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Facebook 上的親子互動的議題有其迫切且必要性,研究者關注於 Facebook 使用 對兩代互動間所激盪出的變化與影響,期能更進一步了解兩代在 Facebook 上親 子互動所呈現出的細緻樣貌、彌補文獻不足,從青少年與父母親的 Facebook 互 動經驗中,發掘彼此使用的差異與觀念,創造親子對話空間,促使經驗交流,並 藉此觀察新媒體科技對於閱聽人的影響,提供後續研究一些更新的啟發。

第二節 研究背景

一、 Facebook 網站發展簡史

Facebook 的創辦人為 Mark Zuckerberg,在 2004 年 2 月於哈佛大學創立了

「The Facebook」,起初這個靈感來源來自於 Zuckerberg 的中學同學錄,同學稱 為「The Facebook」,除了介紹校園環境以及師長、同學的大頭照姓名等資訊,

也成為方便新生們互相認識的管道,因此 Zuckerberg 在設計之初,便結合圖像化 的方式提供認識交友的管道,透過社交網站串連在一起。到了 2004 年 12 月,

Facebook 的用戶數在全美已經超過 100 萬人。「The Facebook」發展初期只提供 給哈佛大學學生以及附近的學校申請註冊使用,到了 2005 年才慢慢拓展開放全 球的學校機關使用,2005 年 8 月 23 日,這個從校園開始發跡的社交網站,正式 改名為「Facebook」,2005 年 12 月 11 日 Facebook 全球共有超過 2000 所大學及 高中加入,範圍擴及到加拿大、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維基百科,2012)。

從 2006 年 9 月 11 日起,任何用戶輸入有效電子郵件位址都可申請,唯一的 限制為,未年滿 13 歲的人不能自由申請使用。2006 年至 2007 年期間 Facebook 致力於提升產品服務,例如:2006 年 8 月,推出 Facebook 記事本功能,加入標 籤、插入圖片、評論的網誌服務;2007 年 5 月 10 日,Facebook 提供免費分類廣 告的計畫,為未來全球化的廣告合作紮下了根基。同年 5 月 24 日,Facebook 推 出應用編程介面(API),讓第三方軟體開發者也能夠透過這個開放平台,撰寫 開發程式。2007 年 6 月與 iTunes 的合作為用戶提供免費音樂單曲下載,藉此活 動推廣蘋果與 Facebook 的異業合作,吸引更多學生族群使用。2006 年 9 月至 2007 年 9 月間,該網站在全美網站中的排名由第 60 名飆升至第 7 名。由此看出 Facebook 在美快速竄升的影響力,已超越了當時熱門的分享照片網站,如 Flickr,

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加上 Facebook 網站服務多元創新,包含塗 鴉牆近況更新、聊天室、寄信、影音、檔案分享、網誌、應用程式、討論群組、

遊戲、粉絲團、心理測驗等,慢慢從當初在校園發跡的社群網站轉型為全球性的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樣貌。

Facebook 在美國市場打下漂亮的一仗後,便將視野拓及到全球市場,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可說是 Facebook 積極朝向歐洲、亞洲市場發展並且全球用戶量快速成長的重 要關鍵年。2008 年 3 月,Facebook 推出了德語版、西班牙語版和法語版;2008 年 6 月,Facebook 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服務中國大陸使用者,同時也提供了兩個 繁體中文版本,以供香港和臺灣使用者使用。Facebook 在臺灣發展的初期,

Facebook 上的遊戲與朋友間增加互動,像是開心農場、養寵物等等,掀起一股 在開心農場上種菜、施肥的風潮,對於吸引使用者加入更是功不可沒,在 2009 到 2010 年間充分展現 Facebook 社交媒體快速成長的發展實力與前景。從 2004 年 5 月,Zuckerberg 創辦 Facebook,到 2012 年底,Facebook 使用者人數便從 100 萬成長到 10 億(圖 1-4),足足有 1,000 倍之多(天下雜誌,2012)。

圖 1-4 Facebook 全球活躍用戶數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2012)

二、Facebook 在臺灣使用情形

根據 Facebook 的統計網站 checkFacebook.com(2012),在 2012 年 11 月 28 日的統計結果,全球 Facebook 的使用者為 965,856,600 人,其中臺灣的使用人數 為 13,061,260 人,大約占全球使用人數的 1.35%。在性別上,臺灣男生、女生使 用 Facebook 的人口數是較無差異的,男生為 50.6%、女生為 49.4%(圖 1-5)。

顯示「性別」對於臺灣使用者的差異性不大,近乎平均。另外,從臺灣 Facebook 使用各年齡層的分布狀況看來,顯示最大的使用主體落在 13-24 歲的年輕世代,

約占總體使用人數的 38%(見圖 1-1)。

Dwyer 等人(Dwyer, Hiltz & Passerini, 2007)指出,使用者使用 Facebook 目 的,根本動機為溝通和保持關係,而青少年加入社交網站的動機是為了與朋友保 持密切的聯繫,在 Facebook 上較受歡迎的活動,包括更新自己的近況和活動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訊、共享照片、朋友的訊息更新,贈送虛擬禮物,發送郵件和發佈公共訊息等。

這反映出 Facebook 早期推出時以遊戲與貼文為本的互動方式,至今已產生了轉 折與使用習慣上的變化,呈現主動性增強,互動性複雜的使用者經驗。

圖 1-5 Facebook 臺灣男女使用人數

(資料來源:CheckFacebook.com,2012 年 11 月 28 日)

三、Facebook 互動功能與隱私設定

Facebook 網站服務多元創新,2007 年 12 月在全球推出新版動態時報頁面

(Timeline)的服務,使得傳統的個人頁面版型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圖 1-6)。之 後又於 2011 年 2 月在臺灣啟動 Facebook Place 地標功能,結合智慧型手機定位 服務,吸引更多使用者參與「打卡定位」、「貼標籤」的行列,研究者將一般 Facebook 常見的互動功能整理如圖 1-7 與表 1-1:

圖 1-6 Facebook 個人頁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12 年 11 月 28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7 Facebook 塗鴉牆版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12 年 11 月 28 日)

除了上述基本功能外,Facebook 的隱私設定也是影響互動機制的關鍵,在 貼文的隱私控制上,用戶可以更改貼文的分享對象,為「公開」、「朋友的朋友」、

「朋友」、「自訂對象」、「只限本人」,並且針對人際關係鏈管理你與認識的人之 間的關係連結設定、動態時報與標籤、廣告、應用程式與網站、甚至限制舊貼文 的權限設定、還有封鎖用戶與應用程式這幾類設定(圖 1-8)。

圖 1-8 Facebook 上的貼文隱私設定

(資料來源:轉引自 www.facebook.com,2012 年 11 月 28 日)

覽、隨選,透過這種「類社交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取代了與真實世界的 互動(Beniger, 1987)。反觀青少年在使用 Facebook 進行親子互動時,也會受新 科技的特性影響,甚至 Facebook 隱私設定功能背後似乎也隱藏了科技監看機 方面的差異、對立與衝突,所產生的代溝情形,從中找出親子兩代在 Facebook 互動上的差異,並觀察是否有長輩向子女學習的反向社會化現象。本節釐清研究