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六朝仙道的思想背景

第二節 氣化論

「氣」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可能是建構仙道理論體系中最重 要的基底概念,沒有「氣」便不足以解釋仙道信仰中的巫術邏輯。仙道理論與 修煉法中諸多意象之所以能夠成立、操作之所以有效,其背後必有「用氣作為 互滲中介」之後設前提。37

一、氣之觀念的起源

氣的觀念起源甚早,《說文解字‧气部》謂:「气,雲气也,象形。」38從 文化史來考察,先民在天地的自然現象中必然觀察到各種聚散變化的雲霧煙 嵐,氤氳縹緲;而用火炊煮時,也會認識到水沸騰蒸發而化為蒸氣,其象如自 然界中的雲,不久消散為無形;從水而來的蒸氣會凝而成露;火燒而產生的煙 氣,則落而為塵。劉長林說:「氣概念在一開始是直觀的,就是指能夠被人的感 覺器官所感知的空氣和其他氣態物質,由直接把握得來。」39當民智漸開、能 作抽象思維,這些神祕的變化現象便逐漸用一個統一的觀念「氣」來概括,隨 著文化的進步,人類在營生實踐和理性認知的過程裡,逐步豐富其中意涵。然 後在所觀察的氣之現象中察覺到遞嬗循環,又進一步定義出氣的不同樣態,來 說明自然界的秩序和普遍聯繫。如《國語‧周語上》記周幽王二年,國中頻傳 地震,伯陽父解釋並預言:

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 出,陰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

37 Lucien Lévy-Bruhl 提出「互滲」(participation)作為交感巫術成立的後設基礎,即從巫術思維 來看,客體、存在物或現象可以同時是它們自身,又是其他東西,或者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

都是因為在特定神祕性質的條件下,事物之間有神祕屬性發送與接納的交流。參見氏著;丁由 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緒論〉、〈第一章〉。

38 《說文解字》,P.14 下。

39 劉長林撰:〈說「氣」〉,收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 圖書,1993),P.117。

38

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40

此以陰陽之氣不能正常抒發終至失控來解釋地震現象。氣已經與陰陽的觀念結 合起來,有了陰陽屬性的動態變化、對立辯證。氣也作為事物乃至人事變化的 根本原因,氣的調和與否主導了天地人事的治亂,如《左傳‧昭公元年》載醫 和答晉平公之問: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爲五色,徴爲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

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陰淫寒疾,

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41

從天候現象歸納出自然界有六氣為基礎,用六氣來解釋五味、五色、四時、五 節之成立,人受用六氣過度則生不同災疾。《素問‧六節藏象論》便把「氣」納 入陰陽四季的節氣遞嬗循環之中,成為道的一部分:「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42透過《內經》,人可以依循陰 陽之道,使自身之氣與天地之氣和諧相應。甚至認為人之作為是影響自然現象 變化的重要因素,此所以《淮南子‧本經訓》云:「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 物,皆乘人氣者也。」43以上,可以看到氣論廣泛涉及天地事物,透顯出從周 代以來天人相應的思想,以及古人試圖解析大自然背後奧祕的努力。

二、元氣生化萬物

戰國時出現把氣看作為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材料的思想,我們稱之為元氣 論,這是對萬殊物象的內涵與變化因由找到統一來源的嘗試,把紛雜的氣象化 約為一氣。《老子》中沒有提出明確的氣論,但《老子‧42 章》:「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4這裡從宇宙生

40 《國語‧周語上》卷 1,P.26-27。

41 《春秋左傳注‧昭公元年》,P.1222。

42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六節藏象論》,P.84。

43 《淮南鴻烈集解‧本經訓》卷 8,P.249。

44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見《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5),P.174-175。

39

成的歷程開顯出兩股對立、消長的陰陽勢能,兩股勢能相互交沖而成為混融之 氣的狀態,可能即是《老子》所想像的產生及構造萬物的材質,或是天地初始、

陰陽二氣混沌未分的宇宙胚胎。戰國後期成書的《鶡冠子.泰錄》說到:「精微 者,天地之始也」、「天地成於元氣,萬物乘於天地」。45即明示了元氣論的大要:

先有元氣,之後才有天地、萬物。《淮南子•天文訓》闡發得更精細:「道始于 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 為地。」46「氣有涯垠」表示氣具有形質,至少分為輕重兩種屬性。《太平御覽》

