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以及臺灣人的原鄉、人際網絡,如何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其區位的差異性,以 及階段性的變化為何?乃是本論文所要處理的課題

本論文探討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行醫與習醫,如何受到殖民母國的大陸政策以 及原鄉關係、人際網絡的影響,而呈現出階段性變化與區域性差異,試圖從醫師 這個職業來探討日本帝國下人材向外流動的現象。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

本研究的討論範圍牽涉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人、總督府的對岸政策、日本 在華的醫療事業等議題,對此有所關注的研究者,以中村孝志為啓始,其後主要 有梁華璜、許雪姬、鍾淑敏、駱明正、王學新、黃福慶、卞鳳奎、范燕秋等人。

(一)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人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人或是相關的研究,以中村孝志的研究為嚆矢,中村 探討臺灣與華南的關係以及各地的臺灣籍民問題,並分析籍民的分布與職業、生 活、教育狀況與各勢力互動的情形。在其整理的職業別統計中,可略知臺灣籍民 習醫與從事醫業者的人數與分布概況。中村在整理、介紹日本與臺灣資料上有不 小的貢獻,其研究反映地域性差異,呈現臺灣人在日本的對岸政策中所扮演的角 色,也提供日後研究的切入點。5

梁華璜的臺灣籍民研究,不止探討籍民本身,同時關照相應的制度背景,如 臺人赴華旅券的變化與廢除;梁華璜關注抗日運動的發展,研究斷限延伸至戰後,

對於日本的對岸政策,持相對批判的態度。因此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籍民,梁華 璜嘗試以臺灣人的角度,形塑臺灣人的曖昧與兩面性。6

許雪姬的研究則以出身、前往的地區為研究的切入點,如前往滿洲的醫師、

5 中村孝志的臺灣籍民的研究,可參見鍾淑敏,〈日治時期南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收於《中華 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 2063-2090。

6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頁 131-2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前往華南的高雄人、瓦硐出身的醫師等。首先,對於前往滿洲的醫師,許雪姬先 是鋪陳滿洲衛生環境、醫師資格,並進一步提出先後前往該地習醫、行醫的臺灣 人的具體例子。滿洲的例子顯示,除了地緣條件,外在政治環境及學制亦是影響 人群移動的關鍵因素。而且,滿洲與華南地區也形成鮮明的對比。赴華南發展的 高雄人一文,除了清楚呈現高雄人前往華南的原因,以及其中的推力與拉力,對 醫師的討論部分也值得參考。對於瓦硐出身醫師的討論,則以醫師作為對象,分 析其養成與發展。7綜合而言,許雪姬的研究更具「人味」而非僅為政策、事件的 討論。這三篇著作對於在中國的臺灣醫師有所著墨,其分析的模式與史料的運用,

提供本文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徑。

長期以來,廈門不僅是臺灣籍民最多的地區,也是許多臺灣醫師的聚集地。

鍾淑敏的〈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一文,分 析籍民的移居動機、職業別,接著談論各界的臺灣人集體形象,最後則以身處中 日之間的臺人作結。本文討論深入、涵蓋層面廣,相較於中村將臺灣醫師置於日 本醫療活動下討論,鍾淑敏則以臺灣人的角度出發,突顯臺灣人醫藥從業者在廈 門的特殊地位,並分析前往廈門開業的原因,如語言、資格的因素以及醫師的學 歷、執業概況、當地對臺灣醫師的反應等。8鍾文提供許多有關在廈門的臺灣醫師 的線索,當地的臺灣醫師無論有無執照,在廈門落地生根皆非難事。此一具體情 況,也啟發與滿洲之間的比較研究。

鍾淑敏在〈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一文,將醫 療與衛生納入討論,如海南島的醫療單位、熱帶醫學的作用,9戰爭的爆發連帶影 響原先的人才流動狀態,亦提供不同階段的比較基礎性的思考。

7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11 卷 2 期(臺 北,2004),頁 1-75;許雪姬,〈日治時期赴華南發展的高雄人〉,《2000 高雄研究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2001),頁 369-403;許雪姬,〈日治時期澎湖瓦硐籍的醫生〉《澎 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2),頁 396-417。

8 鍾淑敏,〈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廈門的活動及其相關問題(1895-1938)〉,收於《走向近代》(臺北:

東華書局,2004),頁 399-452。

9 鍾淑敏,〈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 31 期(臺 北,2003),頁 169-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卞鳳奎的臺灣籍民研究,在史料上與中村、梁不同之處在於使用口述史料與 中國文史資料。卞除了探討在華南的臺灣籍民外,也將目光延伸至上海、北京、

滿洲的臺灣籍民,甚至是位於東南亞的泰國與菲律賓,宏觀地處理籍民問題。華 南部分大抵延續梁華璜的研究脈絡,以說明人員流動與時局互動,分析各地籍民 的分布形態,其中籍民的偷渡、臺灣義勇隊的抗日等相關問題較具新意。10

