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作為入德之門的《大學》其要在於明明德

第四章 《大學》明明德的實踐工夫

第一節 作為入德之門的《大學》其要在於明明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2

第四章 《大學》明明德的實踐工夫

朱子之學以《四書》為宗,其中又以對《大學》所投注的心力最為深厚,329 並且,專就工夫論的角度而言,相較於其他三部經書,《大學》所論更具系統性,

而朱子對此的討論也更為詳細,因此本文專立一章加以討論,而主題則聚焦在朱 子對《大學》明明德此一實踐工夫的詮釋。正文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將扼要說明 兩項要點,以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首先,朱子將《大學》視為初學入德之門,

認為其在《四書》的學習次序上居於優位;其次,朱子認為在《大學》三綱領之 中,最為首要的工夫乃是明明德。藉由這兩點的說明,將能對《大學》的地位與 明明德的涵義有基本的了解。第二節則將討論小學與主敬這兩項工夫的意義與作 用,因為這兩者雖然不是《大學》的具體工夫,但卻是其必要的先行基礎。第三 節與第四節正式討論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五項明明德工夫的具體條 目,這五項又可以分為兩組,格物、致知重在知的修養,而誠意、正心、修身則 重在行的實踐。透過這兩節的論述,對《大學》明明德的實踐工夫將能有具體而 清晰的理解。

第一節 作為入德之門的《大學》其要在於明明德

本節將簡扼地說明兩個問題:何以《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以及何謂明明 德?

(一)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

朱子一生的學問宗旨,以《四書》為歸向,對他而言,這四部經典相輔相成 而共構了儒學整體的根基。不過,既然《四書》是由四部經典所組成的,那麼就 學習的角度來說,是否有先後的閱讀次序呢?對此,朱子明確地表示,在《四書》

的閱讀次序上,《大學》居於優先地位。然則,何以如此?底下列舉《大學章句》

與《大學或問》的論述為代表,以看出朱子的主要想法。朱子說:

329 例如:一、「某於《大學》用工甚多。溫公作《通鑑》,言:『臣平生精力,盡在此書。』某於

《大學》亦然。《論》、《孟》、《中庸》,卻不費力。」二、「或問朱敬之:『有異聞乎?』曰:『平 常只是在外面聽朋友問答,或時裏面亦只說某病痛處得。』一日,教看大學,曰:『我平生精力,

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方可讀書。』」,《朱子語類》卷 14,《朱子全書》第 14 冊,頁 430。朱在,

字叔敬、敬之,為朱熹第三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 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

則庶乎其不差矣。330

曰:程子之先是書而後《論》、《孟》,又且不及乎《中庸》,何也?曰:是 書垂世立教之大典,通爲天下後世而言者也。《論》、《孟》應機接物之微 言,或因一時一事而發者也。是以是書之規模雖大,然其首尾該備而綱領 可尋,節目分明而工夫有序,無非切於學者之日用。《論》、《孟》之爲人 雖切,然而問者非一人,記者非一手,或先後淺深之無序,或抑揚進退之 不齊,其間蓋有非初學日用之所及者。此程子所以先是書而後《論》、《孟》, 蓋以其難易緩急言之,而非以聖人之言爲有優劣也。至於《中庸》,則又 聖門傳授極致之言,尤非後學之所易得而聞者,故程子之教未遽及之,豈 不又以爲《論》、《孟》既通,然後可以及此乎?蓋不先乎《大學》,無以 提挈綱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論》、《孟》,無以融貫會通 而極《中庸》之歸趣;然不會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 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以是觀之,則務講學者,固不可不 急於《四書》,而讀《四書》者,又不可不先於《大學》,亦已明矣。今之 教者,乃或棄此不務,而反以他說先焉,其不溺於虛空、流於功利,而得 罪於聖門者,幾希矣。331

在《大學章句》裡,朱子先引述了二程之語,將《大學》視為「孔氏之遺書」, 而在後面的注文,他也表示:「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

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332朱子之所以作如此的論述,其主要的用意乃在表 明:《大學》一書是由孔子與曾子所作所傳的,它的地位屬於聖賢經典,因此值 得學者予以重視與學習。確立了《大學》的經典地位後,更進一步,則是指出在

《四書》的學習次序上,《大學》居於「初學入德之門」的位置。

《大學》之所以具有閱讀上的優先性,主要是與其本身所呈現的樣態有關。

本來,《四書》都是聖賢經典,因此就義理而言,彼此乃是互通互融而沒有高下 優劣的區別,不過,如果就初學者的學習視角來說,則其間確實有「難易緩急」

的差異。對此,從《大學或問》的論述可知,其學習的先後順序是以《大學》為 首位,次為《論語》、《孟子》,而《中庸》則置於最後。《大學》的學習順位之所

330 朱熹:《大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 6 冊,頁 16。

331 朱熹:《大學或問》,《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 6 冊,頁 515。

332 朱熹:《大學章句》,《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全書》第 6 冊,頁 17。而更詳細的說明,可另 參朱熹:《大學或問》,《四書或問》,《朱子全書》第 6 冊,頁 514-5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以先於《論語》、《孟子》,主要是因為:在經典最初產生的方式上,《大學》與《論》、

