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杜明城 博士

《鯨騎士》 、《吉普賽之王》中 父權與性別關係探討

研究生:黃馨瑤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2)

   

(3)

 

(4)

謝誌

        幸福的美好,總在時間的沉澱之後。完成口考之際,心中的大石頭卸下,細 數所走來的日子,過程五味雜陳。頓時發現,家中的種子盆栽發出嫩芽,讓我憶 起當初投考兒文所的動機,一份真誠的喜歡,也就是初心。單純的出發,在經歷 三年來的磨練,終於又突破了一關。我依舊是我,特別是在心靈上有所昇華,這 是最寶貴之處,在與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之下,存在著許多回味式的感動,這些曾 有過的影像,將陪伴我繼續前進。

成為杜明城老師指導的學生,真是因緣俱足而來的,感謝指導教授耐心的指 正,讓我可以掌握論文的主軸與方向。感謝口考委員,游珮芸老師及王友輝老師 的建言,促使論文修改完成。能夠順利畢業,是眾人的幫忙。特別感謝佳慧在寫 論文過程中,無時的提醒及叮嚀,讓自己能夠勇往邁進。菁菁與姜蜜的鼓勵,讓 人被感溫暖,同事間噓寒問暖,也讓陪伴更顯出動人的力道。再者對爸爸智慧上 的教誨與媽媽的貼心關懷、姐姐的適時慰問、妹妹的持續鼓舞,都是使我更上一 層樓的後盾。

感謝曾經幫助我的人,有幸碰上他們,都是我的福氣。我會記住這一些深刻 的美好,因為有你們,才能讓我完成這一階段的旅程。我將承載著這些幸福美好 的種子,開啟下一站的啟程!

2013 年 7 月

(5)

《鯨騎士》 、《吉普賽之王》中  父權與性別關係探討 

 

作者:黃馨瑤 

國立台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   

摘要 

 

      對於性別的印象,每個人因認知的起始點不同,所以會產生不一樣的認定。本 研究,藉由討論《鯨騎士》、《吉普賽之王》的文本內容,探討在父權體制下,不 同的性別,在面臨不均等的權力下,所展現的生命樣貌。主要目的為探究兩性在 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觀念,並了解兩性的相異之處,解析不同性別挑戰父權權威的 重要因素,以體現人權的真正意義。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為探尋作者威提.伊希麥拉,此章分 為三節,分析作者的生平背景、創作理念與寫作特色。第三章《鯨騎士》中的女 主角不具酋長繼承權的卡瑚,如何破除男性優越,展現女性自覺。第四章《吉普 賽之王》中的賽門如何挑戰父權支配並抵抗男性暴力,最後認清男性的地位。第 伍章《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的省思,分別探討擱淺的老酋長、孤獨的吉普 賽之王以及卡瑚與賽門之超越。 

      藉由兩部多元文化小說的探討,本研究對於在父權社會下,性別藩籬所帶來的 影響,以及兩性相處的模式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 

 

關鍵詞    父權  性別  毛利人 

(6)

Paternity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Witi Ithimaera’s Whale Rider and King of the Gypsies

Author: Hsin Yau Huang

Abstract

Due to different cognitive initial points, each person has his/her impression on gender, so it will generate different identity. By analyzing these two books,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people with different genders behave in life under patriarchy faced with unequal power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gender in the progress of growing. By lear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nalyzing the key factors to challenge paternity, the true meaning of human rights can be realized.

This thesis falls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Chapter two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author Witi Ihimaera,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 the author’s backgrounds, his creative ideas as well as writing style. Chapter three analyzes how the heroine Koro in Whale Rider who was ineligible for the succession of chief of the tribe broke down the superiority of male by showing her female consciousness. Chapter four gives an analysis on how Simon in King of the Gypsis challenged paternity and fought against male violence and finally had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male status. Chapter five makes a profound introspection on Whale Rider and King of the Gypsis by respectively probing into the neaped old tribe chief, solitary King of Gypsis along with the surpass of Koro and Simon.

By discussing the two multi-culture novels,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another possibility for

the effect brought by the gender barriers under pater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mode of two

genders.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

第二章 探尋威提.伊希麥拉 ………20

第一節 伊希麥拉的生平與作品 ………...22

第二節 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 ………..26

第三節 伊希麥拉的寫作特色 ………..31

第三章 《鯨騎士》中的卡瑚 ……… ……….40

第一節 不具酋長繼承權的卡瑚 ………....41

第二節 破除男性優越的卡瑚 ………....46

第三節 展現女性自覺的卡瑚 ………...…….53

第四章 《吉普賽之王》中的賽門 ………60

第一節 挑戰男性支配的賽門 ………61

第二節 抵抗男性暴力的賽門 ………..………..69

第三節 認清男性地位的賽門 ………...………….76

第五章 《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的省思 ………..83

第一節 擱淺的老酋長 ………..………..84

第二節 孤獨的吉普賽之王 ………..………..90

第三節 超越卡瑚與賽門 ………..………..95

參考書目 ………..………102

附錄一 ………..107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人類在生存的洪流中,從嬰兒哇哇落地開始,就以哭聲並舞動著小手嗷嗷待 哺,這是小生命最初展現的能力。由原始的社會進入農業世代中,勞力成為維持 經濟的主要來源,因為農場的命脈依附在土地的生產上。而先天上,男性的體能 又佔有大量的優勢。依此優勢繁衍下來,不論是因為先天的體能,或背負著傳宗 接代的任務,我們常見農業文化相似的現象,即是男生的地位一般高於女生。由 上可知,身體的勞動,代表身體被配置與消費的具體實踐,而性別的意義則在具 體化的過程中出現。1所以在傳統文化中,男性— 一位父親,常常被公認為當家作 主的人,他是大眾公認,有能力展用權力的角色。反觀女性,則常常被屈就於男 性的權威之下,無法自由發展。這表述出父權社會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是男性對女 性勞動力的控制,2這種控制的力量,不單只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甚至二十一世 紀的資本社會中,男女在社會上的權利與義務,仍舊無法擺脫傳統父權社會意識 的羈絆。

透過父權歷史背景,可以發現,女性往往是以弱者的姿態出現。而男性因以 權威為依靠,故可獲得較多的實際利益。因為父權控制透過權力下放的過程,開 始具有延展的特質,因此,互惠關係(而非依賴關係)變成父權體制的核心,3一個 社會,對男性給予較高價值看待時,家中的資源就分配的越多。相較於家庭中的 女性,在面臨資源酬賞的分配時,則傾向於不平等對待。這樣結構式的體制,不 容易拆解,使得性別產生打結現象。因為在父權的制度下,男性是集體受益者,

       

1  蕾恩.柯娜(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的世界觀》(Gender in the World Perspective)

(台北:書林 ,2011 ),頁 94。

2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頁 328。

3 Bryan S.Turner 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2010),頁 188。

(9)

相對的女性則較受壓迫。參與父權體系男性,由於握有控制與支配的權力,故支 撐起男性支配、男性認同與以男性為中心的核心價值。延續下來的結果,導致男 性階層中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但在男性團體中,卻又不是處處顯出公平之處,

因為擁有優勢的男人才能獲得認可。在父權的世界中,重視的是控制感。當弱勢 的男人,太在意自己的表現,加上不願示弱的男子氣概,又無適當宣洩的出口,

將會使得男人產生苦惱。由此看來,男性可能在獲得優勢的認同時,也同時變成 父權社會下的受害者。

除此之外,男主外女主內,也是傳統家庭中常見的現象。在家庭中,父親享 有接受女性提供服務較多的機會。相對來說,女性由於生存於父權的社會下,則 成為大部分男人權威施展的對象。這樣的事實,起因於不同階級、種族、民族的 男人在階層性的父權社會中相互依賴連結,共同支配宰制女人的關係。4顯而易見 的,女性成為家庭的照顧者。從小女性在社會期待之下,必須貢獻無勞務的薪資 給家庭,以便成就男性事業的成功。特別是在養兒育女方面,女性成為一種僵化 的性別角色,這是文化規範給予母職天賦的合理說詞。反觀男性,生為一個父職 的角色,到底是養家者亦或是照顧家庭者呢?社會的傳統意識,對於性別分工的制 約,有著明顯的標籤,進而削弱了男性投入養育兒女的意願。父權制度的規範,

