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

本節就所蒐集到與本研究有關的實徵研究資料,予以整理分析,分成重大議題課程政 策實施現況、釋意理論政策研究成果兩部分,以了解國內外目前研究的趨勢,並進一步說 明其對本研究之啟示。

壹、 重大課程政策實施現況

此部分實徵研究以國內研究成果為主,以下先回顧課程政策實施研究成果,再看有關 重大議題課程政策整體實施現況。至於,性別平等教育、環境教育與人權教育等個別議題 課程政策實施研究結果,將於第四、五章處理研究資料時,再引用相關實徵資料進一步對 話。

一、 就課程政策實施的學位論文而言

本研究先以國家圖書館「台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為蒐尋標的,限定範圍為博士論文,

共蒐集到 4 篇關鍵字為「課程政策」與「政策執行」10的學位論文,謹將這些論文分析如 下:

(一)彭富源(2002)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

彭富源(2002)的研究旨在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建構台灣本土的課程政策執行 模式。他先探討課程政策執行的相關概念,形成初步之課程政策執行分析架構(頁 133)。

接著,他以此架構探究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在各層級的實際執行情形,透過文件分析、訪談、

10 國內學界常將 policy implementation 翻譯成「政策執行」,本研究認為「執行」一詞帶有「由上而下」、「忠 實觀」的味道,無法表現實施研究的多元觀點。而且,「政策執行」應該相對翻譯成 policy execution 比較適 合。此處則是遵照原作者之用法,不特意做區隔。

觀察、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所蒐集到的資料,逐步修正分析架構,方完成我國國民中小學 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頁 328)。

該模式依照國情將權責層級分為中央、地方、學校、教室等層級,每個層級續分「知 覺面」與「執行面」,會受到六大類影響因素(環境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組織因 素、人員因素及策略因素)不同程度之影響。所謂的「知覺面」包含「認同度」與「一致 性」,前者指參與者對該課程政策同意可行、認為必要的程度;後者係參與者所理解政策 內涵與原政策內涵之比較。各個層級在「知覺面」造成落差的原因是受人員因素(詮釋者 角色)、政策因素及策略因素(傳播)之影響。其次,各層級「運作面」雖有不同重點與 項目,但是大抵包含課程政策執行之「過程」、「策略」及「課程政策」三構面,其影響因 素為環境、政策、組織、人員及策略因素。最後,不僅各層級知覺與運作之間有落差,上 下層級之間亦有相互作用之情形,產生相互調適之現象。

此項研究從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進行方式……等角度來看,顯示其是從鉅觀角度來 觀察課程政策實施問題。與本研究旨趣最有關係的一點,是該研究指出參與者所理解政策 內涵具有個別化與選擇性,每個層級參與者會有其特定的視角或觀點;每位參與者在執行 其所知覺的課程政策時,又可能受限於實際情境及當時的需求,而與其原本所知覺有所不 同,然後形成新知覺,而又繼續去運作,知覺與運作相互影響並反覆行之(頁 323-324)。

可惜的是,該研究並未針對這點提出更細微的佐證說明。相較之下,本研究倡議要以釋意 理論進行課程政策實施研究,進一步探究個案學校參與者對重大議題課程政策的理解過 程,可以深化該研究所建構的課程政策執行知覺面之內涵。

(二)張清良(2003)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研究

張清良(2003)主要探討地方政府在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包 含探討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執行條件、分析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執行九年一貫 課程政策之情形、瞭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情形,以及探析九年一貫課程政

策執行之成效與影響因素。該研究採取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法,前者以自編之「地方政府 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調查問卷」,調查全國 417 位在地方政府層級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 策執行工作相關人員之意見;訪談對象則立意選取教育部行政人員、地方政府教育局人 員、國民中小學校長共 6 人進行訪談,以瞭解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之詳細情形,強化問 卷調查之深度。

該研究認為學校現場執行情形才是影響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成效之主要因素,雖其 大加肯定地方政府執行課程政策情形,但是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仍有許 多不足,例如:如何轉化教育部的政策與規定、規劃縣市的課程推動策略、領導學校實踐 課程計畫、評鑑課程計畫的成效……等(頁 227),有待繼續努力。

張清良(2003)點出學校與地方政府在課程政策實施的關係,對本研究選擇研究場域 頗具啟發性。以往的研究常有微觀與鉅觀觀點的辯論,不是從中央政策制定層面進行討 論,就是從教室層面觀察變革。Ball(1994)認為任何改革與變革不會僅是決策層次或教 室層次的實踐而已,中間層次(middle level)的組織與制度應該要被看見(p.12)。英國政 策社會學所倡導的政策研究試圖填補微觀與鉅觀的缺口,介於兩者之間的中觀層次

