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體驗學習來實施重大議題課程的蘇老師

第四章 重大議題課程政策的個人釋意歷程

第二節 以體驗學習來實施重大議題課程的蘇老師

蘇老師是我在碧海國小所建立的人際網絡中,經常聽到校方行政人員與教師推崇的一 位老師;尤其,當詢問哪位老師對環境教育較有想法時,碧海國小成員幾乎一致指向她。

經由丘主任的引介,蘇老師同意與我進行訪談。初次見面時,雙方還不太熟悉,幾次接觸 之後,話題內容變得較深、較廣;甚至,她還表示「蠻喜歡與你(指研究者)談話的」

(I-B-20120608)。底下先呈現蘇老師的個人背景資料,再描繪蘇老師對重大議題課程政策 的釋意過程。

壹、 蘇老師的個人背景

蘇老師,1968 年生於藍天縣鄉下,鄰近當地著名的生命之河,是家中的么女。國三面 臨升學關卡時,與她相差 16 歲的大姐認為:「如果沒有把握能夠考上大學,不如去唸職校」; 因此,即便蘇老師高中聯考成績足以升上當地省中,她選擇聽從大姐的建議,就讀藍天縣 省立商校。商職畢業後,蘇老師先在一般公司擔任會計,同時也在家扶中心擔任義工,時 間長達兩年。這段時間,蘇老師隨著家扶中心陸續接觸一些貧困兒童,慢慢覺得自己喜愛 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從教導家務整理、協助重整生活規範與秩序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一 些成就感。此時,在國小擔任代課老師的大姐告知:國小教師有大量缺額,蘇老師受到鼓 勵,決定轉戰教育界。

1988 年,蘇老師與當時許多女性代課老師一樣,積極地投入代理教師考試,一方面努 力扮演被稱為「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的角色(王百合、游美惠,2003),哪裡需要代課 就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另方面也希望換取足夠的資歷,等待晉身正式教師的機會。蘇老師 巡迴多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滿七年後,取得參與師院師資班考試資格;不過,她的考運不 佳,連續幾年都是落榜,考到最後差點想放棄,連先生都安慰她:「妳的能力很棒,如果 不當老師也沒關係,去做其他事也會做得很好」。那段時間對蘇老師來說,真的很挫敗;

幸好家人給予溫暖的支持,在國中擔任數理老師的先生也一同陪她溫習功課,終於撐過難 關通過考試,進入師範學院進修部就讀(I-B-20120608)。

取得正式教師資格時,她正在間城國小任教,這是一所影響她極為深遠的學校。但是,

該校因緊鄰工業區,屬於藍天縣空氣品質不佳地區,家人一直勸蘇老師要儘早離開此校;

又因蘇老師揭發該校家長性侵孩童案件,意外引發校內人事紛爭(此一部分將於後續相關 章節予以詳述),遂於 2003 年離開間城國小,轉往碧海國小任教。來到碧海國小後,蘇老 師頭兩年(2003~2005)是擔任高年級導師,後來轉戰中年級(2005~2011),本研究進行 期間(2011~2013)是她在碧海國小所帶領的第四屆中年級班級。

在部分碧海國小同事(如:楊組長)眼中的蘇老師,是對孩子付出很多、高 EQ、能 思考且會消化他人想法的老師(I-J-20120611)。連續兩年(2007~2008)蘇老師所經營的班 級家長會獲選為藍天縣全縣績優班級家長會;2008 年她的班級經營心得獲得教育部表揚為

「正向管教範例」;2007 年起,組織學生參與一項「環保創意變裝」藝文表演競賽,連獲 三屆優勝。基於她的優秀表現,2007 年利校長利用他的優先推薦權,讓蘇老師得以參加藍 天縣國小主任儲訓;事後,他告訴蘇老師:「我看見妳的努力,我覺得這樣的努力是值得 推薦妳上榜的」(I-B-20120608),可見蘇老師在該校行政人員口中的評價不低,也與我在 現場的觀察經驗相符。我根據訪談資料、蘇老師提供的文件,整理出蘇老師對於教學(育)

的想法是植基於下列兩點:

一、 基於自身的成長經驗,希望孩子快樂學習

剛與蘇老師接觸,她就主動提到自己的成長經驗,直說這對她的影響很大,而且還對 自己的孩提經驗下了一個標題:「快樂童年」。蘇老師清楚的記得小學老師安排同學們去抓 菜蟲、拔菜,腦中浮現的盡是一些玩耍、騎馬打仗、玩躲避球之類的畫面,都是快樂而不 是痛苦的場景(I-B-20120105)。因此,她在教學檔案中寫著: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物質生活是清苦的,好吃的,沒有;漂亮的,不可 能;高檔的玩具,別傻了。但我們的心卻是快樂的,因為我們能輕鬆而自由 的玩耍。我們下河抓魚、溪中游泳、田裡奔跑,也讓自己的童年充滿了樂趣。

夜幕時分,捉迷藏緊接上場,累了,聽大人講古……。(D-B-20100805)

她自認很幸運遇上不打人的老師,在當時的學校裡算是異類;或者,會被認為是一位 爛老師,只能教一些成績不怎麼樣的同學。事實上,當時班上的成績跟隔壁班差一大截;

事後多年來看,班上同學的成就並不亞於其它班級,甚至是更好 19。因此,蘇老師小時候 成績雖不太理想,但對小學卻充滿著美麗的回憶,也影響著她想帶給自己學生快樂的童年。