經由一代代的傳承,透過社會化的歷程,由媒體、教育、家庭等不斷的擴大灌輸,

使得學習育兒變成是女人家的事。男性不被鼓勵去接觸,女性則被薰陶成具有經 驗豐富的小孩經。

女性附屬於男人的制度,在歷史上屢見不鮮,男性駕馭女人的生活,讓女人 自願接受,自願埋沒於家庭當中,順從家族中的規範與情感。許多的教條規範,

皆暗示明示,要女性隱藏自己的本性,讓溫馴、服從、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與天 賦,以致成就符合社會上的美德信念。

再者在父權壓迫下,女性仰賴男性的經濟供給,生存在父權的邊緣。所有表        

4  同註 2,頁 328。 

(10)

現行為,傾向於保守,自我解放變成是一種奢求。一位女性,孕育生下小孩,雖 然符合父權結構下,結合心理學所定義的女性特質。但也顯示出,女性的某些重 要性被否定了。這對男性來說,並不見得發揮多大的意義性。因為謬誤的觀念與 缺乏解釋的力量,容易造成偏頗的思維,壓迫女性的成長契機。或許更美好的未 來,是要建立在了解過去的基礎上,一味行使父權支配,只會暴露出男性更多的 無知,忽視生命的層級體系(男與女),將造成無法挽救的危機。

男性(女性)之所以成為男性(女性),並非只是自然成形,還包含社會化或當下 所處的文化所導致而成。這種長久發展出的結果,導致女性在接受男性權威保護 的同時,逐漸成為習慣性的受害者。久而久之,不分男女,大家以為這樣的生活 態度是必然,社會上形成一種既定的男尊女卑的意識。長期的漠視性別不平等,

大家失去的是成長的機會,可是人性的尊嚴與自由平等,並非用實際利益來測量。

人權,是沒有人可運用其它理由可剝奪他人的權利。忽視了人正確對待他人的方 式,將會低估了人權存在的價值。

由宏觀的歷史發展角度觀看,人權涉及的範圍相當廣,諸如政治、社會經濟 文化等各種層面。一般被分為法理的人權與道德人權,法理人權與法治教育較相 關,而道德的人權,則是指道德意義上的人權價值。隨著工商業發展,對人權內 涵的解釋與保障也更趨於精緻與完善。順應時代的進步,整個世界的主要勞動力 也開始產生變化,女性也因此有機會顯露長才。於是安定社會的力量,則成為男 女的共同責任,男女孰優孰劣的議題,也逐漸被導向尊重不同的性別價值。一般 人將「性別」意旨扮演角色,也就是意旨在要舉止像女性或男性所牽涉到的工作。

5可是將男人與女人分門別類,這種性別的配置,區隔了兩性之間的平等,也逐漸 累積了,許多對性別刻板的印象與迷思。社會上的性別區隔,是外加於身上的,

有許多無形的標籤,是人為為章貼上去的。我們不應該「被扮演」的觀點所侷限,

以免造就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更讓許多社會資源的配置,變成一種不易更改        

5  Mary Holmes 著,謝明珊譯,《性別社會學導論》(台北市:韋伯,2012),頁 65。 

(11)

的結構。

總而言之,區分性別的固著想法,除了在日常生活的性別偏見中,可被發現 外,也對於人權表達的基本道德關懷,產生了危害。更何況,人權表現在文化倫 理的社會教養上,呈現的是人格的表現,也屬於一國的軟實力。雖然人權的理念 與實際的實施狀況仍有落差,可是任何人,不應該因為不同的性別傾向而產生差 別待遇。因為推動性別權利的平等,並尊重每一個人的人權,這是大家的責任。

畢竟你我身處於一個多元的社會,消除個體或社會群體與性別相關的刻板印象、

成見與衝突,提升性別平等以促進人權發展,是人類在追求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之前,所必須正視的問題。

(12)

二、研究動機

        根據閱讀此兩本文本後,憶及父親曾對筆者訴說過,為什麼家中都是女兒,

沒有兒子?這是身為父親那一代的遺憾,卻也引起筆者想研究,卡瑚與賽門要如 何找到自我認同的動機,面對性別藩籬的女性與男性,心理頗受煎熬,要採取何 種姿態來捍衛自己的人生呢? 

        再者騎士一定是男性嗎?  騎士通常具有勇敢、忠誠的象徵,他似乎是英雄的化 身。英雄一定是男生嗎?不可以是女生嗎?一般來說,中古歐洲的騎士,所獲得國王 豐賞的土地,並非是繼承而來的,而是打勝戰而來的。他們必須立下汗馬功勞,

獻身殺敵,才能被受封為騎士,這樣的名號代表著一種社會階層。更由於騎士的 身分地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獲取的榮譽頭銜,大部分並非以繼承的方式 得到財富,所以屬於較低層的貴族。談到《鯨騎士》中的主角,並非男性,而是 一位女生,名叫卡瑚。一位女孩,可以帶領擱淺的鯨魚群,游向大海,她本身具 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可以扭轉劣勢呢?另外位高權重的「王」,可以面對挑戰嗎? 《吉 普賽之王》中的賽門,是一位成長中的青少年,正值發育中的男生,要依靠甚麼,

才能反駁爺爺布利巴夏的父權體制?以上引發自己對性別特質的好奇,男女的表現 是內發性力量大於外在環境塑造,亦或是相反。

        因為在外表上,男人與女人除了先天的差異外,在社會活動進行中,也可發 現不同的表現特質。男女所展現在外的陽剛或陰柔特質,例如體能、速度、個性、

休閒嗜好等等,往往也引出一些性別扮演現象。這顯示出,兩性參與於社會活動 中,性別上的差異,多少會支配著我們的行動與生活。面對性別上的本質差異,

大眾要如何看待與應對。區祥江先生,在擔任突破輔導中心地總監時,曾對現代 兩性角色上的摸索,做了一個生動地比喻,兩性角色的互動,猶如在轉動的地毯 上跳舞,男女在互擁時跳舞已不簡單,何況腳下的地毯還不停地轉動。6這說明出,

       

6  參考 Carol L. Philpot, Gary R. Brooks, Don‐David Lusterman 著,吳國宏、錢文譯,

《跨越兩性世界的橋樑》(香港:突破出版,2001),頁 8-9。 

(13)

兩性要保持平衡,與維持美妙的舞姿是有難度的,也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顯示 出不同性別的相處,總有溝通的必要,更是充滿藝術的一項學問。 

      《鯨騎士》中的卡瑚,一位成長於父權社會下的女孩,跨騎於巨鯨上,遊走於 澎湃的浪潮中,其中隱藏著那些因素,促使小女孩邁向解救族人一途。《吉普賽之 王》中的賽門,抗拒爺爺的重要來源為何?他如何突破權威的羈絆,可做為青少年 尋求認同的借鏡。有許多研究顯示,性別的認定是由生理及社會共同生成而來,

這是引發筆者感興趣的起點。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性別代表有性生殖系統因為社 會行動而發生的變化;人類集體能力透過社會關係的組織運作,產生了全新的可 能。7既然性別的形成,有其自然與社會的生成因素,那麼我們要如何看待,兩性 關係下所引發的問題,男女之間想達到彼此要融洽相處之前,大家要尋得的平衡 點是甚麼? 

