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30 年代日本的擴張與佔領地的衛生政策

第四章 日本的擴張與臺灣醫師

第一節 1930 年代日本的擴張與佔領地的衛生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日本的擴張與臺灣醫師

第一節 1930 年代日本的擴張與佔領地的衛生政策

1930 年代,日本的對華政策日趨積極,隨著 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1932 年 一二八事變爆發,日中關係迅速惡化,中國境內的日本醫療事業也受到波及,同 仁會、博愛會醫院的營運即受到不小的影響,情勢嚴重時,甚至面臨閉院、撤僑 的處境。

1932 年 3 月,滿洲國成立,由溥儀出任執政;154滿洲國名義上雖為獨立國家,

實際上卻不得不聽命於日本。滿洲國以防疫、醫療、鴉片禁斷三項,作為醫療衛 生的首要方針,這些政策的推動,勢必需要大量醫療人員的投入,因此滿洲國也 開始設立培養醫療人才的醫學校。155

滿洲國建國初期,境內的醫事教育機關,主要有滿洲醫科大學及其專門部、

盛京醫學專門學校、吉林國立醫院附屬醫學校、哈爾濱醫科專門學校、哈爾濱第 一、第二齒科醫學校,1938 年,吉林國立醫院附屬醫學校,升格為新京醫科大學。

1939 年哈爾濱醫科專門學校,升格為哈爾濱醫科大學。1940 年盛京醫學專門學校 升格為盛京醫科大學。156

1936 年廣田弘毅內閣公布「滿州移住計畫」,即以二十年的時間、百萬戶的移 民為目標,將北滿洲地區的武裝移民,以「分鄉分村」的方式,進行集團性的移 民計畫。157為了快速養成前往這些「開拓地」的醫師,開拓醫學院也應運而生,

1940 年,滿洲國成立哈爾濱開拓醫學院、齊齊哈爾開拓醫學院、龍井開拓醫學院,

1942 年,興安省立醫學院成立,1944 年錦州省立光州醫學院、東安省立醫學院也

15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頁 720。

155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11-14。

156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各論》(東京:満蒙同胞援護会,1971),頁 1194-1195。

157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總論》(東京:満蒙同胞援護会,1970),頁 5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分別成立。158

這些開拓醫學院負責培育前往滿洲各開拓地的醫師,可說是確保開拓地醫師 來源的一種方式。開拓醫學院的學生,必須接受為期兩年的臨床醫學訓練,畢業 生具有限地醫師的資格,必須前往開拓地服務;其中,興安省立醫學院,負責培 育前往蒙古執業的醫師,該校也以蒙古學生為主,學生必須接受兩年醫學教育,

畢業後具有限地醫師的資格,可以說是「蒙古版」的開拓醫學校;其他如錦州省、

東安省的醫學院,也都是培養限地醫師的學校。159

另外,1940 年成立的佳木斯醫科大學,雖然校名沒有「開拓」二字,畢業生 依照日本的醫師法,也能夠獲得日本的醫師執照,與開拓醫學院的只有限地醫資 格不同,但特別的是,佳木斯醫科大學規定畢業生必須前往開拓地服務一段時間。

160除了開拓醫學校之外,1935 年,滿洲國立滿洲國軍醫學校成立,1939 年,關東 州廳立旅順醫院附屬醫學校成立,1941 年升格為關東州廳立旅順醫專,畢業生的 資格為「滿洲內限地開業」,即限地醫資格,只能在滿洲境內執業。隨著太平洋戰 爭爆發,軍醫不足的情況越來越顯著,1943 年,旅順醫專由文部省統轄,更名為 官立旅順醫專,專收日本學生,轉以培育軍醫為主。161

總而言之,滿洲國的醫學教育機構,主要可分為醫科大學、開拓醫學校、省 立醫學校三個系統,以及培育軍醫的滿洲國軍醫學校、滿洲限地醫的旅順醫專(爾 後轉為軍醫養成)。

日中戰爭全面展開後,隨著日本軍事的勝利,華北、華中以及華南沿岸的大 城市,先後為日軍所控制。日軍所佔領的大城市如廈門等,成立特別市政府;1937 年 12 月,由王克敏主持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名義上統轄華北;1938 年 3 月,在南京成立由梁鴻志所主持的維新政府,名義上統轄華中;1940 年 3 月,

158 泉孝英,《外地の医学校》,頁 96-131。

159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各論》,頁 1195;厚生省医務局,《医制百年史(記述編、資 料編共)》(東京:株式会社ぎょうせい,1977),頁 67。

160 神谷昭典,《日本近代医学の相剋:総力戦体制下の医学と医療》(東京:医療図書出版社,1992) 頁 299;旺文社編,《全國上級學校綜覽》(東京:旺文社,1945),頁 182。

161 泉孝英,〈旅順医学専門学校〉《滋賀文化短期大学研究紀要》,17 期(滋賀,2007),頁 98-99。

生」;JA CA 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3596700,(圖 1-12)、公文別録・内閣(企画院 上申書類)・昭和十五年~昭和十八年・第二巻・昭和十六年(国立公文書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博愛會也直接轉由中央統制。1942 年 4 月,博愛會海南島支部轉交予同仁會,新 任支部長為下條久馬一,170海南島支部的轉移,可以視為此「一元化政策」的表 現。

由兩會在各地成立的單位來看,「防疫」與「診療」是日本在佔領地的衛生措 施當中極為重要部份,當然這些醫療衛生工作,主要是以穩固佔領地的統治、維 持軍隊的健康為目的。

