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變遷下的反向社會化現象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變遷下的反向社會化現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個小節,第一節先就文化變遷下的反向社會化現象作深入探討,

從文化變遷的社會脈絡中呈現世代差異與代溝問題。第二節從科技互動性的角度 出發,檢視互動性在 Facebook 中,如何展現在雙方的權力控制上。第三節從親 子互動的定義談起,到網路上的親子互動,再聚焦討論青少年與父母在 Facebook 上的互動差異。第四節談自我揭露以及青少年在 Facebook 的隱私設定差異。最 後,經由文獻檢閱,整理上述文獻總結並發展研究架構,進而推導出研究問題。

第一節 文化變遷下的反向社會化現象

Mead 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周曉虹、周怡譯,1987)

從文化傳遞的方式出發,她將整個人類文化分成三種基本類型:後喻文化、並喻 文化和前喻文化。「後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 習,「並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 之間,「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則是長輩反過來跟晚輩學習,亦為 反向社會化。

一、Mead 的後喻、並喻與前喻文化

後喻文化為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所謂的「老年文化」。在原始社會中 社會勞動還是靠人力來進行,生產工具也十分簡陋,加上物質缺乏,自然環境險 惡,使得社會的發展十分緩慢,在人們的觀念中,文化的傳承是固定且制式化的,

由上而下垂直式的全然接受上一輩的教育,後代必須經歷上一代所經歷的一切,

前輩的過去就是後輩的未來。

Mead 認為祖孫三代是構成後喻文化的基礎,上一輩是社會公認的行為楷 模,也是年輕一代學習效法的典範,她更進一步闡釋了後喻文化的基本特點,在 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些許微弱的變化,但基本的前進道路是不會變的,是 種儀式化的行為。經由上一代傳承下來的不只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還有他們對生 活的理解、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觀念,這樣的文化中年輕一代的社會化過程都是在 上一代的嚴格控制下進行的,也因此,尊敬長輩成了最基本的美德,先人的智慧 與經驗構成了後喻文化的本質。

在後喻文化所建構的社會觀念中,祖孫三代把他們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這 也構成了後喻文化得以保存的關鍵條件:缺乏疑問和缺乏自我意識。這樣的文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遞過程從根本上排除了變革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年輕一代對上一代生活反叛的 省思,也摒除了代溝的產生,而後喻文化崩潰之際即是並喻文化誕生的開始。

並喻文化是一種過渡性質的文化,Mead 列舉了戰爭失敗、移民運動、科學 發展等諸多導致後喻文化崩潰、並喻文化誕生的歷史原因。「文化的斷裂」使得 年輕一代失去既有的行為楷模,他們根據自己切身的經歷創造符合時代的全新生 活模式,以求領先於其他同輩們,於是產生了文化傳遞的並喻方式。

Mead 指出在並喻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因年輕一輩所經歷的不完全等同於上 一輩的歷史經驗,反觀於上一輩在教養後代的方法上已經無法適應下一代新世界 成長中的需要,因此造就了最初的「代際衝突」。在此同時,年長一輩必須首先 面臨先前行為方式的喪失,但這種喪失是痛苦的,意味著對先前生活的否定,也 是對自身的否定,兩代之間於是衍生了牴觸與衝突。Mead 藉由移民家庭中的情 況,證實了這種由於年老一代不能夠再繼續引領青年向前行而產生了兩股勢力,

分別代表新與舊,存在不同生活方式的兩代人之間產生矛盾與衝突的必然性。

前喻文化是一種與後喻文化相反的文化傳遞過程,也稱為「青年文化」。當 時的社會背景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光通訊技術、海洋 工程、空間開發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使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 係,在幾十年中發生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樣的巨大改變使得未來再也不是今天 的延續,而是今天的發展之果。在後喻文化中,社會化的對象是社會中尚未成年 的個人,而前喻文化中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的前輩,形成「反向社會 化」,如同 Mead(周曉虹、周怡譯,1987:93)所述「在前喻文化中,代表未 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Mead 前喻文化的理論基礎植基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快速變遷,她認為 在二次大戰後的科技革命是個全新的歷史時代,二次大戰以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 展使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年長者的經驗已經不可避免地喪失傳喻的價 值,相較於祖先曾是新大陸(空間上)的移民,二次大戰以前出生和長大的一代,

