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佔領地的臺灣醫師與徵集令

第四章 日本的擴張與臺灣醫師

第三節 佔領地的臺灣醫師與徵集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畢業後在自行開業或協助看診。另外,亦有已具醫師身份,來滿洲之後再度進修 者。

以撫順天生醫院的梁宰為例,梁宰畢業自總督府醫學校,為第十一屆。1914 年前往滿洲,起先任職於滿鐵醫院,爾後於撫順開設天生醫院。其後,梁宰的侄 子梁成、梁炳元、梁松文、侄女婿羅福嶽、同窗之子林昌德、親族楊藏誌,以及 同樣來自臺灣的吳連芳、高進紀、劉漢、王火炎等人,也先後在梁宰的醫院任職。

梁成、梁炳元、梁松文、林昌德、楊藏誌、高進紀、王火炎畢業自滿洲醫科大學;

羅福嶽來自臺北醫專;劉漢、吳連芳則分別畢業自東京興亞醫學館、東洋醫學院。

185

滿洲對於臺灣醫師而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地區,由於政治環境、醫療生態 對臺灣醫師有利,接受醫學教育的機會也較多,因此即便前往滿洲相對於華南、

華中遙遠,仍然有許多臺灣醫師與學生,不辭辛勞的前往這個臺灣人的新天地。

第三節 佔領地的臺灣醫師與徵集令

1937 年 7 月,日中戰爭全面展開以前,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以華南、滿洲地 區數量最多,此外也有少部分的醫師前往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執業,這樣 的情況,在 1937 年以後有了變化。造成改變的主要原因,與日本在佔領地的衛生 工作、成立醫事教育機關有關,1937 年以後為日本佔領的地區,原先的日本醫院 重新運作,昔日的中國、西方系統的醫院,也為日本人所接管。

1938 年,日本政府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在此基礎之下,又於 1941 年 12 月公布「醫療關係者徵用令」,1942 年 2 月,臺灣總督府也以府令十一號,公布「醫 療關係者徵用令施行細則」。簡言之,依照本令,厚生大臣得以徵用醫師、牙醫師

185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2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等醫療相關從業人員,186此時,無論是在日本、臺灣,或是身處佔領地的臺灣醫 師,也成為徵用的對象。

日本的醫療體系,隨著進入戰時體制的建立而改變,連帶影響了殖民地臺灣。

1941 年 8 月,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醫師試驗規則」,原先的限地醫師考試改稱乙 種醫師考試;1942 年 2 月,日本政府公布「國民醫療法」,並先後廢止「醫師法」

與「臺灣醫師令」;11 月,「國民醫療法」施行細則公布,凡醫療從業人員,如醫 師、齒科醫師、護士等,皆被納入戰時的統制體制下。原先醫師的領照規定也有 變化,醫師自醫學校畢業,必須再經一年的訓練後,才具有領取醫師免許證的資 格。187

因開戰而撤離的同仁會、博愛會的相關人員,先後組編診療、防疫班,在中 國境內從事防疫、醫療的活動,在臺灣本島以及日本內地所培養的醫師,也成為 這些診療、防疫班的助力。這些醫療單位戰前即有,並非戰爭的產物,但是不同 之處在於,戰爭爆發後診療、防疫班的數量急遽增加,分佈的地區也隨著軍事行 動而有所拓展,此時殖民地臺灣,也扮演支援角色,許多的臺灣醫師,也任職於 佔領地的醫療單位。以出身嘉義的張嘉英與鄧水造為例,張嘉英自長崎醫科大學 畢業後,返回嘉義醫院任職,1941 年,經由長崎醫大校長的引介,前往北京的鐵 路醫院任職,後來張嘉英離開鐵路醫院,並應邀接管友人的醫院。188

鄧水造是基督徒,畢業自日本大學醫專部,因有意前往中國行醫、傳教,在 高天成醫師的介紹下,1944 年 9 月離開東京,前往蘇州,先後任職於蘇州博習醫 院、通州縣立醫院。189鄧水造回憶在蘇州的行醫的日子:

那個時代中國人的醫生非常少,整個醫院裡面有正式讀過大學醫學院的畢 業生,只有三個。而醫院裡面總共只有六個醫生,我們就在那邊為中國大

186 JACA 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 f. A 03022663400,(圖 1-12)、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 年・勅令第一一三一号・医療関係者徴用令(国立公文書館)

187 李騰嶽,《臺灣省通志‧卷三‧政事志‧衛生篇》,頁 36。

188 顏尚文計畫主持、馬有成採訪編輯,《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5) 頁 83-85。

189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1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陸的百姓診療。我在那邊的時候,其實他們對我們臺灣人都沒有很好的印 象,他們就認為我們是日本人啊。中國那邊主要是日本人去那邊做宣傳啦,

宣傳日本的好。190

鄧水造認為,日本在中國的醫療活動,特別是對當地住民的診療,實際上是具有 宣傳、安撫的目的性,希望藉由醫療,以安撫、籠絡佔領地的民心。

由同仁會、博愛會所構成的日本在華醫療網絡當中,臺灣醫師的人數並不少;

