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醫師的養成與習醫熱潮的興起

第二章 殖民地臺灣的衛生改造與臺灣醫師的養成

第三節 臺灣醫師的養成與習醫熱潮的興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齒科醫師令》

一、符合齒科醫師法第一條第一號者。

二、臺灣總督所指定的齒科醫師考試合格者。

三、外國齒科醫學校畢業、或者在外國領有齒科醫師執照的帝國臣民,符 合總督府之認定者。

另外,領有內務大臣所核發的醫師免許證者,則不受前項規定之限,得成 為齒科醫師。44

另外,《臺灣醫師令》的附則也規定:「臺灣醫師令施行之前,已獲得醫師執照者,

依照本令可取得醫師執照,但是地點與期間的限制仍然維持不變。」45

簡言之,在 1916 年《臺灣醫師令》、《臺灣齒科醫師令》公布以前,總督府醫 學校的畢業生,持畢業證書,經過一定程序後,即可取得在臺開業的執照,其後 總督府醫學校的學制與畢業資格也有所變化。1919 年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改制為臺 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並開始招收日本學生,至此醫學專門學校的畢業資格,

也改稱為「臺灣醫學得業士」,不過開業地點僅限於臺灣與澎湖的部份,仍然不變。

直至 1936 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畢業生的資格改為「醫學士」之時,開 業地點才不再受限制,但在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以前,臺灣醫師若欲取得在 日本開業的執照,必須再參加考試。46

第三節 臺灣醫師的養成與習醫熱潮的興起

總督府最初對醫學教育的規劃,目的在於培養醫師作為殖民統治的協力者,

補足醫療人才的缺口,因此總督府對於臺灣人習醫,自始即採「鼓勵」的態度,

44〈臺灣歯科醫師令〉《臺灣總督府府報》,大正 5 年 1 月 13 日律令第二號;JACA R:A03020659200 。

45〈臺灣醫師令〉,《臺灣總督府府報》,大正 5 年 1 月 13 日律令第一號。

46 范燕秋,〈從臺灣總督府檔案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收於國史館編著,《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 用研討會論文集》,頁 170。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1)頁 29-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因為臺灣醫師可作為總督府推展衛生政策、輸入近代文化的媒介,而且與日本醫 師相較,臺灣醫師語言、風土適應方面具有優勢,執行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時,也 能降低臺人的恐懼與不安,從而使工作順利進行。不過總督府之意,並非將臺灣 的衛生全數託付與臺灣醫師,而是以日本醫師為主,臺灣醫師為輔執行衛生工作。

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依《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第十四條規定:「接受 學費補助的學生,自取得畢業證書的五年期間,有義務從事臺灣總督府所指定的 職務。但若有特別情勢,且獲總督府允許者,不在此限。」總督府醫學校第一屆 至第八屆皆為公費生,自第九屆開始方招收自費生,47因此醫學校學生畢業後,不 少人會先進入府立醫院實習。

臺灣醫師在總督府立的醫院,大多擔任各科助手,從事輔助的角色,如 1919 年進入臺南醫院服務的韓石泉回憶:

蓋所任職務為醫務助手,其上有醫官補、醫官、醫長,權限劃明;余僅抄 處方、檢查、問病歷,並不擔任治療工作,頗乏興趣。48

至醫院實習的醫師,無論地位、薪水皆不如日人,臺灣醫師在醫院停留一兩年後,

便出外開業。49原則上,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出路有三,自行開業、任職官立醫 院、從事研究與教職,其中以自行開業的人數較多,任職官立醫院、從事研究與 擔任教職的人數較少。

1902 年總督府醫學校第一屆學生畢業,也約莫從這年開始,招生狀況逐漸好 轉。翌年,入學志願者為創辦以來新高,錄取率也降至新低的兩成二,此後錄取 率長期徘徊於兩三成之間,甚至曾降到一成以下,501910-1918 年總督府醫學校與

47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規則〉《臺灣總督府府報》,明治 32 年 7 月 7 日府令第五十四號;林吉崇,

《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頁 90。

48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臺北:望春風文化,2009),頁 97。

49 以日治時期的宜蘭醫院為例,前後 21 名醫師當中,留院 5 年以上的只有 5 名,即使超過 10 年,

大部分醫師最後也以自行開業居多。范燕秋,《宜蘭縣醫療衛生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4) 頁 92。

50 根據 1899-1924 年醫學校累年入學志願者卒業及事故者一覽表可見,1901 年「入學志願者」,首 度超越「入學者」,意即錄取率不再是百分之百。開始實施入學考試的 1903 年,入學志願者為 157 人,最後錄取 34 人,入學志願者達到新高,此後始終維持低錄取率;入學志願者的增加,也反應 立志習醫者的增加,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頁 88、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國語學校師範部相較,總督府醫學校的錄取率始終最 低;51能夠進入該校者,乃是菁英中的菁英。

總督府醫學校,由原先招生不順,逐漸轉變為競爭激烈、菁英群聚的學府,

主要的原因在於,總督府逐步整頓衛生制度、推展衛生措施,改變了臺灣的醫療 衛生,臺灣社會對於「醫師」的認知與觀感也慢慢轉變。對於臺灣人而言,進入 醫學校就讀、畢業後成為醫師,乃是當時少數幾種提升社會經濟地位的管道之一。

而自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醫師,在各地開業的成功,也慢慢影響臺灣社會對醫師 的觀感。

不僅如此,臺灣醫師的診療技術,漸為日本人所信賴,病患中有臺灣人,也 有日本人。對於總督府而言,這些醫師無論在醫院任職或者自行開業,皆對當地 的衛生工作有所幫助。杜聰明的回憶錄中談到:

(前略)...卒業生在全島各地開業,診療成績很好,獲得一般人士之尊敬 及信用,優秀青年集中於醫學校,成為全島最優秀的學府。...(中略)...

