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第五章 結論

人才的流動,受到許多內在、外在因素所構成的推力、拉力影響,或者可以 進一步探討,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人群的「前往」與「離開」某地,這些因素,

隨著時間推移也有所改變,呈現階段性的變化。

戰爭、醫學院校的成立,是階段性變化的主因,本來以前往華南為主的臺灣 醫師,在 1920 年代,南滿醫學堂升格為滿洲醫科大學,上海成立東南醫學院,前 往滿洲與上海的人數開始增加。進入 1930 年代,滿洲國建國,創設許多新的醫學 校,因此前往滿洲的醫師更多,1939 年青島成立東亞醫科學院,吸引許多臺灣人 前往青島,1937 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同仁會、博愛會也因此更加活躍,臺灣 醫師也隨著兩會在中國的擴張與活動,而被派往早期臺灣醫師鮮至的其他地區,

如濟南、杭州、漢口、海南島等地。

以下則歸結本文所發現的島內、外因素,來看日治時期臺灣醫師前往中國習 醫、行醫的推力與拉力,以及臺灣醫師在中國各地的分布情形。

一、島內因素

(一)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日本殖民統治初期,臺灣衛生環境惡劣,為避免 危及統治,總督府採取了諸多衛生措施,這些工作常需要醫療人材的投入,由於 醫師的工作性質,與殖民利益並不違背,殖民政府希望臺灣人成為醫師,以協助 地方衛生工作,若衛生有所改善,統治的不安定因素便降低。因此,醫師一職的 興起,本身即為衛生政策的產物。1900 年代後半,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在各地 開業的成功,也改變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醫師成為人人稱羨、嚮往的職業。

總督府建立的證照制度,也將無照的臺灣醫師向外排擠,總督府以證照制度 的方式,規範臺灣醫療行為,既有的漢醫體系因此沒落。無照的醫療從業者,若 有意繼續執業,除了再度嘗試取得執照之外,鄰近的地區,如醫療水平落後、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師證照規定鬆散的華南,便成為這些無照醫師的選項之一。

(二)總督府的教育政策:醫師高收入與高社經地位,促使許多臺灣人以習 醫作為升學的目標,總督府醫學校的入學考試也轉趨競爭,然而總督府增設的特 設科與熱帶醫學專攻科,乃是與南進政策有關,並非為了擴大總督府醫學校的招 生名額,即便 1922 年升格為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36 年臺北帝大採醫學部、醫 學專門部並存的一校兩制,對臺灣人而言,島內的習醫機會,始終是處於僧多粥 少的狀態。因此,有意習醫的臺灣人,便不得不前往海外尋求機會。所謂的海外,

並不僅止於日本內地,臺灣人若不是前往日本內地,而是前往中國習醫的話,其 所就讀的學校,大多與日本有所關連。

(三)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總督府以「醫療」,作為對華親善的方式之一,如 1900 年代成立的同仁會,1910 年代成立的博愛會,即為在華醫療事業的代表性組 織。其中,由臺灣總督府所主導的博愛會,先後在華南沿海廈門、福州、廣州、

汕頭設立醫院,並以高薪鼓勵醫師前往博愛會醫院任職,許多的臺灣醫師也受到 影響,前往華南的博愛會醫院。

二、島外因素

(一)行醫的機會:清末民初的中國,醫政制度紊亂、醫療衛生水準低落,

中國官方雖然有頒佈相關的醫師法規,但是在內亂頻仍的情況下難以落實,也提 供臺灣醫師一個發展的新天地,以廈門為例,即使是無照的臺灣醫師,都能有不 錯的發展機會。

(二)習醫的機會:如廈門博愛會醫院的博愛醫學校、與滿鐵有關的滿洲醫 科大學、同仁會的青島東亞醫科學院等校。原先前往滿洲習醫的人數,即因 1920 年代滿洲醫科大學升格,而逐漸增加,1932 年,滿洲國建國後,新設的醫學校,

也吸引臺灣人前往就讀,1939 年,青島東亞醫科大學成立,前往該校就讀的臺灣 人也多達一百多名。

在廈門、滿洲、青島習醫的臺灣人,畢業後大多留在當地,或是前往附近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官立醫院任職。

唯一非日本系統,而臺灣學生較多的是上海東南醫學院,至少有十九名左右 的臺灣醫師出身自此校,但是此人數若與滿洲醫科大學、青島東亞醫科學院的畢 業生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上海東南醫學校出身的臺灣醫師,只約略與博 愛醫學校相當,223然而博愛醫學校自 1924 年創校,至 1928 年即關閉,僅存在四 年,而上海東南醫學院自 1926 年創校,至戰時內遷為止,至少維持十幾年的時間。

由此可知,博愛醫學校的臺灣學生入學率,也較上海東南醫學院來得高。

這現象反映,前往中國習醫的臺灣人,仍然傾向就讀於日本系統的醫學校,

選擇中國人創辦的醫學校就讀者相對較少,不過也並非每一間由日本所創立的醫 學校,都會受到臺灣人的青睞,以滿洲為例,就讀畢業生僅具限地醫資格的開拓 醫學校的臺灣人即不多。

