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acebook 親子互動與反向社會化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四節 Facebook 親子互動與反向社會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Facebook 親子互動與反向社會化

Prensky(2001)以 1980 年代做為區分,提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與數 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概念,數位原民出生於數位時代,對虛擬互動司空 見慣,凡事都要記錄,不掩飾的創造與分享內容喜於接受資訊,更樂於創造內容,

在網路上大量處理資訊內容(Bilton, 2010/王惟芬、黃柏恆、楊雅婷譯,2011)。

本研究之受訪者正值青少年階段,屬於數位原民的年齡範疇,他們從小即生長在 網路快速成長的時代,在科技使用上具有較高的運用能力。此外,隨著智慧型手 機的普及化,使用手機上 Facebook 情形變得更加方便,亦納入兩代學習差異的 討論範圍。本小節分為兩個角度切入,母親怎麼學習使用 Facebook 以及小孩如 何傳授母親他們自身的經驗。

(一)母親怎麼學習使用 Facebook

Mannheim 認為同世代的年輕人共同經歷特定的事件形成世代意識,產生全 新接觸,社交媒體的出現、Facebook 的使用、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提供了這些青 少年共同特有的歷史經驗,這種巨大的轉變使得他們的上一代必須跟著改變,誕 生在網路世代的年輕受訪者佔有科技學習優勢,快速去適應新的科技產品,碰到 不會的問題,他們習慣性地問同輩,但反而不會主動去問他們的父母,可是年長 受訪者在使用 Facebook 時,卻不見得會向同輩請教,而是詢問自己的小孩。

根據訪談結果顯示,多數的母親在一開始使用 Facebook 時都有向子女請教 問題的經驗,受訪者 C1 表示:「當時我不會用,當然是問小孩。她就幫我設定 密碼、設定帳號,從頭到尾幫我弄上去。」倚賴子女設定帳號,是親子雙方在 Facebook 互動的起點,雖然剛開始受訪者 C1 對於 Facebook 該如何操作與使用 一竅不通,但似乎無損於她日後運用 Facebook 與子女互動,設定好帳號等於跨 出了第一步,從使用經驗中慢慢摸索,亦為其他母親共同的學習心得。

一開始是他們(小孩)主動幫我設定的,設定的時候其實只告訴妳可以這樣 按、那樣寫,也沒有講很仔細很清楚,所以妳也不知道它其實功能很多、它 其實可以做很多這種處理,一開始不知道,然後慢慢搞清楚,原來可以有很 多的學習。(受訪者 E1)

受訪者 B1、D1、F1 也有類似的經驗,不過更讓他們頭大的反而是自從有了 智慧型手機後,功能操作上更為複雜,手機版與電腦版的 Facebook 略有使用差 異,回想起當初關於如何設定帳號、打卡、刪除貼文…曾發生了不少趣事,讓她 們與其他家人不得不主動向子女們求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朋友先比較熟悉,她教我。我覺得剛開始最困難的部份,是在隱私設定那 一塊,有點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什麼東西要怎麼設定,還有遊戲或程式的部 份,會固定彈出來,我就覺得有點困擾,後來都要再把它移除掉。(受訪者 B1)

像我老公其實問題比我多,他都問那種最基本的:「ㄟ,我這個要怎麼樣?

這個照片我要怎麼上傳?類似這種很基本的,ㄟ那這個的話我要怎麼樣讓它 被看到,比如說照片上有誰誰誰怎麼點?」,可是她(D2)幾乎不用學習她 就會的,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的,然後包括 Android 也好、iPhone 也好,一 按就知道功能在那裡。(受訪者 D1)

有時候會問他(F2)爸爸,可是他爸爸比我還不懂,因為他也不常用 Facebook,就乾脆問小孩比較快。(受訪者 F1)

年長一代的父母在最初 Facebook 的使用上並無法引領年輕一代前進,產生 了 Mead 所說的新與舊的原始矛盾與代際之間的衝突,父母開始感受到先前所知 的經驗並不足夠,需要新的轉移與適應,才能與下一代接近,反映在剛開始學習 怎麼用 Facebook 上,他們處於低姿態,意識到他們必須放下身段,以虛心的態 度向年輕一代學習、請教,讓年輕人引領他們繼續往 Facebook 世界前進。

年輕人用網路這種東西比較快,所以自己摸一摸就會用了。(受訪者 E2)

碰到比較不會的,就看朋友有誰會然後就去問,然後之後就會啦!(受訪者 B2)

因為比較常接觸那些新科技的東西,對我來說都不難,不過我認為上一輩跟 年輕人用的方式不一樣。【哪裡不一樣?】用的觀念不同吧!像我們很常會 在 Facebook 上面 po 文或留言,可是媽媽就很少 po 自己的心情在上面。(受 訪者 A2)

從訪談資料中發現,對於年長一代的父母,需要去熟悉怎麼使用 Facebook,

剛開始會覺得有困難(受訪者 B1、D1、F1),甚至也有感到相當吃力的情形(受 訪者 C1、E1),反觀年輕一代的子女與年長一代在這方面的學習差異,對於新科 技的運用與吸收,子女卻不用花什麼力氣,特地去學習,這種能力彷彿自然而然 就會使用。

(二)小孩如何傳授母親他們自身的經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輕人在接觸新科技較容易上手,回想起當初教導父母使用的經驗,他們又 是如何處理的呢?受訪者 A2 談起親自示範教導父母操作的情形:

他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會跟他們講一下怎麼用,剛開始建立帳號的時候吧!

