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仙道修行的方向與原理

第三章 仙道生命轉化及實踐理論

第三節 仙道修行的方向與原理

《楚辭•遠遊》:「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貴真人之休德兮,美 往世之登仙。」41從神仙傳說中固然能想望長生不死,但想望如何產生途徑卻 有賴思想指引。為了修煉成仙,方士乃至後來的仙道藉助煉丹、煉氣、存養、

採捕、導引之術等保養與修煉身心,方法多樣,其中一致的是修煉有其共同的 大方向,此即「求道」,求得大道方可成仙。只是如何求道,各家理解有別。道 非是可得、可捉摸之物體,勉強言之,較似宇宙運作之法則,故所謂求得大道,

應該是生命合於道的境界。這樣的境界乃體證的經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也已超出本文討論的範圍,但是仙道相信從前人留下的道經與論述中,當可找 到修煉的軌範,例如生命如何運作乃合乎道,依循怎麼樣的法則可以不偏離於 道。這些概念與邏輯是本文關注的仙道文化意涵。以下先討論仙道修行的方向,

其次論及仙道修煉背後透顯出哪些共通與重要的基本邏輯。

一、修行目標:得道

先秦諸子多言道,而對道教求道觀念影響最深者,仍屬道家。道家言道有 本體義、有創生義、有規律義,《老子‧51 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王弼註說:「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42冥冥中運作一切的導 引與動力,統一而言曰「道」,落於有形的個體則曰「德」。《莊子‧天地》之說 可以相發,其云「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物得以生,謂之德」43,可知

「德」是生命個體所以為其生命個體、能顯揚自身存有的特性、特質,是故說

「德」為「個體生命先天稟賦之內在可能性」。或依杜正勝之論述,「德」亦可

41 《楚辭補注‧遠遊》卷 5,P.164。

42 三國魏‧王弼註:《道德真經註》,《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冊 20,卷 3,P.561-1。

43 《莊子集解》卷 3,P.101、103。

97

以指個體中生來即存的精氣,44此二種解釋在氣論的觀點下,可並存而觀。如 此,「德畜之」一句也指稟賦於物的精氣構成該物的性德,物能發揮成長到何種 程度,與體內的精氣有關。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如何是道?《老子‧25 章》提 出「道法自然」這個不答之答,事物若欲變化(事實上也不得不變化),其變化 必然遵循無不出入、本身原具的道德,此即「勢成之」的意思;也就是物皆「尊 道貴德」的表現。按照「自然」之說,生活就是要使一切行動與自身的本然道 德相契合。

道家乃至道教典籍中往往提及順於道、邀於道、合於道才合乎生命應有的 樣貌,如《真誥‧甄命授》:

故道有大歸,是為素真,故非道無以成真,非真無以成道。道不成其素,

安可見乎?是以為大歸也。見而謂之妙,成而謂之道,用而謂之性,性 與道之體,體好至道,道使之然也。45

言生命均歸趨於素真,如此方呈顯道之奧妙,這是因為稟賦之性與道相通,故 道令生命皆好至道而欲合之。此一觀點也為醫家所接納,雖然各流派主張的「道」

之內涵未必等同,畢竟均以「得道」為依歸。道不遠求,馬王堆醫書《十問‧

四問》中,黃帝問於容成曰:「民始賦淳流形,何得而生?流形成體,何失而死?

何世之人也,有惡有好,有夭有壽?欲聞民氣贏屈、弛張之故。」容成答曰:

君若欲壽,則順察天地之道。天氣月盡、月盈,故能長生。地氣歲有寒 暑,險易相取,故地久而不腐。君必察天地之情,而行之以身,有徵可 知。間雖聖人,非其所能,唯道者知之。天地之至精,生於無徵,長於 無形,成於無體,得者壽長,失者夭死。46

此處談的是天地之精氣有循環往復的相對規律,唯有察知且親身實踐,才能不

44 「個體生命先天稟賦之內在可能性」見陳德興撰:《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第五章》,P.152。

又,杜正勝論證從戰國晚期到西漢初期,大體視「德」是體內的一種存在,而且是萬物生命的 泉源,與魂、魄、精、神、氣都是同一範疇的概念,見《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 生命觀‧氣一元的生命觀》,P.135-145。

45 《真誥‧甄命授》卷 5,《正統道藏‧太玄部‧真誥》冊 35,P.40-1。

46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十問》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P.897-901。