換言之,臺灣的學生在選校時,也將未來的出路納入考量,就算是畢業之後,

不受開業地區限制的醫科大學,因氣候、地理因素,也影響臺灣人就讀的意願。

如滿洲的醫學校內,僅有滿洲醫科大學、新京醫科大學的人數較多,哈爾濱、佳 木斯大學的入學人數較少,此與當地的氣候、臺灣人際網絡有所關連。

(三)日本的大陸政策:臺灣醫師前往博愛會醫院的原因,一方面是總督府 的鼓勵,一方面是博愛會醫院的成立,產生職缺,吸引臺灣醫師前往,兩方的因 素都有。與博愛會相較,同仁會的事業範圍偏北,與臺灣總督府比較沒有直接的 關聯,1930 年代以前,前往同仁會醫院臺灣醫師,人數比較少,受到總督府鼓勵 的成份也較低,如謝唐山前往同仁會營口醫院執業,主要與後藤新平個人的引介 有關。

進入 1930 年代,日本建立滿洲國、擴大在華的佔領地,也為原先以華南為主 的醫師流向帶來變化,同仁會、博愛會也在各地設立醫療單位,以配合日本在華 的軍事行動。隨著日中之間戰事與衝突逐漸擴大,不少的臺灣醫師也被動員,前

223 博愛醫學校的 67 名畢業生當中,已知有 23 名的臺灣學生,佔整體畢業生的比率三分之一。上 海東南醫學院在維持的時間較長的情況下,出身臺灣的學生僅有 19 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赴日本的佔領地支援,1937 年,中日全面開戰後,有許多的臺灣醫師被徵調到前 線服務,分布在中國各地的醫療單位。

(四)臺灣人的特殊身分與人際網絡:在中國的臺灣人,由於具有特殊身分,

在前往中國之後,不僅脫離殖民地的差別待遇,在許多層面上也視同日本人,享 有特權。因此,前往中國的臺灣醫師,不是在臺灣籍民群聚的城市,就是在日本 所控制,或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區,這樣的分布,也因區位的因素而有所不同。

這些身處異地的臺灣人,也互相照顧、引介,以出身臺灣的地緣關係,形成 人際網絡,這樣的人際網絡,也影響了臺灣醫師前往中國的分布。

總之,影響日治時期臺灣醫師流動的最大原因,與身為「殖民地」的功能導 向性與差別性有關,殖民地臺灣所給予醫師的推力,大多與總督府的衛生、教育 政策,以及日本中央的大陸政策有關;相對的,中國開業的低開業限制,以及日 本在華創辦的醫院、醫學院校,也成為臺灣醫師前往中國的主要拉力。

三、區位現象

(一)華南

華南是臺灣醫師最早前往的地方,即便自 1920 年代開始,前往滿洲的醫師開 始增加,但華南的臺灣醫師始終維持一定數目;臺灣醫師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 的沿海城市,如廈門、福州、漳州、泉州、廣州、汕頭,其中以廈門的人數最多,

可能有一兩百人次以上,此與廈門為臺灣人的原鄉、語言風俗相近、交通相對方 便有關。由於華南日本系統的醫學校,僅有廈門的博愛醫學校,存在時間也不長,

加上臺灣人就讀非日本系統醫學院校的人數不多,因此與開業相較,前往華南習 醫者較少。在華南的臺灣醫師,大部分是已具有醫師身分,或是已有從事醫業的 經驗,再前往華南任職或開業。

(二)滿洲

滿洲的部分,1900-1910 年代雖然有陸續有臺灣醫師前往滿洲,或者是臺灣學 生前往南滿醫學堂就讀,但整體人數不多,無法與同時期華南相比。1920 年代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由於南滿醫學堂升格為滿洲醫科大學,前往滿洲習醫的臺灣人逐漸增加,在滿洲 的臺灣人落地生根,也不斷的引介親友前來開業、就學。進入 1930 年代,由於滿 洲國建國,在新設醫學校、政治環境友善的情況下,在滿洲習醫、行醫的臺灣人 不斷增加,也始終維持一定人數。

與華南不同之處在於,在滿洲的臺灣醫師,以出身滿洲的醫學校、或曾在滿 洲再度進修者居多,此與滿洲醫學教育體系完整、醫事教育機關林立有關,因此,

在滿洲的臺灣醫師,許多是在滿洲的醫學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執業。由於滿洲 與華南不同,距離較遠,語言、風俗也相差甚遠,之所以吸引臺灣人,在於其教 育機會與政治環境,也因為語言、風俗相異,在滿洲的臺灣人,也較具有自我意 識。這樣的意識,似乎也反應在醫院的規模上。簡言之,來到滿洲的臺灣醫師,

在開業的形態上,也較為群聚,臺灣醫師在滿洲所經營的醫院,兩名醫師以上的 醫院不少,院內的醫師大多也是臺灣人,甚至出現如孟天成、簡仁南、梁宰等人 的大型醫院。

(三)華中

前往華中的臺灣醫師,多分布於大城市,如上海、南京、漢口;其中,以上

前往華中的臺灣醫師,多分布於大城市,如上海、南京、漢口;其中,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