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臺灣醫師之認同,未分析身處其中的臺灣醫師勢必面臨與臺灣有所差異的環境。17 日治時期臺灣人在中國的研究,早期關注的焦點,如中村孝志、梁華璜以華 南地區的臺灣籍民為主,討論的方式是以「臺灣人」、「臺灣籍民」作為對象,少 有探討特定職業者。18其後,許雪姬、卞鳳奎開始探討華南以外的地區,其中,許 雪姬以單一職業的臺灣人作為探討的對象,可見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人研究,

所探討的領域正逐漸擴大與深化。本論文試圖在這些先行研究的脈絡下,以前往 中國「行醫」、「習醫」的臺灣人作為探討對象。

有關總督府的對岸政策,以及日本在華醫療事業的研究,自然以政策與事業 作為研究的對象,然而,政策的制定與變動,以及事業的營運與發展,皆與「人」

有所關連。也是影響「人」的流動之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擬以「人」的角度,

探討這些受到政策影響而前往中國開業,或者是服務於日本醫療事業的臺灣醫 師。

第三節 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史料介紹

在此,針對本文的若干名詞加以釐清與解釋,首先本文所指的「醫師」主要 是指西醫而非漢醫。臺灣社會最初的西醫雖然與西方傳教士有關,但是人數並不 多,直至日本統治臺灣以後,隨著總督府的衛生政策,西醫才逐漸普及。因此,

臺灣社會的西醫本身即與殖民統治有所關連,本文討論的對象,包含自行經營診 所、在官私立醫院任職、從事醫學研究的醫師,以及正在醫學院校就讀,將來可 能會成為西醫的臺灣人。

由於 19 世紀後半以來,中國的領土歷經多次變動,領土變動的原因,來自各 國的勢力介入,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然而,臺灣醫師的流動,主要受日本在

17 Ming-Cheng M. Lo. 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 l Taiwan,pp.1-236. 陳德智,〈評介駱明正《疆界內的醫生:在殖民地臺灣的專業性、民族性與現代 性》〉,《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34 期,(2005),頁 207-222。

18 鍾淑敏,〈日治時期南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頁 2072-2073;梁華璜,《臺灣總督府的「對岸」

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頁 131-2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華活動、臺灣人的原鄉關係所影響,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在「中國」的臺灣醫師,

特別是指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另外,本文的「島內」指的是「臺灣島內」。 本文探討殖民地臺灣的醫療人才向外流動,所謂的「流動」係因「推力」與

「拉力」的作用而導致身為社會領導階層的臺灣醫師,其言行舉止、生命軌跡也 較為容易出現在歷史文本當中。本研究欲藉史料的解讀與分析,進一步勾勒其「推 力」與「拉力」的來源與變化,以及醫師本身的行為與動向。

在文獻材料的運用上,本研究以官方檔案、人物名冊、醫學院校檔案與機關 雜誌、報紙、口述史料為主。

首先,如《臺灣總督府府報》及《外務省記錄》等官方檔案,有助於理解臺 灣與中國的醫政制度,並進一步認識日本的對華政策與醫療事業,如醫師執照規 則的變革,以及總督府對臺灣籍民的觀察。

無論是日治時期或者是戰後,人名錄往往是認識地方人物的捷徑,由於醫師 為領導階層的一份子,日治時期參與地方行政的比率也不低,因此不難在各種人 物名冊上發現相關的資訊。此外,戰後由臺灣醫藥新聞社、國際文化服務社、臺 灣省醫師公會所編纂的醫師名冊,也能提供 1954、1958、1966、1975 這些年份的 醫師資料,其中 1954、1958 年份的醫師名冊,學經歷的部分較為完整,時間也較 接近戰前;1966、1975 年份的醫師名冊雖然收錄的醫師名單較為完整,但學經歷 的部分僅列出學歷,透過利用這四本醫師名冊以交叉比對,已能初步建立一份前 往中國習醫、行醫的醫師名單。19不過人名錄的準確度仍有待商榷,部分醫師的學 經歷可能會有假造、隱藏的情形,且因人數眾多,無法逐一比對與查證,難免產 生缺漏與誤植。以張嘉英醫師為例,1954、1958 年的醫師名錄當中,僅記錄張醫 師畢業於長崎醫科大學以及戰後的任職單位,但若翻閱張醫師的口述史料,則會

