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第三章 佛︾道教與中國「文化及語言層面

第一節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佛、道教與中國:文化及語言層面

佛教自傳入中國後,距今約兩千多年,而道教更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想當然,

兩宗教在中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其影響。但佛、道 教與中國能探討的題目甚廣。基於語言文化學的立論基礎,本章第一節將探討佛、道 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二節將探究佛、道教對漢語語言的影響,藉以說明佛、道教 在漢語語言乃至整個中國的重要位置。

第一節 佛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主要在亞洲地區流傳,

尤其對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相傳佛教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誕生 於古印度,創始者為釋迦牟尼(公元前565—485年,與中國春秋時代孔子所處的年代 大致相同)。釋迦牟尼原為貴族世家之子,在一次出宮遊玩時從所見事物體認到世事 無常,人生苦短。他苦苦思索關於人生痛苦的答案卻不得其解,因此陷入了無止盡的 煩惱、惶惑之中。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釋迦牟尼捨棄皇室的榮華富貴,削髮走入苦 難眾生之間,在外過著苦行的生活。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那年他三十五歲。

此後四十五年他雲遊各地、傳播佛教、吸收信徒、普渡眾生。佛教不僅影響了印度宗 教以及各種思想,日後也影響了亞洲許多國家宗教、倫理、文化、藝術、民俗等各方 面的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末年,距今約有兩千年左右,在這長期的流傳、

演變、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過中國文化排異性的阻礙,於是佛教逐漸與中國固有文 化(老莊思想、儒學、玄學)相結合,最後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佛教。在佛 教傳入中國之初,人們只把它當成是神仙方術的一種。直到魏晉時期佛教教義剛好迎 合了當時上層社會的需求,再加上日後戰爭頻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佛教便很快普 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中。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封建統治者利用佛 教因果報應、天堂地獄的說法讓人民的鬥爭意識下降,並藉此鞏固封建制度,因此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佛教的發展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但在中唐之後,佛教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由盛轉 衰,自此逐漸走下坡。此後的中國佛教還是持續發展並影響著中國文化,只是在不同 朝代或輕或重、或多或少而已。

佛教歷經了相當艱苦的發展歷程,至今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那到底什 麼是佛教?佛教教義的原始出發點為「苦」,人的生命、生存皆為「苦」,除了生老 病死之外,相愛別離、仇家相聚、所求不得等都是「苦」的來源。生是苦的開端,生 命是受苦的實體,因此若要不苦,只有不生(擺脫輪迴轉世),也就是佛教的最高理 想「涅盤」,亦稱「解脫」91。佛教認為人生的苦雖然與生俱來卻不是毫無根源,眾生 今世所受的報果皆因前世所種之因,因此自己造因自己受苦。但世世輪迴,死此彼生,

生生延續,苦海浮沈。因此佛教宣揚,唯有皈依佛教、棄惡從善、虔誠修持才能跳脫 輪迴、超脫生死。

佛教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它對中國民間風俗的影響也相當大,如紀念釋迦牟 尼和菩薩的節日繁多。以下介紹幾個與佛教相關的節日:(一)浴佛節(農曆四月八 日,又稱佛誕節):此節日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相傳釋迦牟尼在呱呱墜地之 時有九條龍口吐香水為之沐浴,而釋迦牟尼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 我獨尊」。因此在浴佛節當日,佛教徒會準備香花燈燭虔誠地沐浴佛嬰像,表達慶祝 與供養。此節日有洗滌罪惡、灌人智慧的象徵。(二)成道節(農曆十二 月八日,又 稱臘八節):此節日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相傳釋迦牟尼得道前曾進行長達 六年的苦行卻毫無成效,他體悟過度的苦行猶如過度的奢侈,自此決定以健全的身心 安穩求道。有一天,牧女蘇陀嘉帶著乳糜狀的粥請釋迦牟尼食用,釋迦牟尼服粥後便 增強了體力及元氣,接著就在菩提樹下繼續禪定,最後在十二月八日頓悟成佛。於是 在成道節當日,佛教徒會仿效牧女熬粥供佛。另外,臘月為我國春節序曲,人們在年 終時會以禽獸祭祀天地祖先,稱「臘祭」。久而久之,臘月祭日與釋迦牟尼得道之日 便相互結合,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外合璧的節日。(三)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

這天為佛教僧侶的自恣日(佛教徒集聚一堂懺悔檢討),並舉行盂蘭盆會,為佛教超

91趙樸初、任繼愈 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頁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先靈之節日。其節日起源來自於眾所皆知的故事〈目蓮救母〉,據《盂蘭盆經》記 載,佛陀弟子目蓮見其亡母淪落在餓鬼道中受苦,因此他請求佛陀設法救拔其母親。