臺灣醫師任職於各地的醫院與診療防疫班,亦有醫師在佔領地的醫學院校任教。

在這些醫療單位中,位居要職的臺灣醫師不在少數。這些臺灣醫師,也順著日本 在華的醫療網絡,活躍於佔領地。

臺灣醫師在醫療單位中,並非全部擔任副手、助手的角色。以華南為例,如 魏火曜與鄭德和曾任廈門博愛會醫院的醫長、林千種曾任廣東博愛會醫院第二分 院院長、林進生曾任廈門日本海軍診療所所長、陳堅曾任任香港博愛會醫院小兒 科醫長,以及在海南島的陵水縣衛生院院長的李繼興、在同仁會崖縣醫院擔任院 長的吳遠球、還有在日本窒素附屬醫院擔任副院長的王百焜等人;191華中、華北 的部分,如劉家琅曾任上海特別市政府衛生專員兼處長、李枝盈任教於上海東南 醫學院、林茂生擔任北京鐵路醫院院長。192實際上,擔任基層職務的臺灣醫師更 多,在日本醫療單位的人事結構當中,臺灣醫師是重要的組成份子。

在佔領地服務的臺灣醫師,有部分戰前即服務於各地的日本醫院,隨著戰爭 爆發、撤僑而離開,當醫院重新開啟,這些醫師又回到當地,如博愛會醫院的醫 師們。在戰爭爆發後,各地的醫療單位急需醫療人員,原先在日本內地與臺灣的 部分醫師,也自願或被派前往各地的醫療單位任職,此外,許多戰時前往佔領地 習醫的臺灣學生,畢業後也進入各地的醫療單位服務。

190 顏尚文計畫主持、馬有成採訪編輯,《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頁 130。

191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1-2、4、6、16、33、76、237。

192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6;臺灣省醫師名鑑編刊委員會編 ,《臺灣省醫師名鑑》,頁 126;

許雪姬,〈1937 至 1947 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 卷 1 期(桃園,2008),頁 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間順序,較早抵達者編入甲組,較晚者編入乙組,甲組的學生主要是日本人,

臺灣人礙於交通問題而晚到者多,因此大部分在乙組。197

對於臺灣學生而言,該校的成立,不僅創造習醫的機會,若是對「祖國」有 所憧憬者,也是個前往中國的契機。東亞醫科學院的學生,主要來自日本內地、

臺灣,朝鮮人較少,中國學生的入學管道則與日本、臺灣、朝鮮的學生不同,人 數也不多。198

不過,東亞醫科學院師資不足的問題,連帶影響了部分課程的開設,加以硬 體設備不足,部分的學生認與原先的期待有所落差,因此選擇中途離校。設校過 成的波折,也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從第二屆開始,入學的臺灣人大幅減少。199

儘管如此,東亞醫科學院仍然是佔領地當中,最多臺灣學生入學的醫學院校,

1939 至 1945 年間,該校先後招收七屆學生,光前四屆的 420 名學生當中,已有 102 名臺灣學生入學,若加上五、六、七屆入學的臺灣學生,實際的人數勢必在此 之上。200但是這個數字所指的是入學的人數,與實際畢業的人數有落差,最後畢 業自該校的臺灣醫師約莫有八十名左右。201

由於同仁會自 1941 年起接掌東亞醫科學院,在中國各地的同仁會醫院,自然 也成為該校畢業生的去處。因為地緣關係,以前往同仁會青島、濟南醫院最多,

其次為華中、華北地區的同仁會醫院與診療防疫班,如漢口、開封、天津、北京、

海州、徐州、蘇州、鄭州等地。畢業生除了服務於同仁會的醫院外,也有一部分 選擇留在母校的各科教室從事研究。202

黃金盛、黃逢世、楊日煥、楊碧惠、葉聰祺、董郡泉、劉明恕、劉震嵩、蔡文東、蔡玉邦、蔡溪 泉、蔡錫圭、蕭敏捷、賴日生、賴起魁、戴雅音、謝東榮、謝炳章、謝榮發,一共 58 人。陳力航 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197 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198 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199 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青 友會編,《青友會名簿》(大阪:青友會事務所,2001)。

200 穗坂唯一郎編,《同仁會四十年史》,頁 178-179。

201 有關青島醫專出身的臺灣人名單,詳見附錄二;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 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202 青友会編,《青友史》,頁 134;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26、51、65、70、77-78、80、82、

85、94-95、102、106、116、128、149、159、162、182-183、190、195、202、207、209、2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此外同仁會曾兩度組成「海南島派遣團」,派遣醫師前往海南島。1944 年 1 月,在東京同仁會本部出差的向山美弘(時任東亞醫科學院的學院長),接到來自 海軍「派遣東亞醫科學院的畢業生十二名,前往海南島」的請求,向山學院長急 忙返回青島,並決定派遣員的人選,當時畢業自該校、人在東京的戴雅音醫師,

也成為派遣團的一員,同年 2 月,該派遣團搭乘石原產業的運輸船「丸田丸」號,

自門司港出發,並與其他船隻會合,船隊行至臺東與綠島中間時,忽然遭到美軍 潛水艦的攻擊,「丸田丸」號沉沒。派遣團的醫師僅 2 名倖免,戴雅音亦不幸罹難。

事發後,向山學院長緊急派遣新保謹三教官前往臺灣,並集合在臺的畢業生再次 編組派遣團,第一次派遣團成員罹難的消息,也被以軍事機密的方式隱匿。203

事發後,向山學院長緊急派遣新保謹三教官前往臺灣,並集合在臺的畢業生再次 編組派遣團,第一次派遣團成員罹難的消息,也被以軍事機密的方式隱匿。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