        就像女生卡瑚,勇氣並不輸給男孩。由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到,她具有 男性果斷進取與女性化順從的特質。這樣的雙重特性,是無法在性別上做切割。

兩性化的特質,提醒我們要跳脫性別刻板印象的箝制。也顯示出,兩性的刻板印 象來自於社會的需求及價值觀。在蠻荒食物不濟的時代,原始部落,適者生存,

男性必須具有武力、體力佳及有效率的智能,女性則具有柔弱、被動、善良、溫 馴的特質,這樣的組合正好天衣無縫,女性的人生角色,反覆在體會生理經驗的 層次較多,男性則依生活需要,必須往外開拓眼界。

另外男性賽門,長期陷於分工不平的困境之中,由於緊張與衝突感,進而產 生反叛的行為。他要求的是一種重新分配,一種合情合理工作分配,所以與爺爺 直接發生武力上的衝突。並對家中女性成員的勞務分配工作,也展現不平之聲。

促使家庭中的和樂氣氛,起了微妙的變化。由此看來,男性與女性,在父權體制 的戕害之下,都可能是受害者,而非男性一定佔優勢。

        雖然說父權階級制度,可以順利運行的原因,是體制維持既定的利益,並接        

7  同註 1,頁 136。 

(14)

續創造更多的男性收益。但是社會文化的傳承思維,才是最不容易打破的箝制。

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可以說是文明時代的偉大成就。男性可以生育他的子女,

而子女可繼承他的財產,為社會延續了某種程度的私有財產制,這可說是父權制 度下的一種自然的現象。女性在男性意識下,成為不可或缺的東西,一個可以讓 男性,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他者,一位依賴者、陪伴者。那麼女主角卡瑚要如何展 現自己?又會受到何種限制?再者對於賽門來說,他輸於出生的順位。促使其認清自 己在家族的地位因素,是本身就是男性嗎?還是必須遵從社會體制所遺留下的軌跡?

    男女皆生為人,對待彼此在既定的準則下,想必要有彈性空間,而這樣的人 權空間,在倫理層面上更是有其探討的價值。是故若能本著人權思想乃是一種以 人為本的寬厚生活態度,一種長幼有序的倫理規範,一種敬天愛人的行事心態,

一種相互尊重的自我約束。8那麼大家的生活將會過得較舒適,也較能對事來論事,

以達到人權價值的主要核心概念,也就是人性尊嚴、自由、平等。利用此三個概 念充分的循環,降低文化隔閡及衝突,促進多元民主尊重與公民素養的養成,拓 廣共同關懷的領域。讓每一個人的歸屬感、責任義務、權利,都能獲得妥善的照 顧,以促進更美好的溝通互動,使個體皆能在社會上獲得性別的認同,成就每一 個人,以致邁向自我實現。

可是男女性要如何得到性別的認同呢?  這是身處於社會中,不同階段的男女必 須面對的課題,一般將個體的行為表現與社會上對男性化和女性化定義的相關程 度,則稱為性別角色認同(gender role identity)9 。認同這個概念,有何價值性?

個人到整個社會,一直運用「認同」這個詞,以提升社會化的運作。但是在全體 一致性下,將呈現某些危機,大家依據的是外在還是內在特質。當然個人能獲得 認同,有助於提升其成長中面對挫折的容忍度。可是不可忽視的是,若大量濫用

「認同」的辭彙,透過語言或行動本身,長期將男女做分類,以表現自我意識形        

8  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台北市:遠流,1198),頁 17。 

9  劉秀娟編著,《兩性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1998),頁 5。 

(15)

態,則會產生有誤嫌之疑。

所以筆者,以文本中的女性主角卡瑚,男性主角賽門為研究的主軸,探討在 此普世認同的價值下,自由、生存、尊嚴、平等等應享有的人權對待。將性別議 題中的父權支配、男性暴力、性別衝突、環境與人權的相關爭議、兩性教育等相 關議題,列入討論的範疇中,期盼在性別與人權關係的研究探討之下,對於性別 平等教育達到更進一步的理解,以增進多元、包容以及民主的價值。 

        是故筆者將以《鯨騎士》、《吉普賽之王》為研究文本,透過同一作家威提.

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來闡述有關人類社會中性別的議題,看作者如何運用文字 的力量,來彰顯出性別藩籬下所導致的衝突,而人在抗衡衝突之下化解桎梏的力 量為何?是何種因素帶領著人衝破難關,展現重生的生命。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一、研究問題

(一) 探尋威提.伊希麥拉。針對作者的生平背景、創作理念與寫作特色做分析。

(二) 《鯨騎士》中的卡瑚,深陷於傳男不傳女的窠臼中,能夠破除男性優越與 展現女性自覺的因素為何?

(三)  《吉普賽之王》中的賽門,挑戰男性支配及抵抗男性暴力的原因為何?他是      如何認清男性的地位?

(四)《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中的酋長與布利巴夏,在父權社會下,實行性 別藩籬制度,帶給生命有何影響性?

二、研究目的

    (一)  探究作者威提.伊希麥拉的生平背景,作為解析文本性別議題,可加深察 覺對性別認同的不同面向。 

    (二)  藉由不同性別挑戰父權權威,探究在父權當家的生活下,少男少女年面對 衝突時所抗衡的原因,以作為教育孩子的重要輔導因子。

    (三)  探究在父權體制的生活下,不同的性別個體,在不均等的權力之下,讓人      們突破藩籬的限制因素,以作為引導孩童時的重要參考。

    (四)  探究性別藩籬所促成的困境,以作為教育孩童生活下的重要借鏡。分析兩      性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觀念,並了解男女特質的相異之處,期盼對兩性平等的      相處模式,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 

         

(1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以人權的價值為基礎,在父權的體制下,將性別有關的相關 議題納入討論與分析。 

        本章先將國內與文本有相關的學位論文進行研討,再蒐集歸納相關的父權及 性別期刊資料,了解其中涵義,增進探討文本中的性別議題內容。 

    (一)  學位論文 

      在台灣相關的研究論文中,以《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做性 別研究並不多見,筆者在搜尋相關學位論文中,找到與本研究相關的論文為:莊 雅惠發表的碩士論文《大海的女兒——論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變遷》,以及李玫芳 探討少年小說《鯨騎士》與《黑色的翅膀》。

其中在《大海的女兒——論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變遷》第五章的章節中,描述 男女權力失衡的環境下,少女突破逆境,藉由大海培養出勇敢接受人生挑戰的態 度,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此章引發筆者對於《鯨騎士》中的女主角卡瑚 成長面向的探討,在面對父權社會下的性別不平等,她實際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 內心的矛盾,要如何找到自己生命可發展的空間。其次在少年小說《鯨騎士》與

《黑色的翅膀》第三章以「情節衝突之佈局」為中心的議題中,性別衝突顯現出 的是女性地位的弱化,以及親子衝突—子承父業的傳承憂患。針對傳統父權將性別 藩籬,其實已埋下性別衝突的危機,而這樣的危機,主要來自於一種男尊女卑的 意識形態,一種固著性的刻板印象。

依據上述文獻,使筆者比較伊希麥拉的另一本著作《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

,此文本中的主角賽門是一位少男,他在家中的地位並不高,能獲得的物質與非 物質是最少的。這難道是因為賽門的父親是爺爺最小的兒子,所以他們的人生要 附屬於父權的最底下。這是性別不平等所導致的缺陷,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

筆者除了搜尋與文本相關的學位論文之外,針對父權與性別的學位論文也如

(18)

下作探討:

        黃莉娟(2003)在《從少年小說中看性別意識的啟蒙‐‐以紐伯瑞文學獎得獎作品 為例》第五章「作品性別意識的內涵分析」中,研究者分別探討作品中對傳統觀 念的反思、教育方式的突破、兩性交往的探索、自我意識的覺醒等內涵的呈現,

表現出,在性別認同上要經歷的過程,以促使兩性對自我意識的覺醒,有重要啟 蒙作用。

        林百合(2005)在《為什麼不說‐少年小說的沉默現象》論文中,第六章結論的 第四節提及描繪生命的輪廓,其認為青少年的潛能,可以在信任和鼓勵的關係下 化為行動。強調自由與責任,使青少年可以勇於面對現實的缺憾,確立自我意識,

肯定自我價值,一步一步通過成長的考驗。這促使筆者對不同性別的青少年成長 感到興趣。

溫璧綺(2009)在《傳統父親角色形象—以「紐伯瑞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中,

第肆章父親的教養態度中提到,父親藉由語言與肢體動作來傳達其情感的反應,

但因為傳統的教育使然,較少表現出內心情感,也對男性角色有較多的要求與控 制。體現出在父權教育之下,男性與女性的教育規範。 

綜合以上所言,少男少女在挑戰權威的同時,不合理的對待方式,其實就是 在捍衛基本人權。當女性主義者對性別不平等,高喊出義正詞嚴的口號時,區分 性別的不適當性,不再是唯一的表面因素,因為男女共同生存於社會,面對社會 變遷時,必須展現的是跨越性別限制,共同享有均等的機會,以利邁向創造雙贏 的人權經營。故筆者在之後的論文章節中,會再做詳細的分析與討論。