引讖緯《河圖》同樣說:「元氣無形,洶洶蒙蒙,偃者為地,伏者為天也。」又 引《禮統》:「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47可見漢代已普遍用「元 氣」當作太初之時宇宙最早的存有,氣先作為本原再逐漸演化出有形有象的天 地與萬物。元氣的分化便有陰陽、五行等樣態,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48與《左傳‧昭 公元年》醫和之說彷彿相似,只是《左傳》用以言人之疾病,而董仲舒卻借來 申論君王分工治理之道德邏輯。

想像氣既可以無形,又可以構成有形,這樣的想法早在春秋時已有,《春秋 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 始也。」49氣之所以能為萬物本原,因為具有無形與有形兩種面相,是以一切 事物都可由氣所積聚而成。賦予氣遊走在有無之間的特性,使得氣可以自由形 塑,由氣構成的事物當然會隨氣之變化而變化,《莊子•至樂》便申論氣的無形 無象正可解釋變化之萬端: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氣。雜乎芒 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

45 宋‧陸佃解:《鶡冠子‧泰錄》(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卷中,P.83。

46 《淮南鴻烈集解‧天文訓》卷 3,P.79。

47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天部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卷 1,P.130-1。

48 董仲舒撰;曾振宇、傅永聚注:《春秋繁露新注.五行相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P.334。

49 《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注疏‧隱公元年》(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卷 1,P.8-1。

40

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氣是從無形變為有形的中間階段,變化範圍包含了天地及萬物。這就涉及氣的 變化論。由於氣有如此大的自由度,所以只需設定最為基本的氣,由此便能構 築一切所需的材質、形貌,於是《莊子‧知北遊》明白提出萬物為一氣變化的 見解: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

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 氣耳」。聖人故貴一。50

生死交替,美醜轉換,相與為徒,萬物雖然殊異不均,究其根本皆是一氣所為。

《素問‧五常致大論》也有同樣的主張:「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 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不論是說一氣還是元氣,單一的氣如何能變萬 殊?《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構成事物的元素雖然單一,由於細微不可察,

聚散的方式不受限定,遂可以各種數量積累,構成無窮的變化: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恍惚之數,生於毫氂;毫氂之數,

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之;推之大之,其形乃制。51

當萬物之殊異、變化都可由一氣聚散來解釋,則萬物之間也為一氣聯繫起來,

宇宙形成連續統一的整體。這樣的一氣,就可以作為往後不論是巫術或仙道信 仰解釋事物之間各自性質可以互滲的因由。

道教形成後,全盤吸取了道家的思想與先秦至於漢代的氣論,如《抱朴子‧

塞難》:「渾茫剖判,清濁以陳,或昇而動,或降而靜,彼天地猶不知所以然也。

萬物感氣,並亦自然,與彼天地,各為一物,但成有先後,體有巨細耳。」謂 清濁之氣的運動自然形成天地,萬物自然感氣而生,其中不需要特別的意志,

與今日天文學的大霹靂假說頗有雷同之處;《抱朴子‧至理》:「夫人在氣中,氣

50 以上,《莊子集解》卷 5,P.150-151;卷 6,P.186;253-254。

51 以上,《黃帝內經素問譯解》,P.341、79。

41

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52此則說到萬物的化生,皆 被看作氣之變化的結果,氣既然存在於萬物內外,則氣作為萬物與外在溝通的 中介也理所當然。

道教又把氣論與道論相合,將道家的「道」與「氣」從此掛勾,難解難分。

《老子想爾注》注「載營魄抱一能無離」曰:「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 形為太上老君。」53氣是道的表現,可以混沌無形,也可以神格化。東漢末年 所出的早期道經《太平經‧安樂王者法》直言道為本體,道生元氣:「道無所不 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元氣守道而行,行的是什麼?在

《太平經》的宇宙生成想像中,認為:

元氣怳惚自然,共凝成一(應作「天」),名為天(應作「一」)也;分而 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天者常下施,其氣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氣上合也。兩氣交於中央。

人者,居其中為正也。兩氣者常交用事,合於中央,乃共生萬物。萬物 悉受此二氣以成形,合為情性;無此二氣,不能生成也。故萬物命繫此 二氣,二氣交相於形中。54

《太平經》談氣的相合與上下運動,明顯承自《老子》並說明更詳。同一元氣 分出陰、陽而成天、地,由天地之氣在當中互相交合而成形萬物。此種天地間 陰陽二氣的升降運動,再加上氣在萬物間的出入運動,表現宇宙蓬勃的生機,

雖然本身還不是生命,卻是生命之所以能活動不息的動力來源。

三、精氣賦予生命

關於氣的運動關乎生命變化,醫家亦有同樣的看法,《素問.六微旨大論》

關於氣的運動關乎生命變化,醫家亦有同樣的看法,《素問.六微旨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