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acebook 上的個人使用與自我揭露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Facebook 上的個人使用與自我揭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資料分析

本章綜合了文獻探討與研究問題,以及深度訪談法,先從親子個人使用的動 機、管道,了解母親與子女雙方在個人使用層面的差異,其次,母親與子女的個 人隱私設定與自我揭露如何展現在 Facebook 互動的四種類型上?分析不同類型 的互動案例,以及代表性親子個案,從中探討 6 個家庭內雙方的使用前、後關係 消長,權力角色變化,最後,綜合以上歸納 Facebook 親子互動上是否出現反向 社會化的情形。

第一節 Facebook 上的個人使用與自我揭露

一、親子使用 Facebook 動機

(一)因風靡遊戲而加入

Facebook 最初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讓大學生創造及維持社交關係,但除了社 交的功能外,Facebook 也提供了許多線上小遊戲的服務,例如:開心農場、開 心魚塘、開心餐廳等等。自從 2007 年 Facebook 開始席捲臺灣,當時吹起了一股

「開心農場」的遊戲旋風,網路上盛行種菜、經營農場、收成,與朋友互相送禮 物、你來我往的偷菜行為等等,吸引許多遊戲迷加入。受訪者 F2 表示:「因為我 只是想玩遊戲,而且還是用朋友的帳號玩,所以當時只有一些同學跟家人而已,

時間久了以後,這個帳號就變成我在用,我才把所有的設定改成是自己的專屬帳 號。」從遊戲中慢慢熟悉社群網站的世界,進而沉迷成為重度使用者的還有受訪 者 B2:「剛開始用也是玩遊戲,開心農場或水族箱,後來變成就 po 照片、看文 章、民調調查、粉絲專頁…」。受訪者 D2 也有這種從遊戲中轉移到其他功能的 現象「以前會玩一些遊戲,像開心農場、俄羅斯方塊,但是現在玩膩了,就沒再 玩了。」

透過遊戲型態進入 Facebook 世界的受訪者以青少年居多(F2、B2、D2),

不過也有年紀較長的受訪者參與其中,受訪者 B1 提到:「一開始都在玩,像送 花、送星星,現在很少人玩這個。當時覺得這個很好玩,不然就是心理測試,還 有星座之類的。」反觀受訪者 F1 的情形則是因為子女想玩開心農場而幫她申請 帳號,有點半強迫式地被加入 Facebook 行列,「小朋友剛開始把我設定進去,卻 都是他在玩開心農場…」,但隨著開心農場遊戲熱度消退之後,她開始慢慢投入 在 Facebook 跟朋友互動,主動分享 po 文,發展出自己在 Facebook 上的特色,

不再由孩子來主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上述受訪者的使用動機發現,有一半的年輕受訪者受到遊戲的吸引,甚至 為了玩遊戲而幫母親也申請了一個帳號,母親基於被動的角色加入 Facebook,

從遊戲的世界開始接觸社交媒體,他們藉由玩遊戲的過程中與其他朋友產生互 動,產生一種充滿活力與興奮感,伴隨著心靈愉悅的經驗(Salen & Zimmerman, 2004),參與遊戲行為的自主性較高,透過共同創造經驗與意義來增強對遊戲本 身的主動性感受。但隨著開心農場的熱潮消退後,這類因遊戲吸引而加入 Facebook 上的現象也跟著降溫,原本沈溺遊戲的使用者也轉而朝向其他功能使 用,上述的受訪者 F1、B2、D2 皆有反映此現象。

(二)使用者轉移媒體平台

除了玩遊戲之外,撰寫網誌、發展個人部落格也是另一個吸引受訪者加入 Facebook 的動機。在 Facebook 尚未盛行之前,當時臺灣流行的是個人部落格、

無名小站、MSN、YAHOO 即時通…,隨著 Facebook 開始發展功能推陳出新,

po 文撰寫網頁、成立粉絲專頁、社團、留言、分享行為…也綜合了上述通訊軟 體與網頁互動的功能性,受訪者 A2 談到:「早期當成部落格在用,那時候有名 的是無名小站,Facebook 反而沒什麼名氣,從開心農場開始後就很多人去用,

玩了以後,才常使用聊天的功能。」他們同樣擁有屬於自己的部落格與粉絲,也 常在上面發表文章,自從加入了 Facebook 帳號後,慢慢將其重心移至社群網站 上,重新建立人脈,將以往習慣發佈文章、分享生活心得的習慣,轉而在 Facebook 這個平台上發表。受訪者 B1 則是從自身經驗觀察到趨勢轉變:

因為在這個之前,其實大家都是玩部落格還有 MSN,Facebook 有部分就是 綜合了這些功能。可是它跟部落格不一樣,它的能見度更高,透過朋友連 結下來之後,資訊各方面比較多,所以後來部落格好像慢慢的也沒落了。(受 訪者 B1)

隨著新媒體科技的不斷變化,Facebook 快速興起,將大家拉近一起使用這 個新媒體,朋友圈的移轉,無形中產生了一股凝聚力,吸引大量使用者加入,從 中也可看出受訪者在選擇傳播平台上有移轉的現象。透過 Facebook 平台,受訪 者亦能連結到原本的朋友群甚至是不認識的朋友,除了保有原來個人部落格、無 名小站、MSN 發表個人網誌以個人角色來與親朋好友進行對話互動、引起共鳴 之外,藉由社交媒體的即時分享功能,能一對多傳播發送連結、分享,發展更多 更新的社交互動型態。