使用的過程中,剛開始沒有上傳照片的功能,之後慢慢的有了智慧型手機可 以即時拍照上傳打卡,上傳可能有些地方會不懂,爸媽都會有不懂的情形。

(受訪者 A2)

教她怎麼刪相簿之類的,有些她可能不想出現在塗鴉牆上的就幫他設隱 藏,像設定大頭貼、封面照片之類的,也都是我幫她用。(受訪者 B2)

她會問,像她有時候想創社團或者是她要怎麼去搜尋朋友,她就問我怎麼 用,然後我就教她,雖然說不會馬上就記得,但是至少教的話她會自己去 做。(受訪者 E2)

她剛開始連怎麼加朋友還有上傳照片都不知道,到底要怎麼 po 上去、要怎 麼把照片拉上去,常常又要再教一次。到後來,有時候我們都會不想理她,

會說我們都教妳這麼多次了!叫她自己再研究,她後來才真的下定決心把 它學會。(受訪者 F2)

有時,父母親因不熟悉怎麼使用而產生抗拒的心態,過度依賴子女的協助,

反而會讓子女感到不耐煩。而受訪者 C2 與 D2,則是把爸媽當成從零開始的心 態,循循善誘一步步教他們使用:

我就先告訴他那些按鈕的功能,然後示範一次給她看,跟她講:「我這樣是 按讚,按讚之後妳就會有通知,螢幕顯示那個 1 就是通知」,然後等到她 po 照片或 po 東西的時候,就會直接來問我,當下學是最快的,因為她正需要。

(受訪者 C2)

有教他們使用 Facebook,不久前爸爸有叫我教他怎麼創社團,但其實好像都 是我在做,我就一邊幫他弄,然後一邊跟他講,這邊要打什麼社團名稱還有 怎麼加社員進來。因為媽媽那邊她幾乎都會,就比較少教她用。(受訪者 D2)

Tapscott(黃貝玲、蔡宏明、羅耀宗譯,2009)認為年輕人偏好速度與自由,

全面性地改造生活機制,站在青少年受訪者的角度,科技正在影響他們的思考和 行為模式,從他們教導父母親使用的態度即可觀察到,有的受訪者直接幫父母設 定操作,想快速解決問題;有的則是傾向在母親有問題的時候再教她,因為當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題發生時最容易記住也是機會教育,這樣可以不用教太多次,但實際上對母親 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得花很長的時間去摸索、轉化青少年的經驗值,母親們較 掌握不到箇中竅門,看到的是怎麼快速解決問題。但是對青少年來說,不用特地 花功夫學習 Facebook 怎麼操作是因為他們熟悉對科技的操作思維,從受訪者 D2 的例子可以看到,即使在不同的平台(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她照樣能比年長者 快速摸索出正確的用法,而這種對科技產品的使用與思考方式正好是多數年長受 訪者所欠缺的部分。

此外,研究者也發現,當父母與子女雙方皆使用智慧型手機,他們黏著在 Facebook 上的時間與頻率也會相對增加,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等於多了一個溝通 方式,開啟親子互動另一個溝通管道。

基本上,每天都會上 Facebook,一天大概有十個小時吧!在家就會開著,

然後如果在外面的話就是手機不定時的就會看一下。(受訪者 E2)

我上 Facebook 的次數並沒有很多,只是偶而無聊的時候看一下,有時間的 話就看一下,知道朋友現在狀況怎麼樣,回一下,然後關掉,都用手機回比 較多。因為手機比較方便,反正也不是要改什麼東西或辦社團,只是瀏覽一 下就可以。(受訪者 C2)

這種經常性使用的現象,不只發生在子女身上,年長一代的受訪者亦同。

當然是用智慧型手機來得好啊!而且可以隨時知道狀況,我為什麼會買智慧 型手機,因為他們兩個都用智慧型手機,我也要用智慧型手機啊!(受訪者 C1)

基本上開機之後大概早上 7、8 點開始到晚上 11、12 點中間,我會斷斷續續 去用(我不會一直掛在上面),次數來講應該算很頻繁,可是時間不會非常 的長,就是說工作之餘我會點開看一下,只要不是在電腦桌前的話,通常都 靠手機只要有訊息就會去看一下,這個是非常方便的,如果是在辦公室或者 是在家裡面有桌上型電腦的話盡量都是用桌上型比較方便,相對也較不影響 視力,所以兩個都會使用就是看在外還是室內。(受訪者 E1)

不過,經常性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現階段還是學生身分的受訪者來說,還是有 風險存在,受訪者 F2 舉親身例子:「應該有一半的時間,一整天都會用智慧型手 機,想到就拿出來。但是學校都會規定要關機,嗯…就偷偷拿出來看。」對此,

身為母親的受訪者 F1 提醒:「因為學校可能也怕他們沉迷於智慧型手機,所以有 嚴格規定,其實是不能帶去學校的。可是他們基於方便家長聯絡,可以帶,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