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視重大議題課程為價值觀教育的施老師

第四章 重大議題課程政策的個人釋意歷程

第一節 視重大議題課程為價值觀教育的施老師

我與施老師的認識是在大一迎新活動之上,她是負責活動聯繫的學姊,但是之後在師 院並沒有太多的接觸與互動。我們都選擇返鄉服務,偶而會在藍天縣教育界活動中相遇,

僅止於打過照面,對其任教情況瞭解不多。來到碧海國小進行試探性研究後,請丘主任引 介低年級適合參與研究的人選,丘主任一開口即推崇施老師是「有想法」的老師,建議我 找她進行訪談。或許是有著學姊、學弟這層關係,我與施老師的接觸過程相當順利,共進 行了三次訪談,她也慷慨提供部分文件做為佐證資料。底下先描述施老師的個人背景資 料,再分析施老師對重大議題課程政策的釋意過程,最後說明她現有教學作為與重大議題 課程政策的符應程度。

壹、 施老師的個人背景

施老師在師院唸的是初教系體育組,1995 年畢業即回到藍天縣服務;1998 年因結婚 緣故(其夫婿現為國小校長),調入碧海國小,前後共服務過兩所學校。施老師本身具有 民俗體育專長,多次帶領學生參與民俗體育比賽履獲佳績。初入教育界時也有心往行政工 作發展,擔任過生教組長、衛生組長與事務組長等職,在碧海國小也曾獲校長拔擢擔任代 理輔導主任。惜因人事紛擾問題,讓她離開行政工作,轉而與志同道合的夥伴爭取擔任低 年級導師;研究期間她正帶領第六輪低年級班級,至 2014 年 6 月將累積 12 年任教低年級 的經驗。

在班親會的簡報上,施老師向家長介紹自己是「努力成為熱情、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D-A-20120109),會利用假期參加研習進修,精進自己的專業。初任教師時,施老師有 感與學生接觸頻繁,對於輔導知能的需求日增,特地回師院就讀輔導學分班。學分班結業 後,又為了增進個人教學專業效能,施老師開始在師院研究所進修,主攻多元文化教育。

她的碩士論文主題是在碧海國小籌組多元文化教師成長團體,促進同仁對於多元文化教育 的認識。之後,施老師又喜愛上繪本閱讀,經常參加藍天縣內多項閱讀研習活動;或更進 一步,在假期中到鄰近鄉鎮參加自費的繪本圖體活動,培養自己對於繪本的認識,磨練說 故事導讀能力。

簡言之,施老師很重視自己的專業成長,不論是正式的學位進修,或是職場上短期的 研習活動,她都是全力以赴。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施老師投入教職後所參與的專業成長活 動,對她自身所帶來的轉變至少有下列三點:

一、 透過多元文化教育的訓練,學習檢視自己對事情的定見

施老師提及自己的進修之路,那時並不太懂多元文化教育,只是單純得想唸書,又想 與教育類科保持適當距離,最後選擇唸了當時較為新興的多元文化教育。幾年下來,施老

師從多元文化教育的專業訓練中體會到:學生的多樣性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教師經常以主 流文化觀點去檢視多樣化學生的問題,終而造成許多疏離、偏差的現象;她認為要改善此 一現象,需從教師在信念與態度的改變開始著手。施老師認為自己到了研究所階段,開始

「學習檢視自己對事情的定見,是否存在著偏見與歧視」(D-A-20120703)。

在施老師的論文中,她省思自己的漢人中心意識,認為過去很崇信能力主義,一直希 望問題家庭應該配合學校、問題學生應該要適應學校,似乎是戴上中產主流觀點的眼鏡。

尤其,施老師有機會閱讀到女性主義相關書籍,看到自己的母親與周遭女性親人,都以「賢 妻良母」、「犧牲奉獻」成為生活準則,「自我」從此消失殆盡,而長輩也試圖灌輸這樣的 想法給自己的晚輩,她深感無法苟同與接受。

施老師透過在研究所的研修,意識到多元文化教育每項課題都存在著系統性的壓迫,

並發現這樣的情形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族群、階級、性別與宗教……等等層 面。她很高興自己來唸書,有機會「學習檢視自己的偏見,會去思考如何把這些無所不在 的壓迫與限制,化為實際教學行動」。訪談時,她就提及:

因為我唸過多元文化研究所,我會特別注意自己會不會用了一 些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這部份我會比較小心去處理。……搬東西 時,以前都會說:這個比較重,找男生來;現在會說:只要誰有力 氣,都可以來嘗試。在語言上面會比較小心一點點,還有對一些性 別事件會比較敏感。(I-A-20120109)

此處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的進修經驗,讓施老師學會檢視自己對事情是否存有偏見 與歧視,提醒自己在言語使用要有敏感度,對其往後的教學產生一定程度之影響。

二、 參與繪本研習活動,接觸到繪本之美,開始思考繪本的教學運用

施爸爸經常買圖畫書,讓施老師有機會跟著故事中的人物一同去探險,一起經歷快樂悲 傷,享受跳脫現實的想像樂趣,那是施老師覺得童年最特別的回憶之一。不過,兒時都是 靠自己摸索,大人幾無從旁協助。2001 年起,施老師有幸與學年夥伴一起參與藍天縣某群 熱愛繪本的教師成長團體活動,到處學習認識繪本、練習如何跟孩子開口講故事,讓她可 以系統化的接觸童書世界,是其近十年來主要的專業成長活動。施老師這樣說:

