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設備維護管理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設備維護管理的發展

設備維護管理已不僅是對設備的維護、進而要使設備成長,更重要的是要配 合顧客、市場的需求,全力投入的經營管理設備,促使生產與顧客能夠緊密的結 合,設備維護管理不僅僅是公司的成本支出,它已是企業經營上的一種策略,協 助公司創造高度的競爭優勢。以一貫作業鋼廠為例,設備維護管理的好壞,往往 是決定企業能否存續的關鍵。2000 年前後,全球鋼鐵產業景氣低迷的時期,世 界各知名鋼廠竭力發展維護技術、減降維護成本以不受景氣所挫而遭淘汰。隨著 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及市場競爭的加劇,設備維護管理的重要性已不言可諭了。

六大學派理論既有著相輔相成的特性、又有著僅能一派獨宗之強勢意味,然 而各個學派各有其中心思維,實務理論與學術理論各有著其不同的見解及看法。

隨著產業競爭國際化,加以產業的變遷;企經營管理由區域走向全球化,因此眾 多的解決之道也由Koontz(1961)原有的設備維護管理理論綿延而生,既有承襲著 寶貴經驗而又能因應快速變化的環境作有效的維護管理。

一、早期發展

可歸類於1975 年之前之維護管理理論;Anderson 的維護管理在其早期 的文章即已漸端倪,Sack (1963) 與 Newborough (1967)也已論述及維護管理 的理論,此時著重於術語字辭的定義,在英國標準 3811:1984 曾嘗試定義”

維護”用辭, 但是未能廣泛地被採用。此階段管理理論建立在各自實務者的 經驗上, 設備維護策略只是單純的故障排除。

二、中期發展

大約1975~1990 年間之維護管理理論發表,此時有 Mann & Heintzelman (1976)、Kelly & Harris (1978)及多數曾發表於文章雜誌相關文學,均曾致力 於維護管理的系統研究。Visser(1998)曾提及雖然維護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之後才漸萌發展,但在 1980 年代維護管理已經朝向學務理論之研究發 展。此時受產業的變遷所影響,設備維護工作開始進入計劃執行與支援的

控管,定期的設備保養觀念的產生,設備可靠度提升的要求,促成統一化 維護管理運作的逐步成熟。

三、近期發展

此階段因計算工具的方便、及電腦的廣泛運用,此時的維護管理理論,

已著實將實務與學理大大發揮於營運管理中。

(一)Visser 強調專案管理品質管理延伸至營運管理以補足於維護管理理論 各學派認知不足的領域推動能兼顧經營過程與成果管控,達成企業各種 資源有效整合促進生產及營運部門間充分理性溝通,結合策略管理建立 企業核心競爭力,逐步落實團隊的願景。

(二)作業流程學派被視為可將設備維護理論發揮淋漓盡致的作為,

Woodhousee (1998)更獨鍾作業流程學派(The Process School) 更被推舉 用於設備維護管理理論中。Bond(1997)也提出了以利潤為中心的設備維 護管理系統(Profit-centred Maintenance, PCM),強調減少沒有價值的設 備維護工作,改造設備維修作業流程降低設備維修成本。同時又有以”

做對的事取代把事情做對”為核心思維的效能核心的設備維護管理系 統(Effectiveness-centred maintenance, ECM),經由全員的參與,進而強 化品質的改善與設備以做對的事取代把事情做對,提升內部競爭力 (Kit-Fai et al, 2002)。

(三)數理解決方式;此一運作模式多以事後分析為主,借由故障率及其成因 的探討,進而提出對策以消除故障原因,強化設備維護管理工作。

Sherwin(1998)認為當故障數字少時未能當成參考分析以接近預估是其 不足之處。以設備維護管理工作者對設備故障事故的統計分析與資料收 集工具的應用,需要有深入的了解並能夠運用自如,故而得藉由可靠度 的分析,本研究標的「軸承管理」即運用此類型以求取軸承使用成本最 佳化的結果。

(四)品質管理活動中,為迅速有效的解決問題,除人員的全力合作外,常需 要適當的工具協助進行,尤其是統計方法, 統計方法是品質管理活動的 基礎之一,適當的運用統計方法,有利於將事實真象以數據表現出來,

使各部門對於問題的看法趨於一致,同時亦可避免完全靠經驗、直覺、

膽量來處理問題。借由戴明(Deming)的品質理論的基礎與設備維護管理 工作的結合,進而演化出全面維護管理系統(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PM),主要的目的在於消除浪費與提昇產品品質。停止以 品質檢驗作為改善品質的方式,從製程改善和降低成本的觀點,在製程 的第一個步驟,就要建立起產品品質,以減少不必要的檢驗作業。操作 人員在操作生產設備生產產品,理應是最熟悉這些設備的狀況, TPM 經由小組的運作,操作人員不只是操作設備,他們也承擔基礎的維護保 養任務,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發覺問題,減少故障損失與浪費的產生,

也就是所謂的自主保養系統。

(五)可靠度的協助方式;可靠度核心維護管理系統(Reliability Centred Maintenance, RCM)便是此一學派的代表,重工業的興起, 生產過程對 設備可靠度的要求, 更勝於過去, 一個大型設備的維修, 所需的人 力物力的投入, 支援的整合有其相對的複雜性, 有效的整合將使得生 產運作效能提升, 此一時期設備維護管理開始有系統、有條理的運行。

多樣化的器械, 協助了設備維護管理者, 進一步的整合與提昇設備維 護管理的綜效。典型的工具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 Failure Modes and Effect Analysis);[以預測複雜的產品的可靠度,預估一件產 品的零件在某特定的時間及情況下,如何失去其功能,故障的次數是多 少]。事前探討、評估可能的故障模式及故障時影響的範圍,針對影響 面最大的事件,預先提出因應的對策加以防制。

(六)條件基礎學派的運用;隨著科技的演化,新的設備與量測工具的開發,

也都會改變執行細節,然而設備維護管理觀念仍是一樣的。以監測設備

檢測著運轉狀況;設備的供應廠商通常會提供相關的操作條件與資訊給 使用者,例如關鍵性零組件的相對壽命、維護作業流程,甚至提供維護 保養服務,也就是預知保養(PdM Predictive Maintenance)與預防保養(PM:

Preventive Maintenance)。例如潤滑油品分析、轉動設備振動分析、定期 皮帶與軸承更換、或通過頻譜狀態檢測等工具發現零部件的早期缺陷,

做出精確的應對計劃,計劃內容包括﹕調查原設備;非計劃停機的原 因;零部件庫存情況;零部件流轉情況;關鍵設備的備貨等,最後確定 一個目標,通過負責的某一部分工作,如潤滑來實現預定指標。

(七)工作管理學派為了達成目標管理的承諾,開始而訂定策略並透過教育訓 練,配合工具的使用與參,電腦化維護管理系統 (CMMS: 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因應而生。且建立在可靠度爲中心的 理論基礎上,使得維修工作系統化。並通過先進的電腦和網路技術,在 營運過程中,根據設備的重要性與風險,訂定優先順序,對設備維護工 作提供對應的維護方案參考,從而降低因維護不當而造成的停機的可能 性。例如SAP Plant Maintenance Module.協助設備維護管理者將有限資 源極大化,同時也降低了設備停機保養所需的時間(TAM:Turn Around Maintenance),提昇設備的有效利用率。

第三節 軸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