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態度之理論基礎

本節就休閒態度的定義、休閒態度的理論基礎以及休閒態度的研究層面,進

行整理分析探討,以作為本研究的論述基礎,茲依次闡述如后:

壹、 休閒態度的定義

一、 休閒的意義

「休閒」(leisure),是源自拉丁文中的「licere」,其原意是指「被允許」(to be permitted),也就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亦即一種精神上無 束縛、自由自在解放的情境,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許義雄,

1980)。

「休」這個字是由「人」與「木」所組合而成的,意指人依靠著樹木或人坐 在樹下休息,因此,「休」有暫時停止身體勞動、休息、休養或休憩等待的意思;

而「閒」這個字則是由「門」與「月」相組成,代表「門中鑲著一輪明月」,意 指在有著明月的夜晚,與家人朋友相聚或獨處靜思而怡然自得,因此,「閒」有 清閒、閒逸的意思(呂建政,1994)。故「休閒」一詞,代表「休息」、「閒暇」

之意。所以,休閒意指閒暇的自由時間和從事任何恢復精神和體力的休息活動,

不論是自由時間或是自由的行為都有自由自在的涵義(林東泰,1994)。

高俊雄(1995)也指出,休閒是經過選擇的,不論是自己主動選擇或被指定 參與,最終的目的都是在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涵,或者提升生命品質。

綜合上述可知,休閒是指人能得到休息放鬆,是種生活上的平衡,可以自由 自在的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而達抒解壓力之效果,所以,休閒是能隨心所欲、

自由自在的進行,根據活動的性質或成員而帶來的個人滿足。

二、 態度的意義

Kenyon(1968)曾指出,態度是一種潛在的、複雜的,且不易察覺的,並具方 向與強度的行為性格,可見態度無法直接觀察出來。以下將學者就態度的定義,

彙整如表2-1所示:

表 2-1 態度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態度的定義

Iso-Ahola 1980 態度具學習特質,使個體對事物產生認同或不認同的觀 點。

Simpson 1990 態度是對人、事、物、場所或觀念,所做正面或負面反應 的傾向。

Kotler 1991 態度是指個人對某些事物或觀念,一種持久性的喜歡或不 喜歡的認知、感覺及行為方向。

黃金柱 1985 態度包含具特定對象、具有強弱、是學習而來的,具有方 向性、具有一致性和一貫性的特質。

袁 之 琦 和 游恆山

1990 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三個成分。

林東泰 1994 態度是指個人對一特定對象所抱持的一種特定想法、感覺 及行動的傾向。

張春興 2000 態度是一種行為傾向,非指行為本身,且態度的產生必有 其對象,可能是人、事或物,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包 含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

張翠珠 2001 態度是個體長久下所蘊含的一種複雜的內在心理歷程,而 行為則是心理歷程的外顯表現。

表 2-1(續)

石坤龍 2009 態度通常指個人在環境中,遇到人、事、物各種情境時,

採取的一種應對行為的傾向。

周韋杉 2011 態度是一種心理歷程,經由學習對環境周遭的人事物,所 表現出的喜好程度及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文獻可見,態度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影響而形成的結果,是一種心理歷 程,無法直接觀察出來,且可以經由學習而來。

綜合上述可知,態度是個體在周遭環境中,對人、事、物產生持久且一貫的 傾向,其中包含認知、情意及行為三種成分,藉由情意的訴求,以反映個人對該 對象的心理感受,進而表現在行為上。

三、 休閒態度的定義

休閒態度即由休閒與態度組成的,關於休閒態度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許多 解釋,整理如表2-2所示:

表 2-2

休閒態度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態度定義

Iso-Ahola 1980 休閒態度是經由學習,在人、事、物互相影響下,逐漸 發展而來,它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將個人所接觸到的 變成知識、技能及態度,同時也形成對社會及個人有益 的休閒行為。

Neulinger 1981 休閒態度是個人對休閒的一種特殊想法、感覺與行為表 現,它會影響個體休閒參與的情形。

Ragheb &

Breard

1982 休閒態度是個體對休閒的情形、知識與信念,對休閒的 喜歡與否的情感、個人對休閒的準備;將休閒態度區分 為認知、情意與行為三個層面 。

表 2-2 (續)

Estrem-Fuller 1990 休閒態度是歷經學習而來的,個人早期在家庭休閒經 驗、身心發展及角色任務的改變,以及環境因素都會影 響個人的休閒態度。

文崇一 1981 休閒態度是對從事休閒活動的喜好。

李明榮 2000 休閒態度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它通常包含個人對休 閒的認知情形、情意表現及行為傾向三個層面之總和。

林東泰 2002 休閒態度,乃是對與休閒有關的目標所表現之認知、情 感及行為傾向,而休閒態度的對象(objects),有時是休 閒活動自身,有時是對於休閒活動的場所或設備,或是 對於參與的人、事、物,也可能是對於休閒相關的政策 或規劃等。

