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 Facebook 親子關係的權力、角色變化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三節 使用 Facebook 親子關係的權力、角色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學,就是她想要知道她女兒在幹嘛?於是加了有男有女很多人,就是我們 這些朋友,會特別去關注或者是限制她不能做什麼,可是我覺得我媽這方面 倒還好。(受訪者 E2)

受訪者 B1 也提出了兩性教育上的考量:

有時候看她的內容會覺得,為什麼朋友之間這麼膩。感覺上好像感情很膩、

好得非常非常的好。我就會去回想以前跟同性的朋友,是不是感情會這麼 好。(受訪者 B1)

因為她本身是念私立的女校,會發現她幾乎沒有什麼男性的朋友。我們就會 思考這樣會不會不好,她的朋友清一色都是女生。我跟爸爸會去討論,因為 她再來直升高中也是女校,會不會對男生有一種排斥。在兩性教育這一塊需 要斟酌溝通、觀察,還是讓她跟異性也要有一些接觸。(受訪者 B1)

第三節 使用 Facebook 親子關係的權力、角色變化

上一節功能面的設定與自我揭露考量,著重在親子雙方互動上的討論,本節 以六對家庭做個案描述,整理資料中發現,年輕受訪者在跟母親溝通上還是傾向 用面對面的方式互動,從母親們的角度,有人認為 Facebook 的使用讓原本的親 子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例如:D1、E1、F1,但也有受訪者 B1 與 C1 認為 不是這麼明顯。

一、A 家庭:旁敲側擊-漸進式滲透

前面有提到受訪者 A2 沒有加自己的媽媽,但是受訪者 A1 還是能夠透過其 他同學的動態來知道兒子的消息,「比如說他們同學聚餐,他們大考完了跑去找 老師,或是下課約去公館、師大夜市吃東西,大部分都是這樣子的活動啦!有時 候會看到他被同學標註,難免就會好奇就會看一下,主要是對孩子他們的交友情 況比較了解。」不過,因為她有加與兒子同年齡的小孩,身為母親的她有時候也 會適時地「提醒」同學們該留意言談禮貌。

發覺有兒子的同學,有加入我的,他在 Facebook 上常常會飆髒話,因為我 有點把他當成自己的小孩,我就回他:「這位小朋友,你的話問候爹娘親戚 朋友太多是不太好的。」我會用那種,比較像他們朋友聊天開玩笑的方式跟 他講,「嘿~長的那麼帥的帥哥飆髒話,女生都不敢喜歡你、敬而遠之喔」,

他回說「是喔,好啦好啦」,其實是用聊天的方式,不是用長輩,那他們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比較接受。(受訪者 A1)

我兒子國中的時候,我就是這樣跟他們同學用這樣子溝通,像是稱呼他們帥 哥美女拉近距離,用平輩的方式跟他們相處,那他們對我也不錯,會跟我講 很多他們自己家長不知道的秘密。「阿姨,我跟你說一些事情,你可不可以 跟我媽媽他們講」,也有家長會說「我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問一些事,看他會 不會跟你講」,有時候反而我變成中間的溝通橋樑。(受訪者 A1)

由於受訪者 A1 有擔任兒子學校的志工,認識了很多與兒子平輩的同學,她 自然而然地也會轉移對兒子的關注到這些青少年身上,產生一種移情作用,將對 兒子的管教投射到這些同學們 Facebook 互動身上,不過,她也觀察到以一種平 輩的方式與他們相處,不讓這些青少年感到過大的年齡差距與談話壓力,選擇用 較溫和開玩笑的口吻,讓青少年容易接受態度軟化,另一方面,這些良好互動關 係的同學們,也會轉達 A2 在學校或者 Facebook 上的消息讓 A1 知道。

對此,受訪者 A2 的持開放的態度認為,「同學加我媽沒關係啊,也不會擔 心被告狀。」不過,他自己則並不會去注意媽媽的 Facebook,「不會想要去看,

有事情平常都是面對面溝通。」但是受訪者 A2 卻有加入其他的家庭成員,例如:

在新加坡的姊姊跟爸爸還有親戚,「會跟姊姊用聊天室溝通,也會去看爸爸的 Facebook,或是按讚,但留言比較少,像說生日快樂。」

二、B 家庭:默默觀看、監控並施以管教

受訪者 B1 對於女兒的 Facebook 內容觀察入微,「她關心偶像、漫畫,很少 關心比較成長性的,很少!她只是 po,不太寫,她不太寫自己的想法。她覺得 好玩的,就會 po 上去給人家看。自己不太寫她覺得怎麼樣,她不寫。其實應該 是說,我女兒應該是一個滿成熟的小孩子,她的思想算比較成熟,很有主見,自 尊心很強。」母親在觀看子女的 Facebook 時,會將女兒所表現出來的內容與自 己心裡對她的既定印象串連起來做對照。B1 也提到她對女兒 Facebook 的管教態 度:

我覺得如果用到一些不太適當的語彙,或者想法不是很正確的時候,會跟她 溝通說為什麼她在上面留一些很情緒的字眼,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事?從她的 Facebook 來看到她的交友狀況,是不是有交到一些不是很適當的朋友?從留 言、對話慢慢可以看得出來。(受訪者 B1)

