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日本的擴張與臺灣醫師

第二節 滿洲國的成立與臺灣醫師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礙於當時該校仍處於「非文部省認定校」的狀態,此「畢業」可謂「沒有醫師免 許證的畢業」,直至 1944 年升格為青島醫專,畢業生的資格問題得以解決,已畢 業的第一屆學生,方能獲得醫師免許證,1944 年 11 月畢業的第二屆學生,則成為 此升格案的受惠者,一畢業即有醫師免許證。178

青島醫學專門學校直至 1945 年 12 月宣布閉校之前,一共招收七屆學生,其 中有三屆畢業生,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有三:留在母校的各科教室研究、任職於中 國各地的同仁會醫院、加入軍隊;青島醫專也是日本在佔領地新設的學校當中,

維持的時間較長、營運較為成功的醫學校。

在大正時期,同仁會已有在上海設立醫學校的計畫,設校的構想是與上海醫 院的設立計畫同時進行,不過雖然早在 1923 年,同仁會理事會即已通過上海醫院 附屬醫科大學的設校決議,但是同年 9 月爆發關東大地震,原先可望來自國庫的 補助款因而泡湯,也延宕了醫院與醫學校的成立計劃。1942 年,推動上海設立醫 科大學的構想,在同仁會的內部重新進行了討論,並決議設校,1944 年 9 月,上 海醫科大學也正式開辦。

日本在佔領地的衛生政策,不外乎成立診療班負責醫療、成立防疫班負責防 治疾病,同時也進行調查工作,這些措施的推動,必然需要人力,因此日本政府 以整編、新設醫學校的方式,培養醫療人才。除了就地培養之外,由母國、殖民 地抽調醫師,也是方法之一。在 1930 年代以後,特別是伴隨戰爭所帶來的新變局,

如日本在華醫療事業的人力需求,以及整編、新設的醫學校林立,也為產生新的

「推力」與「拉力」,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

第二節 滿洲國的成立與臺灣醫師

178 青友会編,《青友史》,頁 110-117;JA 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22303300(圖 1)、

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九年・勅令第四八六号・大正十年勅令第三百二十八号東亜同文会ノ設立ス ル東亜同文書院大学等ニ関スル件及昭和十八年勅令第四百三号財団法人同仁会ノ設立スル青島 東亜医科学院ニ関スル件中改正ノ件(国立公文書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滿洲國成立以前,來到東北的臺灣醫師主要以就學、開業為主,在滿洲國 成立之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改變在於就學人數的增加。

1936 年 11 月,滿洲國公布「醫師法」,滿洲國的醫師法,與 1906 年日本內地 的「醫師法」與 1916 年的「臺灣醫師令」大同小異,如必須為官、公立醫學校或 者是經認可之私立醫學校出身、醫師考試及格、外國醫學校畢業或在外國具有醫 師執照等。略有不同之處在於:滿洲國醫師人數不足,因此在本法施行之前,已 受到官方認定的醫師,仍然適用此法,毋須重新認定。在東北的臺灣醫師,以自 滿洲國的醫學校畢業者最多,人數超過百名;其次為日本內地的醫學校畢業者,

有 36 名;畢業自臺灣的醫學校,有 28 名;醫師考試及格者當中,也有臺灣人,

不過人數似乎不多。179由於滿洲國建國以後,不僅新設醫學院校,原先的醫學院 校也紛紛升格,因此,有意負笈滿洲的臺灣學生們,也增加許多選擇與機會。

根據許雪姬的統計,已知有 127 名臺灣人曾負笈滿洲習醫,其中以就讀滿洲 醫科大學的人數最多,就讀該校醫學部的有 36 名,專門部有 46 名,其次為新京 醫科大學,有 21 名,加起來一共 103 名,佔滿洲習醫者八成;就讀開拓醫學院、

軍醫學校人數不多,加起來僅 7 名。180換言之,前往滿洲習醫的臺灣人,以就讀 滿洲醫科大學、新京醫科大學為主。

依據日本的醫師法(1906 年頒佈)的第一條第一項,「帝國大學醫科大學醫學 科,或官立、公立,或者由文部省所指定的私立醫學專門學校醫學科畢業者,得 以獲得內務大臣所核發的醫師執照。」由內務大臣所核發的執照,也能夠在日本 執業。滿洲醫科大學、新京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佳木斯醫科大學,先後 成為日本政府指定的醫科大學,畢業生能夠直接取得日本的醫師執照。181因此臺 灣人較青睞醫科大學的原因,可能也與畢業後,能夠直接獲得內務大臣的執照有 關,不過滿洲、新京兩校的臺灣學生的數量,遠較哈爾濱、佳木斯兩校的學生來