    (二  )文本相關期刊 

        接下來,筆者將對國內有關研究文本的期刊做討論,以期對本論文研究能更 有進一層的幫助與理解。筆者在搜尋相關期刊時,發現多位學者對於《鯨騎士》

撰述較多,以下為蒐尋相關期刊的探討:

        邱誌勇(2004)在〈原始/奇觀女性/賤民:《鯨騎士》(Whale Rider)中的女性與

(19)

文化再現〉中,藉由《鯨騎士》的電影閱讀,重新解讀女性的再現問題,所謂的

「傳統」、「習俗」、「文化迷思」不過是父權社會的歷史制度下,為控制女性 的身體自主權與社會性,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合理化說辭。雖然主角卡瑚的角色是 女性,但是她潛入深海尋獲代表酋長的信物、並呼喚鯨魚轉向游回到大海裡,展 現出一位勇猛的少女,做出男性無法達成的奇蹟。由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所帶來 的忽視現象,女孩也可以有能力騎在鯨魚身上,女性的才華與能力應有均等的機 會被展現,不應該只因出生順序或性別來認定,如此才可以合乎真正的平等。 

        洪如玉  、  葉妤貞(2006.12)在(《鯨騎士》的人權迴響)中,以電影文本情節 作為問題探討,其中筆者對於「傳統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社會間的衝擊」、「兩 性平等」、「人皆生而平等」、「人權法典」等相關議題有所啟發,將在之後的論文 章節中做討論。 

        李金蓮(2007.09)在(來自深海的聲音‐‐談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 著,  陳 靜芳譯]《鯨騎士》)中,談及《鯨騎士》刻劃人與海的完滿結局,雖然爺爺接納了 卡瑚,但是卡瑚的未來使命隱藏著必須與文明搏鬥的困頓。也表現出對於要突破 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男女皆要先有共同的突破認知,要達到性別平等是一條漫 漫的試煉之路。 

        張子樟(2011.06)在(青少年小說的閱讀與文本)中,論述到傳統讀者在電子媒 體的衝擊之下,也變成觀賞者或閱聽人,特別在題材多樣化的選項上,很多作品 反映出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而紐西蘭作家用英文寫了《鯨騎士》與《吉普賽之 王》,為族群立傳。這引發筆者去觀賞由《鯨騎士》原著被改拍成的電影,並對其 中的性別議題深感興趣,故再閱讀同作家之作品《吉普賽之王》。從中筆者發現這 兩本作品,皆觸及父權與性別關係的探討,因而將父權與性別研究定為本論文的 研究問題。

王幼玲。(2004.03)在(很好,憤怒是好的--「鯨騎士」裡老酋長的教誨 )中,

以電影的閱讀文本,論述一位老酋長,對傳統價值的頑固與堅持。在傳承毛利人

(20)

智慧的同時,又必須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他所表現的憤怒,就是一種情緒溝通。

擔負著強大的責任,又不能完全漠視孫女的存在,在公私領域的責任與義務,讓 其充滿困頓。對他來說,甚麼才是擱淺老酋長神聖價值呢?在父權社會下,不同的 性別,因不同的身分地位會遭遇到不同的困境。處於新舊交接的酋長角色,除了 憤怒之外,仍然可以發展出的實質作為,才可能是重要的轉變契機。

        許建崑(2011.07)在〈父權、神諭與性別自覺—《鯨騎士》的雙邊對話〉中論述 繼承毛利傳統權位的女孩,解救了擱淺在海灘上的鯨魚,因為當卡瑚呼喚派凱亞 的名號時,大鯨魚覺醒了,鯨群也列隊重返大海。這使筆者想探究環境權與人權 的關係,不只是男性,女性對整個環境的敏感度,也有維護的功能性。因為兩性 同處於一個地球,都有責任擔負永續生存的角色,男尊女卑不應該是兩性生命中 的腳本,要秉持著關心愛護大自然萬物的心,讓錯誤的階級主流觀消散,所以保 護生態應該要跨越性別限制。

        張寶珠(2005.10)在(觀賞電影藝術,實施創意教學)中,運用《鯨騎士》的電 影內容提出問題討論,當毛利人出現危機,女主角礙於傳統傳男不傳女的習俗,

她仍然偷偷學習技藝,在祖父的權威,她不能繼位。酋長的刻板禁忌,猶如不可 改變的力量,但幽谷何懼?深淵何懼?女主角,憑藉著勇氣,將擱淺的鯨魚帶回海洋,

也替自己重新找回角色定位。此文獻利用問題討論進行內在力量的呈現,探討女 主角勇於改寫自己生命腳本的同時,其內在所蘊含的力量因素。而其他角色,不 分男性與女性,他們又如何在父權權威下,展現自我的生命價值。

(三)  父權與性別的相關期刊 

另外對於父權與性別的相關期刊,在以下作陳述:

        黃宗慧(1993.06 )在(瓦解與/或重建:論少數族裔批評中的典律之爭)中提及少 數族裔的作家,致力挑戰由中產白種階級男性所建構的歐洲中心,因此她檢視評 論家閱讀經典的方式,探究少數族裔作品本身所抱持的看法。他運用後殖民論述 中范.葛文的議論為舉例,來抗議少數族裔作品被邊陲化的不公平命運,他認為

(21)

對一個西方讀者而言,通常習慣了傳統式的人物發展與故事情節,這種以直線式 的發展的小說走向,循環反覆性的記敘作者本身的失落、沮喪心情的悼文,顯得 冗長與沉悶。可是在做文學評價時,少數族裔批評家強調差異的作法,則顯現出 另一層深層的意義。因為許多經典作品,雖然具有難以搖撼的文學地位,但是被 邊陲化的少數族群作品,也並不比其遜色。由上可知,運用威提.伊希麥拉,第 一本毛利小說《唐基》,來說明作文學評價的時候,應把不同的文化脈絡納入考慮,

以便檢視小說空間中所隱含的意義。

王舒芸(1996)在(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裡,談到父親在家庭中的 角色,通常是一位養家者,而非照顧者。母職天賦的現象,來自於環境的機制與 文化規範的制約,所導致的性別區隔的現象,削弱男性育兒的意願,使男性對於 教育下一代成為旁觀者。但並非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而是沒有許多機會被鼓 勵及接觸。

張瀞文(1997)在(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裡,論述女性的 母職、母職與社會的複製、母職與性別分工。以社會學的觀點批評分析,家庭的 照顧成為女性唯一的成就,讓「母職是天賦」變成了一種迷失的口號,其實具有 母性的女性,也可以展現自己的生命。因為兩性的人格,與行為差異被社會規範 與文化期望所塑造,故母職不只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也是集體意識造成的行為,

女性的母職在成為社會化產物的同時,也使得父權可延續與傳承。換句話說,母 職不只是社會分工的歷史結果,也是集體意識的主導的社會行為。

        陳麗文(2002)在(兩性平權在家庭)中論述,男女常有的既定概念,「男尊 女卑」、「父、夫權獨大」、「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等。女性傳統的性別 角色,限制了一個女人的發展,由於規定角色所呈現的內涵,容易與生活經驗產 生矛盾,處於弱勢的女性,逐漸被社會內化了,這是整個體制下,所形成的女性 道德發展缺失。

另外以下筆者特別針對 polk(1974)所研究的〈兩性權力差距〉,做一個歸納。男

(22)

性在家庭與社會組織中,長期擁有(1)規範權:男性以所定義的性別角色,錯誤解 釋並操縱不和傳統的女性。(2)體制權:男性藉以維護優勢地位的制度。(3)獎賞權:

男性利用制度與資源掌控限制女性越權。(4)專家權:以專業領域自居的男性,要 求女性服膺於其所主導的價值觀。(5)心理權:以主流文化建構的心態,導致社會 大眾,很難跨越的錯誤共識。這促使筆者,對於男性掌權的文化世界,多了幾分 啟示與瞭解。

