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休閒參與之理論基礎

本節旨在休閒參與的相關理論基礎,包含休閒參與的定義、休閒活動的分

類,理論分析和層面。

壹、 休閒參與的定義

Ragheb 和 Griffith (1982)提出,休閒參與為個人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指個 人參與一般休閒活動之類型。休閒活動類別相當廣泛,其會隨著時間、空間的改 變而有所不同,目前的休閒活動也越來越多元化。綜觀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參與的 定義,將之整理如表2-4所示:

表 2-4

休閒參與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定義

Ragheb &

Griffith

1982 休閒參與是指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頻率或個體所參 與之休閒活動類型。

高俊雄 1999 休閒參與可說是在必要時間及義務時間以外,即在所能支 配的自由時間內,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與情形,且能充分 參與並在當中得到滿足。

陳南琦 2000 休閒參與之行為以及休閒參與的程度(參與頻率和休閒活 動種類)

吳文銘 2001 將休閒參與分成參與活動頻率以及參與活動種類兩個因 素, 而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之活動,且此種活動 是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或不參與。

蘇廣華 2001 休閒參與是進行某種休閒活動的頻率次數或個人所參與 的休閒活動類型,且界定為自由時間所進行的休閒活動項 目、時數與頻率次數。

表2-4(續)

簡鴻檳 2003 休閒參與可說是種由目標引導、有所為而為的行為,主要 目的在滿足休閒參與者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之需求。

曹以樂 2004 休閒參與是種經由目標導引,有選擇性的行為模式,可依 個人需求層次的不同,選擇適當之時間、地點、方式從事 休閒活動,以達到最佳休閒品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以上研究可知,休閒參與可說是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與次數,可以自由選 擇參與或不參與,是在個人的自由時間而不是工作或義務性質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休閒參與是指個人在自由之時間下,參與休閒活動的頻 率和休閒活動的類型,且其目的則在於滿足個人的需求,並來達到身心靈放鬆及 消除疲累之目的。

貳、休閒參與之理論發展

休閒參與理論,是學者藉以說明為何人們會從事這些休閒,以及將來會如何 休閒的參考模式。以下休閒理論就是用來陳述休閒與其他經驗間的關係。

休閒參與理論常見為休閒參與體驗理論、休閒參與需求理論及休閒參與層次 理論等,研究者整理相關文獻(高俊雄,1999;許耀文,2010),分別敘述如下:

一、休閒參與體驗理論

在參與休閒活動中,藉由個人感官、知覺及行為和環境產生互動,從中獲得 的感受與體驗,稱之為休閒參與體驗。Shivers 和 Bucher (1984)提出,休閒體驗 是指個體在休閒參與時,追求快樂與自願的,且不會引發負面的活動,其中包括 以下內涵:

(一)休閒體驗有選擇性,所有休閒活動均自由參與。

(二)休閒體驗是快樂滿足的,且興趣是進行休閒活動基本的動機,此動機是維 持活動進行時的重要因素。

(三)休閒體驗必須是在休閒時間進行,否則不能稱為休閒活動。

(四)休閒體驗是一種積極的行為,且須有價值性並為社會所接受。

由以上可知,休閒參與體驗是有選擇性的,是指在參與休閒活動時,感受快 樂與自願的,且在閒暇時間進行,並積極正向的參與休閒活動。

二、休閒參與需求理論

莊慧秋(1994)依據美國休閒學者Winthrop所提出的4R,即Rest(休息)、

Relax(輕鬆)、Recreation(娛樂)和Renew(求新),依人類的心理需求,把休 閒活動參與需求分為四類,分別說明敘述如下:

(一)休息需求(Rest)

主要在消除工作疲勞,減低身體倦怠,放鬆身心緊張,以便恢復精神和活力。

(二)放鬆需求(Relax)

主要在解除責任與義務,並除去角色的約束,讓自己放鬆、自由。

(三)娛樂需求(Recreation)

主要是為活動而活動,沒有特殊之目的,只因活動會帶來愉快、樂趣、享受 的感覺。

(四)求新需求(Renew)

主要是為了開發潛能,提升自我和擴展智能,恢復精神與活力。如藝術性、

創造性、文化性、服務性等休閒,是最能深入個人內心需求的一種休閒方式。

由上述可知,「休息需求」可以讓身體減少活動,以消除身體疲累、放鬆身 心,以恢復精神;「輕鬆需求」可以解除約束,可以自我放鬆和追求自由;而「娛 樂需求」能帶來愉快和享受的感覺以及「求新需求」能擴展智能,提升藝術性、

創造力、文化氣息和自我發展。

三、休閒參與層次理論

Nash(1953)的休閒參與層次理論,最常被國內學者引用(陳冠惠,2003;

鄭順璁,2001;劉怡秀,2004),Nash(1953)將休閒參與價值分出層級,可做為 人們選擇休閒活動的指標用,認為休閒活動除了放鬆、娛樂外,可因參與的功能、

種類及層次的不同而達到不同的境界(龍昱廷,2010)。

圖 2-2 休閒參與層次理論(Nash)

資料來源: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p89), by Nash, J. B.,1953, Dubuque, Lowa:William C.Brown Company Publisher.(引自龍昱廷,2010)

