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

第二章 探尋威提.伊希麥拉

第二節 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

西元 2008 年 7 月 6 日作者來到台灣,接受中國時報記者林欣誼訪問,他立即 以有力的開場白說:「我們要顛覆以英文為主的文學脈絡,說自己的故事!16」,表 示他的寫作中心,就是要為族人發聲。他運用毛利人的文化為創作的發源地,並 說出自己從 11 歲開始,就喜歡在紙上編故事。

在童年生活中,祖母是影響他為族群立傳的的重要人物,因為這麼多年以來,

他一直感覺祖母在背後看著他,督促著他。祖母希望家中的每個小孩都成為作家,

寫出毛利人的故事給全世界的人知曉,祖母就像是傳承的種子,在他的生命中種 下深根,不管作者旅行到多遠的地方、成為甚麼樣的人,祖母的話都提醒著他是 從何處而來。也就是因為有著為毛利人寫故事的信念,在威提.伊希麥拉的作品 中,不難發現許多以毛利人文化為背景的創作題材,例如毛利人的捕鯨文化、毛 利人的語言、哈卡舞等等。

以下筆者,將對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做兩部分分析:

(一)傳承本土文化

作者對自己家鄉的傳承文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著名《鯨騎士》的故事感動 了許多兒童,可是他表示,要寫童書很難,他寫的不夠好,所以創作大都以短篇 以及長篇小說為主。當他談到在全球的浪潮之下,要如何保存自己與發揚本土文 化,作者表示,幸好紐西蘭政府非常重視文化產業。他認為國族感的建立來源,

在地藝術造作功不可沒,所以他以英文寫毛利文化的作品,為的是要保有本土文 化的內涵,並且可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也使居住於紐西蘭境內的白 人與原住民,皆可建立起國族認同感。

伊希麥拉曾對台灣的讀者提出一個問題「台灣人怎麼樣看待自己的文學」,在他 的概念中,台灣文學,並不是專指台灣的原住民文學,而是台灣文學或是華文文        

16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故事〉。 

學,這些文學相對於英語系國家來說,皆處於邊緣的地位。作者看重亞洲這個市 場,他認為亞洲有能力為自己發聲,也能建樹典範,最重要的是「要讓西方人知 道,華人世界也有自己的莎士比亞,或自己的海明威!」。17這也說明出,作家可以 經由寫作來傳播本土的思想,為國土留下珍貴的文化資本財。

        另外在西元 2008 年 7 月,當他接受台灣立報的記者陳威任的訪問時,伊希麥 拉指出,自己本身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後代,如果自己不先關心自己的傳統文化,

其他人又該如何關心?他認為全世界的原住民,在文化上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 是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呼籲原住民文學家在從事創作的同時,必須反映少數民族 所遭遇的處境。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許多作品是以毛利人為主題,

背景通常設定在毛利人所生存的傳統與現代的世界。這正好驗證了作者所說:「我 覺得文學創作不能只是為了文學或是藝術,而是要肩負起身為原住民的責任。18」 他將自己的責任感由寫作傳遞出去,提醒著國民要重視傳統與現代的交接,以便 能夠順利地聯繫未來的世界。

(二)研究文本的創作源頭

因為筆著是以作家眾多文本中的《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為 研究範圍,故以下著重於研究文本《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的創 作理念進行探討:

一、《鯨騎士》 

        原著小說《鯨騎士》出版於西元 1987 年,是紐西蘭中小學的指定讀物,而著 名的電影《鯨騎士》則是由小說原著改拍而成,改編的電影曾榮獲多倫多、日舞、

舊金山、鹿特丹等多項影展觀眾票選獎。伊希麥拉指出,當初開拍《鯨騎士》的 電影時,就曾考慮主角不用好萊塢演員。因為他認為,如果不能用在地的毛利人        

17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故        事〉。 

18 台灣立報(2008-7-01),陳威任專訪〈評論:鯨騎士作者來台 撞擊文學火花〉。

 

來做主角,將失去宣揚毛利傳統文化的深層意義。這也意味著,選用毛利人當主 角,才能更深刻展現毛利文化的精神,也避免本土的觀念被好萊塢化。事後證明,

由於他的堅持,以《鯨騎士》原著改拍的電影,不負眾望的在國際影展上大放光 彩。

        當大眾在各地電影評論《鯨騎士》時,伊希麥拉曾解釋書寫此故事的動機,

是當他短暫客居紐約的時候,碰巧發生了一件新聞事件,有一隻鯨魚擱淺於哈德 遜碼頭,伊希麥拉當時剛好住在可以眺望哈德遜河的公寓裡,他一直聽到直升機 在空中盤旋的聲音,河面上有許多船隻正鳴著汽笛,因此他對這件新聞事件非常 難忘,也憶及了家鄉鯨魚的神話故事。

