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道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第三章 佛︾道教與中國「文化及語言層面

第三節 道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上述討論可以得知,佛教對於中國文化抑是漢語皆有深刻的影響,如上述中國 文化中的文學、音樂、美術層面;或者漢語中音韻、詞彙等層面,皆可見佛教文化之 蹤跡。而「成語」實為語言中的精粹,也是本論文之重點核心。如同前一章節,成語 的部份將另闢章節做對比討論。

第三節 道教對中國文化之影響

道教成立時間大約在東漢時期,與佛教傳入的時間差距不多,但道教卻沒有像佛 教有一個鮮明的創教過程。道教的醞釀期長,創教活動分散且緩慢,長久以來都沒有 一個統一且穩固的教團組織,因此不易認定道教究竟何時而起。但可以確定的是,道 教是從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出,它根植於中國古代社會,且具有相當鮮明的中國 色彩。

若要探究起道教來源,它可說是多源頭、多方面吸收而成的綜合體。道教形成過 程龐雜、交錯且緩慢。以下針對主要的組成部份究說明:第一,源自於古代宗教及民 間巫術。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視日月星辰、山岳河海等為神靈。《禮書.祭法》說: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與,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135可見中國古 代本就崇敬自然鬼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天神、地祈、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 便承襲了這種鬼神崇拜的思想,許多神祇被道教所吸收。如玉皇大帝源於天帝;三官 源於天神、地神、水神;民間信仰的門神、灶神也為共祭的對象。古人既崇拜神靈,

自然會出現能與鬼神溝通的「巫覡(女曰巫,男曰覡)」,他們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溝 通者,專門負責各種宗教祭祀活動。如以歌舞事神,為人們祈福消災者,我們謂之為

「巫」;負責用言語與鬼神溝通的祭祀者稱「祝」;替人解決疑難、判斷吉凶的占卜 者稱「卜」。巫、祝、卜三種職業在古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以前人類對自 然的征服力較低,有限的生活條件使先民對無法掌握的事皆感到敬畏。因此,疾病經

135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頁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常被視對神靈不敬的後果,須藉以巫術來解除。後來道教用符水治病、祇禳、禁咒等,

皆以此處而來。

第二,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及方士方術。道教的神仙不同於一般的鬼神,

祂是現實生活中個人生命的無限延長與提煉昇華,祂們神通廣大並且長生不死。神仙 崇拜為道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此教義為其特色,與大多宗教背離。如基督教在《聖經》

中即宣揚禁止崇拜偶像。而有關神仙思想的描述,早在《莊子》及《楚辭》中可見一 斑,如《莊子》〈逍遙遊〉中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 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又如《楚辭》中 說:「聞赤松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貴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與化去而 不風兮,名聲著而日延。奇傳說之托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道教所描繪的神仙 生活大致多為不食人間煙火,且他們逍遙自得、水火不侵、來去自如。然而既 有神仙,就有求仙之說。戰國時期,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的方士方 術,並以五行陰陽說來作其理論,進而形成所謂的「方仙道」。方仙道崇奉黃 帝,主張煉丹、行氣等方術,倡導服食丹藥以長生不老。這些特點皆被日後的 道教所承襲。因此,方仙道可說是孕育道教的重要階段,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 的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亦逐漸演化為道士。136

第三,源於道家思想:道教在創立之初,即把老子奉為教主,老子的著作《道德 經》及莊子的《莊子》皆成為道家的經典書籍。雖然《老子》與《莊子》都不講煉丹 及巫術,但在道教裡還是可以尋得與道家理論相通之處。如老子《道德經》的基本思 想為「道」,道家認為「道」為世間萬物的淵源,它無聲、無形也無體,不可名狀卻 為萬物之宗。而道教所提倡之「道」,基本也是建築在此一概念之上,只是把「道」

更加神秘化、誇張化,視「道」為具有全能至上的威力,並以宗教的角度渲染發展。

除此之外,《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 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為上古而不為老。」此段話除了提及

136卿希泰、唐大潮 著,《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頁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道」的含義之外,也表露出「得道」之後,能夠長生久視的想法,顯示道家也孕育 著「長生」的胚胎思想。因此,道教的形成確實與道家學派的理論有淵源關係。

第四,源於儒家及陰陽五行思想:儒家的創始人為孔子與孟子。儒家思想著重三 綱五常137,而道教的宗教倫理道德觀也從此展開。如道教的經典名著《太平經》說:

「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養天帝所為,名為不孝之子也」、「子不孝,則不能盡 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事其君。為此 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另外,中國古代的 五行(水、火、金、木、土)觀念,在戰國時代演變成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派,

道教講「調陰陽、順四時、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皆與之有關,陰陽五行學 也是內外丹學的重要理論根據。138