則是屬於時間上的移民。在社會出現重大的變革下,年輕一輩已經不如以往過去 長者憑藉特定的文化系統、伴隨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傳承下去,面臨新生活的挑戰 這一輩必須更加去了解、經歷並迅速吸收以適應快速的社會變遷。

二、世代現象與代溝問題

關於代際問題的研究,Mannheim(1952)在 1923 年發表的「世代問題」(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一文,提出「世代現象」具有社會與文化特徵,面臨相 同的社會文化環境條件的同一年齡層的一輩才會有相同的基本需要、價值觀念、

蹟的同一輩人。而「世代單位」(generation units)則是按階級,例如:資產階 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等作橫向式區分。在現實世代底下的個體,用不同方式 基於共同的經驗逐漸形成不同的特定群體。

Pilcher(1994)進一步闡述 Mannheim 的概念,認為世代是一種以生死為事 實基礎的社會現象,對於世代的同屬性應該要把握肉體、精神與心靈之間的轉 換,與所處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文化結構間具有相互連結的關聯。Mannheim 指出,

在 15 至 25 歲階段的年輕人,是形成價值觀、意識形態與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倘 若此階段的年輕人共同經歷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關鍵點,必然會受到影響,而 產生特有與眾不同的「世代意識」(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Mannheim 強 調,這群新一代的年輕人將使用不一樣的全新框架與視野甚至記憶去接觸,稱為

「全新接觸」(fresh contact),使得他們與同世代的人產生較親近且易溝通的 特質。由此可見,新一代在接收了上一代所遺留下來的經驗累積後,會吸收、反 嬰兒潮不同世代之間的差異現象。「第一意識」(Consciousness I)為個人我,

隸屬於個人經濟之下,視為「祖輩」的觀念;工業化的社會造就了「第二意識」

(Consciousness II)也就是工業革命發展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固化思想,始 於 18 世紀,「第二意識」擴大到組織參與層面,仰賴於社會、政治、法律、經 濟各種權力形式介入的力量,處於權力平衡的狀態,為社會行動基礎,亦代表「父 輩」。他提出新一代的美國青年屬於試圖超越之前的「第一意識」與「第二意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創造出新的「第三意識」(Consciousness III)。他強調,這一代的任務在於讓 人類重建並且回歸到自然,並且縮短與上一代的差距,青年指的並非實際上的年 齡,而是不斷學習成長的一種變化狀態,肯定年輕世代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作 用,而長輩們對於新的知識技能需要經由「再社會化」向年輕一輩學習,這也呼 應了 Mead 的前喻文化觀念。

綜合以上學者觀點,整理出以下特徵:首先,學者皆提到在文化的傳遞過程 中,必有其歷史關鍵事件促使代際之間斷裂,急速變遷的社會環境造就了社會變 遷成為年輕一輩反向社會化的基礎。Mead 認為二次世界大戰是促成並喻文化與 前喻文化的重要分野點,Reich 的第三意識主導社會論點亦然,在經歷相同的歷 史事件會使得同輩產生共同的情感連結與文化意涵(Mannheim, 1952)。其二,

這三位學者皆肯定新一代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他們接收新的觀念與刺激後會 發展屬於同一輩的社會現象,創造與上一輩不同價值觀,被認為是新的文化創造 而非歸類於年輕一輩的反叛行為表現。第三,上一代對於新事物的接收,產生了

「反向社會化」的學習現象,Reich 也提到長者面臨了向晚輩學習「再社會化」

的觀點,Mead 更確立了反向社會化在前喻文化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以 Mead 的後喻、並喻與前喻文化做為宏觀的理論基礎,探討親子代 際之間在 Facebook 互動過程中,所產生代與代之間的觀念上的落差、學習經驗 以及對 Facebook 使用的互動情形,由於年輕一輩具有較高的科技敏銳度與學習 能力,Facebook 的使用可能改變傳統家庭上對下的單向權力關係,使得父母的 權威性受到動搖,從中看出反向社會化以及再社會化的現象如何落實在 Facebook 的親子互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