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資源,僅針對部份中鋼軸承教室學員作研究對 象,在研究過程中,雖已力求合乎社會科學研究的要求,但仍受下列研究的 限制:

(一)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主要針對中鋼公司接受過軸承維護基礎班與電機班之員工 為對象,問卷調查對象並不包含接受過軸承維護基礎課程及研究班所 有員工。基於研究方便性的考量,接受實作班訓練之 600 餘位協力人 員並未納入本研究問卷調查,因此可能無法完全反應母體特徵,而使 得研究結果推論受到限制。

(二)研究架構與變項方面

基於影響教育訓練成效之因素非常多,為避免變數太多導致研究 過於複雜,因此本研究並未涵蓋所有影響教育訓練成效之因素,例如:

公司之政策、組織的文化與氣氛等因素。另外,為避免問卷題數太多,

訓練之學習層次成效、行為層次成效及成果層次成效並未再予細分不 同變項,例如:觀念、知識、技能、品質改善、工作滿足、工作績效 等不同變項之成效,故研究結果可能因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亦採李振 程(2003)分析模式,僅參考中鋼公司之軸承維護教育訓練實際運作情 況,設定適當之人口統計變項及訓練影響因素項目進行分析探討。

二、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一)軸承維護訓練與軸承管理績效之相關性研究

本研究受研究時間的限制,未能完全呈現與軸承管理推動業務關 係最密切的中階主管與各廠處軸承管理專案負責人所做的深度訪談成 果。然而根據軸承教室學員的反應,由於接受了軸承維護訓練,提升

了現場軸承問題的知覺能力進行設備故障預防處理,甚至直接求助於 軸承教室專家協助,而獲得問題的解決。本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亦曾根 據軸承維護管理研究班學員的開放性問卷結果,發展出深度訪談提問 問題,其中之一卽為:

你認為軸承管理績效產生最主要的因素為何?

許多受訪的二級主管經過思索後,回答本提問的答案居然是:軸 承教室「軸承維護訓練」的影響讓同仁的觀念與處理軸承維護的行為 改變所致,而不是管理標竿的壓力。就如前述問卷開放性意見中有人 回答:「換新較省工,來就換軸承」,亦有主管表示並不在意更換軸承 的成本問題。顯然教育訓練對管理的績效影響不可忽視,然基於研究 時間的限制,並無法對質性研究問題多加著墨,且留待爾後再做深入 探討。

(二)軸承管理指標 BCR 連續性之研究

BCR 是軸承管理公司性之管理指標,也是各一級廠處年度軸承耗 用量預算的基礎。由於中鋼公司使用的軸承幾乎全數來自國外的日 本、歐洲、美國…等國家地區。近年來受到景氣與匯率的影響,成本 變動頗大,造成管理指標失真的問題,現階段軸承教室利用消費者物 價指數(CPI)的模式進行相鄰年度的預算修正,然而不免遭受現場管 理人員的質疑與訂定標竿之困擾,發展成連續性指標有其必要。

(三)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中鋼公司之員工為對象,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例如也 是軸承教室學員的中鋼公司協力廠家人員進行研究,目前軸承教室也 接受國內外企業的開課申請,爾後應可做進一步的比較,以使研究更 具有代表性及泛用性。

參考文獻

中文:

中鋼CBM 執行現況問卷調查(1997),設備處設備技術組。

中鋼編輯委員會(2001),「中鋼成立三十週年特刊」,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中鋼在世界級鋼廠之處境-談 WSD 鋼廠評比(2005 年 11 月),中鋼半月刊。

日本プラントメンテナン協会(1995 年 5 月),「べアリングの取扱いと故障対策」

編集委員会;趙鵬程 編譯(1999),軸承的使用技術與故障分析,台北:全華圖 書公司。

李大偉(1993),如何建立企業內教育訓練體系,就業與訓練,11(5),62-71。

李振程(2003),統計品管(SQC)教育訓練成效之研究 - 以中鋼公司為例,義守大 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漢雄(2001),人力訓練與發展(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士民(1996),訓練移轉配合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對組織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

- 通過 ISO 9000 系列品保認證的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狄家葳(1999),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台灣跨國企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榮華(2003),中鋼公司中心倉庫軸承庫存管理。

設備診斷技術(2000),中鋼公司設備處設備技術組編譯。

陳水竹(1994),企業訓練效益評估的規劃,就業與訓練,12(4),3-9。

陳明漢(199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初版),台北: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 心。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再版),台北:三民書局。

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 (初版),台北:華泰書局。

張火燦(1988),企業訓練與發展的概念性模式之建立,就業與訓練,6(1),65-67。

黃茂源(2006),軸承維護基礎班學員職務百分比,中鋼人力發展組。

萬盟科技(1980),高可靠度保養技術,台北:萬盟科技公司。

楊錦洲(2003),GE-6 Sigma 可強化 TQM 之功能,品質月刊,39(4),71-75。

趙鵬程(1980),小鋼胚儲存區天車大車輪與軸承故障研考,中鋼設備技術組。

趙鵬程(1990),熱軋ㄧ場工輥軸承故障分析改善,中鋼設備技術組。

趙鵬程(1991),熱軋 ROT 軸承故障分析及線上檢測可行性研究。中鋼設備處。

趙鵬程(1997a),中鋼公司滾動軸承用量及成本合理化研究,中鋼設備處。

趙鵬程(1997b),風機軸承故障分析與案例介紹,技術與訓練 22 卷 6 期。

趙鵬程(1999),#2HSM Crop Shear 故障分析與處置對策,中鋼設備技術組。

趙鵬程(2002),#2HSM 精軋機工輥軸承故障分析改善,中鋼設備技術組。

鄭達才(2000),設備維護管理-現在與未來,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戴幼農(1994),訓練成效評核,就業與訓練,12(4),55-59