除了衛生工作之外,日本也在佔領地設立醫事教育機構,早在 1920 年代,同 仁會即在青島設立青島醫學校;博愛會在廈門設立博愛醫學校、福州的醫學講習 所,兩會所成立的醫學校,多礙於經費、時局動亂等因素,而無法長期維持。這 樣的情況,在日中戰爭爆發之後有了改變,日本重新整編了佔領地既有的公、私 立醫學院校,許多日籍教員以顧問、名譽教授的名義,奉派、進駐這些醫學院校。

171

日本除了整編之外,也新設醫學校,1939 年,青島成立東亞醫科學院,最初 名稱為「東亞醫科大學」,其設立的時空背景,與佔領地政策不無關係,東亞醫科 大學的目的,無非是培養醫師,以支應在中國的軍事活動所衍生的醫療需求。起 先陸軍有意在濟南開設醫學校,但以失敗告終,1939 年初,在海軍、政界、醫界,

以及當地日本人的支持下,向文部省提出設校申請,同年 3 月,設校提案雖然通 過,但是興亞院持反對的態度,認為東亞醫科大學建校的準備不足,促使文部省 一度取消設校許可。172

即便如此,《臺灣日日新報》上,仍然出現該校的招生訊息。雖然設校的時程 有所拖延,但各地招生工作仍然進行,173考試結果公布後,部分沖繩、臺灣、朝

170《臺灣日日新報》第 14170 號,昭和 14 年 8 月 27 日,第七版「南支に活躍する 博愛會の組織 强化 誇る南方醫學の實力發揮」《臺灣日日新報》第 15013 號,昭和 17 年 4 月 3 日,第三版「海 南島醫學陣强化 博愛會を同仁會に統合」

171 這些醫學校主要有:國立的北京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河北醫學院,省立的北洋醫科 大學、山東醫學專科學校、桐旭醫學專科學校、開封醫學專科學校,私立的輔仁大學醫學專修科、

青島醫學專門學校、同仁大學醫學院。參考泉孝英,《外地の医学校》,頁 145-162。

172 青友会編,《青友史》(橫濱:青友会事務局,1981),頁 98。

173《臺灣日日新報》第 14017 號,昭和 14 年 3 月 24 日,夕刊第二版「靑島に日支共學の東亜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鮮的學生,已先行前往青島。

另一方面,遭到興反對的學校申請案有了轉變,設校的主導權轉由興亞院所 掌握。1939 年 8 月,興亞院改以「東亞醫科學院」的名義,向文部省提出申請,

同年 12 月,再度獲准設校。自提出設校申請開始,歷經計畫取消、再度申請、獲 准設校波折過程,也反映戰時體制下,海軍、陸軍、興亞院的矛盾與爭端。174

東亞醫科學院的學制為,預科一年、本科四年、研究科兩年,課程上特殊的 地方在於,學生自預科以至本科第四年為止,皆必須修習中國語以及東亞文化史,

另外,依規定通過畢業考試,取得畢業證書的學生稱為「東亞醫科學院醫學士」, 必須在中國從事醫務工作至少三年以上。175

然而矛盾的地方在於,該校雖是由文部省批准成立,但是卻不具有文部省的 認定資格,意即該校並非「文部省認定校」,依規定,文部省認定的醫學校,學生 畢業後,持畢業證書辦理簡單手續,即有醫師免許證,能夠在日本內地執業,可 謂畢業即為醫師;若非文部省認定校,畢業生便不具有在日執業的免許證,若欲 取得免許證,必須另行參加醫師考試。東亞醫科學院無法獲得文部省承認的原因,

與該校的師資與設備不足有關。雖說該校畢業生以留在佔領地服務為主,但資格 的問題如不解決,該校學生結束三年的服務時限,返回日本內地、朝鮮、臺灣執 業時,勢必面臨資格的問題,因此校方也極力爭取成為「文部省認定校」。176

1941 年,東亞醫科學院劃歸同仁會管轄,並更名為「同仁會東亞醫科學院」。 該校在同仁會主導之下,師資與設備大幅改善,許多出身東大的教授,也前來東 亞醫科學院任教,1771944 年 7 月 31 日,日本中央終於以勅令三二八號,宣布東亞 醫科學院改名為青島醫學專門學校,正式成為「文部省認定校」,即日起與日本內 地醫學校相同,畢業即具有醫師免許證。已於 1943 年 11 月畢業的第一屆學生,

科大學設立 近く臺北でも入學試驗」

174 青友会編,《青友史》,頁 97-99。

175 青友会編,《青友史》,頁 91-96。

176 青友会編,《青友史》,頁 110-111;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177 陳力航訪問、記錄,〈蔡錫圭先生訪問記錄〉,未刊稿,6 月 27 日、7 月 11 日訪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礙於當時該校仍處於「非文部省認定校」的狀態,此「畢業」可謂「沒有醫師免 許證的畢業」,直至 1944 年升格為青島醫專,畢業生的資格問題得以解決,已畢 業的第一屆學生,方能獲得醫師免許證,1944 年 11 月畢業的第二屆學生,則成為 此升格案的受惠者,一畢業即有醫師免許證。178

青島醫學專門學校直至 1945 年 12 月宣布閉校之前,一共招收七屆學生,其 中有三屆畢業生,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有三:留在母校的各科教室研究、任職於中 國各地的同仁會醫院、加入軍隊;青島醫專也是日本在佔領地新設的學校當中,

維持的時間較長、營運較為成功的醫學校。

維持的時間較長、營運較為成功的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