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

近年來,道教研究方興未艾,有關六朝道教之各類研究為數頗多,或從科 技史、物理、化學方面研究煉丹原理,如姜生、湯偉俠主編:《中國道教科學技 術史‧漢魏兩晉卷》(2002)、《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2010)。

或從歷史、文化方面談當時道教與社會之關係、六朝至隋唐的道教發展史,

如湯一介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1991),游建西撰:《道家道教史略論 稿》(2006)。

或比較佛教、道教兩方之拮抗、交流,如蕭登福著:《道敎與佛敎》(1995)、

《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2005)。

或綜論道教教義的諸般面相與道教和其他方家之關係,如楊玉輝撰:《道教 人學研究》(2001),李養正著:《道教概論》(2001)、《道教義理綜論》(2009),

戰佳陽撰:《道家、道教與《黃帝內經》》(2004)。

或討論神仙信仰的淵源、內涵與意義,如張文安撰:《周秦兩漢神仙信仰研 究》(2005),余平撰:《漢晉神仙信仰的現象學詮釋──對幾部早期重要道經 的縱深解讀》(2006)。

或討論六朝道教中各派系之思想源流與修煉理論,如張超然撰:《六朝道教 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1999),羅正孝撰:《《太平經》生命觀之研究》(2004),

林永勝撰:《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2008),蕭登福著:《六朝道教上清 派研究》(2005)、《六朝道教靈寶派研究》(2008)。

對於何謂內丹、內丹學的流變,近年學界亦有不少論文專著,如戈國龍:《道 教內丹學探微》(2001)、《道教內丹學溯源》(2004),蔡林波撰:《神藥之殤─

─道教丹術轉型的文化闡釋》(2008)。還有從各個角度討論分析內丹學原理及 其所反映的哲思,更是眾家各擅勝場,如盧國龍著:《道教哲學》(1998),張

6

欽著:《道教煉養心理學引論》(1999),沈文華:《內丹生命哲學》(2006),謝 建亮撰:《道教內丹學中的順逆理論闡釋》(2010)云云。

學界論述方興未艾,略舉數家為例而已。與六朝仙道理論相關之著作,通 論者多半只從大方向切入,論其大旨,論據未能集中於六朝,故無法代表六朝 仙道修煉情況;專精主題者則集中於目標材料來處理問題,較少著眼於六朝仙 道修煉的整體概括。六朝修仙理論的大旨,是惡死樂生,因而利用各式各樣的 修行方法,試圖使人修煉成仙、長生不死。前賢於此並無異說,但關於六朝修 煉方法及理論所反映的概念與思維,包括如何修煉、為何可以如此修煉等,猶 欠整合而貫通之學術討論。本文以為,撮其大要固然眉目清楚,專精研究是亦 洞見幽微,但介乎其間,通觀六朝道教、梳理當時仙道修煉邏輯與內部細節,

以概括秦漢道教淵源並銜接唐宋內丹學的論著,還付之闕如。然則學界目前所 呈現之六朝仙道理論有輪廓、有焦點,可是整體內容尚有開拓的空間,此即本 文所以著力而具研究意義之特色。

本文將運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修行理論與方術為例,嘗試解析蘊藏其中、

支持仙道修煉可行可成的各種預設或信念,如修行原則、觀念前提、內在邏輯 等,希望能全面觀照又不失深入地呈顯構成六朝仙道信仰的豐富思想文化內涵。

本文並非要討論六朝道教流變分合之歷史,也不打算從歷史角度討論六朝 仙道如何發展到內丹學,討論時不特別區分派系,亦略去道經之史料考證。所 關注者,乃仙道理論之信仰體系、修行理論中的各種相通或相近的觀點與思想,

欲從較為高廣的視野看到其中的共法。本文之分析,放在思想史的時間軸上,

向前看可以比較與陰陽家、道家、醫家觀念之異同,呈顯六朝仙道對傳統文化 之承繼與創新;向後看可以發現六朝仙道對生命轉化、修煉成仙的理論中已具 有唐宋內丹學的要素及演變趨勢。

本文主要材料集中於《道藏》,然而六朝道經繁多,無法一一列舉探討,必 得舉其要者以為代表,如此挂一漏萬在所難免,但進行分析時已盡量把握當時

7

的道教發展軌跡,並以仙道修煉的生命觀和基本原則為核心,避免過度引申解 釋,將偏頗誤判的機率降至最低。所參考《道藏》經典主要以六朝為範圍,在 撰作年代判定上,本文依蕭登福撰:《正統道藏總目提要》。4

另外,本文綜論六朝的道經,容易發生兩種困難,亦須小心處理。謹說明 如下:

第一,六朝時候的仙道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構造形成的統一體系,而是 散於各處的道教學者、神仙家,在前後相異的年代中逐漸匯集理論與方術而形 成。本文大抵從《道藏》中擷取資料,平鋪來看,以此證彼、互通有無,所呈 現的其實是潛流於當時思想文化中的仙道修煉典型,而非經過整合且有嚴密架 構的某一仙道修煉體系。本文對《道藏》既不能逐一全面分析,那麼如何保證 所架構之仙道修煉典型具有代表性?