岡本純三、角田和雄(1981),転がリ軸受-その特性と実用設計,p.6,p.18~21。

川崎製鐵技報33(2001)1,10-14 Technology to Prolong Rolling Bearing Life Used in Steelmaking Plants 。

潤滑経済(1996)潤滑油協会:潤滑管理効率化促進調查報告書「潤滑管理技術 実態調查」

英文:

Anderson, D. S. (2005), A Literature Search of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olutions, 1989

Bond, T. (1997), Beyond Reliability to Profitability, Maintenance Technology Managize.

Bushnell, D. 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p.41-43.

Dessler,G.(2000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Champaign,NJ:Prentice-Hall.

Dessler,G.(2000b),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New Jersy:Prentice Hall.

Fisher et al. (1993),

French, W. L. (1998),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of Training Goldstein, I. L. (1974),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omez-Meji, L.R., Balkin, B.D., and Cardy, R.L.,(1998).Managing Human Resource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Heintzelman, J. (1976), The Complete Handbook of Maintenance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Trade.

Heneman III , H. G., Schwab, D. P., Fossum, J. A., & Dyer, L. D. (1983),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arie, A.& Willerd,(1997), “Balancing your evaluation act”, Training, Vol.3, p.56.

Kelly, A. S. & Harris, M. J.(1978),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Maintenance, Newnes Butterworth.

Kirkpatrick, D.L.(1983), “Four steps to measur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Personnel Administrator, Vol. 28

Koontz, H.(1961),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 (3), 174 – 188

Laird, D., (1985), Approaches to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Mann, L.(1976), Maintenance Management, Lexington Books

Mott, V.W., & Watkins, K. E., (1995), Knowledge for Action: A Guide for Overcoming Barriers & Organizational Chang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Vol.6, Iss.2, p.227-230.

Nadler, L. (1982), Design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Critical Events Model,

Newborough, E. (1967) Effectiv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McGraw Hill,

Phillips, J. J. (1996), Measuring the Results of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Handbook

Pun,Kit-Fai;Chin,Kwai-Sang;Chow,Man-Fai;Lau,Henry C.W.(2002),Journal of Quality i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Bradford,Vol.8,Iss.4;p.346(23 pages)

Robbins, S.P. (2004). Foundmental of Management.NJ: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Rummler, G. A. (1986), Determining Need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ack, T. F. (1963), A Complete Guide to Building and Plant Maintenance, Prentice Hall.

Sherwin, D. J, Age Based Opportunity Maintenanc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intenance Societies (ICOMS 98), Paper 043

SKF Evolution,1995

SPM (1997), Condition Monitoring Module System,SPM Catalogue.

Visser, J. K. (1998),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 Appraisal of Current Strategies, ICOMS 98, Paper 031,

Wallance, Jr., M. J., Crandal, N. F., & Fay, C. M. (1982), Administrating HumanResour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cessing

Walton, J.,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UK: Prentice Hall, 1999.

Woodhouse J, (1998), Maintenance Strategy - the MACRO view, Maintenance and Asset Management, 13(2): 19 – 22

網頁:

中國鋼鐵公司網頁(http://www.csc.com.tw)。

中鋼生產計劃處網站(http://www.csc.com.tw)。

趙鵬程(2003),中鋼公司軸承管理推動與展望,中鋼學習發展中心網站。

附 錄 研究問卷

符合公司訓練需要.................... □ □ □ □ □

貳、問題與建議

對於公司舉辦軸承維護訓練如有其他寶貴意見及建議,請書寫於下列空白 處,再次感謝您惠賜卓見。

参、基本資料

為便於統計分析,請您在下列個人基本資料適當的□內打「ˇ」:

1. 年齡:□40歲(含)以下 □41~47歲 □48~54歲 □55歲(含)以上 2. 教育程度:□國中(初)(含)以下 □高中(職) □大專以上 3. 服務年資(含民營化前之年資):□15年(含)以下 □16~25年 □26

年(含)以上

4. 目前服務單位代號(請填一級單位代號):_____

5. 目前擔任職位:□技術員 □領班 □股長 □工程師(含)以上

6. 曾參加之軸承維護訓練課程:□基礎班(兩天) □電機班(一天)

□研究班(一天)

7. 參加軸承維護訓練課程係:□因個人認為有需要而主動表示要參加訓練

□主管認為有需要而指派參加訓練 □召訓(例如:配合公司訓練計畫而 被調訓)

※** 本問卷到此結束,十分感謝您的配合與協助,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