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研究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價值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價值

道教乃中國本土宗教,以中國傳統思維理路、文化內涵為基礎,融會中國 諸般養生哲理、民間信仰等,逐漸孕育發展而成。陳攖寧在〈道教起源〉中說:

「商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戰國秦漢時代的方士求仙采藥,雖不能算正式道 教,但後來道教卻是由這些因素演變而來。」1大體而言,商周以來的神靈崇拜,

戰國秦漢時代的方仙道,先秦兩漢諸子中的道家與黃老之學,是道教主要的淵 源。道教甚重術,張廣保言:「道教以道家的根本道論為核心,依據術道合一的 原則揉合、吸收各種流行於中國古代民間的方術,尤其是各種養生方術,從而 發展出各種具體的證道之術,此即構成道教基本內容的外丹術、內丹術、符籙 法術及齋醮術。道教通過對道論和方術的整合,便構成一種頗為獨特的以術證 道、術道合一的獨特宗教體系。」2道教內涵龐雜、義理繁多,初入《道藏》, 不免眼花撩亂。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言:「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老 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3他站在佛教立場來批評道教,倒是扼要點出道教 內容三大主軸,在哲思義理方面主要闡述道家思想,在信仰宗旨方面主要是修 煉成仙,在宗教儀軌方面主要是符籙祈禳。雖然所言過於粗略,恰好可由此區 分出幾個研究範圍。本文關注的部份,主要是六朝道教中修煉成仙的理論體系。

道教以神仙信仰為其宗教內涵的中心。若只是仰慕道家思想、澡雪精神,

毋須特別信仰道教;若是為了消災避禍、崇敬神靈,也不必以道教信仰為生活 之重心。會全心投入道教信仰的信眾,常是企求修煉成仙、長生延年,相信確

1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道教起源》(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P.40。

2 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引言》(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P.2-3。

3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滅惑論》(北京:中華書局,1991)

卷60,P.3309-2。

2

有神仙,以及神仙可學,願意為了修煉成仙付出心力,積年累月虔敬專一。專 重道家思想,此乃哲學;專重祈禳符籙,此乃巫術;唯有堅定的信仰與修煉,

才構成道教作為宗教所必備的精神。可知修煉成仙乃是道教中實踐的核心,既 接軌道論等形上哲思,又與現實生命、生活的狀態密不可分。此所以本文選擇 關注修煉成仙的道教理論體系。

在道家、道教共同論述形構的大框架下,先秦道家在道、氣、天人論、工 夫論等思想上的創發,早已深受肯定,在思想史上地位舉足輕重;魏晉玄學則 是首次以嚴謹的哲思詮釋道家經典,不僅發揮道家義理,且建立自己一家之說;

唐宋以來,內丹學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進程,以及形 神相合、性命雙修的理論,是後世所謂修仙之正路,又與佛教、儒家三教共同 成為知識分子探索生命意義的主流觀點。六朝為道教同時興盛於朝廷與民間、

士人與庶民,廣於社會中流播的時期,三洞經系在此時大體形成,修煉成仙的 信仰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但學界對於六朝道教中修仙理論的學術定位尚未明 朗。這樣的定位不明,實是因為研究六朝道教有一定的困難度。從道教內部來 說,當時派系、經典眾多,每循著一條脈絡切入研究,將牽涉、延伸到更多脈 絡,難以完整梳理;若單就某一主題探討,便可能淪入見樹不見林的狀況,全 面性不足。從道教外圍而言,學者的眼光多係由內而外觀照道教史,就容易偏 重先秦道家、魏晉玄學、唐宋內丹學等自成體系之思想,而對於六朝道教中的 修仙理論未遑深入,僅能略舉數例,概述帶過,甚至視六朝仙道為從道家轉出 內丹學的過渡階段,抑或是道教文化的世俗面相。然而六朝道教既然處於承先 啟後之位置,當時道經紛出大有百家爭鳴之勢,其修仙理論應也頗有思想創發,

當視為該時代道教內涵的一大範疇。

神仙之說,先秦已有,成仙之方,多途歧出。六朝以下的道教修煉在外丹 修煉、祈禳符籙之外,還漸漸組織種種憑藉自力成仙的方法成為體系,並且推 廣流衍。凡是宗教,其義理最終都應回歸自身、內省自心,其修行亦當觀照於