19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臺中:臺灣醫藥新聞社,1954);臺灣省醫師名鑑編刊委員會編,《臺 灣省醫師名鑑》(臺北:國際文化服務社,1958);臺灣省醫師公會編,《臺灣省醫師公會所屬各縣 市局醫師公會會員名冊》(高雄:臺灣醫界社,1966);臺灣省醫師公會編,《臺灣省醫師公會所屬 各縣市局醫師公會會員名冊》(高雄:臺灣醫界社,19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發現原來張醫師曾前往北京任職。20因此在使用人名錄時,對於醫師的學經歷部分,

必須多加留意。

此外,由同仁會編纂的《中華民國醫事綜覽》當中,可以發現臺灣醫師常以 祖籍作為籍貫,因此容易與福建、廣東出身的醫師混淆。以王雅三醫師為例,在

《中華民國醫事綜覽》當中,籍貫是「福建漳州」,但對照《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 專門學校一覽》卻發現王醫師實際上出身於臺北州,因此在使用醫師人名錄之餘,

不僅要注意學歷隱藏與假造的問題,也必須與其他的資料相互對照,以減少缺漏 的情形。21

至於醫學院校檔案與機關雜誌,如《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覽》,可提供畢業生 的動態與就職統計,它不僅附有在學生、畢業生的名單,並記載該校內部制度與 規定。而由臺灣醫學會所發行的《臺灣醫學會雜誌》,則為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界的 核心刊物,不僅刊載醫師們的研究成果,對於醫師的動向也有所記錄。

而報紙提供的訊息,與機關雜誌類似,例如醫師前往海外任職、醫師本人的 言論也時常見報,另外由於報紙是大眾化的傳播媒介,因此也能夠藉之獲得許多 醫學專業以外,有關醫師個人生活的種種訊息,如醫師家族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醫師的婚喪喜慶等,這些訊息也有助於瞭解醫師們的人際網絡。

此外口述歷史也保留了醫師自身的感想,以及他人對醫師的觀察與想法。在 本研究當中不只尋找已出版的口述歷史資料,也積極尋找能夠訪談的對象,例如:

與具有滿洲經驗、戰後曾任職省衛生處的黃文生先生對談;黃先生的母親盧粉,

與簡仁南醫師之妻盧淑賢乃是姊妹關係,戰前黃先生曾於簡仁南醫師所主持的大 連仁和醫院工作,戰後曾於省衛生處任職。黃先生的滿洲經驗與衛生行政機關的 資歷,也為簡仁南醫師在滿洲的從業狀況,以及戰後醫師資格的演變,提供許多

20 吳銅,《臺灣醫師名鑑》,頁 183;臺灣省醫師名鑑編刊委員會編,《臺灣省醫師名鑑》,頁 238;

顏尚文計畫主持、馬有成採訪編輯,《嘉義市醫療業口述歷史》(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5)。

21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編,《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覽:自昭和六年至昭和八年》

(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 1933),106;小野得一郎,《中華民國醫事綜覽》(東京:

同仁會,1935),頁 1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寶貴訊息。22此外,畢業自青島醫專的蔡錫圭先生,敘述該校的成立過程與運作的 相關資訊;吳庭茂先生則分享自身負笈青島,以及戰後服務於地方醫療機構、日 本無醫村的經歷,補足該校的校史《青友史》與本文附錄二不足的部份。23

22 筆者曾於 2011 年 2 月 11 日,前往臺南市拜訪黃文生先生,就滿洲經驗部分進行訪談。

23 筆者於 2012 年 6 月 27 日、7 月 4 日、7 月 11 日,先後拜訪蔡錫圭先生、吳庭茂先生,除了感 謝兩位先生之外,也特別感謝張秀蓉老師、陳姃湲老師、蔡淑霞女士、吳希彥先生、吳琰秋女士、

蔡佩穎女士的聯繫與協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