經由其上,為了達到兩性平權在家庭的可能實現性,父母的角色擔負著兩性 教育的重要任務。運用性別意識的反思行動,將性別角色分工,透過自覺不再一 代一代複製,重新的詮釋家中性別的關係,沖淡刻板的性別角色印象,讓兩性皆 在面對社會變遷時,擁有平等的表現機會,尊重平權,才能展現生命力。這更啟 發筆者想探究《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中的男性與女性,對自我性別意識的 覺醒。 

洪文龍 、吳嘉苓(2009.02)〈在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中論述,在父權體 制下的社會,不論男性或女性皆會有感到不公義之事。文中利用父權樹來探討個 人與父權體制的關係,樹根就是父權的核心,其中包含著男性支配、男性認同與 男性中心,在這樣的根所長出來的樹幹,就像是一個國家的制度、社會經濟、家 庭教育等等。而生長出來的樹枝,猶如團體組織、家庭社群、工作團隊、學校文 化等等……,葉片則是每一個不同的男女代表。

作者吳嘉苓特別強調,別小看小小的葉子,葉子所形成的光合作用,也會影 響到整棵樹的成長,葉子也可以決定要給樹根什麼樣的養分,那麼新長出來的枝 葉,將會是不同以往的景象。所以依照樹根、樹幹、樹葉是一體的彼此概念,父 權體制,並不是只有男性所做事的總和,女性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

經由此論點,使筆者對於父權的核心價值-控制與支配,有更深層的體悟。

並對於在父權權威下,不同性別,面對不平等權力的同時,總是需要有改變的力 量,才能打開心中的結,所以不只是要理解,更要起身而行,才能打破被視為理

(23)

所當然的窠臼。

        根據上述,筆者綜觀文獻後,對於父權、性別平等與人權具有重要的啟示,

將在之後的論文章節加以討論。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青少年小說本屬於兒童文學的範疇,而兒童文學的研究,本來就應以作品本 身為主體,所以本研究主要是採用文本分析法,以性別理論與父權關係的角度為 觀點,探討《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的文本中,人物角色與情節所傳達的意 涵。研究文本中,父權與性別議題的關係,反讀文本內在意涵,剖析出個關係中 的不同的細微形貌,提供不同性別在人權空間的發展面向。並結合社會、心理、

文化學為輔助工具,進行相關議題的討論,以做為加強佐證的依據。

本研究方法,並非透過特定的理論定義進行討論,而是分析文本中所呈現出 的事件,主要研究焦點,是以父權當家為背景,討論性別藩籬所造成的性別衝突,

不同性別面對到的矛盾與困境。除了成年角色之外,特別針對以小說中的卡瑚與 賽門為對象,透過兩個主角為觀看角度,闡釋出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面對性別 分工、暴力、男尊女卑下的不平之聲、性別不同的受教問題、捍衛自己的人權、

以及環境與人權的爭議問題、以及不同的性別展現生命要素等等議題。剖析這些 議題,呈現生為人的基本尊嚴,最後對研究結果做出整體的歸納,提出跨越兩性 限制的建議。

本論文的研究步驟如下:

一、蒐集作者生平背景的資料

(一)探索作者創作背景,以增進研討作品內容。

(二)蒐集研究文本《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的相關資料,以加深理解文本中 內容傳述的涵義。

(三)歸納有關父權、性別的文獻資料,明瞭父權與性別的意義性,以利於探討研 究議題。

二、探究《鯨騎士》中女主角卡瑚的內心世界。

(一)分析在父權的世界下,卡瑚喪失酋長繼承權的因素。

(25)

(二)分析卡瑚能夠突破「男性優越」刻板印象的因素。

(三)分析卡瑚展性女性自覺的呈現方式。

三、探究《吉普賽之王》中男主角賽門的內心世界。

(一)解析賽門挑戰爺爺布利巴夏的主要呈現面相。

(二)解析賽門如何抵抗父權下的暴力行為。

(三)解析賽門認清自己在家族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四、反思

(一)探討老酋長,身處於傳統父權社會下的優點與局限。

(二)探討吉普賽之王的生命,一個位高權重的男性,所呈現的生命面向 (三)探討卡瑚與賽門的女男兩性互補性,以其超越性別限制的窠臼。

(四)探討歸納性別平等在人權的價值,並對性別平等教育提出建議與評價。

                           

(2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論文,以尊重人權為基本精神,著重於父權對相關性別議題的探討,

運用兒童文學中的青少年小說:《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為研究的樣本,透過 探討文本的方式,結合父權的意義、性別的觀點、人權的價值與其他相關社會心 理學,將文本中的人物表現的性別意識、暴力、故事情節中的父權下的性別藩籬、

性別中的矛盾與衝突、環境與人權的爭議、性別平等教育等議題列入討論的範疇 中,盼望對未來兩性的發展具有啟發性,共同創造永續的人權經營。

 

二、研究限制 

        作家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所出版的作品甚多,筆者限於時間與語言 上的限制,只以《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作為研究範圍的藍本,針對性別與 父權的關係進行探討,此為研究限制一。

其次筆者再進行探討性別的主題上,主要是本著父權與性別的主要概念進行 探討,利用文獻探討的資訊、有關父權與性別理論的相關書籍、以及相關網站作 為輔助的工具,並無專對某一學派或理論作為研究論文的主要論述,此為研究限 制之二。

   

(27)

第二章 探尋威提.伊希麥拉

        閱讀一本書,就像閱讀一個人,不同的成長背景,造就不同作家寫作的風格。

文學的著作是作者的創造物,透過探討作者親身的生活經驗或訪問資料,可以發 現作者生活的獨特印記,而窺探這些印記,將它們與所研究的文本聯繫,作家所 呈現的隻字片語,將更顯現出閱讀的樂趣。

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作家,創造作品時,他們的靈感來源,往往來自於自身 或周遭的體驗,可是能夠讓作品發光發熱的因素,除了取材於生活環境的事件之 外,最主要的,還是作家對於發生事件的感受能力,以及對自我人生的信念與使 命。另外在作者描述故事的同時,引起閱讀者的共鳴,是源自一種好奇心。因為 沉浸於故事的氛圍裡,引發人的同理心,藉由創作故事者的自身經驗與歷練,所 鋪陳出的文字,猶如建構另外一個世界,這就是故事的功能性。「故事構成一種文 化賴以存在的那些意義。只有通過某種講述,構成一個故事的事件才為我們所 知」。10作者伊希麥拉在出版《鯨騎士》後,曾對先祖派凱亞在漫長生命旅程中,

所展現的勇氣與力量,感到敬佩,並對旺格拉的人民表示致意。身為紐西蘭原住 民作家,伊希麥拉透過書寫故事的方式,來傳承他的本土文化,這些對其有意義 的事件或片刻,也變成了閱讀者潛在的感知與知識。另外作者對所著的《吉普賽 之王》,更是呈現出傳統與西方世界,交雜的文化激盪。特別在文本的情節中,作 者不只是引經據典的加入的英美影片對白,與流行歌曲,更演示出對馬哈那的後 代子孫,對於西方外來文化的盲從與模仿。這種狂熱的現象,顯示出一種多元的 交融。本土與西方世界的集合,強勢的西方文化大張旗鼓的迎面而來,本土的傳 統文化阻擋不了。在不能完全接納入侵的外來文化,就必須站穩腳步,以便調整 自己的心態。

       

10  Cohan, Steven(史蒂文‧科恩)& Linda M. Shires(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 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 :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板橋市:駱駝,

1997),頁一。 

(28)

從上傳達出,故事提供生命思索的功能。讓讀者透過閱讀文本的過程,學習 到知識與智慧。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的馬爾博士(Raymond A.Mar),曾在 2006、

2007 年的腦內造影研究中提出,「故事就像是虛擬實境的練習場,讓沉浸在故事裡 的人們,腦子跟著踏遍千山萬水,歷經許多辛酸喜樂,學著感同身受,試著理解 人際運用的盤根錯節。」11這就是閱讀故事的樂趣,經由作者的敘述,帶領讀者翱 翔於另一個時空,攜帶著啟蒙的能量,體驗一種可能性的感受,提升了我們閱歷 的能力,縮短彼此認知與經驗的差距。