卞鳳奎的《日治時期臺灣留學日本醫師之探討》一書分三部分,首先探討身 為醫師家族的萬華洪家與日本官紳之間的交流;接著分析臺灣人留學日本、選讀 醫學校的原因,以及臺灣留學生在日本的生活與交友狀況;最後討論留日醫師的 開業概況與社會貢獻,其中針對臺灣人出國規範與留日醫師在中國的動態有所著 墨。在留日醫師前往中國的部分,卞鳳奎主要以許雪姬的研究及口述資料為基礎,

討論臺灣醫師在中國行醫、從政、參與抗日等各類活動。本書附錄的部份,將《臺 灣醫師名鑑》和地方志書之中,具有留日經驗的醫師整理成表,有助於提供線索 以及建立臺灣醫師的留學系譜。11

最近,陳姃湲探討日治時期前往朝鮮習醫、行醫的臺灣人。1910 年朝鮮與日 本合併成為日本帝國的一部分。臺灣人前往朝鮮習醫,是島內的習醫熱潮所反映 的現象。陳姃湲的研究側重在教育環境對醫師流動的影響,其研究成果也提供本 研究在研究方法、分析模式上的比較對象。12

(二)總督府的對岸政策與日本在華醫療事業

有關總督府的對岸政策以及日本在華的醫療事業,是以中村孝志的研究為起 始,中村在日本南進政策的脈絡下,分析博愛會醫院、旭瀛書院、全閩新日報等 總督府文化事業的營運狀況,從中不僅討論博愛會醫院,也討論臺灣醫師所扮演 的角色。13

10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臺北:樂學,2006)

11 卞鳳奎,《日治時期臺灣留學日本醫師之探討》(臺北:博揚文化 ,2011)。

12 陳姃湲,〈放眼帝國、伺機而動: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臺灣史研究》19 卷 1 期(臺北,2012) 頁 87-140。此外,近年來中研院臺史所也舉辦「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工作坊」「臺灣人的海外活動」

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一系列活動探討日治、戰後的臺灣人在東亞各地的活動。

13 中村孝志,〈廣東博愛會醫院をめぐる諸問題(1)〉,《天理大学学報》第 165 輯(奈良,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中村的基礎下,王學新連結博愛會醫院事業與大陸政策,認為總督府的南 進政策僅在符合中央的政策思維下,才有被重視的可能,並不是對華政策的主流。

王文大量使用外務省資料,清晰地呈現臺灣醫師與博愛會醫院的關係,以及當地 對該醫院的反應。但是文中以 SWOT 分析方式分析博愛會的經營情況,卻未說明 使用此分析方式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14

梁華璜也與中村同樣偏重政策、事件與制度的探討,如總督府的福建政策、

廈門事件、旅券制度。不過梁華璜以較為不同的角度,分析總督府的對岸政策,

以及圍繞著華南經營的重要事件與制度。15

黃福慶分析日本在中國另一個組織──同仁會,敘述成立背景、組織概況以 及各醫院的經營,他對同仁會的態度較為持平,認為該會背後的目的雖不單純,

卻間接為中國帶來醫療衛生的進步。本書雖然成書甚早,但引用一手史料不失客 觀的評析。惟可惜或許由於受限於史料,對於博愛會,文中僅以隻字片語帶過。16 駱明正(Ming-Cheng M. Lo)的著作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中譯:疆界內的醫師:在殖民地臺灣的專業性、民

族性、現代性),由社會學的角度以 1931 年、1937 年作為分期界線,探索日治 時期臺灣醫師的集體身分論述與自我認同,將其劃分為反殖民、遣散、同化三期,

呈現醫生們自我認同發展的過程。駱文關注臺灣醫師的社會位置與集體身分論述 的歷史發展脈絡,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並聚焦於「醫師」群體的研究。本書雖 分析日本在中國的同仁會事業,並與殖民醫學作比較。然而本書忽略同仁會內的

年),頁 25-47;中村孝志,〈廣東博愛會醫院をめぐる諸問題(2),《天理大学学報》第 166 輯(奈 良,1990 年)頁 1-24;中村孝志,〈汕頭博愛會醫院の成立─臺灣總督府の文化工作〉,《天理大学 学報》第 162 輯(奈良,1989 年)頁 1-24。

14 SWOT:S 表示(Strength:內部優勢)、W 表示(Weakness:內部劣勢)、O(Opportunity:外 部機會)、T(Th reat:外部威脅)。詳見王學新,〈抗戰前博愛會醫院之運作與日本大陸政策之關係〉

《逢甲人文學報》,第 16 期,(臺中,2008),頁 107-131;王學新,《日本對華南進政策與臺灣黑 幫籍民之研究(1895-1945)》(南投:臺灣文獻館,2009)。

15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頁 131-213。

16 黃福慶,《近代日本在華文化及社會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頁 69-1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臺灣醫師之認同,未分析身處其中的臺灣醫師勢必面臨與臺灣有所差異的環境。17

臺灣醫師之認同,未分析身處其中的臺灣醫師勢必面臨與臺灣有所差異的環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