179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5-8、66-67。

180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人醫生〉,頁 66-67。

181 満洲国史編纂刊行会,《満洲国史 各論》,頁 11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得多,182加上佳木斯醫科大學規定,畢業生必須至開拓地服務一段時間,這樣的 條件可能也影響了臺灣學生的入學意願。183

由於臺灣人大多聚集於滿洲國中南部的大城市,地理位置偏北的哈爾濱與佳 木斯,冬天嚴寒,臺灣人也相對較少。以曾就讀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盧昆山為例,

其原先在大連的仁和醫院、博愛醫院擔任助手,因為不具有正式的醫師資格的緣 故,曾被人檢舉,盧昆山受此刺激,遂興起進修的念頭,考取哈爾濱醫科大學。

畢業之時,盧昆山面臨未來出路的問題,最後選擇前往鞍山的天生醫院,理由主 要是鞍山較哈爾濱溫暖、天生醫院的薪水較優渥,前往鞍山醫院一事,乃由盧昆 山之外甥女梁許春菊所引介。184由於滿洲北部較為寒冷,多少降低臺灣人前往該 地的意願,盧昆山是因一心習醫而前往哈爾濱,但畢業後卻選擇不滯留該地,而 是前往氣候條件及待遇較佳、同為臺灣人經營的鞍山天生醫院任職。

由血緣、親屬、師友關係所構成的人際網絡,本身就是牽動臺灣醫師前往滿 洲的因素之一,這種關係網絡,對於身處滿洲的臺灣醫師而言,也具有互相提攜 的作用。出身滿洲醫學院校的醫師,畢業後大多留在滿洲行醫,這些臺灣醫師的 出路相當多元,以自行開業、受聘於臺灣人醫院,或任職於公家醫院為主,亦有 人進入研究、教學體系,如擔任滿洲醫科大學各科教室助手、各科醫員。而畢業 於日本內地、臺灣醫學校的臺灣醫師,由於來到滿洲時已具有醫師身份,因此以 直接開業,或者是任職於臺灣人經營的醫院、公家醫院為主,這些醫師之所以來 到滿洲,不少是受到親族、友人的招攬、引介者,而當他們在滿洲開業有成以後,

也同樣經由招攬、引介的方式,使其親族、友人也前來滿洲;若已具有醫師身分,

則直接協助看診,若不具醫師身分,則擔任醫院助手的工作,或在滿洲擇校就讀,

182 根據許雪姬的統計,加上出身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盧昆山口述,以及查閱 1954、1958、1966、1975 年份的醫師名冊的結果。就讀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臺灣人並不多,目前已知有 4 名。另外,也不見 有臺灣人就讀佳木斯醫科大學的記錄,雖然資料上沒有記載不代表沒有,但可想見的是人數並不 多。

183 旺文社編,《全國上級學校綜覽》,頁 182。

184 鞍山之天生醫院為臺灣人楊澄海所經營,楊澄海之妻梁金蓮為梁道的長女,梁許春菊為梁道長 男梁成之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 第五期 日據時期臺灣 人赴大陸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 273-2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畢業後在自行開業或協助看診。另外,亦有已具醫師身份,來滿洲之後再度進修 者。

以撫順天生醫院的梁宰為例,梁宰畢業自總督府醫學校,為第十一屆。1914 年前往滿洲,起先任職於滿鐵醫院,爾後於撫順開設天生醫院。其後,梁宰的侄 子梁成、梁炳元、梁松文、侄女婿羅福嶽、同窗之子林昌德、親族楊藏誌,以及 同樣來自臺灣的吳連芳、高進紀、劉漢、王火炎等人,也先後在梁宰的醫院任職。

梁成、梁炳元、梁松文、林昌德、楊藏誌、高進紀、王火炎畢業自滿洲醫科大學;

羅福嶽來自臺北醫專;劉漢、吳連芳則分別畢業自東京興亞醫學館、東洋醫學院。

185

滿洲對於臺灣醫師而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地區,由於政治環境、醫療生態 對臺灣醫師有利,接受醫學教育的機會也較多,因此即便前往滿洲相對於華南、

華中遙遠,仍然有許多臺灣醫師與學生,不辭辛勞的前往這個臺灣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