因此筆者,在第二章將探討作者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的生平與作品、

創作理念與寫作特色,希冀由尋訪伊希麥拉的背景,加深對研究文本《鯨騎士》

與《吉普賽之王》的了解。

       

11  參考王秀園,<故事裡的魔法>《國語日報》家庭版,2009 年 3 月 11 日。 

(29)

第一節 伊希麥拉的生平與作品

      作者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西元 1944 年出生於紐西蘭吉斯本

(Gisborne),吉斯本位居紐西蘭北島,是東海岸的第一大城,也是紐西蘭日照最多 的地方。紐西蘭這個國家,也被稱之為新西蘭(New Zealand),地理位於南太平洋 的島,基本上是個移民國家。相傳波里尼西亞人(Polynesian)約在公元十世紀抵 達紐西蘭,成為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紐西蘭的毛利語叫做"Ao Tea Roa"。這個 地方是伊希麥拉出生地,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做「長白雲朵之鄉」。

相傳很久以前,南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住著一位勇敢的毛利人古丕(Kupe),他 帶著族人一同離開故鄉「夏威基」(Hawaiki),因為在海上為了捕章魚,漂游了許久,

當他們乘著小船,向南方出海航行的途中,發現了遠方島嶼,一塊人跡罕至的新天 地。大家首入眼簾的青山翠巒中的皚皚白雲,忍不住異口同聲: Ao Tea Roa――歐 提羅噢,於是古丕行駛向那一片長長的雲,上岸時發現到處充滿鳥語花香,綠草 如茵,因此毛利人(Maori)將這塊樂土稱為「奧特羅阿」(Aotearoa),本意是「長 白雲朵之鄉12」(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也就是有著白雲朵朵的綠地,猶 如白雲仙境之地。

在這一個充滿美麗傳說的土地上,具有毛利人身分的伊希麥拉,他的生平事 蹟則是多采多姿的。西元 1971 年,作者在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完成他的英文學位,現在任教於奧克蘭大學,教授英文、毛利文、太平 洋文學與創作,由於他天生具有原住民的毛利人血統,對傳承文化始終保有一份 熱情,常常以英語寫作來發表毛利文化。

法國的羅蘭.巴特曾經喊出「作者已死的」口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品 的創造來自於作者,作家確實能使文學產生動人的力量。故以下筆者,將對作者

       

12 李龍華著,《紐西蘭史:白雲仙境‧世外桃源》(臺北市:三民,2005),頁四。註 1 紐西蘭著名的政客、詩人與史家 李維時(William Pember Reeves)在 1898 年首度以 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Aotearoa)作為書名來撰寫紐西蘭史(Oliver 1960:283;292;Sinclair 1991:199),後人即以毛利語 Aotearoa 作為“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的含意。 

(30)

的作品作介紹與分析:透過許多創作,我們發現伊希麥拉宣揚毛利文化的痕跡,

例如西元 1972 年出版的《綠岩綠岩》(Pounamu Pounamu)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 短篇故事選集,西元 1973 年的《葬禮》(Tangi)則是毛利人所著的第一本小說,榮 獲當年的 Wattie13文學獎。這本小說是記述,一位父親死亡時的悼文,運用毛利口 語的傳統特色,將語句的重複敘述、追悼頌讚及誇飾的修辭等等的葬禮景況,一 一展現。運用悼文轉置的形式所形成的小說故事,變成對毛利文化、社群、庭生 活的絕佳歌詠,呈現出少數族裔作品的特色。 

        西元 1977 年,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The New Net Goes Fishing ” 問世,頗 受大眾好評。另外在西元 1982 年,伊希麥拉獲得維多利亞大學所授予的作家獎學 金。在這段期間,他撰寫了《女族長》(The Matriarch )這本著作,書中敘述十九世 紀以來,毛利人參加反殖民鬥爭的悠久歷史。由於伊希麥拉出版《綠岩綠岩》等 毛利文化的作品,因此被當時的總理 Norman Kirk 推薦到外交部擔任官員,並駐派 到美國紐約、華盛頓負責領事工作。擔任外交官的期間,他努力推廣族群的文化、

增進維護原住民的權益,但仍不忘自己仍然有作家的身分,他說:「不論政治家、

經濟學家或是作家,都是改變一種世界的方式,作家則更像是一位傳統的角色,

猶如部落裡的巫師或先知一樣,寫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把新的觀念傳達給世人。

14」伊希麥拉把自己的寫作當成一種志業看待,由寫作來傳遞心中對本土文化的熱 情。以西元 1987 年再版的《鯨騎士》(The Whale Rider )來說,此原著曾經被改拍成 電影,佳評如潮。

西元 1989 年,他所著作的《親愛的小姐曼斯菲爾德》(Dear Miss Mansfield ),

則是以毛利人的角度來書寫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故事。凱薩琳‧曼斯菲爾德

       

13 Wattie 文學獎:是蒙大拿紐西蘭圖書獎(Montana New Zealand Book awards)的前身之一。蒙大拿紐西 蘭圖書獎於 1996 年設立,是由紐西蘭兩項主要的文學獎(1976-1995 的 New Zealand BookAwards 及 1994 -1995 的  Montana Book Awards,Montana Book Awards 的前身又為 1968‐1993 的 Goodman Fielder    Wattie Book Awards)合併而來。該獎每年頒發一次,是紐西蘭最富聲望的文學獎項之一。 

14  參考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 故事〉。 

(31)

(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出生於紐西蘭,在英國受教育,遊走於紐、英、

德、法之間。她專長寫短篇小說,有許多部分是寫出女性的生存處境,善於敍述 在社會階級觀念下,透過平易的筆調,流露出不平之聲與正義感。作者在此作品 中,以身為毛利人的觀點,來回應曼斯菲爾德曾寫過得故事,由於書寫有著調戲 文學的語氣,因此受到許多國際好評。在旅居畫法國的期間,他更以 1950 年代的 紐西蘭農村為社會背景,著作《吉普賽之王》(Bulibasha: King of the Gypsies ),此書 後來也獲得紐西蘭的蒙大拿年度好書大獎(Montana Book of the Year)。但是,最令人 感到有趣的是,伊希麥拉出版了《西班牙花園之夜》(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  1995)  ,這是一本半自傳體的男同志小說。書中除了提及毛利人的政治和文化認 同,也悄悄的透露出自我的性向。在接受 BBC 電台訪問時(2005),他坦然出櫃,也 就是具有雙性戀的身分。由於同性戀者在社會中,大部分會被排斥、厭惡、或歧 視,所以他很少公開提及同志議題,但經由作品《西班牙花園之夜》,仍然可尋查 到一些蛛絲馬跡。

此外,西元 1997 年,他出版“The Dream Swimmer  ”,內容是描述毛利人主 權的當代政治運動,以及西元 2000 年出版的“The Uncle's Story”,則是述說一個 強力說愛的故事,展現出毛利人勇敢面對性的態度與陽剛之氣。從作者發表的長 篇小說、短篇集,可體悟出他的人生哲理,發現他所寄託的道德理念。西元 2000 年開始,伊希麥拉也涉足舞台劇“Woman Far Walking”的戲劇編寫、交響樂編 寫、以及其它編劇和童書寫作。

到了西元 2004 年,他為青年人和老年人,毛利人和白種人寫出 “Sky Dancer”(空中舞星)。此書曾獲選為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英聯邦作家獎(2004 年)。故事以一個傳說為開場白,陸地上的鳥類和天空上的海鳥,是彼此鬥爭的對 象,作者刻意將書中時序放置於是現代和古代之間,促使讀者感受書裡的氛圍。

在童書方面,他更以驚人冒險的拉札鼠故事(“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Razza the Rat”) (Reed, 2006)吸引大眾注意,而這個喜愛冒險老鼠的故事,靈感是來自於的

(32)