98

失精氣而壽長。《靈樞.本神》也強調:「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47如此 看來,體察天地之道可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48,並非奧妙神祕之事。不 過醫家所言長生之事,似乎與不死成仙無甚關聯。這是由於醫家看待作為宇宙 規律之「道」,本非可令萬物得以不死的神妙法術,恰恰相反的,萬物循道而生,

也應循道遷逝。其實《老子‧23 章》即說到:「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 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49順於道而活,至多是物盡性德,

得終天年而已。然則在仙道來說,人合於道,如何就等於長生不死?修道求仙 以期長生不死又何以是循道?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須知道教作為宗教,雖採老莊思想為用,但其內涵並 非哲學,而是宗教信仰,引據可以揀擇,解釋可以轉圜,以供己用。道家典籍 中固然有生死流變的真理,也的確載有長生久視之說可作修道求仙之根據,前 文已引用不少,此處舉《老子‧33 章》為例:「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50

「不失」的是甚麼?何謂「死而不亡」?很有詮釋的空間。約成於南北朝的《太 上老君內觀經》,有一段經文可視為道教的詮釋:

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

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51 解釋了何以長生不死亦合於道。形像是盛裝道的容器,形雖然有變化生死,但 作為事物本根的「道」理當不變。事物之所以邁向遷逝,並非道之規律,而是 變化之中喪失(偏離)了道。職是,若能守道即可長存不亡。這即是六朝仙道 所抱持的態度。《老子想爾注》注「天長地久」一節亦云:「能法道,故能自生 而長久也。」52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第一》引《混元妙真經》:「人

47 《黃帝內經靈樞譯解‧本神》,P.85。

48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周易注疏‧繫辭下》卷 8,P.166-2。

49 《老子校釋》,見《老子釋譯》,P.94-95。

50 《老子校釋》,見《老子釋譯》,P.134。

51 《太上老君內觀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冊 19,P.87-1。

52 《老子想爾注校箋》,P.10。

99

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已失 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53以上引例均可為據。《素問‧上古天真論》

的一段論述,似乎正好視為旁證,支持六朝仙道追求形而下不朽的需求: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 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 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

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

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 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 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 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54

《素問‧上古天真論》這段引文與該論首段的觀念不盡相合,應是雜入了神仙 家的觀念。聖人體道,得以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看似勝於凡人多矣,但壽命 以百數,去真人境界不啻雲壤。真人此身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關鍵在 於掌理天地之道而把握陰陽之理,如此來調養精神所致。從〈上古天真論〉看 來,體察天地之道固非晦澀隱密之事,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等得道的境 界卻有高下;欲求長生不死,對於道的體悟必須一再提昇。總之,合於道、順 於道的思想或修養的體驗記錄,形成仙道追求長生不老、不死逍遙的背景,賦 予有志者「求道」的目標;而「得道」的概念則被進一步擴展為達到道教宗教 理想時的存在境界。

接著再談第二個問題。照先秦道家的想法,人應當順道德而活,不應該時 時欲以自身的力量去干預和違背自然規律,《莊子‧繕性》故言:「古之治道者,

以恬養知;知生而无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以及「古之人,在混茫之中,

53 《養性延命錄‧教誡篇第一》卷上,《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冊 31,P.80-2。

54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上古天真論》,P.9-10。

100

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

群生不夭,人雖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55 此處的「知生而無以為知」、「人雖有知,無所用之」,就是指得道者不依照自我 意識之思考來決定生活的方式。但仙道早期經典的《西昇經.我命章》已云:「我 命在我,不屬天地。」56強調自由意志與抉擇,人能自為我命之主宰。此種說 法豈非違背「道法自然」,可說人循道所以自然而然地求仙乎?六朝道教認為,

道具生之特性,有生物之功,《老子想爾注》注「域中有四大,而生處其一」就 說:「四大之中,所以令生處一者;生,道之別體也。」57《抱朴子‧勤求》: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祕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 也。」58因此,六朝仙道主張貴生乃理所當然。關於貴生,討論已見第一章第 三節。貴生的觀念是從事仙道修行的起點,也是本文思考六朝仙道修行理論的 根基。故知六朝仙道論及「道」,都傾向於道之生物的功能,忽略萬物依道而有 生有滅的一面。

若然,「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之言,放在六朝仙道的思潮下來說,其中蘊 含的深層意義有以下幾點:首先,一切事物並非循「道」而僵固不變,恰好相

若然,「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之言,放在六朝仙道的思潮下來說,其中蘊 含的深層意義有以下幾點:首先,一切事物並非循「道」而僵固不變,恰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