「快樂童年」不但可說是蘇老師對童年的最佳註腳,也影響著她設定自己的教育目 標:「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我有多快樂,就希望我的孩子有多快樂,而且要比我更快樂」

(D-B-20100805)。在與全縣進行教育經驗分享活動中,她的簡報標題是「共創快樂童年」, 內文也不斷對讀者拋問:「你的童年快樂嗎?」(D-B-20100805)。進一步追問蘇老師,這 樣的想法沒有改變過嗎?她認為: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生活富足,精神食糧也「食之不 盡」,在傳媒的熏陶下,視野也開闊不少,可是孩子們真的生活快樂嗎?蘇老師想到:在 擁有現代生活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剩下的,卻是做不完的作業、沒完沒了的考試和五花八 門的家教輔導。所以,她更想要帶孩子們「玩」、為孩子們留下「歡樂」的回憶。

簡言之,給予孩子快樂童年是蘇老師的核心教育信念。不過,她也知道外在教育環境 不斷在改變,但是蘇老師相信自己是位盡職的老師,她很自豪的表示自己是很認真的去執

19 蘇老師以班上最後一名的女同學為例,這位女同學家裡是養鴨母的,每天都在家幫忙完、全身弄得髒兮兮 才能到校上課,很多同學都不喜歡她。後來,她幫家裡把鴨蛋轉型成賣鹹蛋,也努力研發要讓鹹蛋變得好吃,

還弄得有聲有色、很成功。最後,這位女同學嫁給一位麵包師傅,變成麵包店老闆娘,一樣繼續秉持這樣的 精神,把麵包店發揚光大。所以,蘇老師常跟孩子們說:成績好不好並不重要,要盡本分,找到自己專精的 那部分,未來的生活一樣會很 OK 呀!(I-B-20120105)

行這樣的想法,也覺得自己教過的學生是往這條路上走(I-B-20120105),足見蘇老師過往 成長經驗對其教學有重要的影響。

二、 長期代課的邊做邊學,以實務取向為主的專業成長

不同於現今所謂的「流浪教師」或「儲備教師」,接受師資培育之後,苦無戰場一展 長才,早年各地代課老師雖然缺乏完整的教育專業訓練,透過每年暑假的公開考試,卻有 機會進入學校擔任教職。當時的考試科目以國語文、數學與教育專業科目為主,依照總分 排名再進行公開分發,決定到哪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教育專業科目以是非、選擇等題型 為主,蘇老師囫圇吞棗硬記補習班教材,連續幾年都順利通過考試。對於自己初入教育界 的專業學習,她回憶當時的考試制度設有研習加分機制,如果代課老師多多參加研習,是 可以換算成考試積分。因此,蘇老師那時很積極去參加研習,也覺得收穫很大,她說:

當然,不可諱言的是對考試積分有幫助,但是實質層面來說,往往也常 在研習場合聽到一些受用的點子,回到班級教學我會找機會運用看看。那種 有吸收到東西,馬上可以試用看看的感受很好(I-B-20120105)。

其次,在間城國小任教的任教經驗也對蘇老師產生影響。剛開始代課的那幾年,由於 心繫師資班考試,蘇老師自認盡到教書本分,但是很多事不敢嘗試,怕耽誤了讀書準備考 試的時間。順利考上師資班後,整個人覺得壓力解除了,有比較多的時間來思考該帶給孩 子什麼東西。當時,蘇老師正在間城國小一邊代課、一邊進修,她認為該校高校長給予老 師很多揮灑空間。時值「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尾聲、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初期,高 校長不見得認同許多教學創新的點子,但是會先放手讓同仁試試看,事後再與老師們討論 利弊得失(I-B-20120202)20。更重要的,間城國小也有一群長期擔任代課老師的姊妹淘,

20 例如:蘇老師帶領班上學生做校外教學時(非全校性、依課程進度單獨舉辦),高校長一開始很擔心學生

工作時大家齊心協力,又偕同在師院進修成長,有著不錯的默契,形成一種革命情感。尤 其,教導處的張主任影響蘇老師甚多;當蘇老師成為正式老師有機會選擇應聘學校時,她 還徵詢張主任是否要繼續留在間城國小打拚(I-B-20120105)。從其他研究資料來看,蘇老 師有關經營班親會、安排學生校外教學與規劃體驗學習活動……等等做法,也都萌芽於間 城國小任教期間。她曾說:「我這麼愛玩、愛帶孩子出去活動,其實我之前在間城玩得更 瘋啦!」(I-B-20120105),足見在這所學校的任教經驗也影響著蘇老師的教學生涯發展。

綜 合 來 看 , 蘇 老 師 個 人 早 年 的 成 長 經 驗 , 以 及 來 自 學 生 時 期 的 「 旁 觀 學 藝 」

(app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對她的教學實務工作具有極強之型塑作用。我雖覺得她是 位很用心的老師,但是許多教育上的想法卻又受限於個人經驗。楊巧玲(2006)曾建議教 師要從不同面向思考自身的教育觀點、反省自己對於教育所保持的態度;這樣的自我探詢 不見得是找出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而是希望教師們看待教育的角度或方法可以有更周延

(app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對她的教學實務工作具有極強之型塑作用。我雖覺得她是 位很用心的老師,但是許多教育上的想法卻又受限於個人經驗。楊巧玲(2006)曾建議教 師要從不同面向思考自身的教育觀點、反省自己對於教育所保持的態度;這樣的自我探詢 不見得是找出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而是希望教師們看待教育的角度或方法可以有更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