頭條新聞,一隻真實存在於世界各地的老鼠。

另外他所撰著的“Ask the Posts of the House”,在西元 2008 年也獲得弗蘭克•

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的初選。新西蘭企鵝(Penguin New Zealand)出版社(2009)也 出版過伊希麥拉的故事,從描述作家的職業生涯,到他自己選擇的二十四個故 事,作者的故事內容,展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範圍和獨創性。到了近期,作者發 表的最新力作是“The Parihaka Woman”(Parihaka 的女人) (2011 年),他運用豐富的 想像力和創意,呈現出 80 年代的愛情和戰爭的故事,將事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

書中的女主角,是一個毛利人的女人,她的獨立和叛逆抵制了白種人入侵他們的 遺產。這樣的寫作方式,再次展現他寫作的信念,就是保護毛利人的獨立。

由上可知,伊希麥拉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喜歡編輯不同類型的作品15,更 能將文化,自傳,政治和文學作品納入其中外,其中還包括五卷的毛利人文學選 集。這令我們對他宣傳毛利文化的精神感到敬佩,作者運用自己的作品來傳承自 己的歷史文化,不只是因為他具有紐西蘭的原住民作家身分,最重要的是,他希 望藉著一些微薄之力,使世界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即便在與世界接軌的同 時,不要忘記傳統的力量,因為傳統的根曾是大家安身立命的所在。

下一節,筆者將繼續討論作者的創作理念,了解威提.伊希麥拉(Witi Ihimaera) 的內心世界。

       

       

15以上相關作者作品資訊,請參考 New Zealand Book Council(紐西蘭書籍協會):

http://www.bookcouncil.org.nz 以及 New Zealand Literature File(紐西蘭文學資料網):

http://www.nzlf.auckland.ac.nz(最後搜查時間 2013/7/16)

 

(33)

第二節 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

西元 2008 年 7 月 6 日作者來到台灣,接受中國時報記者林欣誼訪問,他立即 以有力的開場白說:「我們要顛覆以英文為主的文學脈絡,說自己的故事!16」,表 示他的寫作中心,就是要為族人發聲。他運用毛利人的文化為創作的發源地,並 說出自己從 11 歲開始,就喜歡在紙上編故事。

在童年生活中,祖母是影響他為族群立傳的的重要人物,因為這麼多年以來,

他一直感覺祖母在背後看著他,督促著他。祖母希望家中的每個小孩都成為作家,

寫出毛利人的故事給全世界的人知曉,祖母就像是傳承的種子,在他的生命中種 下深根,不管作者旅行到多遠的地方、成為甚麼樣的人,祖母的話都提醒著他是 從何處而來。也就是因為有著為毛利人寫故事的信念,在威提.伊希麥拉的作品 中,不難發現許多以毛利人文化為背景的創作題材,例如毛利人的捕鯨文化、毛 利人的語言、哈卡舞等等。

以下筆者,將對伊希麥拉的創作理念做兩部分分析:

(一)傳承本土文化

作者對自己家鄉的傳承文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著名《鯨騎士》的故事感動 了許多兒童,可是他表示,要寫童書很難,他寫的不夠好,所以創作大都以短篇 以及長篇小說為主。當他談到在全球的浪潮之下,要如何保存自己與發揚本土文 化,作者表示,幸好紐西蘭政府非常重視文化產業。他認為國族感的建立來源,

在地藝術造作功不可沒,所以他以英文寫毛利文化的作品,為的是要保有本土文 化的內涵,並且可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也使居住於紐西蘭境內的白 人與原住民,皆可建立起國族認同感。

伊希麥拉曾對台灣的讀者提出一個問題「台灣人怎麼樣看待自己的文學」,在他 的概念中,台灣文學,並不是專指台灣的原住民文學,而是台灣文學或是華文文        

16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故事〉。 

(34)

學,這些文學相對於英語系國家來說,皆處於邊緣的地位。作者看重亞洲這個市 場,他認為亞洲有能力為自己發聲,也能建樹典範,最重要的是「要讓西方人知 道,華人世界也有自己的莎士比亞,或自己的海明威!」。17這也說明出,作家可以 經由寫作來傳播本土的思想,為國土留下珍貴的文化資本財。

        另外在西元 2008 年 7 月,當他接受台灣立報的記者陳威任的訪問時,伊希麥 拉指出,自己本身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後代,如果自己不先關心自己的傳統文化,

其他人又該如何關心?他認為全世界的原住民,在文化上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 是處於弱勢地位,因此呼籲原住民文學家在從事創作的同時,必須反映少數民族 所遭遇的處境。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許多作品是以毛利人為主題,

背景通常設定在毛利人所生存的傳統與現代的世界。這正好驗證了作者所說:「我 覺得文學創作不能只是為了文學或是藝術,而是要肩負起身為原住民的責任。18」 他將自己的責任感由寫作傳遞出去,提醒著國民要重視傳統與現代的交接,以便 能夠順利地聯繫未來的世界。

(二)研究文本的創作源頭

因為筆著是以作家眾多文本中的《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為 研究範圍,故以下著重於研究文本《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的創 作理念進行探討:

一、《鯨騎士》 

        原著小說《鯨騎士》出版於西元 1987 年,是紐西蘭中小學的指定讀物,而著 名的電影《鯨騎士》則是由小說原著改拍而成,改編的電影曾榮獲多倫多、日舞、

舊金山、鹿特丹等多項影展觀眾票選獎。伊希麥拉指出,當初開拍《鯨騎士》的 電影時,就曾考慮主角不用好萊塢演員。因為他認為,如果不能用在地的毛利人        

17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故        事〉。 

18 台灣立報(2008-7-01),陳威任專訪〈評論:鯨騎士作者來台 撞擊文學火花〉。

 

(35)

來做主角,將失去宣揚毛利傳統文化的深層意義。這也意味著,選用毛利人當主 角,才能更深刻展現毛利文化的精神,也避免本土的觀念被好萊塢化。事後證明,

由於他的堅持,以《鯨騎士》原著改拍的電影,不負眾望的在國際影展上大放光 彩。

        當大眾在各地電影評論《鯨騎士》時,伊希麥拉曾解釋書寫此故事的動機,

是當他短暫客居紐約的時候,碰巧發生了一件新聞事件,有一隻鯨魚擱淺於哈德 遜碼頭,伊希麥拉當時剛好住在可以眺望哈德遜河的公寓裡,他一直聽到直升機 在空中盤旋的聲音,河面上有許多船隻正鳴著汽笛,因此他對這件新聞事件非常 難忘,也憶及了家鄉鯨魚的神話故事。

在紐西蘭的傳說故事中,原住民毛利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划著獨木舟到紐 西蘭這個國家,因為途中獨木舟翻覆,祖先們曾經被鯨魚救上岸,所以東岸的族 人更相信,他們的祖先是騎著鯨魚到島嶼上來的。於是,生活中鯨魚擱淺的報導,

成為伊希麥拉創造《鯨騎士》小說的靈感之一。而他的兩個女兒,也是書寫靈感 的另一泉源,女兒曾問作家伊希麥拉:「為什麼電影中的英雄好漢都是男生?」這 促使伊希麥拉,為兩個女兒形塑出一個顛覆男性保護的「傳統」女性角色,也就 是一個挑戰傳統形象的女性角色,名叫卡瑚。伊希麥拉,透過紐西蘭東岸的鯨魚 神話傳說,創造出一個充滿勇氣的女孩,描述出女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磨練,

也道出傳統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盼望大眾正視少女蛻變的內心世界。

    經由文本,察覺作者將背景設定在二十世紀,此時期的毛利社會,剛好受到 多元文化論19(multi- culturalism)的影響。毛利人的原住民社會,正面臨到許 多現代的衝擊。文本情節,把擺盪於世界的毛利神話,以現代性別議題作為故事 內容,運用老人與孫女之間的衝突,揭開必須調整傳統,以適應社會變遷的問題。

       

19 參考同註 12,頁 155‐63。紐西蘭的文化風貌從一元、二元到多元文化。一元文化(monoculturalism): 1840 年代以前,只有毛利文化。二元文化(biculturalism):184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中葉:主要為英式文 化與毛利文化。多元文化(multi culturalism) 1970 年代中葉迄今,多元文化(毛利、英、美、歐、太平 洋、亞)在紐西蘭孕育已久,到了 1970 年代中葉以後由於移民政策的改變而擴大發展。 