3

內、從內起修。道教的內在修行理論與技術,在唐、五代乃至於現代道教,已 成修行之主流,當代學術研究中以「內丹學」稱之。並非唐代之前的道教沒有 內在修煉的理論,只是此前尚無「內丹」之名稱,雖有內修之法,只是還未統 攝於「內丹」的名下,構建成完整、貫通的內丹修行理論。但就道教修行所承 襲的傳統,與道教宗旨的發展來看,內在修煉乃是道教修行實踐的必然趨向。

本文特別著眼於內丹理論初起的六朝階段。道教於此一時期大力發展起來的修 煉成仙理論,可以說是道教內在修煉體系成為主流方式之肇端。六朝以迄唐宋,

以長生不死、修煉成仙為目標、以內在修煉為主軸的道教修行理論及方式,本 文概用「仙道」一詞──一方面指的是追求修煉成仙的道教派系,另一方面則 指修煉成仙之道。故爾六朝仙道為本文所擬探討之主要對象。

六朝仙道在修煉成仙方面的理論繼承先秦以來的「踐形」傳統,努力拓展 自身生命轉化的可能,一方面蒐羅先秦與漢代相關的鍛形、煉氣、養生等方術,

一方面又參考虛心、守靜、存思、專一等工夫論,另外還根據自身修行的觀察 與體悟,逐步建構起修煉成仙的體系。六朝道教學者雖仍呼喊唯有煉成金丹才 能真正成仙,但繼承先秦兩漢的養生方術,以服食、服氣來修行者,不乏記載;

當時也已經出現上清一系提倡存思、守一以修仙的道經。煉丹或服食、服氣等 蘊含著「假外以修內」,亦即採取精氣用以轉化自身的想法;至於存思、守一之 操作則歸於內在修煉。不過,這些修煉法實不能如此判然而別。同樣是「假外 以修內」,服氣與服食丹藥最大的差異在於,服氣者本身的意念具有關鍵的影 響。這當中所要操縱掌控的,不是外在實質的藥物、火候,而是自己的身體,

包括生理與心理的狀態。如果「以意修煉」是判定是否為內在修煉的標準,那 麼服氣也可以納入內在修煉。另一方面,實際檢視存思、守一這些看似殆無疑 義的內修法,就會發現,存思、守一並非完全倚仗自力,在意念之中仍須感通 於天以獲得助益,可知所謂內在修煉也不是單靠自身就能成就的封閉系統。本 文認為,六朝仙道的理論雖未必全為內丹學所襲用,但不能否定其間有思想上

4

的承傳關係,甚至可說其中已具有內丹學的雛形。這也是本文的另一個關懷重 心,期能找出六朝仙道主要修煉法門的異同特性,並證成六朝仙道的內在化趨 勢。

六朝仙道的確是修仙理論轉出內丹學的過渡階段,不過,本文仍希望能闡 明六朝仙道在道教思想與文化中的意義。此一過渡階段既承接了道家、陰陽家、

神仙家的學說以及修養工夫的傳統,並汲取醫家、養生方術對於生命、身體的 觀點,轉化為具有理論又可以實踐的修行體系,下啟唐宋內丹學的理路,其定 位不可謂不重要。藉由對六朝仙道身體觀與修行理論的探討,本文試圖整合六 朝仙道之中共通的概念與邏輯,跳出派系之上,建構一套修煉成仙的理論典型。

如此典型應極具參考、比較價值,能幫助道教思想史或宗教文化史釐清六朝仙 道原本模糊的面貌。此為本文自期達成之研究目標。

修煉成仙或許為仙道的議題,但議題中反映的,是人們對身體自主的嘗試、

生命目標的思索、天人關係的定位;當然,也依然有生死問題的關切──顯然 關切生的層面較多,怎麼才能持續生存,不只是活著,還要活得逍遙,活出生 命的質感。這個切身的期求非關社會價值、社稷安寧等文明活動的大義,只在 乎一己之長生,看似過於自私,卻仍舊是當時知識分子普遍的關懷之一。仙道 當然是六朝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面相,營構了六朝歷史中的宗教氛圍;事實上,

其追尋的議題還超過了六朝文化史,是每個具有意識的生命都會碰到、無可避 免要提出的大哉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