佛說救濟方法為七月十五眾僧自恣日擺設盂蘭盆供,並集百味食飲供養十方眾僧,七 世父母得度餓鬼之苦。〈目蓮救母〉的故事廣受提倡孝道的中國人喜愛,梁武帝於是 設七月十五為盂蘭節。宋元之後,盂蘭盆會逐漸失去本意,由孝親變成祭鬼。另外,

道教原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也 稱「三元(上元、中元、下元)」。其中地官大帝誕於七月十五,傳此日地官降臨,

定人間善惡。因此道士日夜誦經,望此日世間餓鬼能得到解脫,也就是道教中的「中 元節」。因此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交疊起來,成為一大中國民間節日。92

此之外,中國佛教僧侶也對若干佛或菩薩訂定了誕生節日,如正月一日是彌勒佛誕日,

二月二十一是普賢菩薩誕日,三月十六是準提菩薩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

十一月十七是阿彌陀佛誕日,二月十九是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 九是觀音出家日等等。93

佛教對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刻及廣泛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約兩千多年,經過試探、

衝突、改變、融合,它與中國本土文化互相聯繫、相互滲透,並對中國思想文化起了 巨大作用。而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層面涉及甚廣,舉凡文學、建築、雕塑、天文、

音樂、繪畫、醫藥等皆不乏其影響。本論文因篇幅限制,無法一一列舉佛教對各種文 化層面之影響。因此,以下我們就以文學、音樂、美術的角度討論佛教在中國文化史 上是如何占有顯著的地位。

就文 學 方面而言,佛教對於中國古典文學,如詩詞、小說、戲曲等方面的影響相 當深遠。受佛教影響的文學藝術著重於敏銳的內心體驗,非常重視啓示和象喻,同時 也追求絃外之音。從時代的推演來看,中國詩歌史上首次滲入佛學思想的詩歌流派為 北魏中期之後所盛行的「玄言詩」,此時佛學在玄言詩的土壤上播種、發芽,詩人們 時而說佛理,時而寫山水,時而又融入了老莊思想,形成了一種優遊自得、寂靜恬適 的詩境。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中,最具代表人物之一的謝靈運深諳佛學,並將佛理寓

92方立天 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頁398。

93同註91,趙樸初、任繼愈 著,《佛教與中國文化》,頁3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山水之中,結合三玄(老子、莊子、周易)思想,開闢了一種清靜虛空的境界。之 後時代進入佛教發展最鼎盛的唐代,此時也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巔峰,許多唐代詩人的 作品裡都透露出禪意的佛教思想。禪宗是佛教的宗派之一,主張頓悟成佛,認為佛法 就在人心,不必外求。另外,禪宗宣導現實世界的虛假不實,具有一種隨緣任運,心 無所求的處世態度。禪宗六祖惠能曾提四句偈9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就表達了其禪學思想。唐代受禪宗影響的詩人甚多,在此舉出一 位與佛學有密切關係的詩人,世人稱之「詩佛」的王維(701~761),他的作品富有濃 厚的禪趣。王維平生奉佛,深諳禪學,中年之後仕途不順,對現實生活極為失望,從 此退隱田園,皈依佛教。正因如此,其詩篇大多透過田園山水的描寫,宣揚隱居生活 以及佛教禪理。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 上〈」以及〈竹裏館〉:「獨坐幽篁裡︽彈琴覆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95 此兩首五言絕句皆表達出山林中的幽寂,〈鹿柴〉以人語的回音襯托出山裡的寂靜;

〈竹裏館〉則以詩人獨坐彈琴,只有明月相伴呈現自身的孤靜,此種空寂的境界正為 禪宗所推崇。另如〈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 落〈」此詩透過描繪辛夷花自開自落的情景,表現無生之喜悅,亦無死之哀愁。他們 得之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這種對一切境遇不生憂悲喜樂之情,實為作者的內在精 神世界,並充分表露出任運自在、恬淡、空靈的心境,也正是禪宗對於人生處世態度 的表述。96又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山河 天眼裡︽世界法身中」等也為王維作品中富有禪機之詩句。王維越到晚年越感到人世 的「空虛」,因此極力宣揚遠離塵囂的「道心」,享受沈浸在山林中的寧靜和安樂。

佛教除了對詩歌產生重大的影響之外,對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創作也起了一定程 度的作用,有不少中國小說的體裁結構、故事來源、藝術結構及思想頃向皆受到佛教 之影響。97推究起中國小說的歷史,其實中國小說在先秦時代並不受上層社會所重視,

佛教除了對詩歌產生重大的影響之外,對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創作也起了一定程 度的作用,有不少中國小說的體裁結構、故事來源、藝術結構及思想頃向皆受到佛教 之影響。97推究起中國小說的歷史,其實中國小說在先秦時代並不受上層社會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