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教育訓練成功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企業教育訓練成功因素

一、教育訓練之定義

張仁家(2005)綜合各學者看法提出,教育訓練為雇主基於所提供的一種 具有計畫、目標及組織的學習經驗與機會,目的在於提升員工目前或未來的 工作績效,以期最後能提升組織整體的績效。學者探討企業界所謂的「教育 訓練」意義時,一般會先對教育 (education)、訓練 (training)、與發展 (development)等三個名詞做分析與概念上的闡述。

Robbins(2004)指出教育訓練是一種經驗的學習,藉以使個人在能力上有 相對而持久的改變,以增加工作績效。

Dessler(2000)認為訓練是提供在職者或新進人員執行工作任務所需的 技能,訓練可能在於告知作業人員如何操作新機器,告知業務員如何銷售公 司產品;發展則屬較長期導向,其目的在於訓練現任管理者,或培養未來的 企業管理者,藉於提升處理組織中各項問題的知識與技巧。

陳明漢(1992)針對工作者所具有的潛力與應具備的專門知識來加以區 分,「教育」在於增進員工一般性的知識能力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教育較 訓練更為長期、更為廣泛的知能培養;「訓練」是可以提高員工在執行職務 時,所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切活動;而至於「發 展」係指為配合員工個人及企業成長的需求,對具有潛力的員工,經由計畫 性的教育訓練,使該員工的個人事業規劃,能與企業同步成長。

張火燦(1988)認為「教育」在於培養員工在某一特定方向的能力發展,

或提升其工作能力,以配合組織未來的工作計畫,或擔任新職位、新工作,

期望能對組織能有更進一步的貢獻;「訓練」是為了改善目前的工作表現,

使其有效因應工作上的需要或增進即將從事工作者的能力。以工作能力培育 的時效性及組織目標導向來加以區分,以適應新產品、工作程序、標準等,

達到提高績效之目的;「發展」則為擴大或提升思想層次為目標,使員工獲 得新的視野、科技與觀點,使整個組織有新的發展目標。

Gomez-Mejia (1998) 認為訓練是提供員工特定的技能,或幫助員工糾正 工作缺失的一個過程;發展則為提供員工關於組織將來所需要的能力。

Walton(1999)認為教育是一種高度結構性的有計畫學習,心靈的訓練是 學習的目標,教育是發展過程的主要促成因素,其影響不僅止於知識與能力 的形成,更進而包括個性、文化、抱負、成就的形成。發展是員工潛能的實 現,透過相關的活動與輔助過程,使員工對中、長期的成長發展機會更能掌 握。

李大偉(1993)認為教育是培養個人的實力與潛能的發掘,訓練在於提昇 某項工作的能力,以適應工作內容改變的需求;發展則由企業或組織裏的每 一成員發揮其生產力而達成。

李漢雄(2001)認為從組織成員的角度觀之,訓練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亦 即是一種為增進個人工作知識、技能,改變工作態度、觀念以提高工作績效 的學習過程。因此,組織在從事訓練時,必須遵循一些學習(特別是成人學 習)的原理、原則,才能發揮訓練的效果。另外,從組織的角度看,訓練是 一項系統化的安排,其目的在於透過許多的教學活動,使成員獲得工作上所 需的知識與技能,觀念與態度,以符合並達成組織的要求與期望。訓練是一 種短期的教育過程,它是利用系統化及有組織的程序,讓員工針對某一明確 的學習目標,來學習有關的技術、知識與技能。發展則是一種長期的教育過 程,同樣是利用系統化及有組織的程序,讓管理人員基於一般性的目的來取 得有關概念性與理論的知識。因此,訓練是為了取得技術和機械操作技能的 一種教育過程,常常基於短期觀念來設計、安排訓練課程,其目的是在於取 得例如機械…等方面的技能,發展則涉及更廣泛的長期目標。

二、教育訓練的目的

訓練為組織所帶來的績效,從短期來看員工能力是否因此提昇,長期來 看則應注意組織績效是否因此增進( Bushnell, 1990)。整體而言,組織績效 是否有提昇可從兩方面來衡量。一個是財務性績效的增值,另一個則是非財 務性績效的提升。以非財務性來說,訓練可以使企業中的成員面對變革,克 服變革的障礙(Mott & Watkins, 1995)。

Nadler(1982)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訓練是一種有企圖的學習,以獲 得預設的目標,並且在組織中個人會將生活經驗及訓練所得到的知識與技 能,配合組織文化與個人特性後,產生績效。解決績效問題也是訓練的主要 功能。

Rummler(1986)從系統的角度解釋訓練與成效的關係,清楚說明了訓練 的目的是為了提昇績效。

黃英忠(1995)認為企業實施教育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要提高企業組 織的效率,以充份獲得各部門所應具備之基本知識及技術,並賦與積極自我 發展之動機為目標。教育訓練不僅可培養員工健全人格也對生活品質的提高 有所貢獻。教育訓練也是達成經營戰略目標的必要手段。經營者必需預測人 力資源的水準,積極培育可能執行高層職務之員工的資質和能力,同時要以 培育企業經營之未來繼承者為目的,甚至進而期待培養社會善良而民主之現 代國家為目的。

