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日本在中國的醫療事業與臺灣醫師的外放

第二節 華南的臺灣醫師與博愛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相對疏遠。進入日治時期以後,對於與臺灣距離較遠的華中、華北,甚至是 東北地區,必須要有特定的因素,如任職、就學的機會,才會驅使臺灣人前往這 些距臺較遠、語言風俗相差較大的地區。對於臺灣而言,同仁會雖然成立較早,

但是因為活動範圍偏北,因此早期前往同仁會創辦的醫院、醫學校求職、求學者,

少於華南。

第二節 華南的臺灣醫師與博愛會

一、日治時期臺灣與華南的往來

日治初期,臺灣與華南往來,雖然受到旅券制度的管制,但兩地長久以來的 互動,沒有因此終結,臺灣人在中國分佈的數量,也以華南居多;84在華南的臺灣 人,其身份也因具有日本國籍,成為擁有諸多特權的「臺灣籍民」。其中,廈門聚 集最多的臺灣籍民,1899-1926 年間,臺灣人出國的目的地,也是以廈門為主,其 次為福州、汕頭、香港、廣州,人數也與廈門有所差距。根據許雪姬的研究,臺 灣人前往華南,主要有求學、求職、經營事業、不滿日本的殖民統治、能夠享有 特權等原因;85鍾淑敏認為,廈門在華南的城市當中,與臺灣的語言、原鄉的隔閡 較少,因此聚集較多的臺灣籍民。86

受此影響,臺灣醫師在華南的分布,也集中於廈門、福州、汕頭、廣州等地,

雖然也有臺灣醫師的蹤跡,但是與廈門相比,人數上仍有一段差距。

二、臺灣醫師在華南的資格問題

臺灣醫師若前往華南開業,必須面臨外地執業資格的問題,海外執業資格的 申請有一定的程序,撇開無照醫師不談,早期前往華南的臺灣醫師,多係當地日 本醫院或者是由籍民團體所招聘。醫師必須獲得總督府的允許,或通過限地醫考

84 本文的「華南」,主要指福建與廣東兩省,不包括上海。

85 許雪姬,〈日治時期赴華南發展的高雄人〉,頁 370-374。

86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頁 408-4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試,才能獲得海外開業的執照。87不過,對於開業的資格限制不高、醫療需求大的 地區,即使是無照醫師也有不小的發展空間,換言之,總督府對臺灣醫師前往海 外開業的資格,已有一定的申請程序與規範,但是即使不按照正常程序申請執照,

在華南仍然能夠執業;開業限制低、醫療需求大,其實也反映華南與臺灣在衛生 方面的差異。

進入民國時期,華南地區出現相關的資格規定,如 1916 年 7 月,廈門警察廳 的《醫師試驗規則》,藉由測驗的方式,審定醫師的資格,不及格者必須停止執業,

臺灣醫師也適用這條規則。88實施的結果無從得知,但由於時局不穩,即便制定規 則,未必能落實。

1910 年代的華南,能夠有效、徹底的管控醫療行為的醫師法,可以說幾乎不 存在,進入 1920 年代,這樣的情形仍然沒有改善,1923 年,廣州軍政府的《管理 醫生暫行規則》規定,外國醫師擁有該國的開業許可證,並經外交部證明,即可 領取許可證。《管理醫生暫行規則》中,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本國人只要在公立 醫院擔任醫員三年以上,有實績與證明文件,或是擁有醫療知識,在本規則施行 前,已行醫五年以上,有確實證明,並有三位醫師作保者,也具有開業資格。89與 同時期的臺灣,只有出身被認可的醫學院校,或是通過醫師考試者才有資格的情 況相比,南方政府的醫師資格則相對寬鬆。

1927 年,國民政府在內政部下設衛生司,1928 年改名為衛生部,1929 年 1 月,衛生部頒布《醫師暫行條例》,此條例明確定義醫師資格,並照會各國領事。

本條例對於開業資格的規定,在規範上較為嚴謹,外國醫師資格的部分不變,但 若非國內外經認可的醫學院校畢業,或是通過國內外的醫師考試者,則不具有開 業資格。90

外籍醫師的領證程序為:先呈交相關證明文件給該國領事館,取得證明書後,

87 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頁 36-37。

88 JACA 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B03041648300 ,(圖 15-16)、臺湾総督府政況報告並 雑報 第一巻(B-1-5-3-067)(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89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 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1999),頁 167-168。

90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頁 293-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連同履歷書一份、兩吋照片兩張、印花稅,交予當地衛生局;如果沒有衛生局,

公安局或縣市政府也可,這些機關轉報內政部,後由衛生署發給證書。1930 年 5 月《西醫條例》公布,其中有關醫師資格的規定,與前一年公布的《醫師暫行條 例》幾乎相同,因此《醫師暫行條例》可以說是《西醫條例》的前身。91

不過這些條例與規定,對於無照執業的臺灣醫師來說,似乎不太有約束力。

以廈門為例,1930 年 11 月,日本領事寺島廣文在報告書中提到,廈門的臺灣醫師 有 60 名,有 17 名醫師領有執照,經營診所、任職於醫院,另外 43 名醫師則不具 執照。寺島領事也針對無照的臺灣醫師,與外務省進行商議,92商議的結果,礙於 資料上的限制,無法得知詳細的內容;不過有關醫師執照的規則頒佈後,無照臺 灣醫師的數量並沒有大幅減少,此也許與當地政府執法不力,或者是無法有效地 取締具有臺灣籍民身分的臺灣醫師有關。

