格為滿洲醫科大學後,前往東北 地區習醫的臺灣人也不斷增加。

三、前往東北、華北、華中的臺灣醫師們

1906 年 11 月,後藤新平出任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首任總裁,後藤認為像學

校、寺廟、醫院這些施設若不完備,無法使移民產生長居之心,因此後藤也引介 過去的下屬前往滿鐵任職,1907 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的謝唐山,也在後藤 的引介之下,前往營口的同仁會醫院任職。1908 年,後藤返日出任第二次桂太郎 內閣的遞信大臣。雖然後藤離開了滿鐵,但是其重視學校、醫院的理念,也間接

128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5-6。

129 這些醫師當中,並非每個人皆長期停留在同一地區,如袁錦昌日後前往滿洲、廖煥章也曾至南 京擔任省立醫院的外科醫長。在廈門的翁俊明、黃國材,也曾前往上海發展。范燕秋,〈從臺灣總 督府檔案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頁 181-185;杜聰明,《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 北:龍文出版,2001),頁 117-122。

130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日後大連醫院與南滿醫學堂的成立。131

1911 年,同仁會將營口兩院,交予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營,同年,南滿醫 學堂成立,分醫學、藥學兩科,修業年限為預科兩年,醫學科四年、藥學科三年。

南滿醫學堂一共招收十四屆學生,畢業生 427 名當中,已知有王標、呂耀堂、林 漢、戴神庇、戴耀閭、蘇永隆,一共 6 名臺灣人入學。132

1922 年 3 月,日本頒佈勅令第 162 號,南滿醫學堂正式升格為滿洲醫科大學,

由南滿醫學堂長稻葉逸好兼任滿洲醫科大學校長,該校設有大學預科、大學別科,

吸引不少臺灣子弟前往就讀。在滿洲國成立以前,即有臺灣醫師前來東北,分別 是以求職、求學進修為主,前來滿洲醫科大學的臺灣人,也多達數十名。

1926 年,東南醫科大學成立於上海,1930 年更名為東南醫學院,是中國人自 辦的私立學校,東南醫學院的成立,也吸引臺灣人就讀,目前已知有 18 名臺灣人 畢業自該校。東南醫學院出身的臺灣醫師,除了自行經營診所之外,多半於同仁 會、博愛會醫院、中國各地的私人醫院任職。133

上海還有張錫褀所經營的光華眼科醫院,張錫褀原籍福建惠安,幼年隨母赴 臺,其後負笈東京求學,1925 年自千葉醫科大學畢業後,先是留在母校學習眼科,

並於翌年返臺。張錫祺起先於高雄新濱町開業,其後前往廈門、上海開設光華眼 科醫院。在上海的光華眼科醫院由於設有施診部免費為下層民眾服務,因而受到 當地人的好評,以白內障的收費標準為例,富人開白內障的費用是一條金條,窮 人開白內障則不收費,不過開刀時間僅限於上午九點以前。134在從事研究與執業

131 小野得一郎,《同仁会三十年史》(東京:同仁会,1932),頁 201;鶴見祐輔,《〈決定版〉正伝‧

後藤新平 4 満鉄時代 1906-1908》(東京:藤原書店,2005),頁 321-326。

132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66-67;鶴見祐輔,《〈決 定版〉正伝‧後藤新平 4 満鉄時代 1906-1908》,頁 321-326;泉孝英,《外地の医学校》(東京:

株式会社メディカルレビュー社 ,2009),頁 104-105。

133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6、51、55、76、120、162、163、175、256、266;臺灣省醫師名 鑑編刊委員會編,《臺灣省醫師名鑑》,頁 11、14、94、126、191、208、 216、265;臺灣省醫師 公會編,《臺灣省醫師公會所屬各縣市局醫師公會會員名冊》(高雄:臺灣醫界社,1966),頁 265。

134 根據顏世鴻先生的回憶,當時上海金條每條為十市兩,依照 1930 年中華民國所公布的《度量 衡法》計算,十市兩為 312.5 公克。詳見顏世鴻,《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臺灣的荒謬年 代》(臺北:啟動文化,2012),頁 104;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 law (2012 年 7 月 19 日瀏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之外,張錫祺也培育眼科醫師,早在高雄新濱町開業的同時,即有將近十名年輕 人在醫院學習眼科,出自其門下的醫師所開設的醫院,也以「光華」作為醫院的 名稱,135目前已知有臺灣人盧賜等、莊榮輝、莊福、顏興等人曾至該院學習眼科。

顏興日後與張錫祺的堂妹成親,莊福則為張錫祺之兄張錫珪的女婿。136據顏興之 子顏世鴻先生回憶:

二舅的學生在高雄時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兩小時,1929 年(或許六月底),

二舅選擇到上海開業,他的學生就散到汕頭、廈門、泉州、溫州、南京、

深滬各地。137

張錫祺的學生當中,盧賜等在廈門經營光華眼科,顏興於泉州開設光華眼科專門

張錫祺的學生當中,盧賜等在廈門經營光華眼科,顏興於泉州開設光華眼科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