這不是那種週三進修的短期活動,是一系列活動,每次都有

20~30 人參加。……有時在學校,有時在家庭教育中心,有時又到

民間團體的繪本故事館。……那時都針對生命教育、學生特殊需求 等主題來介紹繪本使用。透過這個活動,我接觸到繪本的美,瞭解 繪本的可用之處,參與這個團體讓我喜歡上繪本,喜歡更多就涉獵 更多,然後就會想該如何運用到教學之上。(I-A-20120703)

施老師回憶當時的研習情形,覺得有點像校內的教學研究會,夥伴們會分組針對專書 進行研讀,討論該如何引起動機、如何設計討論活動與延伸活動。她從這裡學習到了領讀 策略、四層次提問方法,這是之前師院受教經驗中所沒有接觸過的。更重要的是,「如果 研習完畢,我很喜歡的書,我就會試著帶回教室中來使用」(I-A-20120703)。可見施老師 會把閱讀繪本的美好經驗與所有學生分享,期待自己也能讓學生們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

施老師提到自己每週都會利用時間跟孩子分享一本好書,儘量選擇主題清楚、文字較少、

圖畫豐富的繪本,希望孩子在享受聆聽故事之後,也能學著自己閱讀。

由於接觸繪本研習活動,施老師也旁及很多閱讀活動訊息,不僅用於自己對於家中子 女的教養,也讓她逐漸認同要「鼓勵大量閱讀、營造溫馨積極的讀書氣氛」(I-A-20120703), 愈來愈重視班級閱讀活動,這已經變成施老師近幾年班級經營的重點工作。施老師寫給家 長的班級通訊中就提到:

我愛聽故事,也喜歡看孩子聽到故事滿足的笑容;我是慢慢聽

著老師說故事、學著講故事,陪著孩子看故事。真的,孩子就會愛 看書了。我家四年級的寶貝就超級愛看書的,她自己說,看書的時 候,專心到媽媽叫我都沒聽到!愛看書的孩子,不吵人,也不會無聊,

她會找到樂趣!(D-A-20120730)

總之,施老師參與繪本教師成長團體活動後,除了經常在班上為孩子導讀繪本,也積 極推動班級閱讀活動,希望藉由各式各樣的讀物,協助兒童開啟通往世界的窗口。她認為 時間不用多,只要有心,那怕是 5 分鐘、10 分鐘,隨時隨地,積少成多,都會有效果的。

三、 運用繪本能補充課本之不足,提供不同觀點

前兩段有關施老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後的轉變,看似無關連,但是施老師卻予以另一 種聯結的意涵。在施老師與學校同仁籌組的多元文化成長團體研究中,她提出了多項多元 文化教學的具體行動,其中最為施老師所在意的是「以多元文化觀檢視教科書的偏見或刻 板印象」(D-A-20120703);在訪談過程中,施老師多次從此處引申強調自己「很重視老師 詮釋教材的權利」。我們曾談及是否把重大議題內容直接放入教科書之中,或是放在教師 手冊裡進行提醒,施老師認為即使教科書商可以做到,很有可能只是簡單帶過去而已。施 老師認為:「只要老師有被感動到,自然就會選擇相關繪本來切入重大議題課程」,她認為 這要放手讓老師來做,就她而言,就會試著運用繪本來補充現有課本之不足,提供不同的 觀點(I-A-20120109)。

綜合而言,施老師從研究所的學術訓練,習得「教科書有時是有偏見、是有盲點與問 題的」、「老師要有詮釋教材的權利」;恰好這幾年在繪本成長團體累積的經驗,促使她認 為運用繪本可以「補充現有課本之不足,或提供給孩子不同觀點」。施老師會先看哪些童 書能否先感動她,說不定也能感動班上的孩子,並積極將這些繪本帶入教室與學生分享,

做為教科書的補充教材。

貳、 對重大議題政策訊息的覺察及初步感受

底下分成兩部分,首先分析施老師如何察覺到重大議題課程政策訊息,有哪些訊息來 源;其次,剖析施老師接觸到這些重大議題課程的心理感受。

一、 如何察覺重大議題課程政策的變革

(一)個人生命經驗比較關心兩性平等議題

前面曾提及施老師對自己母親與周遭女性親友的觀察,讓她對社會傳統賦予女性「賢 妻良母」、「犧牲奉獻」的生活準則,深感無法苟同與接受,使得她很早就關注到兩性平等 議題。尤其,當她打算到師院進修時,也面臨這樣的困境:

當初考上研究所的時候,家人包含我先生都極力反對我去進 修,一來擔心家庭沒法照顧,二來擔心我的學歷高過於老公。加上 他們認為女性意識高漲,會影響家庭生活。……是經過不斷的溝通 協調,自己的堅持再堅持,才能如願。(D-A-20120703)

施老師在論文中曾提到自己特別關心兩性平等問題,平時在學校也會帶領孩子們關注

施老師在論文中曾提到自己特別關心兩性平等問題,平時在學校也會帶領孩子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