對於正規醫學教育出身、有意前往海外的醫師,華南也是目的地之一。這些 醫師大多能夠取得總督府的海外開業執照,他們前往海外的動機,往往不是因為 在臺灣無法取得執照所致,可能與其他的因素,例如薪水的高低,或者是因故無 法在臺灣開業等等。

以臺中州出身的謝清海為例,謝清海 1913 年自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先是在 中部地方開業,由於品性端正,因而博得當地民眾的信賴。其後,謝清海卻因故 失信於民眾,來院的病患逐漸減少,加以債臺高築,因此於 1914 年 10 月向總督 府申請海外開業許可證,有意前往廈門發展。93不過,由於謝清海畢業未滿五年,

依《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第十四條規定: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在畢業五 年內必須從事臺灣總督府所指定的職務,但總督府方面認為謝清海的情形特殊,

也同意核發海外開業執照。94由此可知,因為在臺灣無法生存,而前往海外開業的

91 小野得一郎,《中華民國醫事綜覽》(東京:同仁會,1935),頁 28-30。

92 JACA 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 f. B04012774700,(圖 2-4)、各国ニ於ケル医学及医術 関係雑件/中国ノ部(I-3-3-1-013)(外務省外交史料館)

93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謝清海廈門ニ於テ醫術開業許可,(2242-20),頁 1-4。

94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 32 年 7 月 7 日府令第五十四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醫師,並不只有無照或執照被收回者,部分正規醫學教育出身的醫師,也會因為 各式各樣的因素,促使他們轉換環境。對於在臺開業成績不佳的謝清海而言,前 往廈門發展,也是改善經濟、擺脫負債的機會。95

總之,華南地區雖然先後出現許多規範醫師資格的規則,但是可能由於政府 態度與籍民身份的保障,這些規則並沒有徹底執行。公權力不張,無照的醫師能 夠持續執業,甚至獲得不錯的收入,對於在臺灣無法取得開業執照者,自然有其 吸引力。

三、臺灣醫師前往華南的主要原因

臺灣醫師前往華南的原因,主要可分就職與求職、習醫;就職指的是直接去 官立或私立醫院任職,求職指的是自行開業。

(一)就職與求職:在華南的日本人與臺灣籍民,所成立的醫院需要醫師的 進駐,因此許多臺灣醫師應聘或是奉派前往這些醫院。臺灣總督府以提高薪資的 方式,鼓勵臺灣醫師前往對岸任職,96爾後各地的博愛會醫院先後成立,許多臺灣 醫師也前往華南各地的博愛會醫院任職。原先在府立醫院的臺灣醫師,薪水、地 位皆不如日人,前往華南之後,在薪水方面可獲得較為優厚的待遇。

另外,在華南自行經營診所的醫師也不在少數;不具有或者是無法取得在臺 灣或海外其他地區開業資格者,也會選擇前往距離教近、開業限制低、醫療需求 大的華南執業。

(二)習醫:由於臺灣島內醫學校入學不易,負笈日本內地所費不貲,因此 臺灣人無不尋求入學相對容易、花費相對便宜的升學機會。對於經濟較不寬裕,

但是卻懷抱留學夢想的臺灣子弟而言,在華南的醫事教育機構,也成為臺灣人負 笈海外的選擇之一。其中,由日本所創辦的醫學校,與當地學生相比,臺灣學生

95 謝清海前往廈門後的情形,礙於資料而無法得知,但在 1917 年 4 月 19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

報導了謝清海自殺未遂的消息,詳見《臺灣日日新報》第 6036 號,大正 6 年 4 月 19 日,第七版

「醫師の自殺未遂」。

96 林吉崇,《景福札記》(臺北:作者自刊,2004),頁 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僅入學相對容易,在語文方面也有優勢。97

不過相較之下,醫師前往華南就職、求職的人數似乎較多,而負笈外地的臺 灣人,多以選擇日本創辦的醫學校與醫事教育機構者為主。在華南地區,僅福州 博愛會醫院與廈門博愛會醫院曾於 1922、1924 年,先後成立醫學講習所、博愛醫 學校,而且兩者皆因經費的問題,被迫先後於 1925、1928 年關閉,僅成立不到五 年的時間。博愛醫學校一共有 67 名畢業生,目前已知有 21 名的臺灣學生,98這些 在異地培養的臺灣醫師,大多留在廈門或是前往華南各地執業。

臺灣醫師前往華南「就職」者,大多以總督府醫學校或日本內地的醫學校出 身為主,以廈門為例,1910 年左右,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的醫師即應聘前往廈門的 醫院任職;華南的各博愛會醫院成立以後,前往各院支援的臺灣醫師,早期也以 總督府醫學校、日本內地醫學校畢業者為主,其後則部分摻雜博愛醫學校的臺藉

臺灣醫師前往華南「就職」者,大多以總督府醫學校或日本內地的醫學校出 身為主,以廈門為例,1910 年左右,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的醫師即應聘前往廈門的 醫院任職;華南的各博愛會醫院成立以後,前往各院支援的臺灣醫師,早期也以 總督府醫學校、日本內地醫學校畢業者為主,其後則部分摻雜博愛醫學校的臺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