張仁家(2005)對於教育訓練的目的分從員工與組織的角度加於整理區 分。

(一)就員工而言:

(1) 提升員工之工作適應程度,降低流動率。

(2) 協助員工成長,幫助員工面對新的工作挑戰或升遷。

(3) 提升員工素質、發揮潛能、減少錯誤並提昇產品品質。

(4) 提供員工學習工作所需之知識、技術、能力,使員工能勝任工作。

(5) 養成員工正確的工作習慣與良好的工作態度,提升其工作滿足感。

(二)就組織而言:

(1) 提升員工素質。

(2) 增加獲利率。

(3) 提升組織凝聚力。

(4) 組織中人際關係的改善。

(5) 增加員工適應力與專業知識。

故教育訓練之直接目的可分為提高員工知識,提高員工技能及態度之適 應等三項。而就員工方面是以提高員工生活水準,培養健全人格為目的,而 在企業方面,則以提高經營效率及培育人才為目標。同時,就間接目的而言,

是要企業及員工達成其共同目標,即要維持企業之不斷發展,進而成為社會 發展之基礎及原動力。

三、企業教育訓練的模式

教育訓練的模式甚多,但都不脫離Goldstein(1993)所提的訓練三階段。

為有效的實施教育訓練以達成企業管理的目標,有多位近代學者提出各種不 同的訓練模式,茲分述如下:

1.Goldstein 模式

Goldstein(1974)認為訓練計畫的模式應包括如下三個階段:

(1) 需求評估規劃階段(assessment phase),包含組織、工作、個人的需求 評估及訓練目標設定等。

(2) 訓練及發展階段(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hase),包括選擇訓練方 案、教材、工具及執行訓練等。

(3) 訓練成效評估階段(evaluation phase),包括評估指標的訂定、預試受 訓者、監督及評估訓練、訓練移轉之評估等。

2. Wallance 模式

Wallance(1982)等人所提出的模式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1) 訓練需求分析。

(2) 決定訓練發展目標及對象。

(3) 決定自辦和委辦。

(4) 提出訓練方案。

(5) 訓練方案的評估及回饋。

3. Nadler 模式

Nadler(1982)提出九項訓練程序如下:

(1) 決定訓練需求。

(2) 工作分類。

(3) 確認學員的個別需求。

(4) 決定訓練目標。

(5) 設計課程。

(6) 訓練策略。

(7) 準備訓練資源。

(8) 執行訓練。

(9) 評估與回饋。

4. Heneman 模式

Heneman III(1983)提出如下的程序:

(1) 辨識發展需要。

(2) 制定發展計畫。

(3) 設計訓練發展方案。

(4) 執行方案。

(5) 評估執行訓練發展方案的結果並予以回饋。

(6) 評估發展計畫並將其回饋。

5. 黃英忠模式

黃英忠(1993)依據管理程序與系統模式提出下列四大步驟,此模式依據 訓練過程的順序作有系統的進行。

(1) 訓練的需求分析。

(2) 訓練的計畫。

(3) 訓練的實施。

(4) 訓練的評估。

French (1998)認為早期的訓練比較偏向個人訓練模式。訓練處所提供 的工具與工作場所相同,因此技術水準提昇後立即可以運用在工作上,但 1950 年以後,有很多的監工及管理職人員也接受訓練,由於這些人的工作 職場性質與訓練處所並不盡相同,於理論上並不充分,需做適當的調整。

因此另有一種訓練模式被發展出來,在這個訓練的模式之中,是以改 變的有效度來代替個人教育,整個訓練流程首先從組織決定要得到什麼樣 的水準開始;第二階段是定義出要到達目標水準的準則;第三階段是要確 定所需的技術與資源,有時僅做少許工作的改變就能達到所要改變的目 標,並不需要特別的訓練;第四階段是評估現有的技術與資源,如果所需 的工作技術還不夠,就必須實施訓練,但訓練的成效是以工作的績效來做 衡量。

四. 教育訓練的效益

教育訓練的效益可以有形、無形二種形式表現出來(職訓局企訓組,1996):

(一)有形效益:

(1) 實際辦理教育訓練的成效數字。

(2) 營業收入的增加。

(3) 製造生產力的提高。

(4) 保產品品質。

(5) 年可節省之費用。

(6) 獲得的獎勵。

(二)無形效益:

(1) 生共識,形成企業自有之文化。

(2) 高人力素質,擴大員工認之領域。

(3) 員參與學習,上下溝通流暢,使勞資關係更融洽。

據此可知,教育訓練的成效在於人力素質的提升,工作士氣的鼓舞,人事 流動的減少,經營績效的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強化,以及員工生產力的 增長等。

伍. 訓練成效評估

企業界認定教育訓練投資是否值得,是從教育訓練的成效如何而定,

因此,教育訓練成效評估(Performance evalution)已是教育訓練中很重要的一 環。

Fisher et al. (1993) 認為教育訓練最後一個程序就是訓練成果的評估,

其意指衡量教育訓練活動實施效果與預定目標有無符合 (林士民,1996) 的 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其意指衡量教育訓練活動實施效果與預定目標有無符合 (林士民,1996) 的 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