(meso-level)理論是亟待開發的領域。引導著本研究選擇以同一所學校為研究場域,並注 意其與地方教育處此類中介組織(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在重大議題課程政策實施過程 中的互動。

(三)簡宏江(2006)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評估之研究

簡宏江(2006)的研究旨在探討課程政策執行與評估相關理論,以及剖析學校本位課 程政策,據以建立執行評估架構,評估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的現況與問題,解 析影響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的因素,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與彭富源(2002)的架 構類似。為達成研究目的,該研究採用訪談法,針對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專家、地方政府

及「觀察法」等方法,以瞭解學校本位課程政策執行的現況、問題及相關的影響因素。

該研究結論對本研究有所助益之處在於:首先,學校及教師主體漸浮現,課程政策執 行理論不要忽略執行組織及人員內部的動態過程與政治策略對政策執行的影響。本研究援 引 Honig(2006)觀點,把課程政策實施視為高度脈絡化的過程,認為制訂的政策、參與 的人員及實施的場所三方面因素相互交織,就是與此相互呼應。其次,簡宏江(2006)特 別重視政策設計理論,研究結論發現:學校本位課程政策的內容設計不明確,具高度複雜 性特質,影響學校本位課程政策有效的推動;教師進修及宣導政策工具使用充足,已顯現 成效,但配套措施有待強化。他另有專文以政策設計觀點剖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執行困 境:n標的團體的涵蓋性不足與認定偏誤;o政策工具配套與組合不足;p執行策略的矛 盾與脫節;q理論效度不足;r政策設計過程回應性不足(簡宏江,2004)。這點提醒吾人 注意政策設計對政策實施的影響,如何透過政策設計理論的探討,分析重大議題課程政策 的實施問題,亦屬重要課題。

(四)楊怡婷(2010)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政策之實施與問題研究

楊怡婷(2010)的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小學品德教育課程政策的實施與問題。該研究 先瞭解教育人員對品德教育課程政策之詮釋;其次,分析品德教育課程政策在學校實施之 情形,並歸納品德教育課程政策實施之問題及其相關因素;最後,提出品德教育課程政策 改革相關建議。為達成上述目的,主要採訪談法,輔以文件分析法進行研究。她選擇台南 地區四所推動品德教育表現績優的國中小為個案學校,從校長、品德教育業務承辦處室主 任與組長到一般教師(含導師與各領域教師),以及台南縣市教育局相關人員,共有 37 人 參與訪談。

該研究雖稱聚焦於學校層級品德教育課程政策的實施現況(頁 252),但是其參與學校 橫跨四所國中小,受訪對象高達 37 人,但細看訪談對象代碼及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對每 人僅進行一次訪談,且同一校的參與者受訪日期多有重疊,其與每位參與者實際訪談的時

間可能不長,亦有可能以「團體座談」方式進行,對訪談實施方式交待未盡詳實。受此限 制,該研究並無法清楚描述個案學校在品德教育政策實施的情境脈絡(頁 133),甚為可惜。

此項缺失也出現於陳健生等人(2009)、霍秉坤等人(2010)兩項課程政策研究之上,這 提醒本研究需要在研究設計策略應更為謹慎。

綜合前述,目前國內有 4 篇博士論文是以課程政策實施為主題,雖各自關懷的角度不 同,但也帶給本研究若干啟示。首先,除楊怡婷(2010)關注品德教育課程政策實施,其 餘三人是以國家整體課程政策實施為焦點,顯示國內學界對特定課程政策的實施研究仍屬 少數,本研究擇定觀察重大議題課程政策實施問題,可以補充此一領域的空白。其次,前 述學位論文缺乏對基層實施現場脈絡進行探究,這與本研究文獻歸納結果及國外研究現況 有很大的落差,吸引研究者投入,希能站在國內前述研究之基礎上,更深入觀察重大議題 課程政策實施的全貌。

二、 就重大議題課程政策整體實施狀況而言

目前並沒有相關學位論文聚焦於此,主要是以政府單位委託研究案為主。其中,國家 教育研究院近兩年委託多位學者進行類似研究,茲彙整分析如下:

(一)張嘉育、葉興華(2010)學校本位課程與重大議題探究

(一)張嘉育、葉興華(2010)學校本位課程與重大議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