在紐西蘭的傳說故事中,原住民毛利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划著獨木舟到紐 西蘭這個國家,因為途中獨木舟翻覆,祖先們曾經被鯨魚救上岸,所以東岸的族 人更相信,他們的祖先是騎著鯨魚到島嶼上來的。於是,生活中鯨魚擱淺的報導,

成為伊希麥拉創造《鯨騎士》小說的靈感之一。而他的兩個女兒,也是書寫靈感 的另一泉源,女兒曾問作家伊希麥拉:「為什麼電影中的英雄好漢都是男生?」這 促使伊希麥拉,為兩個女兒形塑出一個顛覆男性保護的「傳統」女性角色,也就 是一個挑戰傳統形象的女性角色,名叫卡瑚。伊希麥拉,透過紐西蘭東岸的鯨魚 神話傳說,創造出一個充滿勇氣的女孩,描述出女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磨練,

也道出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盼望大眾正視少女蛻變的內心世界。

    經由文本,察覺作者將背景設定在二十世紀,此時期的毛利社會,剛好受到 多元文化論19(multi- culturalism)的影響。毛利人的原住民社會,正面臨到許 多現代的衝擊。文本情節,把擺盪於世界的毛利神話,以現代性別議題作為故事 內容,運用老人與孫女之間的衝突,揭開必須調整傳統,以適應社會變遷的問題。

       

19 參考同註 12,頁 155‐63。紐西蘭的文化風貌從一元、二元到多元文化。一元文化(monoculturalism): 1840 年代以前,只有毛利文化。二元文化(biculturalism):184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中葉:主要為英式文 化與毛利文化。多元文化(multi culturalism) 1970 年代中葉迄今,多元文化(毛利、英、美、歐、太平 洋、亞)在紐西蘭孕育已久,到了 1970 年代中葉以後由於移民政策的改變而擴大發展。 

雖然作者是以紐西蘭的毛利人為故事背景,但卻深刻的跳脫特別文化的限制,引 發生活在不同空間族群的共鳴,呈現出傳統與變遷、性別、悲慘生態等人類會遇 到的相同困境與矛盾。

二、《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 

        繼《鯨騎士》後,伊希麥拉另一著作《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是暌別文壇 六年的又一力作,此書曾拿下西元 1995 年蒙大拿紐西蘭圖書獎。伊希麥拉曾在書 中後記中表示,這本書是他獲得曼斯菲爾的獎助金時,前往法國芒通旅居期間完 成的。由於法國南部靠近義大利,而義大利的寫實歌劇,充分的表達出熱情、歡 笑與痛苦,這些都跟瓦圖西山谷對生命、死亡和歷史的著迷十分相近,因此伊希 麥拉對鄰近偉大的地中海陽光、山脈和人民,致上最高的敬意。

雖然《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是一本虛構的小說,但是書中的瓦圖西是真 實存在的村落,而書中的金羊毛獎,則是以金剪刀獎為藍圖才設計出的情節。紐 西蘭農民聯合會曾經指出,全國大約有 440 萬人口,羊隻有 4 千萬頭,是一個羊比 人多十倍的國家,平均跑一趟馬拉松要花 4 小時以上,剪羊毛需要 8 小時,相當 於跑兩趟馬拉松。

再加上紐西蘭因為具有清新空氣、碧綠的草原、清澈晶瑩的湖泊,所以擁有 生產高級羊毛製品的絕佳條件,羊毛製品更是國家重要的出口商品。作者運用紐 西蘭傳統的歷史背景,將故事設定在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一個屬於民風保 守的時代,並創造出兩個毛利家族鬥爭的故事,塑造出剪羊毛隊的毛利人成員,

以及擁有肥沃土地的白人地主,揭開許多角色在文化傳統與權威下的拉扯,彼此 間戰爭牽扯出世代仇恨。

這忍不住使人想問,一個作家在煩碌的生活中,沒有文思疲竭的時候嗎?記 者曾經問他,寫作遇到想不出來時,怎麼辦呢?他表示:「從來沒有過!寫作時腦

子的聲音總是不斷湧出來,只有自己才能較讓它慢下來。20」在一年中,他只會花 三個月寫作,而且天氣太晴朗或太冷,他還是不動筆。因為這些時間,他大都跟 朋友吃飯、看電影,這是他最享受生命的時刻。在《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裡,

我們可以發現,故事情節不時的加入英美的影片情節和流行歌曲,由此可窺見作 家的休閒生活,也是創作的來源。

伊希麥拉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本身的感受匯入創作的文本裡。作者的寫 作功力,透過兩個家族的衝突,將男性與女性心中承受的矛盾與衝突,刻劃的栩 栩如生,所展現不只是生命的可貴之處,也令人對於他平易近人的文筆,給予高 度的讚揚。下一節,筆者將對所研究的文本《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 夏》進行寫作特色探討。

       

20  參考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