道教的淵源歷史流長,卻於漢末才醞釀而成,想必有其歷史條件以及社會原因。

首先,東漢末年,政治局面及社會情況皆動盪不安,此時的混亂局勢,為長期以來都 沒有穩定組織的道教助了一臂之力。道教組織此時在民間建立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 環境,讓彼此互濟互助,給人們一個庇護的場所;再者,東漢末年瘟疫遍佈,鬼神迷 信盛行,道教的道術自然使民心安定,五斗米道及太平道就此因應而生。而以往穩定 社會秩序的儒學,在這種社會危機下卻失去了作用,道、佛教因此崛起。談論至此,

大多皆為時代層面的影響,但是一個宗教的興起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東漢之前,君王 已對神仙方術大感興趣,秦皇嚮往長生、漢武帝任用方士,人說上行下效,君王的喜 好造成社會上求仙修道的風氣盛行,使道教在日後也易於為人民所 接受。宗教是社會 苦難的產物,人民在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或者對未來渺茫無望、不知所歸的時候,

便只能向神靈乞求護佑。139道教即趁機而興,佛教更是日益盛行。佛道兩教在中國的興 起處於同一時代,兩者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最後兩者共同謀利、相得益彰。前面提 及,佛教在傳入之初,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為了順應民性,佛教教徒也樂於以中 國人喜愛的方式傳教佈道,因此自然與黃老道、方仙道緊密相連。而道教受了佛教的 刺激,便開始重新整理自身的體系。他們參考佛經,製作大量道書,吸取佛教輪迴、

137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理、智、信為五常。

138同註135,任繼愈 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冊),頁17。

139劉鋒、臧知非 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1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果等教義以充實自身。140這種佛、道不分的情況,其實最初也是為了自身的發展,但 最後對兩者發展卻也皆有益處,互得其所。

道教在東漢後期正式形成之後,大致上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第一為魏晉南北朝 的發展期,此階段道教由民間走入官方,並著重於自身的改造,極力使道教與統治階 層互相調和,逐漸發展為一個成熟的宗教。第二為隋唐時代的鼎盛期,唐代皇室認老 子為祖宗,因此道教受到特別的尊寵。此時研習道經的士人增多,其理論更成為道教 哲學的巔峰。第三為宋元時期的分裂期,此時因社會的變遷、民族的矛盾,導致道教 內部分出好幾個宗派,南北對峙。第四為明清的衰落期,此時期的君王不像以往扶持 宗教,反而是對各宗教嚴格控管,道教的勢力相對衰落。時至今日,多元開放的社會 已不侷限民眾的宗教信仰,而道教也已根深蒂固地植入於中國社會之中,生活隨處皆 可見道教的遺痕,對於中國文化的組成而言不可或缺。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若從產生的朝代—漢朝做計算,至今亦有兩千多年 的歷史,與佛教相當。但道教的孕育期長,從先民對大自然的敬仰,至中國古代的五 行觀念,日後都成為道教的一部份。由此可見,道教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洪流中 可說是源遠流長。想當然爾,道教思想對中國的科技、藝術、政治、社會、醫藥等各 個文化層面皆有一定的影響。接著,我們就以文學、音樂、美術的角度討論道教在中 國文化史上是如何占有一席之地:

在文學方面,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明顯又深刻。道教追求長生不老、修煉 成仙,此種思想成為中國文學上的重要題材。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就為抒寫神仙 漫遊之情的一種詩歌,當下流行的神仙說法激發了不少詩人的幻想和激情。曹植、曹 丕、郭璞等人都有大量的「遊仙詩」作品,使讀者閱讀後實有飄飄凌雲之感。141時至唐 代,道教受到統治者的支持達到鼎盛,唐代又為詩歌最發達的時期,自然不少作品流 露出道家思維。有「詩仙」之稱的偉大詩人—李白,在許多作品中即反映出追崇道教 的思想。道教的神仙思想在其作品中屢見不鮮,李白實為神仙詩門的代表,而其「詩

在文學方面,道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明顯又深刻。道教追求長生不老、修煉 成仙,此種思想成為中國文學上的重要題材。魏晉南北朝的《遊仙詩》就為抒寫神仙 漫遊之情的一種詩歌,當下流行的神仙說法激發了不少詩人的幻想和激情。曹植、曹 丕、郭璞等人都有大量的「遊仙詩」作品,使讀者閱讀後實有飄飄凌雲之感。141時至唐 代,道教受到統治者的支持達到鼎盛,唐代又為詩歌最發達的時期,自然不少作品流 露出道家思維。有「詩仙」之稱的偉大詩人—李白,在許多作品中即反映出追崇道教 的思想。道教的神仙思想在其作品中屢見不鮮,李白實為神仙詩門的代表,而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