典型之所以可成立,是因為道教思想藉由民間信仰(如太平道、五斗米道)

與世家士族之喜好來傳播,5在當時可謂雷厲風行,蔚為顯學,從而在社會上形 成整體的道教氛圍。在此氛圍的籠罩下,道教乃當時上下共通的文化面相之一,

彼此的言辭、概念、邏輯均有相通之意義。何況,一套言之成理、具有魅力、

可供實踐的修煉成仙理論,應當會流傳廣遠。反過來說,如果在年代相近的道 經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類似的術語、觀點、甚至是修煉方法,便可以證明,

這些仙道修行的理論典型當普為當時道教學者所採納。而這些共通中又有某些 相異處,則是時人對修仙理論的詮釋不同或改良修正,正可見此典型之小異大 同。

第二,本文所稱的「六朝」取其泛稱,並不嚴格劃定範圍。事實上,來自

《道藏》的許多早期道教材料本身也無法完全確定其年代。若以魏晉南北朝來 認定,大略上早者可追及東漢末期,晚者或已下達於初唐肇建,約四世紀至於

4 蕭登福撰:《正統道藏總目提要》(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以下不再特別說明。

5 道教至於唐代,已對魏晉以來各代社會世家士族有很大影響,士大夫不僅言論演老莊之自 然,教育後代安身立命,也主要是五斗米道的思想,說明道教之擴張廣泛。見游建西:《道家 道教史略論稿‧道家的起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P.24。

8

七世紀。這麼長的年代中,道經紛出,託名而傳,大多只能約略推測撰於何世,

難以考究其確切細節,是以討論中幾乎無法用繫年法來考訂或確認各種觀念、

思想的因果傳承、先後環節。

不過,思想的發展有其一定的現象可循,在同樣文化氛圍下,憑藉術語、

理路的溝通交流,思想便在傳遞的過程中逐漸演進。後人還是可以從概念的分 合、異同中找出其中演變關係。思想發展的情況,大抵不出延伸、合併等原則。

延伸者,由此及彼,原先只討論在某處,但隨後可能拓展至別處。故單一為先,

多支為後。合併者,將不同觀念拼湊合論,原先僅含有單純的要素,隨後乃見 有多種要素同時雜揉。故簡易為先,繁複為後。本文憑藉這樣的概念,仍能將 仙道理論及其發展的路向與軌跡勾勒出來。

以下略述本文之架構,提綱挈領以明條理。

緒論第三節乃是本文進入正式討論前的預備工作。先略述為何人會企求神 仙,修煉神仙的動機為何,此即先秦以至六朝對於神仙之傳說與描繪,建立起 神仙此種美好的生命型態,形成神仙信仰。附帶也提到六朝時神仙信仰的一些 特色。

第二章談先秦與漢代相關思想背景,看看從先秦到漢代,有何傳統文化、

思維可供六朝仙道修煉作為思想背景、甚至是理論之前提。這在諸子思想論述 中相當豐富而完整。總體言之,不脫三個方面,第一、天地萬物共同遵循之律 則,本文稱為「天道論」,其內涵為道的認識與掌握,析之而為陰陽原理、五行 系統;第二、天地萬物生化與互滲之根源,可統歸為「氣」,討論氣如何生化萬 物、如何稟賦萬物性質、如何解釋萬物之間的交流作用,本文稱為「氣化論」;

第三、天地與人、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始能確定人的定位、人如何可以 模仿自然、人力能做到什麼,本文稱為「天人論」──涉及天人合一的理想,

與天人相應的建立。除觀念背景之外,仙道以自力修行的模式來求仙,不只具 有宗教上的意義,更因為中國傳統思想中本有以心領氣,修心以養氣、養氣以

9

踐形的工夫論,建立性德成就的主觀實踐根據,本文稱為「工夫論」。

第三章,在思想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修煉成仙、生命轉化的可能性。

首先,敘述道家、醫家和道教的生命觀,道教吸收道家、醫家對生命的看法,

但為了能夠支持其仙道理論,又產生自己獨到的思考面相,而這樣的生命觀正 是仙道修煉理論的基底。其次,從凡人修煉成仙之想,涉及生命性質的轉化。

在氣化論的邏輯下,變化如何可能?人能否照一己之意志來變化?如此才有可 能進行修煉。接著要討論的是,仙道修煉的轉化要朝向何種方向才正確?修煉 轉化的原則為何?修煉自身便是肯定心帥氣、心主身的理路;主虛靜以守養精 氣的思維前有所承,而且也影響六朝的仙道修行理論。

仙道以成仙為目的,以修煉自身為主要方式,則一己之肉身生命必有成仙 之潛力,然則對形成生命活動的身體構造應了解透徹,對身體中的精氣如何運 行要能清楚掌握。看待身體的觀點與應用身體來修煉的理路會互相牽涉。故第 四章擬剖析六朝仙道的身體觀:第一、論身體於胚胎發育過程之發生與形成。

仙道以成仙為目的,以修煉自身為主要方式,則一己之肉身生命必有成仙 之潛力,然則對形成生命活動的身體構造應了解透徹,對身體中的精氣如何運 行要能清楚掌握。看待身體的觀點與應用身體來修煉的理路會互相牽涉。故第 四章擬剖析六朝仙道的身體觀:第一、論身體於胚胎發育過程之發生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