從 B1 受訪者的經驗的得知,對 Facebook 的使用是植基在過去媒體經驗的使 用上,像是寫網誌、聊天功能、回覆留言…對他們來說不等同於全新的、陌生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習,因此,他們能夠將原本的使用習慣、操作概念間接轉換到新的社交媒體上,

反觀年輕受訪者 A2,不同媒體平台上的使用習慣移轉現象對他來說,似乎只是 多了一個溝通管道,在不同的媒體之間做切換,甚至同時使用不同的媒介,遊走 在多種媒介使用中卻怡然自得,整體來說,兩代的受訪者在選擇溝通媒介時是具 有主動選擇性,且會受到過去媒體經驗的影響,再發展出更新的使用習慣。

(三)基於社交互動需求

為了能夠跟上潮流與大家交流互動而使用 Facebook 的,包括了受訪者 A1、

C1 以及 E1。回想起當初使用 Facebook 的經驗,受訪者 C1 曾因為不熟悉社群網 站該如何申請,反而成為女兒 C2 恥笑的對象,「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是因為好 奇心,因為大家都有。我問她 Facebook 怎麼用,她的心態覺得我是土包子,每 一個人都會用。」從這個案例看來,使用 Facebook 與否成為母親跟得上時代的 指標,在小孩的觀念中「不會用」即代表了落伍的象徵,於是受訪者 C1 出於一 種半強迫式學習的心態,漸漸敞開心胸去接受這個「每一個人都會用」的新玩意。

由於 Facebook 當初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夠以社交互動、拓展人際關係為 訴求,從受訪者 C1 的經驗,新的社交媒體對她來說產生了新的刺激,迫使自己 得去接受新的事物,將過去的觀念以及傳統的行為模式再次修正、轉化,以符合 現代的潮流,從中可以看出上一輩在面臨新型態社交媒體 Facebook 時代來臨所 帶來的壓力與衝擊,當外在瀰漫一股大家都在用的氛圍,對內必須調整心態、自 我轉換,捨棄原本不願學習、停滯不前的觀念,去融入年輕一輩的世界。

與此情形相反的是受訪者 A1,熟悉電腦操作的她,喜歡接觸新的事物,兒 女小時候都是跟著她學電腦,在 Facebook 的設定上自然也難不倒她,提起當初 申請帳號使用的原因,與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有密切相關。

使用 Facebook 對我的生活幫助很大,而且大家現在有智慧型手機可以上 Facebook,回留言、訊息之類,不定時就會上去看,知道朋友突然出差到美 國或歐洲去這樣,還有像是我妹妹她們的孩子,還有小孩爸爸那邊的姑姑、

還有伯父那邊的孩子,他的大堂兄、大堂姐,在馬來西亞那邊的狀況,以及 表姐在新加坡那邊工作狀況,親戚之間的聯繫,也是從這些動態中得知,跟 以前用 email、即時通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受訪者 A1)

除了縮短時空距離,得知國外的親朋好友第一時間新訊息,透過 Facebook 拓展社交圈也是一個重要的使用考量,受訪者 E1 即透過 Facebook 的搜尋功能找 到了國小、國中、專科、大學的同學們,「用這種方式去拓展社交圈子或是可以 看到朋友之間有趣的事情」,許多失聯已久的同學們再度聯繫上,她笑說可以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線上同學會」了。

由上可知,與親友們的社交互動、聯繫為吸引受訪者C1、A1與E1加入的主 要關鍵,Facebook提供了一種即時卻又不用面對面接觸的管道,打破時空距離,

讓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都能透過這個平台互動,對受訪者E1而言,Facebook帶來 新的科技體驗,讓失聯已久的同學再度聯繫上,這種有別於他們過去經驗的人際 互動方式,逐漸成為拓展線上人脈、發展自己生活圈的場域。由於網路具有看不 見對方的真實表情、情感,也不必煩惱雙方面對面時的窘境或尷尬情形,以及儀 式化的人際社交行為,但是又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關心展現,維持友誼與增強連 結,亦是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展現(Burke, et al., 2009)。

(四)取得即時資訊

Facebook 除了能滿足社交需求,也有受訪者 D1 與 C2 表示,資訊的取得是 他們選用 Facebook 不可或缺的原因。從事媒體業的受訪者 D1 觀察到外國明星 開始玩 Facebook 的現象,基於好奇心態也跟著開始使用:

因為看到一些影視新聞提到外國好萊塢明星他們瘋狂在用 Facebook,例如:

艾希頓庫奇使用 Facebook,導致很多人跟著在玩 Facebook,於是因為好奇 而去開了一個帳號,使用後收穫最大的反而是知道一些最新的訊息,比如說 社團上發佈的消息立即更新。(受訪者 D1)

偶像明星使用 Facebook 引起一窩蜂跟進的現象,讓受訪者 D1 開始進入 Facebook 的世界,她也提到接收查看更新的資訊是最大的收穫,對 Facebook 使 用傾向是工具式的動機,想要知道與自己相關的社團有什麼最新消息、動態,以 滿足未知的領域。

此外,年輕受訪者 C2 的情形則略有差異,因為 C2 是特定明星的粉絲而強 化她使用 Facebook 的意願,為受到特定的內容或對象所吸引但並無實際的接

此外,年輕受訪者 C2 的情形則略有差異,因為 C2 是特定明星的粉絲而強 化她使用 Facebook 的意願,為受到特定的內容或對象所吸引但並無實際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