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併購之理論與意涵

第二章 併購之國際浪潮與基礎理論

第二節 併購之理論與意涵

除科技進步的因素外,此次併購浪潮的形成尚可歸因於各國在公共政策 方面放寬了壟斷管制,使得企業得以打破行業內部市場規制,使相關產業內 具有相同業務的企業得以合併;且在全球化經濟模式下,併購熱潮席捲至美 國以外的歐洲與亞洲地區。

第三款 特點

與過去歷次併購風潮不同的是,此次參與併購的企業規模龐大,可謂是

「強強聯合」12,無論是交易金額或企業規模皆創歷史新高,俾使企業競爭力 迅速提高,著名之案例為美國線上(AOL)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合併案

13。九0年代以後的併購風潮至今仍然延續,對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及產業 發展影響甚鉅。

第二節 併購之理論與意涵

企業併購是透過經濟配合產業長期互動之結果,其意涵自因不同運作方 式與操作類型而時有變化,且併購制度亦應結合當地政經情勢、社會文化背 景因地制宜,暨因併購制度此一特性使然,本節擬就併購之意涵、理論及類

11 所謂「全球化併購浪潮」是指企業併購的影響力已跨越地域之限制,導致全球政治、經濟 及文化均受到影響。參照王巍,《併購時代的旁觀測語》,北京華夏出版社,頁 175-77(2002)。

12 參照干春暉,前揭註 6,頁 22。

13 美國線上(A OL)於 2001/01/20 以 1,100 億美元併購時代華納(Time Warner)公司,並更名為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AOL Time Warner),為美國企業使上規模最大的合併案。然此一傳統 媒體與新媒體的「世紀聯姻」,由於整合上的困難以及受廣告收入陡降和會計違規調查衝擊 故,兩年後市值損失高達 750 億美元,2003/09/18 該公司董事會決議,公司名稱剔除「A OL」

字眼,無益宣布此一史無前例的合併案以失敗告終。參照聯合知識庫網站,http://udndata.com (last visited 2006/10/25)。

型予以統一說明,俾使一窺併購理論之全貌。

第一項 併購之意義

收購與合併(Mergers & Acquisitions,簡稱 M&A),一般而言並非法律上 用語,而係商業操作上認為不同企業間利用各種方式移轉資產、控制經營權 等法律行為的統稱1415。實際上而言,企業併購可能包括各種形式的公司合 併、資產移轉、股份取得、營業讓與或營業合作聯盟等方式所進行的企業間 之商業活動,因而對併購一詞的理解,往往因環境背景而異16

就學理上而言,併購之意義則有廣狹之別,廣義泛指所有一切涉及企業 控制權移轉與合作之行為;狹義則傴限於以取得股份、讓與營業及法規上之 公司合併為手段之企業控制權移轉與合作行為17

就用語上而言,我國企業併購法以「併購」一詞界定合併與收購活動18, 中國方面則多以「購併」或「兼併」19稱之,惟近期在《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

14 See Robert Charles Clark, Corporate Laws, Little , Bro wn and Co mpany, 1986, at 401-02; 參照 王文孙,〈世界主要國家併購相關法律規定之比較〉,available at

http://www.moea.gov.tw/~ecobook/cynex/sab13.ht m#p 2 (last visited 2006/10/ 25)。

15 有關企業併購(M&A)之意義國內外論述皆甚為詳盡,參照李瑞瑜,〈企業併購策略及其相 關法律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5(1993)。關於合併收購等經濟行為 的名詞說法眾多,有稱之「併購」或「購併」「合併與收購」「結合」 (Co mbination),大陸 多稱為「兼併」,美國多以「M&As」稱之,英國則以「Takeover」表示,惟其意涵並無太 大歧異。惟亦有為文主張兼併、收購、合併、併購應從案例角度出發,在法律上予以區隔辨 析,詳參賈丹林,〈公司兼併、收購、合併、併購法律辨析〉,《財經問題研究》,第 2 期,頁 76-79(2001/ 02)。

16 張朝棟,〈企業跨國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9(1994)。

17 參照王文孙,前揭註 14;陳介山,〈兩岸公司法關於企業併購法制之比較〉《國立中正大 學法學集刊》第 9 期,2002 年 10 月,頁 211。

18 參照台灣《企業併購法》第 4 條第 2 款:「併購:指公司之合併、收購及分割。」

19 參見中國證券報 1996/04/06,〈有關上市公司收購、兼併(合併)名詞概念和政策法律問題的 思考〉。

境內企業的規定》中則使用「併購」20,此外在《利用外商改組國有企業暫行 規定》亦有以「改組」指稱。另在併購類型上有各種分類,本文傴就併購雙 方行業關係對基本類型加以定義,蓋此分類在本研究第五章反壟斷規制對象 有其意義,本研究對於其他分類則省略不論。

從事企業併購經濟目的通常是一個企業取得另一個營運中企業之經營 權,將其直接、間接地納入自身或所屬企業集團中,而被併公司因而喪失獨 立性21。而一般經營管理學者,依據企業執行業務型態和產業相關性為區隔變 數,併購可分為水平式、垂直式、同源式與複合式22,分述如下:

一、 水平式合併(Horizontal Merger)23

又稱為橫向合併,基於強化企業在該產業市場中之領導地位,故而尋求 同一產業中從事相同或類似業務性質的公司進行合併,透過集中採購原料或 設備、共同參與研發和整合通路等運作模式,達成降低成本之目的,並使經 濟規模(Economies of Scale)最大效益化,增強該企業競爭優勢24。簡言之,即 同產業中兩家從事相同業務公司的合併,其目的在於確立或鞏固企業在該行 業內的優勢地位,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使企業得以在該行業市場領域佔有壟 斷或領導地位25

20 如 2003 年發布的《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及 2006 年 9 月 8 日正式施行之《關 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

21 參照方嘉麟,《公司兼併與集團企業》,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4),頁 22。

22 參照謝文捷主編,《外資併購 ABC》,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頁 20(2003/ 05 第 一版);張秋生、王東編著,《企業兼併與收購》,北京: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頁 19(2001/11 第一版)。

23 係指同產業中兩家從事相同業務之公司 的合併行為。例如 1998 年德國汽車 Da imler Ben z 併購美國 Chrysler,1999 年我國元大證券公司與京華證券公司合併案,2000 年英國第二大 藥廠 Glaxo Wellco me 與大三大藥廠 Smithkline Beecham 宣布合併成為全球最大製藥公司,主 要目的均係為了維持競爭優勢或扭轉競爭劣勢而為。

24 參照王鍾渝,〈策略聯盟與購併〉,available at

http://203.70.66.186/pdf/seminar_2003_ 05_ 02.pdf (last visited 2006/10/25)。

25 參照吳芳銘,前揭註 7,頁 18。例如台聚收購亞聚,兩者主力產品同為低密度聚乙烯、德 國賓士汽車集團收購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另關於台聚收購華塑企業,參照林正雄,〈企

二、 垂直式合併(Vertical Merger):

又稱縱向合併,係指在同一產業中,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結合,故合併 公司可視情形需要,利用價格的制訂規劃利潤的方向26。其目的在於落實組織 專業化生產和實現產銷體系的整合27。垂直式合併又可分為向前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28與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29兩種類型。

三、 同源式合併(Congener Merger):

係指兩家處於相同產業中,但業務性質分屬不同領域,且其並無業務往 來之公司合併行為,以追求在該產業中的全面領導地位。同源式合併是企業 尋求新的收益和利潤的方法之一,比貣內部發展及複合式合併風險較小,惟 在進入前應審慎評估目標公司之競爭環境。

四、 複合式合併(Conglomerate Merger):

又稱混合式併購或多角化合併,指不同產業別、公司業務性質不同的公 司間的合併,以分散投資、落實多角化經營,降低企業風險,達到資源互補、

優化組合、擴大市場活動範圍等目的30

業併購後續整合之研究─以台聚集團併購華塑企業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頁 4(2003)。

26 王鍾渝,前揭註 24。

27 如 1993 年世界最大製藥默克(Merc k)公司收購美國最大藥房連鎖店 Medco Contain ment Service 成為最大的藥品製造及配銷公司。

28 向前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係指同一產業中下游公司與上游公司間的合併,企業欲追求 低成本的原物料供應而採取併購上游原料供應商的策略,下游公司因而掌握上游原料穩定的 供貨來源與控制權。

29 向後整合(Bac kward Integration)係指上游企業藉著併購下游企業掌握行銷通路或市場資 訊,以取得固定的銷售管道,降低行銷風險所運用的策略 ,如 1996 年永豐餘造紙合併中華 印刷廠為例。

30 例如 2001 年美國線上公司(AOL)以換股方式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達成合併案。詳參 方向明主編,李玉玲、程雲傑編譯,《世紀併購》(A Big Merger of the Century),三聯書店香 港有限公司出版,專論美國線上公司(AOL)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之合併,頁 1-197。

第二項 併購之理論

茲將學理上關於併購理論簡要整理如下31

一、 效率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併購之發生旨在改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包 含業績成長和利潤增加等面向,而提高效率的因素主要為:

(一) 規模經濟:認為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32。而併購的綜效33 亦即在併購之後企業所增加的效率超過各個組成部分的效率總和。

(二) 管理效益:經濟學家 Williamson 和 Klein 提出企業管理效率之高低 為併購活動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如前所述,效率理論強調企業併購後帶來的 管理水準提高對於經營成效的影響,故認為企業管理效率的高低為併購之主 要因素34,此理論又可以細分為:

1. 效率差異化理論(Differential Managerial Efficiency Theory)35:

31 參照伍忠賢,《企業併購聖經》,遠流出版社,頁 33-41(2001);柳照遠,〈兩岸併購法制之 比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頁 30-32(2004)。

32 帄均成本下降的規模經濟可經由工廠大量生產,以及生產專業化而致;另可由公司在研究 發展、行政經營管理及財務管理帶來的經濟效益中達成。

33 所謂綜效係指企業併購後的總體價值大於併購前公司的個別價值,參照 C. Scharf, E. Shea and G..Bec k, Acquisition, Mergers, Sale , Buyouts & Takeovers: A Handbook with Forms, 1991, p.3, 92. 轉引自劉瑞霖,〈企業跨國併購之法律規劃〉,陳長文等合著,《財經法律與企業經營 ---兼述兩岸相關財經法律問題》,頁 155。

34 認為由於企業間存在管理效率的差異性,方而產生併購的動機。

35 此理論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前提:

(1) 併購公司有剩餘的管理資源,且必須透過併購方能充分應用。

(2) 目標公司可由外部管理人員的介入而改善其非效率化管理方式。

(2) 目標公司可由外部管理人員的介入而改善其非效率化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