剛開始還曾經發生過,好像有點隱瞞,然後偷跑去西門町。後來我跟爸爸有 跟著去,發現是大人約她。之後就不敢那麼放心讓她自己跟朋友去看電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去觀察。有時候還偷偷跟蹤過,因為覺得畢竟才國中。當時是國小升國中 就有這種狀況,怕會有危險。(受訪者 B1)

當時因察覺不對勁加上受訪者 B2 年紀還小,B1 曾跟蹤女兒竟發現差點受 騙,經過這次事件後 B2 也意識到網路交友的危險,不敢再輕易跟陌生人相約了。

談到她與母親的 Facebook 互動,曾有過逗趣的吃醋經驗。

例如媽媽跟爸爸去吃飯,我在上課、補習,就會有點生氣。有一次他們打卡 去美麗華,我就會在上面寫「哼!一定是去吃大餐。」(受訪者 B2)

受訪者 B1 對這件事也有印象:

她會很 care 我跟爸爸自己去看電影或吃飯,但她是在念書或補習,她就會 覺得她很可憐。她覺得這個應該要帶她去的,怎麼都我們自己跑去了。後來 因為發生過幾次之後,爸爸都會制止說不能打卡,免得一打卡,回去她又會 生氣。(受訪者 B1)

此外,受訪者 B1 在 Facebook 裡有特地成立一個家族的社團,裡面老、中、

青三代都有,屬於大家族,總共有 60 幾個人,最年長的 80 幾歲也有,最小的才 讀國小。只要是家族成員有什麼活動,大家都會放到社團上面,一起分享。「感 覺上好像老一輩的也會覺得親子之間、家族間的關係變得比較好。」例如:參加 媽祖出巡廟會活動的合照與心得、還有舅舅可能在社團上 po 鄧麗君的歌…學習 上網、學習一些新的東西,受訪者 B1 說到:

對老一輩來說是一種刺激,平時大家這麼忙,能碰面的機會真的很少,可是 他們就會知道這些小孩長多大了,這些晚輩都在幹嘛。我覺得權威感就會變 得比較扁平,其他親戚會變成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的威嚴。(受訪者 B1)

她也觀察到:「如果在我們這兩代,像我跟小孩之間的部分倒還好,不明顯,

因為親子之間的溝通都從平常生活上就密切互動。」受訪者 B2 也有同感,「其 實跟媽很少會用 Facebook 互動,現實比較多互動。有時候覺得打字很麻煩,很 難把事情講完整,當面溝通還是比較方便。」

三、C 家庭:從 Facebook 互動中發現代溝差距

受訪者 C1 自述有了女兒的 Facebook 後,更了解女兒的學校生活:

至少我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跟同學互動的關係,做些什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她會放些搞笑的照片,會發覺她跟班上同學的互動,就七嘴八舌的說些 有的沒的。之前沒有的話,我們都不知道她在做些什麼事,完全不知道她在 學校的狀況。同學們整天在批評老師,現在的小孩都這樣,都偷偷地罵老師,

有時候我幫老師講話,她會不高興。(受訪者 C1)

這差很多耶!雖然她們都在 Facebook 勇敢的表現出來,但是幼稚還是幼稚,

長不大還是長不大,就是這麼小孩子氣!我覺得現在小孩子的思想,真的是 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有很多東西我們都不會這樣想,看他們的那一面讓我 覺得很不能接受。我的感受最深刻的是,現在的小孩子真的有夠不懂事!(受 訪者 C1)

受訪者 C1 透過 Facebook 發現到兩代在觀念行為上的差距,會拿 C2 來跟過 去同年齡的自己相比較,當她在看到這些 Facebook 內容時,某種程度也是以一 個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女兒,因為與她所希望預期的 C2 有所落差,進而產生內在 價值觀念的矛盾衝擊。

反觀受訪者 C2,她覺得並無異狀,「很多同學都這樣子,大家只是在上面發 洩聊天不用太認真看待,可能老一輩的想法比較保守吧。」不過,她自己對於觀 看媽媽的 Facebook,則是興趣缺缺的說:「不會去看媽的 Facebook,因為覺得無 聊。上一次看媽媽 po 的是一年多前了,因為她不會 po 太多,而且長得也沒多好 看啊。也不會上去留生日快樂,有心的話不用加(生日)也知道。」她回想起有 一次媽媽幫她打卡的經驗:

有次我吃義大利麵的時候,吃墨魚麵滿嘴黑黑的,然後我說不要拍照,她就 硬要拍,而且拍了以後,硬要 po 上去,說「看我可愛的女兒」這樣子,我就說

「黑黑的哪裡可愛,有肖像權」。我是事後才發現的,可是想說 po 都 po 了,她 po 在她的版上,給她的同事們看,但沒有標記我,所以我的朋友看不到這張照 片,所以我不 care。(受訪者 C2)

站在受訪者 C2 的角度,她在意的反而是照片會不會出現在自己的版上,在 朋友面前維持自我形象,亦是她對 Facebook 觀眾進行印象管理的一種方式。

受訪者 C1 認為要建立對孩子的信任感,就不會去注意孩子太細節的事情:

「我覺得小女兒她本身就是這樣,給她壓力她也感受不到,所以她在有 Facebook 和沒有 Facebook 之前,沒有什麼差別。大女兒封鎖我的話,我也不清楚她真正 在做些什麼,只是我對她很放心。」受訪者 C2 選擇直接溝通,「用不用 Facebook 跟母親沒有發生變化,有什麼事情都直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