(36)

雖然作者是以紐西蘭的毛利人為故事背景,但卻深刻的跳脫特別文化的限制,引 發生活在不同空間族群的共鳴,呈現出傳統與變遷、性別、悲慘生態等人類會遇 到的相同困境與矛盾。

二、《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 

        繼《鯨騎士》後,伊希麥拉另一著作《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是暌別文壇 六年的又一力作,此書曾拿下西元 1995 年蒙大拿紐西蘭圖書獎。伊希麥拉曾在書 中後記中表示,這本書是他獲得曼斯菲爾的獎助金時,前往法國芒通旅居期間完 成的。由於法國南部靠近義大利,而義大利的寫實歌劇,充分的表達出熱情、歡 笑與痛苦,這些都跟瓦圖西山谷對生命、死亡和歷史的著迷十分相近,因此伊希 麥拉對鄰近偉大的地中海陽光、山脈和人民,致上最高的敬意。

雖然《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是一本虛構的小說,但是書中的瓦圖西是真 實存在的村落,而書中的金羊毛獎,則是以金剪刀獎為藍圖才設計出的情節。紐 西蘭農民聯合會曾經指出,全國大約有 440 萬人口,羊隻有 4 千萬頭,是一個羊比 人多十倍的國家,平均跑一趟馬拉松要花 4 小時以上,剪羊毛需要 8 小時,相當 於跑兩趟馬拉松。

再加上紐西蘭因為具有清新空氣、碧綠的草原、清澈晶瑩的湖泊,所以擁有 生產高級羊毛製品的絕佳條件,羊毛製品更是國家重要的出口商品。作者運用紐 西蘭傳統的歷史背景,將故事設定在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一個屬於民風保 守的時代,並創造出兩個毛利家族鬥爭的故事,塑造出剪羊毛隊的毛利人成員,

以及擁有肥沃土地的白人地主,揭開許多角色在文化傳統與權威下的拉扯,彼此 間戰爭牽扯出世代仇恨。

這忍不住使人想問,一個作家在煩碌的生活中,沒有文思疲竭的時候嗎?記 者曾經問他,寫作遇到想不出來時,怎麼辦呢?他表示:「從來沒有過!寫作時腦

(37)

子的聲音總是不斷湧出來,只有自己才能較讓它慢下來。20」在一年中,他只會花 三個月寫作,而且天氣太晴朗或太冷,他還是不動筆。因為這些時間,他大都跟 朋友吃飯、看電影,這是他最享受生命的時刻。在《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裡,

我們可以發現,故事情節不時的加入英美的影片情節和流行歌曲,由此可窺見作 家的休閒生活,也是創作的來源。

伊希麥拉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本身的感受匯入創作的文本裡。作者的寫 作功力,透過兩個家族的衝突,將男性與女性心中承受的矛盾與衝突,刻劃的栩 栩如生,所展現不只是生命的可貴之處,也令人對於他平易近人的文筆,給予高 度的讚揚。下一節,筆者將對所研究的文本《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 夏》進行寫作特色探討。

       

20  參考中國時報開卷週報(民國 97 年 7 月 6 日),林欣誼專訪〈《鯨騎士》作者伊希麥拉來台說毛利 故事〉。 

 

(38)

第三節 伊希麥拉的寫作特色

        作家的書寫作品,通常有著自己故鄉的影子,伊希麥拉也不例外。紐西蘭位 於南半球,是一個孤立的島國,除了原住民以外,也有許多移民的歐洲人,移民 者大多為英國人的後裔,毛利語雖然也是紐西蘭官方語言之一,但大部分的居民 仍是以英文溝通。以毛利作家聞名的伊希麥拉,在《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

布利巴夏》中,可清楚地顯現出,他對毛利文化傳承的熱愛。作者將文本的角色,

刻畫的栩栩如生,充分地描繪出角色的喜怒哀樂。運用紐西蘭文化中的動物,鯨 魚群或是青青草原上的綿羊,展現了紐西蘭清新翠綠的形象。伊希麥拉創作精彩 的故事,吸引讀者進入書中世界,為讀者帶來娛樂、神秘、教育的功能,更顯露 出書寫的廣度與技巧。

以下筆者,將對作者在《鯨騎士》與《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的寫作特色 作探討:

(一)  刻畫重要女性角色

        有著毛利血統的伊希麥拉,對其著作所創造的女性角色,隱約透露出許多的 期待。因為大多數的女性,在毛利人的文學中,是沒有國家精神向度的,他想顛 覆這種想法,創造出真正毛利婦女的特性,讓女性不僅在國家階段是領導者,而 且在歷史上也保有超越常態的意義。

所以他創造出爭議性的女性角色,她們共同的特徵,就是獨立且自主。由於 作者的祖母,曾是部落女族長的關係,所以他對於母系社會有一定條件的了解,

運用刻畫女性角色,反映毛利文化中女性的特質,一種母系社會中傳達出的女性 堅毅形象,而不是父權體制下的感覺。女性成員長期陪伴他成長,堅強自信的特 質,深入他的內心,引發他對女性角色的細膩描繪,也看出女性在伊希麥拉家中 的重要地位。 

        另外,作者在慶祝《鯨騎士》與紐西蘭瑞德(Reed)出版社合作三十年的收藏版

(39)

上表示,他重新整理的版本依舊忠於原版,收藏版中的故事內容並沒有更動,有 一點點改變的是語言方面的變更。對他來說相當重要的是,原小說最後一頁的這 一句-「孩子,你的族人等待著妳。回到森林之神塔恩(Tane)的王國,完成你的 使命。21」-作者把此句話改寫給真正該說出這句話的角色,也就是女性的角色。

因為《鯨騎士》這本書自從一九八七年出版以來,圍繞在伊希麥拉身邊偉大女性,

就一直提醒他要進行這樣的修改,作者特別表示娜妮.蜜妮(Nani Mini)成就了他的 生命,因此藉由發行收藏版時,進行如此簡單又重要的修改,為的是在自然及人 生存的世界中,要貫徹文本中重要的女性角色。

所以作者在文本中,安排了一位女性血統較強的後裔當成主角,也就是卡瑚,

她是一位能與巨鯨心靈相通的小女孩,而她的祖母花妮娜則是一位重要的角色,

祖母運用智慧與愛,時時刻刻保護卡瑚,使卡瑚免於受到父權的危害。綜合來說,

透過文本,作者書寫出善於察覺的老雌鯨、深情的卡瑚、包容的祖母花娜妮、勇 氣可嘉的母親瑞花等這些角色,表達出女性具有的深層力量,而智慧與堅持則是 成就這些角色成功的因素。

其次在《吉普賽之王-布利巴夏》裡,作者在後記提到,除了將這本書,獻 給所屬的史米樂家族(Smiler)之外,同時也要特別以本書紀念他的好姑婆米妮.土 帕拉。由伊希麥拉的書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女性」對他生命上富有極大的意 義,所以研究的文本中,不論是為整個家族,暫時放棄自己幸福的祖母拉摩娜、

還有辛苦維持家計的媽媽胡麗亞、以及為家庭含莘茹苦的姑姑們、可愛的妹妹葛 洛麗等,總可以看到作者將女性塑造成迷人心動的角色。

(二)傳承傳統歷史文化 1.弘揚毛利人神話

閱讀故事之所以動人,作者功不可沒,在《鯨騎士》中,全書由主角的叔 叔朗威利為主要敘述者,但部分的神話情節,則由作者自述,頗具有「說書人」

       

21 Witi Ihimaera  著,陳靜芳譯,《鯨騎士》(The Whale Rider)(臺北市:允晨文化,2006),頁 26‐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Finally, we use the jump parameters calibrated to the iTraxx market quotes on April 2, 2008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model spreads generated by the analytical method with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unity and villag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第一章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After pairing mentors to students, peer mentors exercised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mathematical remedial teaching to target students who need remedial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grade three number and operation problem-posing curriculum and

The performances and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PEEK nanocomposites we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ensile loading, hardness,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the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