黃副殷 2003 休閒態度是個體在環境中,對人、事、物持久而一致性 的傾向,包括認知、情意、行為三種成分。

徐育宏 2005 休閒態度是指個人的休閒生活, 對人、事、物,在情感、

認知、行為方面具有積極持久的一致性傾向,基於自願 自發的來參與休閒運動,且從休閒活動中促進身體與心 理獲得正面的發展。

曾德民 2008 個人對休閒對象表現出喜好且較持久的評價性反應,它 表現在個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上;亦即,休閒態 度是休閒認知、休閒情感與休閒行為意向三個層面之總 和。

陳錫平 2008 休閒態度是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對活動的看法、信 念、感覺、評價及行為意向。

林清白 2009 休閒態度是指個體對休閒所持有的認知看法、情意感覺 以及行為的傾向,它是個人從事休閒並與環境互動後,

所產生的一種信念、好惡和行動意向。

表 2-2 (續)

周韋杉 2011 休閒態度是一種內在心理歷程,無法直接觀察,只能從 個人的外顯行為(喜好和行為等)去推知;在從事休閒活 動之時,對休閒對象表現喜好、持久且一致性的現象,

它表現在個人的休閒認知、休閒情感和休閒行為三個層 面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由文獻可見,休閒態度是個人的休閒生活中, 對人、事、物,在認知、情 意、行為方面,有積極的傾向,並自願自發的去參與休閒運動,且從休閒活動中 促進身體與心理獲得正面的發展。

綜合上述有關休閒態度的定義,本研究認為休閒態度是指個人對休閒活動所 抱持的一種想法、感覺和行動的傾向,而且休閒態度是透過學習形成的,個人先 前在家庭中的休閒經驗、身心改變以及週遭環境,都會影響其休閒態度。

貳、休閒態度之理論發展

為了解休閒態度之理論,對休閒態度的形成以及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間的 關係,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根據相關文獻(張春興,1997;蔡素琴,1998;蘇美 玲、林晏州,1999;張文禎,2002),來探討休閒態度相關理論,說明如下:

ㄧ、「休閒態度形成」理論

Fishbein 和 Ajzen(1975)提出休閒態度理論,以休閒態度概念圖,來說明 信念(beliefs)、態度(attitude)、意向(intentions)與行為(behaviors)

等相關概念彼此之間的關係(Iso-Ahola,1980),以建立休閒態度之理論建構。

如圖2-1所示:

前置條件

資料來源: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a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p.78), by M. Fishbein and I. Ajzen, 1975, Reading,

MA:Addidon-Wesley.

由圖2-1得知,信念是指個人的知識基礎,它是決定個人態度、意向和行為 的基本因素。個人因過去休閒經驗的影響,而產生個人對休閒事物之看法,而看 法和信念組成個人對休閒事物的態度,進而影響個人想要參加休閒活動的心理歷 程,再而形成參與休閒活動的外顯行為。換句話說,沒有信念,態度無法形成,

而信念改變,態度與意向也會隨著改變。根據Fishbein 和 Ajzen的論點,Iso-Ahola

(1980)更加以說明,整個概念圖是一個動態之系統,休閒行為也能直接的影響

(一)「學習取向」理論

態度是一種學習而來的反應,任何一種態度的形成,都是從認知、情感、行 為這三方面漸進學習成的(張春興、林清山,1981)。學習則是一種透過經驗和 練習而形成之行為持久改變的歷程,態度乃經由聯結、增強和社會學習等學習歷 程而形成,分別説明如下:

1.聯結

多數的態度是想法、感覺與行為意向集合成的,但有些態度僅建立在經驗和 經驗之間的聯結上,對一些簡單的情緒經驗來說,古典制約可導致態度的形成。

此外,態度也會因為和態度對象的經常接觸而形成。根據「聯結」理論,舉例來 說,學童可能會因父母親從事舞蹈方面的工作,在潛移默化中,也同時對舞蹈產 生興趣,這是因為他把對舞蹈的熟悉感覺與喜歡互相聯結。

2.增強

態度可以來自個人經驗,此因經驗所帶來的結果,而受到增強的關係。增強 能增加一種行為的結果,所以個體的良好行為會重複出現,但不好的行為則會逐 漸消失。可以對個體態度提供增強的,通常是來自家庭的影響力(包括父母和家 人)以及同伴。根據「增強」理論,舉例來說,學童的閱讀習慣,可能會因父母、

師長的支持和鼓勵而繼續保持,甚至會更進步。

3.社會學習

有些態度可能透過被動的聯結或增強者的影響力而學習到。但有更多的資訊 和經驗是人們主動去尋找的,以當作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形成基礎。這種主動探索 之精神是社會學習論對態度形成的主要觀點。常見的社會學習形式,包括替代性 學習(觀察他人行為的結果),以及模仿(學習效仿他人的行為)。根據「社會 學習」理論,舉例來說,學童可能會因為崇拜某位棒球明星,而喜歡打棒球。

由上述理論可知,休閒態度是從個人經驗中經由學習形成的,在周遭環境影 響下,所習得的一種生活經驗、看法以及行為傾向。

(二)「發展取向」理論

Neulinger在1974年曾指出,休閒態度是個體對一般休閒的特別想法、感覺與 做法,且休閒態度會影響一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他更進一步從發展心理學的觀

Neulinger在1974年曾指出,休閒態度是個體對一般休閒的特別想法、感覺與 做法,且休閒態度會影響一個人的休閒參與情形。他更進一步從發展心理學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