《孟》有所不同,《論》、《孟》各章的文字大多是針對不同的情境與對象而形成 的,而《大學》則是聖賢專門的創作,在一開始便是用較為系統的方式來表達「大 學之道」這一主題,使之得以流傳於世以教導後學,它並不是由不同情境下的記 錄所組成,而是直接以世人為教導的對象。也就是說,相較之下,《論》、《孟》

的內容因其一一具體的情境而顯得較為個別與多樣,前後篇章各自的獨立性勝於 彼此的連貫性,而《大學》呈現的則是單一主題的系統專論,因此文章具有高度 的結構性。正因為《大學》的系統性、結構性較強,所以由格物以至於平天下的

「規模雖大」,但是對初學者來說,無論是在理解或是在實踐的面向都有其優點:

就認知理解而言,《大學》「首尾該備而綱領可尋」,其以單一主題為論,所以前 後的文脈連貫而完整,綱要簡潔而明白;就工夫實踐而言,《大學》「節目分明而 工夫有序」,三綱領與八條目的依序論列,使工夫的要項既具體明確,而實踐的 步驟也能循序以進。因此,「《論》、《孟》之爲人雖切」,可是因為各個篇章的主 題較為個別與零散,缺乏義理漸次推演的次序,而《大學》卻是從單一主題出發 而漸次推演義理的系統表述,所以對初學者而言,後者更加容易掌握與運用。至 於《中庸》之所以須要放在最後,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大學》、《論語》、《孟子》

所談論的議題,較側重在具體人事與修養工夫等現實性的層面,而《中庸》則是

「聖門傳授極致之言」,在一般學者的修養工夫之外,由天命下貫為人性的形上 思維,以及由天道與聖人之至誠所呈現的終極境界,更是占據了重要的篇幅。因 此,對初學者來說,《大學》、《論語》、《孟子》所談論的內容較為平易淺近,而

《中庸》呈現的形上思維與終極境界等超越性的層面,則大幅增加了理解與實踐 的困難度。不過,仍須表明的是:雖然在學習的次序上,《大學》為先、《論》《孟》

居次、《中庸》列末,但這一次序乃是為了讓初學者能循序漸進地融通《四書》,

而不是揚此抑彼、互相排斥,因為這四部經典始終是相輔互通的儒學根本,彼此 有學習的先後,卻無義理的優劣。

總的來說,朱子將《大學》視為「初學入德之門」,其閱讀序位居於《四書》

之首,乃是站在初學者的學習立場所作的衡量。因為,《大學》的整體文脈,在 認知理解上具有連貫完整的系統性,而其三綱領、八條目的依次論列,則在工夫 實踐上具有循序漸進的步驟性,並且,其以「大學之道」為主題,使義理層面更 能契合於學者在日用平常中修德凝道的需求。是以朱子《大學章句》說:「於今 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文集》也表示:「古人為學規模,及 今日用力次第,盡在此矣」,333以三綱領、八條目為核心義理的《大學》,為儒門 的成德之學提供了整體的為學規模與具體的用力次第,對初學者而言,這一聖賢

333 朱熹:〈答汪叔耕〉,《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 59,《朱子全書》第 23 冊,頁 28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經典正是一個進入成德之域的優先門徑。

(二) 《大學》之要在於明明德

朱子認為《大學》以「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三項根本綱領,而「格 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其具體的八項條目。

其中,「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也就是說,八條目 可以分為明明德與新民兩大類,格、致、誠、正、修五項是明明德的具體工夫,

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屬於新民的範圍。並且,就成德的歷程來說,「明德為 本,新民為末」,向自身修德乃是向外新民的根本基礎。334換句話說,朱子認為 在《大學》的三綱領中,明明德是最為首要的根基。此所以朱子曾說:「篇首三 言者,《大學》之綱領也。而以其賓主對待先後次第言之,則明明德者,又三言 之綱領也。」335

《大學》以明明德為其首要重點,然則,何謂明明德?關於此,朱子相關的 論說頗多,其中,《大學章句》的注文,是其最根本的表述: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 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 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336

就詞語的結構來說,「明明德」一語是由動詞與名詞組成,其中,作為動詞的「明」

是一般常見的用詞,所以比較容易理解,其義涵即為使之光明,而作為名詞的「明 德」,說明了學者所要使之光明的對象是什麼,這則是《大學》特殊而根本的概 念,在理解上較不容易直接掌握,因此朱子對明德的解說,是更為著重與詳細的。

進一步說,如果對朱子的注文稍加觀察,便可以發現他正是以明德為核心來進行 解說的;專論明德的段落固然如此,而以「明之也」解說「明」,以「但為氣稟

進一步說,如果對朱子的注文稍加觀察,便可以發現他正是以明德為核心來進行 解說的;專論明德的段落固然如此,而以「明之也」解說「明」,以「但為氣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