如此醫學校卒業生不但在本島成功,在海外亦很活動成功之。...(中略)...

當時,在臺灣的日本人一般有優越感輕視本島人,但罹病時,不往日本人 開業醫師,反來醫學校卒業生求診,可知醫學校卒業生,如何在本島獲得 信用矣。52

在大環境改變,以及醫師社會觀感逐漸轉變的情況下,立志習醫的青年逐漸增加,

許多家長也期望子女能夠成為醫師。陳君愷將這個現象,稱為「習醫偏執」,並認 為習醫偏執是受到臺灣重商趨利的傳統,以及中國科舉文化的影響所產生的現象。

53

由於殖民地的教育政策使然,公學校畢業後,若要留在島內習醫,選擇非常

51 林吉崇,《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上)》,頁 88、91;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

(臺北:五南,2008),頁 93-94。

52 杜聰明,《回憶錄: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臺北:龍文,2001),頁 61-62。

53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人「習醫偏執」所反映的社會意義及其影響〉,《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

創刊號(臺北,2010),頁 127-1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有限;總督府雖曾於 1915 年增設特設科、1919 年增設熱帶醫學專攻科,但始終沒 有新設醫學校,或是大幅增加入學名額,而且總督府於 1915 年增設的特設科,乃 是招收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需返回中國執業。

1899 年,山口秀高在〈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之由來以及將來之企望〉演講 中談到:

不只臺灣一島,即連華南地帶,甚至對東洋全域也可能帶來一大變動。同 時,本校不斷進步後,日後若成為大學,則廣大清國中,比較開化的華南 之地如福州、泉州、或廣州等地,必有不少人士志願負笈留學本校。臺灣 與對岸這些地方,生活程度相近,要留學時也不必付出太大的費用。54 由此可以發現,山口秀高早有招攬中國留學生的打算,不過在 1915 年特設科成立 之前,即有許連成(1901 年入學,第五屆)、王兆培(1910 年入學,第十四屆)

兩名清國留學生;換言之,在特設科成立前,已有中國留學生進入就讀,既然如 此,特設科成立的背景,可能與當時總督府的對岸政策有關。

1915 年,時任廈門旭瀛書院院長的岡本要八郎,向總督府學務部長隈本繁吉 提出意見書,岡本認為,醫學與教育是日本在中國培植勢力的有效方式,也建議 總督府在旭瀛書院設立具有醫科與商科的高等科,總督府若派遣技術高明的醫官 前來主持,不僅能夠擔任高等科的教育工作,也能兼任當地日本醫院的院長,指 導總督府醫學校的畢業生開業。55不過,這樣的構想直至 1918 年廈門博愛會醫院 成立,才得以實現。

1915 年,總督府醫學校成立招收籍民與中國學生的特設科,在 1916 年 7 月份 的《臺灣教育》裡,可以看到特設科的相關訊息:

(前略)臺灣醫學校,自前年特設醫學專科,收容支那人,或拘留籍民留 學生,規定三個年畢業,誠為求學者之便也,前年本院三名,本年五名…( 中

54 山口秀高主講、韓良俊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立之由來以及將來之企望〉,《臺灣史料研究》

第 8 期,(臺北,1996),頁 49-55。

55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廈門一年間ノ所感ト卑見(旭瀛書院岡本要八郎),2414- 2,

頁 1-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略)…倘有志往臺灣醫學留學者,宜速到院報名,倘會員諸君,若有親戚朋 友,亦可介紹,但學力需支那小學畢業以上之程度者,通學距遠者,本院 有特設寄宿舍之便,特此佈聞。56

亦即只要是畢業於中國的小學,就能夠報考特設科,總督府也鼓勵旭瀛書院的學 生前來報考。特設科自 1915 年開辦,1919 年停辦,當時總督府醫學校 1915 至 1919 年的預科錄取率,分別為百分之八、八、九、十三、十,然而特設科的錄取率,

據說為百分之二十五。依規定特設科僅允許籍民子弟與中國學生入學,但因錄取 率高於本科不少,因此有家長甚至先將子女送入旭瀛書院就讀,再以籍民子弟的 身份報考特設科。特設科開辦五年,一共培育 34 名醫師,其中來自臺灣者接近一 半,有 15 名。57

自特設科畢業的臺灣人,許多前往中國繼續深造或行醫,如呂耀唐、蘇永隆 等人進入滿洲醫科大學就讀;曾曉、蘇福來、謝水双、翁滄海於廈門開業,黃丙

自特設科畢業的臺灣人,許多前往中國繼續深造或行醫,如呂耀唐、蘇永隆 等人進入滿洲醫科大學就讀;曾曉、蘇福來、謝水双、翁滄海於廈門開業,黃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