從圖2-2中可知,越往上代表越正向,越往下代表越負向。

(一)「零以下」表示危害社會規則的參與:指因個人不當的行為,而危害社會 安寧和造成社會的混亂。

(二)「零」表示傷害自身的參與:最常見的有吸毒、酗酒、不當性行為、飆車 等。

(三)「1」代表旁觀者的參與:指被動的參與休閒活動,或跟著大多數人參與,

並沒有以自己的嗜好或需求為主,是較消極的參與。

(四)「2」代表情緒性的參與:指參與休閒活動時,會引發內心的感受,或者 聯想到過去有意義的經驗,而產生情緒上的反應。

(五)「3」代表積極的參與:指參與活動時,對休閒觀念很正向,充滿熱忱,

即使對所參與之活動不熟悉,仍會主動積極參與。

(六)「4」代表創作的參與:指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以創造、發明為主,並經 由個人經驗中,尋求創作靈感,進而發明或創造。

由上述可知,對於休閒參與之理論,可由不同面向來解釋,本研究的休閒參 與則採綜合以上三種理論的觀點,認為休閒參與是在非勞務時間,所進行一種自 由自在且能放鬆身心,達到自我滿足的行為,並不違反社會準則,是積極正向的 一個活動。

參、休閒參與之研究層面

休閒參與的研究層面,在此是以休閒參與之類型來分析,亦即指所進行的休 閒活動項目及休閒型態來說,而休閒活動的選擇依據個人的興趣、需求、能力和 環境之不同而有所差別(李評貴,2008)。由於休閒之範圍非常廣泛,依據不同 之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國內學者最常使用休閒活動項目做為分類標 準,其中,最常見的分類方法為:主觀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多元尺度評定法三 種分類法。茲將休閒活動分類方式介紹如下:

主觀分類法是指依研究者對休閒活動之主觀觀點來區分,考量所需的活動性 質,或依休閒的目的、休閒的特性或功能來歸類,這也是常用的分類法(林清白,

2009)。

因素分析法是指研究者利用統計方法,依照受訪者對休閒活動參與之頻率,

將休閒活動加以歸類。此種方法較為客觀,但缺點為無法了解及整合各類型休閒 活動的特性,而休閒活動類型也會因受訪者個人命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休閒類型

(周韋杉,2011)。

多元尺度評定法是指研究者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 動,由受訪者依據自己對此兩種相似性的感覺來評定,然後分出其相似的活動類 型。由於以此法可分析的活動項目相當有限,因此較少有研究者採用此種分類方 式進行研究(張文禎, 2002)。

休閒活動的分類會因研究者的取向、研究對象以及休閒項目而有所不同,導 致不同的分類方式,以下整理歸納各學者對休閒活動分類的相關研究,如表2-5 所示:

表 2-5

休閒活動的分類

研究者 年代 分類方法 休閒活動類型

Brent 1975 多元尺度 分析法

主動/被動、個人/團體、心智/非心智、

戶內/戶外

文崇一 1981 因素分析法 知識性、社交性、運動性、消遣性、玩樂性 陳彰儀 1989 因素分析法 手藝性、娛樂性、文藝性、社交性、一般運

動性、知識性、休憩性、棋藝性、與小孩有 關之活動、逛街性、農藝性等休閒活動。

張宮熊 2002 多元尺度 分析法

山岳休閒活動類型、濱海休閒活動、文化休 閒活動

張文禎 2002 主觀分類法 遊憩類、體育類、知識類、技藝類、逸樂類、

社交類

李三煌 2003 主觀分類法 休閒活動分類為:體育運動類、遊憩活動類、

知識技藝類、社交活動類

李枝樺 2004 主觀分類法 休閒活動分類為: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

技藝型、戶外遊憩型、知識文化型 陳美吟 2007 主觀分類法 體能型、藝文型、即興型、媒體型

表 2-5 (續)

許雅婷 2007 主觀分類法 知識藝文型、娛樂消遣型、社交型、消費性 大眾活動、體能活動、遊憩性體育活動、戶 外活動、極限(挑戰)型、消費性體育活動、

其他

李評貴 2008 主觀分類法 社交型、運動型、娛樂型、技藝型、戶外遊 憩型、知識文化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研究中得知,對於休閒活動的分類並沒有一套標準模式,通常研究者 會依自己的研究方向、內容而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而採用主觀分類法的研究比 較多,故本研究採取主觀分類法,並將休閒參與分為知識技藝類、體育運動類、

遊憩逸樂類、社交活動類等四大類,作為本研究的休閒活動參與類別之四個層 面,茲分述如下:

一、知識技藝類

指吸收新知、學習技能的活動,含有學習的意義。亦即指從事能提升個人涵 養,培養才藝技能或是需要操作技巧且增廣見聞的活動。

二、體育運動類

指從事能強健體格,有助發展體能的活動。

三、遊憩逸樂類

指從事能讓人心情放鬆、較低技巧的活動。亦即指進行休閒育樂性玩耍的活 動,或可獲得愉悅、滿足體驗的活動,以調劑身心。

四、社交活動類

從事增進人際互動、可交流情感或社區服務的活動。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休閒參與採用知識技藝類、體育運動類、遊憩逸樂類和

綜合上述,本研究之休閒參與採用知識技藝類、體育運動類、遊憩逸樂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